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介质有机提取物同步纯化并逐级分离的方法

文档序号:5843018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环境介质有机提取物同步纯化并逐级分离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不同环境介质的前处理方法,更具体的说是针对水、底泥、土壤、颗粒物及生物样的复合有机提取物同溶剂萃取,同柱纯化与逐级分离相结合的前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大量有机污染物进入到水体、土壤和大气等环境介质中,这些污染物大多具有浓度低、毒性大等特点并且在环境中存留时间长。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已经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常规有机污染物(如硝基苯类和农药类等)的监测,这些化合物的常规检测一般要有大型仪器的支持,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气质联用和液质联用等等,这些大型仪器造价高使用费用昂贵,而且环境体系复杂,有机物种类繁多,相互作用严重,很难对可能引起毒性的所有污染物进行监测,昂贵的分析检测技术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环境管理决策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而针对高污染或微污染场地的一种或几种毒性效应,进一步确定导致效应的污染物特征的方法,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该方法也能为区域污染评价、污染削减及污染控制提供有效途径。长期以来,针对于不同介质中有机物的提取经常采用不同的萃取剂,这样就会导致总提取物成分的差异,进而对毒性效应的综合评价造成困难;以往对于有机提取物的纯化往往对于不同的目标化合物采用分柱纯化的方法,这样不仅是资源的浪费而且不具有可比性,也不利于化学分析与毒性效应评价的有效结合。《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第14巻第1期上105页公开了一篇有关化工废水毒性追踪的文章《以毒性鉴别评价法评价化工废水处理效果的研究》,其中叙述的方法是引用美国EPA毒性鉴别评价(ToxicityIdentificationEvaluation,TIE)法,利用pH调节及络合等方法鉴别致毒物质性质以达到毒性追踪的目的。该方法相对于以前的方法进步不少,可以同时做到毒性的鉴定及追踪,但该方法繁杂耗时,只能针对高污染水体进行急性毒性鉴定,无法应用于人们日益关注的慢性毒性物质的提取及分离,而且该方法只涉及水体,无法结合其它介质讨论导致效应的污染物特征。通过检索发现国内外文献没有公开有针对不同介质环境样品及生物样的有机提取物慢性毒性来源鉴定及追踪的方法。
发明内容1.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的不同介质中有机物的提取采用不同的萃取剂,这样就会导致总提取物成分的差异,不具有可比性,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环境介质有机提取物同步纯化并逐级分离的方法,针对不同介质有机物将富集、纯化、分离于一体的系统方法,可以结合有机提取物的一类或几类毒性效应,用于确定导致效应的污染物特征。2.技术方案本发明的原理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具有低浓度高毒性等特点,因此必须对不同介质中的有机物进行必要的提取浓縮。本方法采用相同的提取剂(正己烷与二氯甲烷)和洗脱剂(正己烷,二氯甲烷与甲醇)对不同介质中有机物进行提取。利用HLB固相萃取柱串联富集水体中不同极性的有机物,并利用相似相容的原理洗脱,洗脱液浓縮后可进行总毒性的测试和进一步的分级分离,进而进行毒性来源的追踪。将总提取物应用于不同靶位的毒性测试,然后对可致毒点位的总提取物利用吸附柱层析法进行不同极性有机物的分离,常用的吸附剂有弗罗里硅土和硅胶,并利用尺寸排阻色谱柱进行不同分子量有机物的进一步分离。