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镜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134373阅读:4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检镜仪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计测眼镜镜片的光学特性的检镜仪,特别是涉及一种除了通常的成品眼镜外,也可以适用于有验光镜框的验光眼镜的检镜仪。
背景技术
对已经装在眼镜上的镜片的光学特性进行计测的检镜仪是历来所公知的。
这种检镜仪,具有将眼镜大致呈水平地支承在所定位置的眼镜支承装置,出射光学特性计测用的所定的检查光的LED(发光二极管)等光源,沿镜片的大致光轴方向,向支承于眼镜支承装置的眼镜镜片投射光源出射的检查光的投光光学系统,CCD(光电耦合器件)等光检测装置,以及将由检查光透过眼镜镜片所得的透过光引导至光检测装置的检测光学系统,从光源出射的检测用的光,由投光光学系统沿支承于眼镜支承装置的眼镜镜片的大致光轴方向引导至该镜片,透过该镜片的透过光由检测光学系统引导至光检测装置,由光检测装置检测其光量的分布等,对镜片的光学特性进行计测。
这种检镜仪,与以镜片单体为计测对象的计测装置不同,是以已经装在眼镜的眼镜框等上的镜片为计测对象的,因此,在其眼镜支承装置中,如图21所示,具有可以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与相互离开的方向位移的、共同夹持眼镜外缘的两个夹持部件21、22,有眼镜框的眼镜的镜框外缘被该两个夹持部件21、22夹持,没有眼镜框的无镜框眼镜,则夹持镜片的外缘,从而将眼镜的镜片固定在所定的计测位置。
另外,从安放时眼镜姿态的稳定性的观点出发,含夹持部件21、22的眼镜支承装置一般是将眼镜大致呈水平状态支承着的,图21所示的检镜仪100是通过竖立设置于镜片下面的支柱23、23来接受镜片的(见下列专利文献1-5)。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早期公开特开2002-20221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早期公开特开2002-257680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早期公开特开2002-257681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早期公开特开2002-296549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早期公开特开2003-194670号公报然而,上述历来的检镜仪主要是以成品眼镜为计测对象的,但是对在制作成品眼镜前进行视力检查等用的,装在所谓验光镜框11(请参阅图13(a)所示)上的装卸式镜片12(请参阅图13(b)所示)也需要进行计测,成为计测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由眼镜支承装置来支承由验光镜框11与装在该验光镜框11上的装卸式镜片12构成的验光眼镜10。
但是,如将该验光眼镜10与通常的成品眼镜一样安放检镜仪上的话,则有时可能会如图22的平面图所示的那样,发生夹持部件21(或22)与装卸式镜片12上所设的凸耳12c接触,装卸式镜片12与凸耳12c一起相对于镜框11转动。
在装卸式镜片12为散光矫正用镜片的情况下,镜片12转动会使镜片12的圆柱轴的轴角度变成与安放时不同的角度,就无法计测原来要计测的光学特性了。
另外,即使在装卸式镜片12没有转动的情况下,尽管夹持部件21、22夹持着眼镜,以便让通过眼镜镜片的光轴的光可以进入光检测装置的大致中心,然而验光眼镜10的镜框是在一个夹持部件21夹持着凸耳12c的状态下被夹持的,因此,镜片12的光轴12d与设置于与光检测装置的大致中心相对应位置的支柱23,离开相当于凸耳12c从镜框11的突出量的距离L5,通过镜片12的光轴12d的光不能进入光检测装置的大致中心,就有可能无法得到精确的计测结果。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检镜仪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检镜仪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检镜仪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检镜仪,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检镜仪,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检镜仪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检镜仪,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不但可以对通常的成品眼镜,而且也可以对带验光镜框的验光眼镜进行简便、高精度简便光学特性计测,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检镜仪,其具有使其镜片大致呈水平地支承眼镜的眼镜支承装置;出射所定的检查光的光源;沿该镜片的大致光轴方向,向支承于眼镜支承装置的眼镜镜片投射光源出射的检查光的投光光学系统;光检测装置;以及将由检查光透过眼镜镜片所得的透过光引导至光检测装置的检测光学系统,其中上述眼镜支承装置具有可以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与相互离开的方向位移且共同夹持眼镜外缘部的两个夹持部件,在上述计测镜片光学特性的检镜仪中,具备突出夹持部,可以各自分别装卸在两个夹持部件上,在分别装上两个夹持部件的状态下向两个夹持部件相对向的方向突出,与从被作为眼镜支承着验光眼镜的眼镜框突出出来的装卸式镜片的凸耳的可动范围外的镜框部分接触,突出夹持部以外的部分为验光眼镜镜框用的适配器,其被形成不影响凸耳的可动范围。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检镜仪,其中所述的验光镜框用适配器是与上述夹持部件分开形成的,且可在上述夹持部件上装卸。
前述的检镜仪,其中所述的两个夹持部件通过连接部件相连接,可互相向相反方向且按大致相同的位移量连动位移,上述两个夹持部件与上述光检测装置的位置关系的设定是,透过该两个夹持部件所夹持的上述眼镜的镜片的光轴的上述透过光能入射到上述光检测装置的检测领域的大致中央部位,同时上述突出夹持部的突出量的设定是,在上述两个夹持部件上装着上述验光镜框用适配器、上述验光镜框被上述验光镜框用适配器所夹持的状态下,透过上述验光眼镜的上述装卸式镜片的光轴的上述透过光能入射到上述光检测装置的检测领域的大致中央部位。
前述的检镜仪,其中所述适配器是分别从上方套在两个夹持部件上,通过与相对应的夹持部件的俯视轮廓形状的一部分嵌合,被定位。
前述的检镜仪,适配器其中一方的突出夹持部与验光镜框的左右连接部的大致中央部接触,另一适配器的突出夹持部与验光镜框的凸耳的可动范围外的左右各下缘接触。
