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截面轮廓量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20阅读:8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钢轨截面轮廓量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轮廓计量设备。
钢轨在使用过程中因与车轮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磨耗,随着磨耗量的增加,钢轨的强度和稳定性逐渐降低,从而危及行车安全。为掌握钢轨的磨耗状态,目前采用钢轨截面描绘仪,描绘出磨耗的钢轨截面轮廓,并将描绘的磨耗钢轨截面轮廓与绘在座标纸上的标准钢轨截面轮廓相比较,以确定钢轨的侧面磨耗、垂直磨耗和其余各点的磨耗值,这种与绘在座标纸上的标准钢轨截面轮廓相比较的测量方法,不仅因无刻度,读数不便外,还因座标纸易损坏而需多次绘制标准钢轨截面轮廓,从而影响测量效率和精度。
为提高对描绘出的磨耗钢轨截面轮廓的侧面、垂直面及其余各点磨耗值测量效率和精度,并便于画出标准钢轨截面轮廓、鱼尾板及其它常用平面图形,提出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刚性、透明材料制成的具有对称标准钢轨截面半轮廓边、对称标准钢轨截面半轮廓刻线、测量侧面磨耗水平刻线、测量垂直磨耗垂直刻线、测量其余各点磨耗的水平、垂直刻线和常用平面图形孔的钢轨截面轮廓量尺。
使用时将钢轨截面轮廓量尺与所描绘的磨耗钢轨截面轮廓的未磨耗部分相重合,便可直接读出侧面磨耗、垂直磨耗和其余各点的磨耗值,利用对称标准钢轨截面半轮廓边可直接描出标准钢轨截面轮廓,使用方便,不易损坏,达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目的。
图1为钢轨截面轮廓量尺平面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阐述。
由刚性、透明材料制成的钢轨截面轮廓量尺具有带直线边1、2、3和以刻线4为对称轴的对称标准钢轨截面半轮廓边5的平板6,在平板6上还具有以刻线4为对称轴的对称标准钢轨截面半轮廓刻线7,直线边1为垂直于刻线4的标准钢轨截面轮廓底边,在直线边1上具有以其与刻线4交点8为0点,以一毫米为小间隔,五毫米为大间隔并标有5、10、15……的向二边延伸的刻度。直线边3为垂直于刻线4的从刻线4与标准钢轨截面轮廓顶边交点9向对称标准钢轨截面半轮廓刻线7边延伸的直线边,在直线边3上具有用于测量其余点磨耗的以其与刻线4交点9为0点,以一毫米为小间隔,五毫米为大间隔并标有5、10、15……的刻度。并从刻度5、10、15……向下引出具有以一毫米为小间隔、五毫米为大间隔并标有5、10、15……的刻度的垂直刻线10。在刻线4上具有用于测量垂直磨耗的以交点9为0点,以一毫米为小间隔、五毫米为大间隔并标有5、10、15、20……的刻度。并从刻度5、10、20……向对称标准钢轨截面半轮廓边5引出用于测量其余点磨耗的以一毫米为小间隔、五毫米为大间隔并标有5、10、15……的刻度的水平刻线11。并从刻线4上的14~16毫米处向对称标准钢轨截面半轮廓边5引出用于测量侧面磨耗的水平刻线12,并以刻线12与对称标准钢轨截面半轮廓边5的交点13为0点,以一毫米为小间隔、五毫米为大间隔并标有5、10、15……的刻度,对称标准钢轨截面半轮廓边5和对称标准钢轨截面半轮廓刻线7,根据使用要求可制成呈43kg/m、50kg/m、60kg/m和75kg/m轨型的轮廓、在平板6的其余部位具有鱼尾板及其它常用平面图形的孔14、15、16……。
测量时将钢轨截面轮廓量尺与描绘出的磨耗钢轨截面轮廓未磨耗部分重合,并使刻线11、12置于钢轨磨耗侧,便可直接从水平刻线12读出侧面磨耗值,从刻线4上读出垂直磨耗值,并可从水平刻线11和翻转量尺后置于钢轨磨耗侧的垂直刻线10上读出其余点的磨耗值,为计算钢轨截面的磨耗面积提供数据。并可根据需要依对称标准钢轨截面半轮廓边5画出标准钢轨截面轮廓、以直线边1度量长度和其它平面图形孔14、15、16……画出各种平面图形。
权利要求
1.一种钢轨截面轮廓量尺,其特征在于量尺是由刚性、透明材料制成的平板6,在平板6上具有对称标准钢轨截面半轮廓边5、对称标准钢轨截面半轮廓刻线7、测量侧面磨耗水平刻线12、测量垂直磨耗垂直刻线4和测量其余各点磨耗的水平刻线11和垂直刻线10。
2.按照权利要求
1所述的钢轨截面轮廓量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平板6的直线边1上具有以其与刻线4交点8为0点,以一毫米为小间隔、五毫米为大间隔并标有5、10、15……的向二边延伸的刻度。
3.按照权利要求
1所述的钢轨截面轮廓量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平刻线12以交点13为0点,以一毫米为小间隔、五毫米为大间隔并标有5、10、15……的刻度。
专利摘要
一种钢轨截面轮廓量尺。为提高对描绘出的磨耗钢轨截面轮廓的测量效率和精度,并便于画出标准钢轨截面轮廓、鱼尾板等平面图形,采用刚性、透明材料制成的具有对称标准钢轨截面半轮廓边、对称标准钢轨截面半轮廓刻线、测量侧面磨耗水平刻线、测量垂直磨耗垂直刻线、测量其余各点磨耗的水平、垂直刻线和常用平面图形孔的钢轨截面轮廓量尺。
文档编号G01B5/20GK87205627SQ87205627
公开日1988年1月6日 申请日期1987年3月31日
发明者王双庆 申请人: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