最后针对次级组分进行毒性鉴定以确定导致效应的污染物特征。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环境介质有机提取物同步纯化并逐级分离的方法,其步骤为(1)水样通过滤膜过滤,将滤膜上的悬浮物保存;将底泥土壤样品、生物样品或固体悬浮物冷冻干燥后研磨或粉碎并过筛,得到固相样品;(2)过滤后的水样以35mL/min的速度通过串联的HLB固相萃取柱进行富集,萃取完毕后,萃取柱负压真空干燥,依次用正己烷、二氯甲烷/正己烷、甲醇/二氯甲烷的溶剂洗脱HLB固相萃取柱,洗脱液浓縮至lmL;过筛后的非生物样品的固相样品进行索氏提取,提取液为正己烷/二氯甲烷,提取液浓縮,用二氯甲烷定容至lmL;对于生物样品,用有机提取物先富集到5mL,再利用GPC(凝胶渗透色谱)除大分子有机物及色素,最后富集到lmL;(3)称取弗罗里硅土,利用移液管湿法填柱于玻璃管中,加入无水Na2S04干燥,将步骤(2)浓縮得到的样品溶液加入弗罗里硅土柱分离,先后用正己烷,正己烷/二氯甲烷,二氯甲烷/甲醇连续洗脱,将三份流出液收集并浓縮,分别用于化学分析与毒性测试。步骤(2)后可以将得到的总提取物利用不同的体外细胞毒性测试方法进行毒性检验,筛选有效应点进一步利用柱层析法和GPC法分级分离;步骤(3)后利用GPC法(凝胶渗透色谱法),条件为填料Bio-BeadsS-X3;内径3cm;长度20cm;淋洗液为体积比为1:1的环己烷和乙酸乙酯;流速45mL/min。对次级致毒组分再次分离,每1-4分钟取样一次,进行毒性测试,进一步判断主要致毒污染物性质。本发明步骤(1)中滤膜为0.45ym滤膜。所用筛子为200目。一般取水样体积为2L。底泥(土壤)和生物样采集量不少于lOOg(干重)。步骤(2)采用两个HLB固相萃取柱串联(也可采用两根以上)。发明中用到的正己烷及二氯甲烷均为农残级,甲醇为HPLC级。步骤(2)中的洗脱溶剂为510mL正己烷、812mL体积比为24:1的二氯甲烷/正己烷和812mL体积比为24:l的甲醇/二氯甲烷。索氏提取的提取液为200mL体积比为1:12的正己烷/二氯甲烷。步骤(2)中得到的生物样品的有机提取物用匿SO溶剂替换后进行毒性鉴定,毒性测试可采用斑马鱼胚胎实验,大型藻暴露试验,内分泌干扰毒性细胞暴露实验,生殖细胞毒性试验,彗星实验等简单易行的体外暴露实验。步骤(3)中玻璃管长45cm,内径lcm,试验中尝试各种洗脱体积及配比以获得最优条件。步骤(3)中称取812g弗罗里硅土,利用移液管湿法填柱于玻璃管中,加入无水化25040.51.5g干燥,将步骤(2)浓縮得到的样品溶液加入弗罗里硅土柱分离,先后用80120mL正己烷,80120mL体积比为24:1的正己烷/二氯甲烷,100140mL体积比为12:i的二氯甲烷/甲醇连续洗脱。3.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环境介质有机提取物同步纯化并逐级分离的方法,采用原理相同的提取、纯化方法应用于不同的环境介质,能有效的进行混合体系有机提取物浓度及毒性的比照,将化学分析与毒性检验有效结合;针对多种目标化合物采用同柱纯化的方法,简单易行且具有可比性;利用填充柱分离(不同极性分离)和体积排阻色谱分离(不同分子大小分离)的手段进行毒性鉴定以确定导致效应的污染物特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利用不同化合物极性的差异将混合体系先分离为F1,F2,F3组分,对于常见的环境有机污染物,其弱极性组分(Fl)中的26种PCB与中极性组分(F2)中的PAH及F2中PAH与极性组分(F3)中的常见酚类物质可以达到完全分离,除p,p'DDE外其余七种有机氯农药也均在F2组分中。其中PCBs的加标回收率达到95%以上,0Cs的回收率在97%以上,PAHs回收率在80%以上,F3中几种酚类的回收率为90X以上。本发明利用填充的弗洛里硅土柱进行初步分离,确定污染物性质,再利用GPC进而追踪确定导致效应的化合物来源。该技术可以应用于多种介质并与多种毒性评价平台相结合,具有普适性,减小了以往繁重的化学分析工作的健康危害不确定性,对环境管理部门进行毒性鉴定及毒性削减提供了有利手段。图1为实施例4标准样品在GPC中的流出曲线。