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系统及其分析方法

文档序号:6177334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系统及其分析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数据采集装置、采集数据库和数据分析服务器,数据采集装置连接电能计量装置,采集数据库连接数据采集装置,数据分析服务器连接采集数据库。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系统的分析方法。本发明能够找出电能计量装置运行异常及疑似用电异常用户。经过现场实践,本发明高效可靠,运行简单,分析电能计量装置运行异常及疑似用电异常用户的效果明显。
【专利说明】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系统及其分析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异常分析系统,具体涉及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系统,本发明还涉及所述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系统的异常分析方法,本发明属于低压用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用户的电能计量装置运行情况的诊断分析只能单一地依赖现场校验来实现。受制于此,仅有少部分大容量(比如315千伏安及以上)、大电量(比如月均电量10万千瓦时及以上)的用户被纳入现场校验,这类用户仅占非居民户总数的比例很小,而大量工商业用户的用电计量状况游离于监控之外,当发生计量故障或人为因素的差错、窃电等情况时很难被发现。且现场校验周期一般为3个月到I年,即便开展现场校验时发现问题也常因间隔时间太长等原因,对差错电量的认定和追补造成困难,同时现场校验需要用户提供配合,这种工作模式很难现场查见用户存在主观性违约用电或窃电的情况。
[0003]此外,各地区对用户的电能计量装置各项数据的采集设备多种多样,安装覆盖率也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但是庞大的采集数据仅靠人工分析和筛查异常信息所需花费的时间是相当长的,而且人工分析常常会有疏漏,同时一些分析工具难以满足要求。
[0004]由此可见,通过现场校验来对电能计量装置运行情况进行诊断分析已经难以满足现实的要求。