前述的检镜仪,适配器事先可滑动或可转动地装在各夹持部件上,将适配器相对于夹持部件滑动或转动,使其装卸在夹持部件的实际夹持部分。
前述的检镜仪,适配器与夹持部件一体形成作为夹持部件的一部分,通过适配器部分相对于该夹持部件的本体部分转动等位移,被形成可装卸在夹持部件的实质性的夹持面上。
前述的检镜仪,其中所述的适配器的装卸操作通过驱动装置进行。
前述的检镜仪,适配器通过手动操作装在夹持部装卸,适配器是否装在相对应的夹持部件上是自动检测的。
前述的检镜仪,检镜仪还具有控制装置与监视器,该控制装置通过对操作按钮的输入,可以识别是需要装适配器的计测模式(以验光镜片为计测对象的模式)还是不要装适配器的计测模式(以成品眼镜为计测对象的模式),该控制装置将对应计测模式的需要装/不要装的区别与是否装了适配器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如果比较的结果正确,就进行计测开始的控制,即对各驱动装置进行驱动控制,如果比较的结果是不正确,则不开始计测,而在监视器上显示督促进行与计测模式相应的适配器的安装或卸下的信息。
前述的检镜仪,检镜仪还具有一对支柱,从下面支承左右镜片;镜框支承架,作为支承左右镜框用,设置于夹持部件的两个外侧;以及押柱,押压左右镜片上面,其中该镜框支承架的上面的位置可以在高于支柱的顶部位置与低于支柱的顶部位置之间升降,眼镜或验光眼镜置于处于上面位置高于支柱的顶部位置的镜框支承架上,用两个夹持保持部件可滑动地保持眼镜或验光眼镜,用押柱押压左右镜片的上面,使得左右镜片被夹持在押柱与支柱之间,让镜框支承架下降到低于支柱的顶部位置,根据需要,在两个夹持部件从镜框撤离后再度夹持,让押柱退回上方,用支柱与两个夹持部件将眼镜或验光眼镜的左右镜片以正确的姿态支承在适当的计测位置上。
前述的检镜仪,还具有鼻托支承部件,位在两个夹持部件之间,在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形成的与前侧的夹持部件21相对向的面为圆柱周面,该鼻托支承部件可从该鼻托支承部件前后方向大致中央位置向后滑动,鼻托支承部件的圆柱周面与眼镜或验光眼镜的鼻托部接触,对该鼻托部施加与恢复力相应的押压力。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为了达到前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检镜仪,检镜仪的夹持、支承眼镜的夹持部件上,具有防止夹持部件等与从验光镜框等验光眼镜的镜框突出出来的装卸交换式镜片的凸耳接触的验光眼镜镜框用的适配器。
也就是说,本发明的检镜仪是具有使镜片大致呈水平地支承眼镜的眼镜支承装置,出射所定的检查光的光源,沿该镜片的大致光轴方向,向支承于眼镜支承装置的眼镜镜片投射光源出射的检查光的投光光学系统,光检测装置,以及将由检查光透过眼镜镜片所得的透过光引导至光检测装置的检测光学系统,眼镜支承装置具有可以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与相互离开的方向位移的、共同夹持眼镜外缘部的两个夹持部件,在计测镜片光学特性的检镜仪中,具备具有可以各自分别在两个夹持部件上装卸的、在分别装上两个夹持部件的状态下向两个夹持部件相对向的方向突出的、与从被作为眼镜支承着的验光眼镜的眼镜框突出出来的装卸式镜片的凸耳的可动范围外的镜框部分接触的突出夹持部,突出夹持部以外的部分不影响凸耳的可动范围的验光眼镜镜框用的适配器。
这里所说的验光眼镜不是成品眼镜,而是指如13图所示的,将大小大致相同、且具有互相不同的光学特性的多种装卸式镜片12中的一片以上装在所谓的验光镜框(验光眼镜的眼镜框)11上,在这种状态下进行试用的眼镜,主要用于成品眼镜制作前的视力检查。
另外,所谓凸耳是指,例如同图(b)所示的,设置于从外周侧保持装卸式镜片12的镜片本体12a的保持环12b上的把持部,除了把持部的功能外,还有表示镜片本体12a的正反面及矫正视力的功能,表示散光矫正用镜片的圆柱轴的轴角度的基准位置等功能。
还有,所谓凸耳的可动范围是指装卸式镜片12装在验光镜框11上的状态下的可动范围,而不是指装卸操作中凸耳的轨迹范围。这样,因为在装卸式镜片12装在验光镜框11的状态下,镜片12能以镜片12的大致光轴为自转轴相对于验光镜框11转动,所以就以使镜片12在该可以转动的范围内转动时的凸耳11的轨迹,即带状的圆弧领域为凸耳的可动范围。
采用本发明的检镜仪,对装在验光眼镜上的装卸式镜片的光学特性进行计测时,可以将验光镜框用的适配器分别装在夹持部件上,让验光镜框用的适配器的突出夹持部夹持并保持验光眼镜的眼镜框。而且,由于该适配器不影响装在验光眼镜上的装卸式镜片的凸耳的可动范围,因此在适配器夹持验光眼镜时,不会使装卸式镜片位移,可以保持装上该检镜仪时与镜框的位置关系,对镜片的光学特性进行高精度的计测。
另外,由于适配器不与凸耳接触,所以验光眼镜的镜片的光轴不会被放置于离开光检测装置的大致中心很远的位置,从这一点来说,也可以获得精度高的计测结果。
还有,由于适配器不是在装在验光眼镜上,而是装在该夹持部件上,因此其装卸操作比装在验光眼镜上的适配器容易。
特愿2004-019131号的说明书的内容以及第6,778,264B2号美国专利的内容,参照其申请号或专利号,被引用于本申请的说明书中。
经由上述可知,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检镜仪,具有可以各自分别在可以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与相互离开的方向位移的、共同夹持眼镜外缘部的两个夹持部件21、22上装卸的、有在分别装上两个夹持部件21、22的状态下,向两个夹持部件21、22相对向的方向突出的,与从被作为眼镜支承着的验光眼镜10的眼镜框11突出出来的装卸式镜片12的凸耳12c的可动范围外的镜框部分接触的突出夹持部71、81、82,突出夹持部71、81、82以外的部分不影响凸耳12c的可动范围的验光眼镜镜框用的适配器70、80。
综上所述,本发明特殊结构的检镜仪,不但可以对通常的成品眼镜,而且也可以对带验光镜框的验光眼镜进行简便、高精度简便光学特性计测。其具有上述诸多的优点及实用价值,并在同类产品中未见有类似的结构设计公开发表或使用而确属创新,其不论在产品结构或功能上皆有较大的改进,在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且较现有的检镜仪具有增进的多项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而具有产业的广泛利用价值,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检镜仪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外观图。
图1B表示内装于图1A所示的检镜仪中的光学系统等的例子。
图2是表示图1A所示的检镜仪所装备的监视器的示例的示意图(之一)。
图3是表示图1A所示的检镜仪所装备的监视器的示例的示意图(之二)。
图4是表示图1A所示的检镜仪的安放部的详细情况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在图4所示的安放部中放置成品眼镜的初始状态的平面图。