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通过实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准确配制含一定浓度不同极性有机污染物的模拟水样2L(其中含有8种有机氯农药(a_六六六,P_六六六,Y_六六六,S_六六六,p,p,DDE,o,p,-DDT,p,p,-DDD,p,p'-DDT,浓度均为20ng/L),28种多氯联苯(CB_8,CB_18,CB_28,CB_52,CB_44,CB-66,CB-81,CB-77,CB-lOl,CB-123,CB-118,CB-114,CB_105,CB-126,CB-153,CB-138,CB-128,CB-167,CB-156,CB-157,CB-169,CB-187,CB_180,CB_170,CB-189,CB-195,CB_206,CB-209,浓度均为20ng/L),16种多环芳烃(萘,苊烯,苊,芴,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屈,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茚并[1,2,3-c,d]芘,二苯并(a,n)蒽,二萘嵌苯浓度均为20ng/L),以及壬基酚(200ng/L),辛基酚(200ng/L),双酚A(200ng/L),17-P雌二醇(200ng/L)),通过0.45iim滤膜过滤后,以35mL/min的速度通过三根串联的HLB固相萃取柱富集。萃取柱使用前用10ml正己烷,10ml二氯甲烷,10ml甲醇和10ml蒸馏水各活化两次。富集后萃取柱负压真空干燥,随后用10mL正己烷进行洗脱,再用812mL正己烷/二氯甲烷(4:1)洗脱,控制流速为2mL/min,8mL后每2mL收集一次洗脱液,分别在轻柔氮气流中吹至0.lmL,分别使用GC-ECD与GC-MS-MS进行测定。分析条件如下PCBs与OCs类-GC-ECD程序升温起始温度80°C,升温速率20°C/min到165°C,再以2°C/min升温到220°C,以4°C/min升温到280。C,保持6min;进样口温度280°C,He不分流进样,1.OmL/min;色谱柱DB-5,30mX250iimX0.25iim;进样量1ilL;不分流进样;检测器温度32(TC;makeupflow:N2PAHs类-GC-MS-MS检测器温度320。C。气相色谱条件不分流进样2iiL;进样口温度28(TC;程序升温条件起始温度40°C,以8.0°C/min的速率升温至190°C,再以4.0°C/min的速率升温至210°C,再以8.0°C/min的速率升温至250°C/min,再以4.0°C/min的速率升至30(TC,保持lOmin;载气为氦气,恒流1.OmL/min;传输线温度300°C。质谱条件离子源温度260°C;采用EI电离源;扫描模式MS-MS模式进行。母离子与子离子扫描范围见下表。表1GC/MS/MS分析中16种PAHs的扫描离子序号化合物母离子/子离子母离子/子离子母离子/子离子eV1萘127.96/101.78128.96/77.87/202苊151.73/151.49151.73/150.42151.73/152.17253苊烯152.76/151.69152.76/152.35152.76/150,15304芴165.07/162.81152.76/138.87152.76/164.31355菲178.11/178.02178.11/151.98178.11/178.59156蒽178.11/178.09178.11/151.86178.11/178.6515<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观察发现,正己烷/二氯甲烷(4:1)体积为10mL时PCBs,OCs与PAHs这几类物质对于前两根固相萃取柱的总回收率在70_110%之间,当体积增加时回收率无显著提高。其中第一根固相萃取柱中富集量为总量的6087%,其余在第二根柱中,在第三根萃取柱中无检出。实施例2:采用实施例1中的方法进行水样的配置、过滤及富集。干燥后的HLB柱先后用10mL正己烷,10mL正己烷/二氯甲烷(4:1)和12mL甲醇/二氯甲烷(1:1)洗脱(流速为2mL/min),甲醇/二氯甲烷洗脱液6mL后每2ml收集一次,分别在轻柔氮气流中浓縮至0.lmL,使用HPLC(DVD/FLD)分析,分析条件如下-HPLC(DVD/FLD):流动相0-5min,甲醇:水为80%:20%;5-llmin,甲醇100%;流量:lml/min;柱温30。C。检测器BPA:FLD检领lj器,入Ex=228nm;E2:FLD检测器,入Ex=224nm;0P,NP:FLD检测器,AEx=226nm。分析结果显示,选择甲醇/二氯甲烷(4:1)10mL时NP,0P,BPA,E2的回收率达到90%110%,当体积增加时回收率无显著提高。