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产品老化测试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105429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产品老化测试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业产品处理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集约型质量控制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产品或者机电产品等在制造出来后,为检查其可能的缺陷、进行可靠度测试以及寿命测试等,需要对这些产品进行老化(烧机)测试。老化测试是产品装配下线后在高温老化室进行较长时间的测试过程。在烧机过程中如果有出现异常变化的产品,产品运行时会直观地显示出来,或由监测仪器记录在案并及时通知技术人员。有问题的产品进行整机返修,以确保产品的合格率较高。
一种现有的烧机方式是脱离流水线,用人工将来自流水线的产品用活动推车带入生产线外单独的烧机房进行集中烧机。完全是线外作业,有一定的搬运距离,作业时间较长;活动推车在车间周转,作业现场凌乱、不整洁;已烧产品与未烧产品由作业员长距离搬运,不便管制,容易混淆。因此导致成本高,时间也不能控制,效率非常低。
另一种现有烧机技术采用直线隧道式传送的烧机方式,即将一长距离的传送线都作为烧机之用,产品经过该长距离传送线时执行烧机作业。但这种方式会占用较大较长的土地使用面积,增加土地使用成本,同时增加烧机房的成本。
上述现有技术烧机采用的烧机设备在温度控制项目上是对加热器实行开关通断控制或PID通断控制,使得对加热器以及控制开关的电冲击较大,加速其老化速度,缩短使用寿命;另外对外部电网电冲击较大,造成电网的不稳定。
此外,现有技术烧机设备在热风循环项目上,因为烧机房空间较大,需要加热器有较大的功率输出才可以达到所需的温度需求,即会耗费较大的电能;又因为采用开关通断控制方式,其出风口的温度和入风口的温度有较大的温差,加热器接通时也会产生较大的电能,对产品产生热冲击。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烧机效率低或者占空间较大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间利用率和效率都较高的自动产品老化测试设备。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自动产品老化测试设备,包括用于对产品进行老化测试的烧机房和一用于传输所述产品的产品传输线,所述传输线在所述烧机房内以二维或三维方式传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自动产品老化测试设备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二维或三维烧机输送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采用直线隧道式的一维传送烧机方式,可以充分利用车间的空间,能较大地节约车间使用面积,降低土地使用成本;相对于现有技术脱离流水线的,利用人工搬运待烧产品到独立的烧机房烧机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效率和自动化程度都较高。

图1是本实用新型自动产品老化测试设备第一实施方式的平面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自动产品老化测试设备沿传送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自动产品老化测试设备的烧机房截面示意图;图4是图3中升降机的截面示意图;图5是图3中升降机的侧面示意图;图6是图3中升降机的平面示意图;图7是图6中升降机的驱动装置立体示意图;图8是图7中螺旋齿轮箱的爆炸图;图9是托盘在升降机中的示意图;图10是托盘在入口传送机和升降机中的侧面示意图;图11是托盘在入口传送机和升降机中的平面示意图;图12是热风循环系统的排风管立体示意图;图13是热风循环系统的温度控制模组的电路框图;图14是本实用新型自动产品老化测试设备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本实用新型自动产品老化测试设备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自动产品老化测试设备100包括一个烧机房1,烧机房1包括一个聚氨脂保温库板构成的外壳11和其内的一个产品传输线,所述产品传输线包括第一传输机构和传输方向与之平行的第二传输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传输机构和第二传输机构是传输方向相向的两升降机12,即一升降机12将待烧产品向上输送,另一升降机12将待烧产品向下输送。在两升降机12的顶端,待烧产品通过一平移机构16从一升降机12被输送到另一升降机12,实现传输路线的连续。
参阅图3至图5,所述升降机12包括具有一定间隔的两平行链条组,每一链条组包括机架18、安装在机架18两端的滚轮122和套在滚轮122上的环状链条123。链条123上间隔安装多块托板124,两平行链条组上内侧的对应每两块托板124构成托盘平台。产品放在托盘7上,托盘7则放在托盘平台上通过整个传输线。
所述平移机构16包括两滚轴161、套在滚轴161上的牵引带162、一平移杆164、套在平移杆164上并连接牵引带162的推板165以及驱动牵引带162转动的平移驱动装置163。托盘7到达升降机12顶部时,平移驱动装置163驱动牵引带162转动,带动推板165在平移杆164上平移滑动,而推板165则推动托盘7从该升降机12顶部到另一升降机12顶部,完成托盘7在两升降机12之间的转移。