图6是表示沿图5的A-A线的截面与沿图6的B-B线的截面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放置在安放部的成品眼镜被夹持状态的平面图。
图8是表示沿图7的E-E线的截面与F-F线的截面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沿图7的E-E线的截面与F-F线的截面的截面图,是表示最终的夹持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沿图5的C-C线的截面与D-D线的截面的截面图。
图11是说明遮光部件与镜框支承架的升降机构的结构与作用的示意图(之一)。
图12是说明遮光部件与镜框支承架的升降机构的结构与作用的示意图(之二)。
图13是表示验光眼镜的示意图,分别表示(a)验光镜框(验光眼镜的眼镜框),(b)装卸式镜片。
图14是表示验光镜框用的适配器的示意图,(a)是后侧夹持部件用的,(b)是前测夹持部件用的。
图15是表示各夹持部件上装着验光镜框用适配器的安放部的样子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验光眼镜被夹持在图15所示的安放部中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7是表示与各夹持部件一体化的验光镜框用适配器的截面图。
图18是表示在夹持部件上进行验光镜框用适配器的电动装卸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19是对根据向CCD(光检测装置)的投影像,检测是否装有验光眼镜用适配器的作用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20是表示检测是否装有验光镜框用适配器的另一种检测结构的示意图。
图21是表示历来的检镜仪的眼镜夹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22是将验光眼镜安放在图21所示的检镜仪上时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检镜仪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检镜仪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检镜仪100的概略结构的外观立体图。图1B表示内装于图1A所示的检镜仪中的光学系统等的例子。
(结构)图中所示的检镜仪100具有从侧面看整个形状大致呈コ字形的壳体4,该壳体4由上侧框体1、下侧框体2与背部框体3构成。在上侧框体1的正面设置有图2、3所示的表示光学特性的计测结果的监视器5与各种操作开关6等。
另外,在上侧框体2与下侧框体2之间,设置着安放作为光学特性计测对象的眼镜16(请参阅图5所示)的安放部20(眼镜支承装置),在上侧框体1的内部设置着分别与支承于安放部20的眼镜16的右侧镜片18与左侧镜片18相对应的出射检查光的LED等光源7a、8a,以及使光源7a、8a出射的检查光沿着各镜片18、18的大致光轴18a、18a方向,对右侧镜片18与左侧镜片18投射的投光光学系统7b、8b。另外,光源7a、8a的一部分或全部,投光光学系统7b、8b也可以设置于背部框体3内。
另外,在上侧框体1上,沿着上侧框体1的正面与两侧面的下部内周,设置有图中的虚线所示的、截面大致呈コ字形的2级升降式的遮光部件53、54。
在下侧框体2与背部框体3的内部,设置有具有2维空间分辩能力的CCD7d、8d(光检测装置),将由检查光透过支承于安放部20的眼镜16的各镜片18、18所得的透过光分别引导至与其相对应的CCD7d、8d的、含哈脱曼板(哈脱曼氏模板)的检测光学系统7c、8c,以及进行根据CCD7d、8d所得的光量分布等算出各镜片18、18的光学特性的各种运算处理与各部的驱动控制等的控制装置9。另外,检测光学系统7c、8c的一部分,CCD7d、8d与控制装置9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设置于背部框体3内。
眼镜镜片要正确地对着位于装置本体左右的左右一对检测光学系统的光路。检测光学系统具有内装在上部框体内的投光光学系统与内装在下部框体内的受光光学系统。
左侧的投光光学系统由LED7a1、7a2,准直透镜7b1、7b2,分色镜7b3构成。LED7a1发红外光,LED7a2发红光(波长630nm)。分色镜7b3反射红外光,透过红光。准直透镜7b1、7b2起到将LED7a1、7a2产生的发散光束变换成作为检测光束的平行光的作用。
另外,左边的受光光学系统具有哈脱曼氏模板7c1,设置于荧光平面7c2’的场透镜7c2,反射镜7c3、7c3’,光路合成棱镜7c4,成像透镜7c5,以及受像元件CCD(受光元件、受光装置)7d。在模板7c1上设置有多个矩阵形的光透过部(图中未表示出)该光透过部也可以是透孔或多个透镜阵列。通过它们,模板7c1可以将检测光束分离成多束检测光束。
另外,上述透镜座结构的透镜座轴的轴线设置得与检测光学系统的检测光轴平行。
右检测光学系统具有内装在上部框体内的投光光学系统(照明光学系统)与内装在下部框体内的受光光学系统。
投光光学系统由LED8a1、8a2,准直透镜8b1、8b2,分色镜8b3构成。LED8a1发红外光,LED8a2发红外光,(波长630nm)。分色镜8b3反射红外线,透过红光。准直透镜8b1、8b2起到将LED8a1、8a2产生的发散光束变换成作为检测光束的平行光的作用。
另外,右侧的受光光学系统具有哈脱曼氏模板8c1,设置于荧光平面8c2’的场透镜8c2,反射镜8c3、8c3’,光路合成棱镜8c4,成像透镜8c5,以及CCD(与座侧的检测光学系统共用)8d。在模板8c1上设置有多个矩阵形的光透过部(图中未表示出)该光透过部也可以是透孔或多个透镜阵列。通过它们,模板8c1可以将检测光束分离成多束检测光束。
另外,上述透镜座结构的透镜座轴的轴线设置得与检测光学系统的检测光轴平行。还有,通过左侧的检测光学系统与右侧的检测光学系统共用CCD(7d、8d),可以用较少的光学器件大致同时对左右眼镜镜片的折射特性进行检测。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左侧的检测光学系统与右侧的检测光学系统是共用CCD的,但是,该CCD也可以在左侧的检测光学系统与右侧的检测光学系统中分别设置。在这种情况下,左右的眼镜镜片的折射特性可以完全同时进行检测。
(控制电路)CCD7d、8d的输出被输入到运算控制电路9。该运算控制电路9的输出被输入到控制装置CPU(个人电脑)。另外,在壳体4的侧壁设有操作柱(图中未表示出),还设有检测操作柱水平倒下的传感器(图中未表示出),该传感器的输出可以被输入到运算控制电路9。
另外,在安放部20中,如图4的详细立体图所示,两个夹持部件21、22在检镜仪100的前后方向隔开设置,这两个夹持部件21、22可以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与相互离开的方向位移,如图5的平面图与图6(a)、(b)的截面图所示,可以将眼镜16大致呈水平地(镜片18的光轴沿图示的上下方向)放置在两个夹持部件21、22之间。
