饮水机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285279阅读:来源:国知局
循环用配管16的热水罐7侧的端部连接于热水罐7的上表面7a。
[0063]第二三通阀15构成为能够在原水侧连接位置与热水侧连接位置之间切换流路,所述原水侧连接位置(参照图1)是在栗6与原水容器3之间连通并且将栗6与热水罐7之间截断的位置,所述热水侧连接位置(图2参照)是将栗6与原水容器3之间截断并且在栗6与热水罐7之间连通的位置。在此,与第一三通阀13同样,第二三通阀15也采用电磁阀,该电磁阀通过通电而从原水侧连接位置切换至热水侧连接位置、通过解除通电而从热水侧连接位置切换至原水侧连接位置。
[0064]在附图中,示出第一三通阀13与第二三通阀15分别由单一的阀构成的例子,但也可以将多个两通阀组合而构成具有相同作用的三通阀。
[0065]冷水罐2将空气与饮用水收容为上下两层。在冷水罐2安装有冷却装置17,用于对收容于冷水罐2内的饮用水进行冷却。冷却装置17配置于冷水罐2的下部外周,将冷水罐2内的饮用水保持为低温(5°C左右)。
[0066]在冷水罐2安装有水位传感器18,用于对储存在冷水罐2内的饮用水的水位进行检测。若由该水位传感器18检测的水位下降,则栗6根据该水位的降低,在第一三通阀13切换到冷水侧连接位置的状态下动作,从原水容器3向冷水罐2汲取饮用水。
[0067]如图10(a)、(b)所示,在冷水罐2的内部设置有引导板19,在从原水容器3向冷水罐2汲取饮用水时,引导板19将从原水汲取管5流入到冷水罐2内的铅垂方向的饮用水的流动变为水平方向的流动。引导板19防止储存在冷水罐2的下部的低温的饮用水被从原水汲取管5流入到冷水罐2内的常温的饮用水搅拌。
[0068]如图1所示,在冷水罐2的底面连接有用于使冷水罐2内低温的饮用水向外部流出的冷水流出管20。在冷水流出管20设置有能够从框体I的外部操作的冷水旋塞21,通过打开该冷水旋塞21能够使低温的饮用水从冷水罐2流出到水杯等。冷水罐2的饮用水的容量比原水容器3的容量小,为2?4升左右。
[0069]空气杀菌室23经由空气导入路22而连接于冷水罐2。空气杀菌室23构成为包括:形成有空气取入口 24的中空的壳体25、和设置于壳体25内的臭氧发生体26。作为臭氧发生体26,例如可以使用:对空气中的氧照射紫外线而使氧转变为臭氧的低压水银灯、在由绝缘体覆盖且对置的一对电极之间加载交流电压而使电极间的氧转变为臭氧的无声放电装置等。该空气杀菌室23每隔一定时间对臭氧发生体26通电来产生臭氧,由此总是处于壳体25内储存有臭氧的状态。
[0070]空气导入路22根据冷水罐2内的水位的降低,而向冷水罐2内导入空气,从而将冷水罐2内保持为大气压。另外,此时导入到冷水罐2内的空气是通过空气杀菌室23而经臭氧杀困后的空气,因此冷水触2内的空气保持为清洁。
[0071]缓冲罐8将空气和饮用水收容为上下两层。在缓冲罐8的上表面8a连接有通气管27。通气管27在缓冲罐8内的空气层与冷水罐2内的空气层之间连通,从而将缓冲罐8内保持为大气压。
[0072]在缓冲罐8安装有水位传感器10,用于对储存在缓冲罐8内的饮用水的水位进行检测。若由该水位传感器10检测的水位下降,则栗6根据该水位的降低,在第一三通阀13切换至缓冲侧连接位置的状态下动作,从原水容器3向缓冲罐8汲取饮用水。
[0073]缓冲罐8的饮用水的容量比热水罐7的容量小,为0.2?0.5升左右。如下所述,缓冲罐8内的饮用水具有用于使热水罐7内高温的饮用水向外部流出时将热水罐7内的饮用水向外部压出的作用。因此缓冲罐8优选形成为上下细长的形状(例如,高度比直径大的圆筒形状)。这样,即使缓冲罐8的饮用水的容量较小,在缓冲罐8的下部也能产生比较高的水压,因此能够有效地获得将热水罐7内的饮用水向外部压出的力。另外,在附图中,示出将缓冲罐8配置为使缓冲罐8内的水面的位置具有与冷水罐2内的水面相同的高度、或比冷水罐2内的水面低的例子,但也可以将缓冲罐8配置为使缓冲罐8内的水面的位置高于冷水罐2内的水面。这样,缓冲罐8与热水罐7的高度差增大,因此能够有效地获得将热水罐7内的饮用水向外部压出的力。
[0074]缓冲罐8的底面Sb形成为朝向中心逐渐变低的圆锥状,在该底面Sb的中心连接有热水罐供水管9。热水罐供水管9与配置于缓冲罐8的下方的热水罐7连接。将缓冲罐8的底面Sb形成为圆锥状是为了在后述的杀菌运转时,能够使高温的饮用水遍及缓冲罐8的底面Sb的外周角部而不产生死角。
[0075]热水罐7处于被饮用水完全注满的状态。在热水罐7安装有:温度传感器29,其对热水罐7内的饮用水的温度进行检测;和加热器30,其对热水罐7内的饮用水进行加热。根据由温度传感器29检测的温度来切换加热器30的接通、断开,将热水罐7内的饮用水保持为高温(90°C左右)。在附图中,示出加热器30采用铠装加热器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带式加热器。铠装加热器在金属制的管中收容有通过通电而发热的发热丝,且安装为贯通热水罐7的壁面并在热水罐7的内部延伸。带式加热器是埋入有通过通电而发热的发热丝的圆筒形的发热体,紧贴地安装于热水罐7的外周。