参阅图6至图8,链条组由一驱动装置13驱动运作,具体上,滚轮122由传动杆121带动旋转,而传动杆121则由驱动马达131通过螺旋齿轮箱132驱动。传动杆121再带动链条组的链条123循环转动。每个链条组都配有传动杆121和螺旋齿轮箱132。对应链条组的螺旋齿轮箱132之间具有一主动轴133,传动带134套在主动轴一端和驱动马达131的输出轴上。传动杆121和主动轴133上配有相应的齿轮1211,1331。在传动带134带动下主动轴133转动,主动轴133的齿轮1331和传动杆121上的齿轮1211咬合,进而带动两个传动杆121转动。两个传动杆121的齿轮1211和主动轴133的齿轮1331咬合方向相反,可实现空间90度正交换向传动,并可达到主动轴133和传动杆121的永久性啮合。传动杆121再通过滚轮122带动链条123循环旋转。通过上述结构,链条组上内侧由两块托板124构成的托盘平台即上升或下降,达到输送托盘7和产品的功能。
再参阅图1和图2,所述两升降机12的底部分别衔接水平传送的入口传送机2和出口传送机3各两个。所述传送机2,3包括多个传送滚轮23、套在传送滚轮23上的传送皮带21和马达22。入口传送机2和出口传送机3下面对应安装有空托盘回收传送机6。在自动产品老化测试设备100两端各衔接一可掀式传送机4,可掀式传送机4包括多个滚轮42、套在滚轮42上的皮带41、驱动皮带41转动的马达43以及支撑可掀式传送机4一端的起降器44。可掀式传送机4在位于水平时和入口传送机2或出口传送机3衔接,倾斜时和空托盘回收传送机6衔接。这样,两个升降机12、平移机构16、入口传送机2、出口传送机3、空托盘回收传送机6以及可掀式传送机4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运输线。入口传送机2、出口传送机3以及可掀式传送机4外侧还设置有工作台5。
一起参阅图9至图11,为使产品在烧机时运作,本实用新型包括集电装置为在输送过程中的产品供电。该集电装置包括设置在托盘7背面的托盘集电板72、托盘7一端的托盘集电轮71、入口传送机2和出口传送机3上的传送机集电轮8、平行于链条组的烧机集电板14。托盘集电轮71和托盘集电板72接触而电连通,托盘7在传送机2,3上时托盘集电板72和传送机集电轮71持续接触而电连通,托盘7在托盘平台时托盘集电轮71和烧机集电板14上的电极141持续接触而电连通。另外,和烧机集电板14相对的链条组对侧设置有托盘7导正杆17,抵顶托盘7,确保托盘集电轮71和烧机集电板14上的电极141持续接触,从而实现在输送过程中的产品供电的功能。
一起参阅图12,烧机房内安装有热风循环系统。所述热风循环系统包括排风管15和温度控制模组(图未示),所述排风管15包括入风管151、出风管152、风机154以及混流风管156。所述入风管151和出风管152邻近链条组,所述混流风管156连接上述入风管151和出风管152。温度控制模组的加热器155位于混流风管156和入风管151之间,通过风机154将入风管151内空气吹入混流风管156以及出风管152,出风管152和入风管151侧壁具有多个风孔153。
参阅图13,所述温度控制模组包括加热器155、三相移相触发器模块、连接触发器模块的温度控制器、连接触发器模块的三相同步变压器模块、连接变压器模块和加热器和三相电输入的继电器。所述三相移相触发器模块包括三相电相位检测模块、移相电路和三路单相继电器触发电路。所述三相电输入的继电器是随机型固态继电器。在三相同步变压器模块的支持下,采集温度控制器的输出信号,产生三路可改变导通角度的脉冲信号,再去分别控制三相电输入的继电器,即可实现三相附在电压从0V到电网全电压的无级可调,从而改变加热器155的输出功率。加热器155的输出功率和实际温度的高低成反比,当温度达到平衡后,加热器输出的热能只需补偿部分温度损失即可,达到温度更加均匀以及节约电能的目的。
另外,在烧机房1外还设有八点温度巡检仪和控制面板19。
运作时,空托盘从空托盘回收传送机6传到可掀式传送机4;人工将产品装在托盘7上;承载产品的托盘7在入口传送机2带动下向烧机房1前进,同时托盘集电板72和传送机集电轮71持续接触而电连通,产品运作;进入烧机房1时,托盘7在被循环运转的两平行链条组上内侧的对应每两块托板124构成托盘平台托起;升降机12带动托盘7上升;托盘7到达升降机12顶部时,平移驱动装置163驱动牵引带162转动,带动推板165在平移杆164上平移滑动,而推板165则推动托盘7从该升降机12顶部到另一升降机12顶部,完成托盘7在两升降机12之间的转移;接着托盘在升降机12带动下下降;到底部时两托板124释放托盘7到出口传送机3上,由出口传送机3带出烧机房1;人工取出产品;空托盘由可掀式传送机4自动回收,经由空托盘回收传送机6传到可掀式传送机4,继续下一循环。
如上所述,产品在入口传送机2和出口传送机3上是平面上的一维传送路线,本实用新型的由两升降机12构成的传输线其传送路线不再局限于平面上的一维传送,而是将传送路线向上曲折,变为二维传送路线,然后经平移再往下传送,最后到出口传送机3上。另外,传送路线也可以如图13所示的平面曲折排列,即传送线在水平平面内曲折,入口传送机202和出口传送机303以及烧机房101内的传输线构成本实用新型自动产品老化测试设备的第二实施方式;或如图14所示的采用传送线是螺旋上升/下降排列三维传送线结构的传送线,烧机传送机222和出口传送机333以及烧机房111内的传输线构成本实用新型自动产品老化测试设备的第三实施方式。上述两实施方式的自动产品老化测试设备省略了升降机。
本实用新型自动产品老化测试设备可以测试小风扇,小马达等电器或机电产品,有益效果如下一.采用在线作业方式,零距离搬运,大大提高作业效率;作业现场整洁有序;采用自动输送方式,产品的投入和产出在不同的作业区域,能有效地管制产品,不至于混淆;二.采用二维或三维烧机烧机输送方式,充分利用车间空间,比如充分利用高度空间,能较大地节约车间使用面积,降低土地使用成本;三.在温度控制上采用自动调压方式,加热器155的工作电压随实际温度的高低成反比实时变化;加热器155永不断开,无论对加热器或是控制开关以及外部电网都无冲击,延长烧机设备的使用寿命;当烧机房内温度达到平衡时,加热器155产生的热量只需补偿较少的热损失即可,加热器155的输出功率大大降低,较大地节省电能;采用八点温度巡检仪,可以对烧机房1内八点温度进行实时监控。