还有,这两个夹持部件21、22通过图示中省略了的连接部件相连接,可互相向相反方向且按大致相同的位移量连动位移。这样,两个夹持部件21、22之间前后方向的中点,不管两个夹持部件21、22之间的间隔宽窄如何,总是在一定的位置上。该连接部件构成的两个夹持部件21、22的连动机构,可以用例如专利文献5中详细说明的机构等公知的技术。
连接部件可以用,例如第6,778,264A2号美国专利的图6与图7的标记为40(40a、40b)的连接部件。
另外,在安放部20中,竖立设置着在将眼镜16安放时,支承各镜片18的下面(戴上眼镜时向着脸的一面)的支柱23、23,各支柱23、23从下面承受眼镜16的左右各镜片18、18。该支柱23、23设置于两个夹持部件21、22之间前后方向的大致中间点上。
该支柱23、23设置于同分别与左右各镜片18、18相对应设置的两个CCD7d、8d的检测领域的大致中心相对应的位置。
因为眼镜16的眼镜框17中设置于镜片18、18的下侧的部分的宽度与设置于上侧部分的宽度大致相等,所以眼镜16,如图7所示,在被两个夹持部件21、22夹持的状态下,眼镜16的镜片18、18的光轴18a、18a与支柱23、23的前后方向位置大致一致。换句话说,眼镜16的镜片18、18的光轴18a、18a与两个夹持部件21、22以及支柱23、23的位置关系是按设置于两个支柱23、23的连结线上来设定的。
而且,由于支柱23、23与各CCD7d、8d的检测领域的大致中心相对应,因此,透过眼镜16的镜片18、18的光轴18a、18a的光分别入射至相对应的CCD7d、8d的检测领域的大致中心,两个夹持部件21、22自动地对眼镜16进行该安放部20的前后方向的正确定位。
另外,在各夹持部件21、22的两个外侧,分别设置有在与各夹持部件21、22大致垂直相交的方向延伸、截面大致呈L形的镜框支承架25、26。该镜框支承架25、26的上面25a、26a的位置可以在高于支柱23、23的顶部位置与低于支柱23、23的顶部位置之间升降,可以通过后面将要说明的弹簧65(请参阅图11所示),靠向比支柱23、23的顶部更高的位置。
在该镜框支承架25、26的上面25a、26a上,如图5与图6(b)所示,放置作为计测对象的眼镜16的眼镜框17。这时,由于眼镜框17的左右各镜片18、18的至少各两个部位与镜框支承架25、26的上面25a、26a分别接触,因此,整个眼镜16至少在4个点上受到该镜框支承架25、26的的支承,可以使眼镜16的安放姿态保持稳定的姿态。
另外,在两个夹持部件21、22之间,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设置着与前侧的夹持部件21相对向的面为圆柱周面的鼻托支承部件24。该鼻托支承部件24可从图中所示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位置向后滑动,由图中未表示出的弹簧等使其靠向图示的位置,而且,如图7所示,在两个夹持部件21、22协作,从前后夹持眼镜16时,鼻托支承部件24的圆柱周面与眼镜16的鼻托部19、19接触,对该鼻托部19、19施加与使其靠向图示位置的力相应的押压力。
这时,因为眼镜16的姿态的自律变化,会使得施加至左右鼻托部19、19的押压力均等,因此,接触部最终会在其左右,距离安放部20的左右方向中心L1、L1的位置上稳定下来,自动地将眼镜16定位在安放部20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
还有,鼻托支承部件24受到的使其靠向图示位置的力,比前侧的夹持部件21将眼镜16向后方押压的押压力小,所以通过眼镜16的左右鼻托部19、19受到的前侧的具体21发出的押压力而后退。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背部框体3上设置有可以向图中的箭头方向转动的圆柱部件27、28,各圆柱部件27、28上连接着向图示上方延伸、又从其上端向前方延伸的大致呈倒L形的转动臂29、30,在这些转动臂29、30各自的前端附近,形成有水平方向的、向两个转动臂29、30的相对向方向突出的各两个押柱31a、31b、32a、32b。
这样,当各圆柱部件27、28分别向箭头方向转动时,与这些圆柱部件27、28相连接的各转动臂29、30转动,各押柱31a、31b、32a、32b与放置于支柱23、23上方的眼镜16的各镜片18、18的上面接触,克服镜框支承架25、26的向上靠的力,将该镜片18、18向下方(严密地说,是切线方向为下方的圆弧方向)押压。
然后,在如图8的截面图所示,镜片18、18被镜片18、18的下方的支柱23、23与镜片18、18的上方的押柱31a、31b、32a、32b所夹持的状态下,圆柱部件27、28停止转动,进行镜片18、18的图示上下方向的定位。
另外,由押柱31a、31b、32a、32b将镜片18、18向下押,镜框支承架25、26通过眼镜16的眼镜框17受到向下的押压力,只能向下押压镜片18的下面与支柱23之间起初存在的间隙的长度。
如上所述,安放部20的结构使其能将眼镜16在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都安放(支承)在设定的计测位置上。
还有,在镜框支承架26中,不放置眼镜16的眼镜框17的长度范围(例如,图5的C-C线部分附近),如图10(a)的截面图所示,截面大致呈L形,而放置眼镜16的眼镜框17的长度范围(例如,图5的D-D线部分附近),如图10(b)的截面图所示,在截面大致呈L形的角部,形成有贯穿该镜框支承架26的缺口26b。虽然在图示中被省略了,另一个镜框支承架25也形成有同样的缺口。
由于在镜框支承架25、26的最外侧部分形成有这样的缺口,所以在例如计测对象是左右眼镜腿的弯钩之间的宽度较窄的眼镜16时,可以防止不是眼镜16的眼镜框17,而是任何一边的眼镜腿的弯钩被架在该镜框支承架25或26上,使得眼镜16被倾斜放置,对这样的镜框的左右眼镜腿的弯钩之间的宽度较窄的眼镜,也能以正确的姿态进行放置。
另外,无镜框眼睛,如图10(b)所示,镜片18与眼镜腿的弯钩17a之间是用连接销17b连接的,该连接销17b贯穿镜片18,向镜框支承架25、26一侧突出,而且因为连接销17b是装在镜片18上的,因此其位置比带镜框的眼镜的镜框左右方向的外侧部分更靠左右方向的内侧,更容易被架在镜框支承架25、26上。如果连接销17b被架在镜框支承架25、26上,就有可能发生眼镜被倾斜支承,或因从上方押下来的押柱31a、31b、32a、32b的压力而造成支承位置错位的情况。
但是,通过形成这样的缺口26b,因为连接销17b成突入缺口26b的状态,因此,可以防止连接销17b被架在该镜框支承架25或26上,眼镜16被倾斜支承的情况,能以正确的姿态进行放置眼镜。
另外,通过让下侧框体2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1大大小于眼镜的宽度W2,是有可能将镜框支承架25、26之间的宽度设定得比较窄,取得与形成缺口26b的情况同样的效果的,但是下侧框体2的内部设置有占据2维空间较大的CCD7d、8d,如果下侧框体2的宽度W1太窄,CCD7d、8d的检测领域就会变窄,计测结果的空间分辨能力就会下降。
因此,通过形成上述的缺口26b,可以使眼镜16的姿态保持稳定而CCD7d、8d的检测领域不会变窄,即计测结果的空间分辨能力不会下降。
下面,请参阅图11、图12所示的要部截面图,对上侧框体1所设的2级升降式遮光部件53、54的升降机构进行说明。