实施例3:将底泥(土壤和生物样)放于-201:冰箱中冷冻,随后用冷冻干燥仪去除水分。研磨后过200目筛,放于4t:冰箱保存。取研磨后的底泥(土壤和生物样)样品20g分别用正己烷、二氯甲烷和甲醇索氏提取三次(20小时/次),向提取后的土壤中加入标准样品lmL(其中OCs浓度为50卯b,PCBs为50卯b,PAHs为50卯b,酚类化合物为50卯b),充分混匀后作为模拟底泥样。分别用正己烷/二氯甲烷(i:1)、正己烷/二氯甲烷(2:i)和正己烷/二氯甲烷(4:i)的溶剂作为萃取剂萃取模拟底泥样品中的有机物。萃取后浓縮至lmL进行浓度的测定。分析条件如实施例1与实施例2。结果显示正己烷/二氯甲烷(i:i)时回收率最高,均能达到85%以上。实施例4:对于生物样品中的脂肪,常采用直接添加浓硫酸的方法以净化样品。但是本发明的目的是对样品的毒性和污染水平进行同时测定,所以应该避免在前处理过程中改变原有样品的性质,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法),这是一种对样品无破坏的脂肪去除方法,利用GPC可以去除生物样品中的脂肪、色素以及其他大分子物质,减少后续GC分析中的干扰。为了达到更好的脂肪去除的效果,以及縮短分析步骤,研究了利用GPC去除生物样品中脂肪的最优化条件。为了寻找生物样品中PCBs,PAHs,0Cs,NP,0P,BPA和E2这些目标化合物在GPC中的流出时间(或者体积),进行如下流出实验将含有标样混合液(浓度约为50卯b)的正己烷溶液50iiL加入到5mL的环己烷和乙酸乙酯(V:V=1:1)的混合溶液中,GPC自动进样,5mL混合溶液全部进入GPC柱子。GPC条件如下填料Bio-BeadsS-X3;内径3cm;长度20cm;淋洗液环己烷和乙酸乙酯(V:V=1:1);流速5mL/min。通过GPC利用紫外检测器检测其流出曲线,共检测20min。图1为标准样品在GPC中的流出曲线。PAHs的分子量为128.18-278.35,PCBs的分子量为266.5-375.7,OCs的分子量为290.82-354.5,壬基酚,辛基酚,双酚A和E2的分子量分别为220.36,206.33,228.29和272.38。由图可以看出,少量分子量较大的化合物在8-10分钟流出,大量化合物在10-19分钟流出,所以收集8-20分钟的收集液,以保证能够达到满意的回收率,经回收率测定均在90%以上。实施例5:弗罗里硅土(60-100目)在使用前用二氯甲烷与甲醇的混合液索氏提取除杂,准确称取10g于13(TC活化4-6h,活化后加入正己烷浸润并用玻璃棒连续搅动以去除气泡,用移液管湿法填柱至内径为lcm的玻璃管中(玻璃管下部填充玻璃棉),加Na^OJg无水,用胶皮管从下到上敲打管壁以除去玻璃柱中的气泡直至弗罗里硅土在玻璃柱内填实。萃取柱用30mL左右正己烷淋洗两次除杂。将利用实施例2(或实施例3,或实施例4)的方法得到的浓縮样滴加于无水Na2S04顶部,打开阀门至样品渗入柱内时,用60mL正己烷溶液淋洗柱内被吸附的污染物质,并将洗脱液收集到梨形瓶中,再用60mL正己烷溶液洗脱,每20mL收集一次,浓縮至O.lmL,用事实例1中的方法测定。结果表明,直到lOOmL正己烷淋洗时除CB138,CB180其余PCB累计回收率均达到90%-110%。140mL正己烷淋洗时CB138,CB180才能被洗脱下来但是此组分中有5种PAH的存在。所以,若实验目的为分离PAH则确定正己烷的量为100mL;若目的为分离PCBs则正己烷的量为140mL。p,p'-DDE在第一组分中,其余OCs在第二组分中。实施例6:以实施例5中的方法进行柱的填充及第一组份的洗脱。随后用正己烷/二氯甲烷(4:1)60mL溶剂淋洗,再继续用60mL洗脱并每20mL收集一次,浓縮后分析得到累计用量8为lOOmL时PAH的回收率为80%-108%.(分析条件如实施例23),在以后的组分中无检出。用60mL甲醇/二氯甲烷(1:1)溶剂淋洗后,每20mL收集一次,分析后的累计浓度显示,在总用量为120mL时酚类回收率就已经达到了80%以上。实施例7:按实施例1中的方法准确配制含有机氯农药(20ng/L),多氯联苯(20ng/L),种多环芳烃(20ng/L)以及壬基酚(200ng/L),辛基酚(200ng/L),双酚A(200ng/L),17-P雌二醇(200ng/L)的模拟水样2L,通过0.45ym滤膜过滤后,以5mL/min的速度通过两根串联的HLB固相萃取柱富集。萃取柱使用前用10ml正己烷,10ml二氯甲烷,10ml甲醇和10ml蒸馏水各活化两次。