[0076]在热水罐7的上表面7a连接有热水流出管31,用于使储存在热水罐7内的上部的高温的饮用水向外部流出。在热水流出管31设置有能够从框体I的外部操作的热水旋塞32,通过打开该热水旋塞32能够使高温的饮用水从热水罐7流出到水杯等。若使饮用水从热水罐7流出,则缓冲罐8内的饮用水因其自重而通过热水罐供水管9而被导入到热水罐7内,从而热水罐7总是保持为满水状态。热水罐7的饮用水的容量为I?2升左右。
[0077]热水罐供水管9具有在热水罐7的内部从热水罐7的上表面7a向下方延伸的罐内配管33。罐内配管33的下端在热水罐7的底面附近开口。在罐内配管33的热水罐7的上表面7a附近,设置有将罐内配管33的内外连通的小孔34。
[0078]热水流出管31的热水罐7侧的端部31a,贯通热水罐7的上表面7a而在热水罐7内向下方延伸,并在从热水罐7的上表面7a向下方空开间隔的位置(例如,在从热水罐7的上表面7a向下方5?15mm左右的位置)开口。热水罐供水管9的罐内配管33的小孔34,在比热水流出管31的热水罐7侧的端部31a的开口位置靠上方处开口。另外,循环用配管16的热水罐7侧的端部16a,在比热水罐供水管9的罐内配管33的小孔34靠上方处开口。
[0079]在热水罐7的底面连接有向框体I的外部延伸的排水管35。排水管35的出口被塞子36封闭。也可以取代塞子36而设置开闭阀。
[0080]如图9所示,原水容器3具有:中空筒状的主体部37、设置于该主体部37的一端的底部38、以及经由肩部39而设置于主体部37的另一端的头部40,在该头部40设置有出水口 11。原水容器3的主体部37形成为具有伴随剩水量的减少而收缩的柔软性。原水容器3通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吹塑成形而形成。原水容器3的容量在满水状态下为10?20升左右。
[0081]作为原水容器3,可以采用将通过热熔敷等而粘接具有出水口 11的连接件的树脂薄膜制的袋收容于瓦楞纸箱等箱体的结构(所谓的袋内置式箱)。
[0082]容器支架4被支承为:能够在将原水容器3收容于框体I内的收容位置(图1的位置)、与原水容器3从框体I出来的抽出位置(图9的位置)之间水平地移动。接头部5a以如下方式固定于框体I内,即如图9所示,在使容器支架4移动至抽出位置时从原水容器3的出水口 11分开,如图1所示,在使容器支架4移动至收容位置时连接于原水容器3的出水口 11。
[0083]作为原水汲取管5 (除接头部5a的部分以外的部分),虽然也可以使用硅胶软管,但由于硅胶具有氧透过性,因此存在杂菌借助透过硅胶的空气中的氧而容易在原水汲取管5繁殖的问题。因此原水汲取管5可以使用金属管(例如不锈钢管、铜管)。这样,能够防止空气透过原水汲取管5的管壁,从而有效地防止杂菌在原水汲取管5繁殖。另外,还能够确保杀菌运转时的耐热性。作为原水汲取管5,即使使用聚乙烯软管、耐热性硬质聚氯乙烯管,也能够防止空气透过原水汲取管5的管壁,从而防止杂菌在原水汲取管5繁殖。
[0084]第一三通阀13、第二三通阀15、栗6以及加热器30由图12所示的控制装置41控制。从杀菌运转开始按钮42向控制装置41输入表示用户有无进行按钮操作的信号、从水位传感器18向控制装置41输入表示储存在冷水罐2内的饮用水的水位的信号、从水位传感器10向控制装置41输入表示储存在缓冲罐8内的饮用水的水位的信号、从温度传感器29向控制装置41输入表示热水罐7内的饮用水的温度的信号。另外从控制装置41输出用于驱动栗6的控制信号、切换加热器30的接通、断开的控制信号、切换第一三通阀13的流路的控制信号、以及切换第二三通阀15的流路的控制信号。
[0085]杀菌运转开始按钮42是指示杀菌运转开始的按钮,若用户操作杀菌运转开始按钮42,则开始第一次杀菌运转。第二次以后的杀菌运转是利用内置于控制装置41的计时器,对从进行第一次杀菌运转的时刻开始经过的时间进行计时,每经过一天自动地进行的。杀菌运转开始按钮42配置于框体I的正面。
[0086]对该控制装置41的控制进行说明。
[0087]在通常运转时,如图7以及图8所示,在第二三通阀15保持在原水侧连接位置的状态下,在冷水侧连接位置与缓冲侧连接位置之间切换第一三通阀13并驱动栗6,由此进行将冷水罐2的水位与缓冲罐8的水位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的水位控制。另外,与之同时进行将热水罐7内的饮用水的温度保持为高温的加热器控制。
[0088]水位控制例如按照图13所示的程序来进行。首先,在缓冲罐8内的水位低于预先设定的下限水位时,如图8所示,将第一三通阀13切换至缓冲侧连接位置,并在该状态下驱动栗6 (步骤SI?S6)。第二三通阀15仍处于保持在原水侧连接位置的状态。由此从原水容器3通过原水汲取管5而被汲取的饮用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