首先,背部框体3的内部设置着在上下方向延伸的、通过图中未表示出的马达等驱动装置供给的驱动力转动的进给丝杠61,与该进给丝杠61旋合、上下移动的螺母62,与后面将要说明的第1遮光部件53的后端部53a相连接的升降部件基部51,前端部52b与第2遮光部件54的后端部54a相连接、且后端部52a以轴支承于升降部件基部51、同时具有靠自重与螺母62的上面接触的装载部52e的摆动部件52,在升降部件基部51下降到下方时与升降部件基部51的前壁51c的下端部51b接触的挡板63,一个端部(第1端部)64a与下降的螺母62的下面接触,另一个端部(第2端部)64c与镜框支承架25、26的后端部25c、26c的上面接触、以两个端部64a与64c之间的轴支承部64b为转动中心转动的支承架押下部件64。
这里,升降部件基部51只能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图中未表示出的导轨,在保持其姿态的状态下在上下方向移动。
另外,摆动部件52贯穿升降部件基部51的前壁51c上形成的开口51a,可在该开口51a的上缘与下缘之间,以后端部52a为转动中心上下摆动。
再有,螺母62,在转动时,因其外周面与升降部件基部51的前壁51c及侧壁等的相互影响,不会因进给丝杠61的转动而与进给丝杠61一体转动,而是在与进给丝杠61相对转动的同时上下移动。
另外,在镜框支承架25、26的后端部25c、26c的下面设置有使得镜框支承架25、26向上靠的弹簧65。
另外,在上侧框体1的内部,设置有沿着该上侧框体1的内周壁,俯视大致呈コ字形的第1遮光部件53,在该第1遮光部件53的更靠内周的部位设置有同样大致呈コ字形的第2遮光部件54。
各遮光部件53、54,除了眼镜16的镜片18的光学特性的计测期间外,都如图1A、图11(a)所示,收纳在上侧框体1的内部,从外部是看不见的。
另一方面,在镜片18的光学特性的计测期间,从上侧框体1的下缘1a向下方下降,覆盖安放在安放部20的眼镜16的上方空间周围,抑制从侧面射入的外来光线(杂光)入射至眼镜16的镜片18。
下面,对升降机构使遮光部件53、54升降的动作以及镜框支承架升降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如图11(a)所示的初始状态,螺母62处于进给丝杠61的上部,螺母62的上面与摆动部件52的装载部52a接触,从下方支承着摆动部件52。另外,因为该摆动部件52的后端部52a是以轴支承于升降部件基部51的,因此,从,螺母62受到的支承力对升降部件基部51起到了图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转矩的作用。其结果是,比摆动部件52的装载部52a更靠前方的部分的上面52d与升降部件基部51的前壁51c上形成的开口51a的上缘接触,将该开口51a的上缘押向上方。
这里,因为升降部件基部51是只能不改变姿态在上下方向移动的,所以,其结果是以轴支承着摆动部件52的后端部52a的部分以及开口51a的上缘处于被押向上方的状态,处于通过摆动部件52支承于螺母62的状态。
与升降部件基部51相连接的第1遮光部件53,以及与摆动部件52相连接的第2遮光部件54位于比上侧框体1的下缘1a更靠上方的位置,处于收纳于上侧框体1的内部的状态。
接下来,由图中未表示出的驱动装置驱动进给丝杆61向所定方向转动,如图11(b)所示,螺母62向下方下降,随着该螺母62的下降,摆动部件52与升降部件基部51下降,这两个部件52与51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没有变化。
这样,与升降部件基部51相连接的第1遮光部件53平行下降,从上侧框体1的下缘1a向下突出出来。另外,第2遮光部件54位于比上侧框体1的下缘1a更靠上方的位置,处于收纳在上侧框体1的内部的状态。
当升降部件基部51的前壁51c的下端51b下降到与挡板63接触时,升降部件基部51的下降停止。
在这种状态下继续让进给丝杆61转动,螺母62下降,则如图12(a)所示,摆动部件52的装载部52e因摆动部件52的自重而与螺母62的下降一起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作为停止下降的升降部件基部51的轴支承部的后端部52a没有下降,所以摆动部件52以后端部52a为转动中心向图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这时,摆动部件52转动至其下缘52c与升降部件基部51的开口51a的下缘接触为止。
这样,与摆动部件52相连接的第2遮光部件64,与摆动部件52一起转动,从第1遮光部件53的下缘53a的下方突出出来。
通过上面所述的作用,2级升降式的遮光部件53、54依次突出,该突出来的遮光部件53、54可以遮挡住从侧面入射至安放在安放部20内的眼镜16的上方空间的外来光。
另外,由于第2遮光部件54并没有下降到眼镜16的周围,所以没有将眼镜16的上部空间完全覆盖,但是通过设置于下侧框体2内的检测光学系统7c、8c导向CCD7d、8d的光束,是被限定在一定的入射角度范围内的,而通过遮光部件53、54的遮光,可以将对眼镜16的镜片18的入射角度(对光轴的角度)比较小的外来光遮挡住,因此就可以充分地发挥遮挡外来光的作用了。
另外,第2遮光部件54,是通过摆动部件52而装载在螺母62的上面的,不过是靠第2遮光部件54与摆动部件52的自重而下降的,由于不是通过驱动装置的驱动力而被压向下方的,因此即使在下降的状态下(图12(a)),只要以超过第2遮光部件54与摆动部件52的自重的负荷,从下方将第2遮光部件54向上推,就可以非常容易地将其推上去。
同样地,第1遮光部件53是通过升降部件基部51与摆动部件52而装载在螺母62的上面的,不过是靠第1遮光部件53、升降部件基部51、摆动部件52与第2遮光部件54的自重而下降的,由于不是通过驱动装置的驱动力而被压向下方的,因此即使在下降的状态下(图12(a)),只要以超过这些部件的总的自重的负荷,从下方将第1遮光部件53向上推,就可以非常容易地将其推上去。
因此,例如即使在因为操作者的误操作而将操作者的手指等放到了遮光部件53、54的下降的领域里的情况下,降下来的遮光部件53、54也不会带着强制性的下降荷载降到超过手指碰到的位置。
在在这种状态下再继续让进给丝杆61转动,让螺母62下降。则如图12(b)所示,螺母62的下面,将支承架押下部件64的第1端部64a向下押压,支承架押下部件64以轴支承部64b为转动中心而转动,第2端部64c克服弹簧65的力将镜框支承架25、26的后端部25c、26c的上面压下,使得镜框支承架25、26向下方下降。
上面说明的是升降机构造成的遮光部件53、54的下降动作与镜框支承架25、26的下降动作,上升动作则是图12(b)所示的状态开始,通过驱动装置让进给丝杆61向相反方向转动,将上述的下降动作依次逆向进行即可。
图14(a)、(b)是表示用本检镜仪100对将图13(b)所示的装卸式镜片12装在同图(a)所示的验光镜框11(验光眼镜的眼镜框)上构成的验光眼镜10进行光学特性的计测时所用的验光镜框用适配器80、70(验光眼镜眼镜框用适配器)的立体图。
如图15所示,图14(a)的适配器80用来从上方套在安放部20后侧的夹持部件22上,同图(b)的适配器70用来从上方套在安放部20前侧的夹持部件21上,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是通过与相对应的夹持部件22、21的俯视轮廓形状的一部分嵌合而从根本上定位的。