富集后萃取柱负压真空干燥,先后用10mL正己烷,10mL正己烷/二氯甲烷(4:1)和10mL甲醇/二氯甲烷(1:1)洗脱(流速为2mL/min),将洗脱液混合并旋转浓縮,在轻柔氮气流中浓縮至lmL左右。二氯甲烷与甲醇的混合液索氏提取过的弗罗里硅土(60-100目)10g于13(TC活化6h,活化后加入正己烷浸润并用玻璃棒连续搅动以去除气泡,用移液管湿法填柱至内径为lcm的玻璃管中,加1cm高无水Na2S04,用胶皮管从下到上敲打管壁以除去玻璃柱中的气泡直至弗罗里硅土在玻璃柱内填实。萃取柱用30mL左右正己烷淋洗两次除杂。将浓縮得到的浓縮液滴加于无水Na2S04顶部,打开阀门至样品渗入柱内时,先后用100mL正己烷,100mL正己烷/二氯甲烷(4:1),120mL甲醇/二氯甲烷(1:l)溶剂淋洗后,分别浓縮至lmL。使用GC-ECD,GC-MS-MS与HPLC(DVD/FLD)分析测定,分析条件如实施例1与实施例2。其中PCBs与OCs的回收率在91%103%,PAHs的回收率在81%113%,壬基酚、辛基酚、双酚A和17-P雌二醇的在90%105%。实施例8:如实施例3,冷冻干燥处理过的底泥(土壤和生物样)研磨后过200目筛,放于4°C冰箱保存。取研磨后的底泥(土壤和生物样)样品20g分别用正己烷、二氯甲烷和甲醇索氏提取三次(20小时/次),向提取后的土壤中加入标准样品lmL(其中OCs浓度为50卯b,PCBs为50卯b,PAHs为50卯b,酚类化合物为50卯b)制作模拟底泥。用正己烷/二氯甲烷(1:1)提取模拟底泥样品中的有机物。将提取液富集吹干并用5mL的环己烷和乙酸乙酯(V:V=l:1)混合溶液进行溶剂替换,GPC自动进样,5mL混合溶液全部进入GPC柱子。GPC条件如实施例4,收集8-20分钟的流出液。将流出液浓縮至lmL并滴加于填充的弗罗里硅土柱上(活化及填充方法如实施例7)。先后用100mL正己烷,100mL正己烷/二氯甲烷(4:1),120mL甲醇/二氯甲烷(1:1)溶剂淋洗后,分别浓縮至O.lmL。使用GC-ECD,GC-MS-MS与HPLC(DVD/FLD)分析测定,分析条件如实施例1与实施例2。其中PCBs与OCs的回收率在98%101%,PAHs的回收率在85%110%,壬基酚、辛基酚、双酚A和雌二醇的在87%112%。实施例9:在太湖无锡某水厂水源地和苏州某水厂水源地各采集表层水(6L)、底泥(500g湿重)与生物样(500g湿重)。水样利用实施例7中的方法现场过滤并通过一套两个HLB串联的固相萃取柱装置富集,富集后的萃取柱真空抽干,带回实验室氮气流充分干燥后放在干燥器中保存,将干燥器放在阴凉处。底泥样品及生物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冷冻干燥,研磨过筛后放于4t:冰箱保存。对于富集后的固相萃取柱采用实施例7中的方法进行洗脱。底泥样品和生物样品则用实施例8中的方法进行有机物的富集,浓縮和除杂。将富集后的有机溶剂等体积分为三份,分别用于总毒性测试(A组)、毒性追踪(B组)与化学分析(C组)。利用报告基因试验对A组进行总毒性的测试,发现无锡水厂水源地的底泥与水的总有机提取物都具有显著的雌激素活性、抗雄激素活性与甲状腺激素活性,不具有抗雌激素活性、雄激素活性和抗甲状腺激素活性。对B组进行分级分离后发现无论是水样还是底泥样中的抗雄激素活性都主要来自于组分A,经化学分析发现组分A中的p,p'-DDE浓度较高,文献报道p,p'-DDE具有强的抗雄激素活性,利用制备GPC分离,发现p,p'-DDE是毒性的主要来源。雌激素活性主要来自于极性组分,经分析极性组分中的NP,0P,BPA和E2浓度较高,经过当量的计算,各化合物当量的和基本等于组分C的总毒性当量,即说明分析得到的化合物即为毒性贡献的来源。但是三个组分都具有抗甲状腺激素活性,而且目前对于单个化合物的抗甲状腺激素活性研究较少,利用制备GPC分离,致毒物质来自于小分子量化合物。权利要求一种环境介质有机提取物同步纯化并逐级分离的方法,其步骤为(1)水样通过滤膜过滤,将滤膜上的悬浮物保存;将底泥土壤样品、生物样品或固体悬浮物冷冻干燥后研磨或粉碎并过筛,得到固相样品;(2)过滤后的水样以3~5mL/min的速度通过串联的HLB固相萃取柱进行富集,萃取完毕后,萃取柱负压真空干燥,依次用正己烷、二氯甲烷/正己烷、甲醇/二氯甲烷的溶剂洗脱HLB固相萃取柱,洗脱液浓缩至进样检测所需体积;过筛后的非生物样品的固相样品进行索氏提取,提取液为正己烷/二氯甲烷,提取液浓缩,用二氯甲烷定容至进样检测所需体积;对于生物样品,用有机提取物先富集到5mL,再利用GPC除大分子有机物及色素,最后富集到进样检测所需体积;(3)称取弗罗里硅土,利用移液管湿法填柱于玻璃管中,加入无水Na2SO4干燥,将步骤(2)浓缩得到的样品溶液加入弗罗里硅土柱分离,先后用正己烷,正己烷/二氯甲烷,二氯甲烷/甲醇连续洗脱,将三份流出液收集并浓缩,分别用于化学分析与毒性测试。