四.在热风循环上只需要很小的烧机空间,较小功率的加热器也可以达到温度要求,可较大地节省电能;采用独特的运风方式,将加热后的热风作均匀的混和后再送至烧机房1,对产品的热冲击较小;当温度达到平衡时,只有少许热能输出,对产品的热冲击较小。
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产品老化测试设备,包括用于对产品进行老化测试的烧机房和一用于传输所述产品的产品传输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线在所述烧机房内以二维或三维方式传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产品老化测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线包括第一传输机构和与之平行的第二传输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自动产品老化测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机构和第二传输机构是传输方向相向的两升降机,两升降机端部通过一平移机构实现传输路线的连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自动产品老化测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包括具有一定间隔的两平行链条组,链条组包括机架、安装在机架两端的滚轮和套在滚轮上的环状链条,链条上间隔安装多块托板,两平行链条组上每两块对应托板构成托盘平台,两链条组由驱动马达通过螺旋齿轮箱驱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自动产品老化测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升降机相对平移机构另一端分别衔接水平传送的入口传送机和出口传送机,所述传送机包括多个滚轮和套在滚轮上的皮带,入口传送机和出口传送机下面对应安装有空托盘回收传送机,在自动产品老化测试设备两端各衔接一可掀式传送机,可掀式传送机水平时和入口传送机或出口传送机衔接,倾斜时和空托盘回收传送机衔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自动产品老化测试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集电装置,该集电装置包括设置在托盘背面的托盘集电板、托盘一端的托盘集电轮、入口传送机和出口传送机上的传送机集电轮、平行于链条组的烧机集电板,托盘集电轮和托盘集电板电连通,托盘在传送机上时托盘集电板和传送机集电轮电连通,托盘在托盘平台时托盘集电轮和烧机集电板电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产品老化测试设备,其特征在于烧机房内安装有热风循环系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自动产品老化测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循环系统包括排风管和温度控制模组,所述温度控制模组包括加热器、三相移相触发器模块、连接触发器模块的温度控制器、连接触发器模块的三相同步变压器模块、连接变压器模块和加热器和三相电输入的继电器,所述三相移相触发器模块包括三相电相位检测模块、移相电路和三路单相继电器触发电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自动产品老化测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管包括入风管、出风管、风机以及混流风管,所述入风管和出风管邻近链条组,所述混流风管连接上述入风管和出风管,所述加热器位于混流风管和入风管之间,通过风机将入风管内空气吹入混流风管以及出风管,出风管和入风管侧壁具有多个风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产品老化测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产品传输线是平面曲折排列或螺旋上升/下降排列的传送机。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产品老化测试设备,该设备包括用于对产品进行老化测试的烧机房和一用于传输所述产品的产品传输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线在所述烧机房内以二维或三维方式传动。由于采用二维或三维烧机输送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采用直线隧道式的一维传送烧机方式,可以充分利用车间的空间,能较大地节约车间使用面积,降低土地使用成本。
文档编号G01R31/01GK2864658SQ20052006080
公开日2007年1月31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27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27日
发明者赖文彬 申请人:赖文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