这就是说,适配器80的后壁84的里面84a与后侧的夹持部件22的后面(与另一个夹持部件21相对向的面的对面的背面)大致接触,前侧的中央前壁83的里面83a与后侧的夹持部件22的前面(与另一个夹持部件21相对向的面)的中央形成的凹面相接触。
同样地,适配器70的前壁73的里面73a与前侧的夹持部件21的前面(与另一个夹持部件22相对向的面的对面的背面)大致接触,后壁72的里面72a与前侧的夹持部件21的后面(与另一个夹持部件22相对向的面)的中央形成的凹面相接触。
另外,这些适配器70、80具有,在它们分别装在两个夹持部件21、22上的状态下,向两个夹持部件21、22互相相对向的方向突出,与从作为眼镜16支承着的验光眼镜10的验光镜框11突出出来的装卸式镜片12的凸耳12c的宽度范围外的镜框部分接触的突出夹持部71、81、82,这些突出夹持部71、81、82以外的部分,不会影响凸耳12c可动范围。
也就是说,更具体地说,如图16的平面图所示,适配器70的突出夹持部71与验光镜框11的左右连接部11b的大致中央部位接触,适配器80的突出夹持部81、82与验光镜框11的凸耳12c的可动范围外的左右各下缘接触。
另外,适配器70的突出夹持部71从前侧夹持部件21的中央后面突出的长度L3与适配器80的突出夹持部81、82从后侧的夹持部件22的突出前面突出的长度L2设定为能使夹持部件21与夹持部件22相互连动相互朝反方向位移同一长度L4时,被夹持在突出夹持部71、81、82中的验光眼镜10的镜片12、12的光轴12d、12d被设置于连结支柱23、23的直线上。
这样的结果是,透过验光眼镜10的镜片12、12的光轴12d、12d的透过光分别入射到对应的CCD7d、8d的检测领域的大致中心,自动地对验光眼镜10进行该安放部20的前后方向的正确定位。
另外,由于这些适配器70、80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相交的面的截面大致呈コ字形,所以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分别从上方套在各自对应的大致呈方形柱状的夹持部件21、22上,还有,只要用向上拔的简单操作便可将其取脱。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检镜仪100的工作进行说明。
首先,对通常的成品眼镜16的光学特性的计测情况进行说明。检镜仪100在初始状态,如图4所示,两个夹持部件21、22被置于隔得很开的状态,镜框支承架25、26被置于向上靠的状态,押柱31a、31b、32a、32b被置于退到上方的状态,遮光部件53、54如图11(a)所示,被置于收纳在上侧框体1内部的状态。
在该初始状态下,如图5、6所示,将眼镜16放在两个夹持部件21、22之间、镜框支承架25、25的上面25a、26a上。
接下来,向操作按钮6输入计测开始的指示,对操作按钮6输入的开始指示被输入到控制装置9,控制装置9对图中未表示出的驱动装置进行驱动控制,驱动装置使得两个夹持部件21、22向相互接近的方向一起移动。
接着,图5所示的放在两个夹持部件21、22之间的眼镜16,如图7所示,被两个夹持部件21、22所夹持,同时与鼻托支承部件24接触,前后方向与左右方向均被安放到正确的计测位置。
接下来,控制装置9,为了将遮光部件53、54降下来,驱动图中未表示出的马达,使图11(a)所示的进给丝杆61转动,让遮光部件53、54下降到图12(a)所示的位置。
另外,与该遮光部件53、54的下降控制同时进并举,控制驱动装置,使得圆柱部件27、28(请参阅图4所示)转动,通过圆柱部件27、28的转动,让转动臂29、30的前端形成的押柱31a、31b、32a、32b将各镜片18、18向下押压至与支柱23、23接触(请参阅图8(a)、(b)所示)。
还有,通过将该押柱31a、31b、32a、32b向下押压,虽然眼镜16在被夹持部件21、22夹持的状态下向下位移,但是这时眼镜16的眼镜框17与各夹持部件21、22之间会产生滑动。
另外,因眼镜16的向下位移,镜框支承架25、26被向下押压,与眼镜16的位移大小一样向下位移。
接下来,如图12(b)所示,因螺母26继续下降,镜框支承架25、26与眼镜16的眼镜框17脱离,下降。
在眼镜16位置适当的情况下,由夹持部件21、22,支柱23、23以及押柱31a、31b、32a、32b支承着,但是在押柱31a、31b、32a、32b将各镜片18、18往下压时,如果眼镜16的眼镜框17与各夹持部件21、22产生的滑移在各夹持部分之间不均匀,眼镜16就有可能被倾斜地夹持着,镜片18、18中有一片从支柱23、23上脱空,没有得到适当的支承。
所以,要在这种支承状态下,让两个夹持部件21、22向互相离开的方向暂时位移,暂时只由支柱23、23与押柱31a、31b、32a、32b进行支承。
这样,即使在眼镜16没有被适当地支承着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其姿态进行修正,使得支柱23、23与押柱31a、31b、32a、32b同各镜片18、18适当地接触,使得眼镜16以正确的姿态得到支承。
然后,让两个夹持部件21、22再度夹持眼镜16,接下来,通过圆柱部件27、的转动,让押柱31a、31b、32a、32b退回上方。
通过以上的工作,眼镜16,如图9所示,就被支柱23、23与两个夹持部件21、22以正确的姿态支承在适当的计测位置上。
接着,控制装置9让光源7a、8a分别出射检查光,出射的检查光通过相对应的投光光学系统7b、8b,分别沿着大致光轴18a、18a的方向入射到相对应的镜片18、18。
接着,检查光透过各镜片18、18所得的透过光通过检测光学系统7c、8c投影到与各镜片18、18相对应的CCD7d、8d。
因为各检测光学系统7c、8c具有哈脱曼氏模板,所以各透过光是作为带着各镜片18、18的各个小领域的光学特性信息的二维空间分辨能力的光入射到CCD7d、8d的,因此,通过控制装置9对CCD7d、8d的各阵列元件的检测光量运算处理,就可以得到关于镜片18、8的各种光学特性信息。
另外,这时的位置关系是设定为,通过相对应的镜片18、18的光轴18a、18a的透过光能入射到各CCD7d、8d的检测领域的大致中央部位的,但是由于镜片18、18的光轴18a、18a的部分被支柱23、23支承着,所以严密地说,通过镜片18、18的光轴18a、18a的透过光是不能到达CCD7d、8d的。
然而,因为关于该检测的缺落点的数据可以用内插处理根据周边领域的检测数据算出的,所以这不会给获得镜片的全部光学特性造成障碍。
接着,所得的光学特性信息,如图2或图3所示,用所定的格式,在监视器5上显示出来。
另外,在光学特性的计测结束后,控制装置9对驱动装置进行控制,使得夹持部件21、22回到初始位置,然后让进给丝杠61倒转,使得镜框支承架25、26上升,遮光部件53、54收纳在上侧框体1的内部。
接下来,对图13所示的验光眼镜10进行光学特性计测的情况进行说明。检镜仪100在初始状态,如图4所示,两个夹持部件21、22被置于隔得很开的状态,镜框支承架25、26被置于向上靠的状态,押柱31a、31b、32a、32b被置于退到上方的状态,遮光部件53、54如图11(a)所示,被置于收纳在上侧框体1内部的状态,这些方面与以通常的成品眼镜16作为计测对象的情况是一样的。
然后,将图14(a)所示的验光镜框用适配器80套在后侧的夹持部件22上,让其突出夹持部81、82向前侧的夹持部件21突出,将同图(b)所示的验光镜框用适配器70套在前侧的夹持部件21上,让其突出夹持部71向后侧的夹持部件22突出(图15)。