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境介质有机提取物同步纯化并逐级分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后将得到的总提取物利用不同的体外细胞毒性测试方法进行毒性检验,筛选有效应点进一步利用柱层析法和GPC法分级分离;步骤(3)后利用GPC对次级致毒组分再次分离,每1-4分钟取样一次,进行毒性测试,进一步判断主要致毒污染物性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境介质有机提取物同步纯化并逐级分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滤膜为0.45ym滤膜,所用筛子为200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环境介质有机提取物同步纯化并逐级分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采用两个HLB固相萃取柱串联。5.根据权利3所述的环境介质有机提取物同步纯化并逐级分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的洗脱溶剂为510mL正己烷、812mL体积比为24:l的二氯甲烷/正己烷和812mL体积比为24:l的甲醇/二氯甲烷。6.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环境介质有机提取物同步纯化并逐级分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索氏提取的提取液为200mL体积比为1:12的正己烷/二氯甲烷。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环境介质有机提取物同步纯化并逐级分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称取812g弗罗里硅土,利用移液管湿法填柱于玻璃管中,加入无水化25040.51.5g干燥,将步骤(2)浓縮得到的样品溶液加入弗罗里硅土柱分离,先后用80120mL正己烷,80120mL体积比为24:1的正己烷/二氯甲烷,100140mL体积比为12:1的二氯甲烷/甲醇连续洗脱。8.根据权利16中任一项所述的环境介质有机提取物同步纯化并逐级分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用的正己烷及二氯甲烷均为农残级,甲醇为HPLC级。9.根据权利16中任一项所述的环境介质有机提取物同步纯化并逐级分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GPC条件为填料Bio-BeadsS-X3;内径3cm;长度20cm;淋洗液为体积比为1:1的环己烷和乙酸乙酯;流速45mL/min。全文摘要本发明公开了环境介质有机提取物同步纯化并逐级分离的方法,属于环境分析领域。其步骤为水样通过滤膜的悬浮物保存,将固体样品冷冻干燥后研磨或粉碎并过筛,得到固相样品;过滤后的水样进行富集,萃取完毕后,真空干燥,有机溶剂洗脱固相萃取柱,洗脱液浓缩;过筛后的非生物样品的固相样品进行索氏提取,提取液浓缩定容;生物样品,用有机提取物先富集,再利用GPC除大分子有机物及色素,最后富集;取弗罗里硅土干燥,将步骤(2)浓缩得到的样品溶液加入弗罗里硅土柱分离,有机溶剂连续洗脱,将流出液收集并浓缩,分别用于化学分析与毒性测试。本发明采用原理相同的提取、纯化方法应用于不同的环境介质,能有效的进行混合体系有机提取物浓度及毒性的比照。文档编号G01N30/08GK101706484SQ20091023227公开日2010年5月12日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0日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0日发明者于红霞,史薇,曹福,苏冠勇,韦斯申请人:南京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