然后,将验光眼镜10放在两个适配器70、80之间、镜框支承架25、25的上面25a、26a上。
接着,向操作按钮6输入计测开始的指示,对操作按钮6输入的开始指示被输入到控制装置9,控制装置9对图中未表示出的驱动装置进行驱动控制,驱动装置使得两个夹持部件21、22向相互接近的方向一起移动。
接着,放在两个适配器70、80之间的验光眼镜10,如图16所示,被两个适配器70、80的突出夹持部71、81、82所夹持,同时与鼻托支承部件24接触,前后方向与左右方向均被安放到正确的计测位置,也就是说,验光眼镜10的装卸式镜片12、12的光轴12d、12d被置于连结支柱23、23的直线上。
以后的动作与以通常的成品眼镜16作为计测对象的情况是一样的,说明省略。
如上所述,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检镜仪100,在对装在验光眼镜10上的装卸式镜片12、12进行光学特性的计测时,通过将验光镜框用适配器70、80分别装在夹持部件21、22上,就可以让适配器70、80的突出夹持部71、81、82夹持保持验光眼镜10的验光镜框11。
而且,因为该适配器70、80不影响装在验光眼镜10的装卸式镜片12、12的突耳12c、12c的可动范围,在适配器70、80夹持验光眼镜10时,不会使得装卸式镜片12、12转动位移,能保持置于该检镜仪100时与验光镜框11的位置关系,可以高精度地计测装卸式镜片12、12的光学特性。
另外,因为适配器70、80不与突耳12c、12c接触,因此验光眼镜10的装卸式镜片12、12的光轴12d、12d不会置于离CCD7d、8d的大致中心很远的位置,从这一点来说,也可以获得高精度的计测结果。
还有,适配器70、80不在验光眼镜10一侧,而是装在该检镜仪100的夹持部件21、22上的,因此比装在验光眼镜10上的适配器,装起来更加容易。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检镜仪100,将各验光镜框用适配器70、80做成与夹持部件21、22分开的,而且可在相对应的夹持部件21、22上装卸的,这是考虑到下述的效果而这样做的。
这就是说,在对验光眼镜10的装卸式镜片12、12进行的光学特性计测,与对通常的成品眼镜16的镜片18、18进行的光学特性计测进行替换的频度很高的情况下,让适配器70、80事先可滑动或可转动地装在各夹持部件21、22上,将适配器70、80相对于夹持部件21、22滑动或转动来实现在夹持部件21、22的实际夹持部分的装卸,操作起来是容易的,但是,一般说来,对通常的眼镜16进行的计测操作频度比对验光眼镜进行的计测操作的频度要高出许多,通常的眼镜16与验光眼镜10的计测操作的切换频度是非常小的,在这种情况下,比起让适配器70、80事先装在夹持部件21、22上,还是做成与夹持部件21、22分开的为好,这样,适配器不会在进行通常的眼镜16的计测操作带来麻烦。
另外,本发明的检镜仪的验光镜框用适配器,并不限于该形态的适配器70、80,也可以与夹持部件一体形成、作为夹持部件的一部分,通过适配器部分相对于该夹持部件的本体部分转动等位移,可在夹持部件的实质性的夹持面上进行装卸。
也就是说,例如,如与夹持部件21、22长度方向垂直相交的截面17所示,将截面大致呈L形的适配器70、80的该L形的一个端部用枢轴支承的铰链折叶(用较薄的铰链折叶即可)可转动地用轴支承在各夹持部件21、22的上面,让适配器70、80与夹持部件21、22一体化,在需要用适配器70、80时(同图(b)),将适配器70、80分别以铰链为中心转动,装在夹持部件21、22的夹持面一侧,另一方面,在不需要用适配器70、80时(同图(a)),将适配器70、80分别以铰链为中心转动,退出夹持部件21、22的夹持面一侧即可。
这样,让各适配器70、80与夹持部件21、22一体化,使其能在一体化的情况下在夹持部件21、22的本体部分的夹持面上装卸,就可以防止适配器70、80的以外丢失等情况。
另外,在这种各适配器70、80与夹持部件21、22一体化的检镜仪中,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电动马达等驱动装置来进行该适配器70、80的装卸。
这就是说,如图18所示,在适配器70的铰链部分形成有齿轮75,在与该适配器70一体化的夹持部件21的内部设置有与该齿轮75啮合的驱动齿轮96与驱动齿轮96转动的电动马达95。该电动马达95由控制装置9进行驱动控制。
采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检镜仪100,在通过检镜仪100的正面所设的操作按钮6,选择以验光眼镜10为计测对象的模式时,控制装置9对电动马达95进行驱动控制,通过该控制,电动马达9向设定的转动方向转动,被电动马达95驱动的驱动齿轮96向图示的箭头方向转动,与该驱动齿轮96啮合的适配器70的齿轮75向图示的箭头方向转动,从而将适配器70装在夹持部件21的夹持面一侧。
另一方面,在选择以通常的成品眼镜作为计测对象的模式时,电动马达95受到驱动控制,向与上述说明相反的方向转动,适配器70脱离夹持部件21的夹持面。
另外,在图18中,只表示了适配器70与夹持部件21这一方面的情况,不过适配器80与夹持部件22也可以采用同样的结构。
这样,通过让适配器70、80的装卸自动化,可以减轻操作者的操作负担。
另外,在用手动操作在夹持部件21、22上装卸适配器70、80的检镜仪中,也可以对适配器70、80是否装上了相对应的夹持部件21、22进行自动检测。
这种自动检测是否装着适配器70、80的检测装置,例如,可以如图19所示,在由夹持部件21、22进行夹持动作之前的状态(初始状态)中,由控制装置9根据被投影到CCD7d、8d的夹持部件21、22或适配器70、80的像的轮廓形状,进行识别,测出夹持部件21、22处于未装有适配器70、80的状态(同图(a)),还是处于装有适配器70、80的状态(同图(b)),也可以,如图20所示,在适配器70上形成向夹持部件21一侧突出的小片74,并且在夹持部件21的上面,形成允许该小片74穿过的窄缝21a,同时在夹持部件21的内部设置测出穿过窄缝21a的小片74的光耦合器91、92,由控制装置9根据光耦合器91、92的检测信号,进行识别,测出夹持部件21、22处于未装有适配器70、80的状态(同图(b)的实线),还是处于装有适配器70、80的状态(同图(b)的双点虚线)。
另外,在图20中,只表示了适配器70与夹持部件21这一方面的情况,不过适配器80与夹持部件22也可以采用同样的结构。还有,这样的自动检测装置,不管适配器70、80与夹持部件21、22是分开的,还是一体的,均可采用。
接着,将控制装置9测出的是否装有适配器70、80的结果,通过监视器的显示等向操作者报告,这样便可抑制适配器70、80的装卸错误。
另外,在控制装置9可以识别例如操作按钮6的输入确定的需要装适配器70、80的计测模式(以验光镜片为计测对象的模式)还是不要装适配器的计测模式(以成品眼镜为计测对象的模式)的检镜仪中,可以由控制装置9将计测模式所定的需要装/不要装的区别与上述是否装了适配器70、80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如果比较的结果正确,就进行计测开始控制,即对各驱动装置进行驱动控制,如果比较的结果是不正确,则不开始计测计测,而在监视器上显示督促进行与计测模式相应的适配器70、80的安装或卸下的信息。
这样,控制装置9况可以自动地测出是否装上了适配器70、80,督促操作者注意,通过不开始进行计测开始动作的办法,防止适配器70、80的装卸错误。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检镜仪,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使其镜片大致呈水平地支承眼镜的眼镜支承装置;出射所定的检查光的光源;沿该镜片的大致光轴方向,向支承于眼镜支承装置的眼镜镜片投射光源出射的检查光的投光光学系统;光检测装置;以及将由检查光透过眼镜镜片所得的透过光引导至光检测装置的检测光学系统,其中上述眼镜支承装置具有可以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与相互离开的方向位移且共同夹持眼镜外缘部的两个夹持部件,在上述计测镜片光学特性的检镜仪中,具备突出夹持部,可以各自分别装卸在两个夹持部件上,在分别装上两个夹持部件的状态下向两个夹持部件相对向的方向突出,与从被作为眼镜支承着验光眼镜的眼镜框突出出来的装卸式镜片的凸耳的可动范围外的镜框部分接触,突出夹持部以外的部分为验光眼镜镜框用的适配器,其被形成不影响凸耳的可动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镜仪,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验光镜框用适配器是与上述夹持部件分开形成的,且可在上述夹持部件上装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检镜仪,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两个夹持部件通过连接部件相连接,可互相向相反方向且按大致相同的位移量连动位移,上述两个夹持部件与上述光检测装置的位置关系的设定是,透过该两个夹持部件所夹持的上述眼镜的镜片的光轴的上述透过光能入射到上述光检测装置的检测领域的大致中央部位,同时上述突出夹持部的突出量的设定是,在上述两个夹持部件上装着上述验光镜框用适配器、上述验光镜框被上述验光镜框用适配器所夹持的状态下,透过上述验光眼镜的上述装卸式镜片的光轴的上述透过光能入射到上述光检测装置的检测领域的大致中央部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镜仪,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适配器是分别从上方套在两个夹持部件上,通过与相对应的夹持部件的俯视轮廓形状的一部分嵌合,被定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镜仪,其特征在于适配器其中一方的突出夹持部与验光镜框的左右连接部的大致中央部接触,另一适配器的突出夹持部与验光镜框的凸耳的可动范围外的左右各下缘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镜仪,其特征在于适配器事先可滑动或可转动地装在各夹持部件上,将适配器相对于夹持部件滑动或转动,使其装卸在夹持部件的实际夹持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镜仪,其特征在于适配器与夹持部件一体形成作为夹持部件的一部分,通过适配器部分相对于该夹持部件的本体部分转动等位移,被形成可装卸在夹持部件的实质性的夹持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检镜仪,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适配器的装卸操作通过驱动装置进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镜仪,其特征在于适配器通过手动操作装在夹持部装卸,适配器是否装在相对应的夹持部件上是自动检测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镜仪,其特征在于检镜仪还具有控制装置与监视器,该控制装置通过对操作按钮的输入,可以识别是需要装适配器的计测模式(以验光镜片为计测对象的模式)还是不要装适配器的计测模式(以成品眼镜为计测对象的模式),该控制装置将对应计测模式的需要装/不要装的区别与是否装了适配器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如果比较的结果正确,就进行计测开始的控制,即对各驱动装置进行驱动控制,如果比较的结果是不正确,则不开始计测,而在监视器上显示督促进行与计测模式相应的适配器的安装或卸下的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镜仪,其特征在于检镜仪还具有一对支柱,从下面支承左右镜片;镜框支承架,作为支承左右镜框用,设置于夹持部件的两个外侧;以及押柱,押压左右镜片上面,其中该镜框支承架的上面的位置可以在高于支柱的顶部位置与低于支柱的顶部位置之间升降,眼镜或验光眼镜置于处于上面位置高于支柱的顶部位置的镜框支承架上,用两个夹持保持部件可滑动地保持眼镜或验光眼镜,用押柱押压左右镜片的上面,使得左右镜片被夹持在押柱与支柱之间,让镜框支承架下降到低于支柱的顶部位置,根据需要,在两个夹持部件从镜框撤离后再度夹持,让押柱退回上方,用支柱与两个夹持部件将眼镜或验光眼镜的左右镜片以正确的姿态支承在适当的计测位置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镜仪,其特征在于检镜仪还具有鼻托支承部件,位在两个夹持部件之间,在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形成的与前侧的夹持部件21相对向的面为圆柱周面,该鼻托支承部件可从该鼻托支承部件前后方向大致中央位置向后滑动,鼻托支承部件的圆柱周面与眼镜或验光眼镜的鼻托部接触,对该鼻托部施加与恢复力相应的押压力。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检镜仪,具有可以各自分别在可以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与相互离开的方向位移的、共同夹持眼镜外缘部的两个夹持部件(21、22)上装卸的、有在分别装上两个夹持部件(21、22)的状态下,向两个夹持部件(21、22)相对向的方向突出的,与从被作为眼镜支承着的验光眼镜(10)的眼镜框(11)突出出来的装卸式镜片(12)的凸耳(12c)的可动范围外的镜框部分接触的突出夹持部(71、81、82),突出夹持部(71、81、82)以外的部分不影响凸耳(12c)的可动范围的验光眼镜镜框用的适配器(70、80)。
文档编号G01M11/02GK1648629SQ200510002929
公开日2005年8月3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26日 优先权日2004年1月28日
发明者柳英一, 中村新一 申请人:株式会社拓普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