【发明内容】

[0005]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系统,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系统的分析方法。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数据采集装置、采集数据库和数据分析服务器,数据采集装置连接电能计量装置,采集数据库连接数据采集装置,数据分析服务器连接采集数据库。
[0008]前述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系统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0009]步骤一:数据分析服务器从采集数据库读取计量点曲线数据;
[0010]步骤二:数据分析服务器分析计量点曲线数据,当计量点曲线数据超出第一阀值时,判断所述计量点曲线数据为第一类异常数据;
[0011]步骤三:如果连续的K个计量点曲线数据均为第一类异常数据,且K不小于第二阀值时,数据分析服务器判断电能计量装置异常,K为正整数。
[0012]前述的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包括:当计量点的计量方式为高供低计时,所述计量点曲线数据为计量点的A相电压曲线数据、B相电压曲线数据、C相电压曲线数据;当计量点的计量方式为高供高计时,所述计量点曲线数据为计量点的AB线电压曲线数据、CB线电压曲线数据。[0013]前述的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包括:所述第一阀值包括第一阀值上限和第一阀值下限,当计量点曲线数据大于第一阀值上限或计量点曲线数据小于第一阀值下限时,数据分析服务器判断所述计量点曲线数据为第一类异常数据,所述第一阀值上限为电能计量装置额定电压乘以差值上限比率,所述第一阀值下限为电能计量装置额定电压乘以差值下限比率。
[0014]前述的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包括:当计量点的计量方式为高供低计时,所述计量点曲线数据为计量点的A相电流曲线数据、B相电流曲线数据、C相电流曲线数据;当计量点的计量方式为高供高计时,所述计量点曲线数据为计量点的A相电流曲线数据、C相电流曲线数据。
[0015]前述的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包括:所述计量点的相电流曲线数据的最大值与计量点的相电流曲线数据的最小值之比大于第一阀值时,数据分析服务器判断所述计量点曲线数据为第一类异常数据。
[0016]前述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系统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0017]步骤一:数据分析服务器从采集数据库读取计量点零点数据;
[0018]步骤二:数据分析服务器分析计量点零点数据,当计量点零点数据超出第三阀值时,数据分析服务器判断所述计量点曲线数据为第二类异常数据,且电能计量装置异常。
[0019]前述的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包括:当计量点的计量方式为高供低计时,所述计量点零点数据为计量点的零点A相电压数据、零点B相电压数据、零点C相电压数据;当计量点的计量方式为高供高计时,所述计量点零点数据为计量点的零点AB线电压数据、零点CB线电压数据。
[0020]前述的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包括:所述第三阀值包括第三阀值上限和第三阀值下限,当计量点曲线数据大于第三阀值上限或计量点曲线数据小于第三阀值下限时,数据分析服务器判断所述计量点曲线数据为第二类异常数据,所述第三阀值上限为电能计量装置额定电压乘以差值上限比率,所述第三阀值下限为电能计量装置额定电压乘以差值下限比率。
[0021]前述的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包括:
[0022]当计量点的计量方式为高供低计时,所述计量点零点数据为计量点的零点A相电流数据、零点B相电流数据、零点C相电流数据;当计量点的计量方式为高供高计时,所述计量点零点数据为计量点的零点A相电流数据、零点C相电流数据。
[0023]前述的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包括:所述计量点的相电流曲线数据的最大值与相电流曲线数据的最小值之比大于第三阀值时,数据分析服务器判断所述计量点曲线数据为第二类异常数据,且电能计量装置异常。
[0024]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本发明的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系统及其分析方法能够找出电能计量装置运行异常及疑似用电异常用户。经过现场实践,本发明高效可靠,运行简单,分析电能计量装置运行异常及疑似用电异常用户的效果明显。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发明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发明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方法的流程图;[0027]图3是本发明另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具体的介绍。
[0029]参照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系统,包括:数据采集装置、采集数据库和数据分析服务器,数据采集装置连接用户表计等电能计量装置,采集数据库连接数据采集装置,数据分析服务器连接采集数据库。本发明中的数据采集装置用于采集用户的电能计量装置的各种类型的数据,比如电能计量装置的电压、电流等;本发明中的采集数据库用于对数据采集装置获得的数据进行存储;本发明中的数据分析服务器对采集数据库的数据进行读取和分析,从而判断电能计量装置是否异常。作为优选,本发明的数据分析服务器通过算法对采集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分析,优选的算法包括:分类连续差值算法和规律性非连续算法。上述两种算法均可以通过分析电能计量装置的电压或者电流来判断电能计量装置是否异常。下面介绍每种算法时将分别予以阐述。
[0030]两种算法的原理具体叙述如下:
[0031]分类连续差值算法:
[0032]⑴技术方案的电压分析部分:对用户表计电压数据,分类是指按照不同的类型分析不同的数据项。差值是指当纳入分析的电压值与用户表计的额定电压的差值超过阀值时,认为异常.连续是指当分析的数据值是电压曲线时,数据异常连续点数达到并超过一个阀值时,认为异常。
[0033]⑵技术方案的电流分析部分:对用户表计电流数据,分类是指按照不同的类型分析不同的数据项。差值是指当纳入分析的电流值,其中最大电流值(Imax)与最小电流值(Ilin)的倍率超过一个阀值以上,认为异常。连续是指当分析的数据值是电流曲线时,数据连续异常点数达到并超过一个阀值时,认为异常。此外,由于用户用电的复杂性,在电流存在不平衡情况下,辅以用户生产性质进行判断。
[0034]规律性非连续算法:
[0035]技术方案中对用户表计电压、电流数据变化规律性进行分析。规律性是指当分析数据时,根据数据冻结密度采集保存的数据异常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了,其后在某个时间段继续出现这个异常现象。这种情况认为用户用电异常(如窃电)。在用户进行这种行为时,曲线会出现规律性的波动和变化。非连续性是指数据在某个点出现突变,并保持该状态一定时间。
[0036]电能计量装置异常智能分析方法能够远程实时发现用户现场的计量异常,及时安排电力人员排除用户计量故障,减少计量差错。
[0037]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基于分类连续差值算法的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系统的分析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0038]步骤一:数据分析服务器从采集数据库读取计量点曲线数据;
[0039]步骤二:数据分析服务器分析计量点曲线数据,当计量点曲线数据超出第一阀值时,判断计量点曲线数据为第一类异常数据;
[0040]步骤三:如果连续的K个计量点曲线数据均为第一类异常数据,且K不小于第二阀值时,数据分析服务器判断电能计量装置异常,K为正整数。[0041]下面分别就采集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为电能计量装置的电压或电流来进行详细说明。作为优选说明,此时电能计量装置为用户表计。
[0042]1、电压分析
[0043]对电能计量装置数据,分类是指按照不同的类型分析不同的数据项。首先按照采集设备规约的不同进行分类:96版规约(《电力负荷控制系统数据传输规约DL535-96》)的采集终端选择使用的是用户表计的零点电压;05版规约(《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Q/GDW130-2005》)的采集终端选择使用的是用户表计的日电压曲线。基于分类连续差值算法时,选择适用05版规约。
[0044]其次按照用户计量点的计量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高供低计的计量点分析其UA、UB、Uc电压;高供高计的计量点分析其UAB、Ucb电压。差值是指当纳入分析的电压值与用户表计的额定电压的差值超过阀值时,认为异常。阀值上限取额定电压的15%,阀值下限取额定电压的10%,阀值可以根据要求做更改。连续是指当分析的数据值是电压曲线时,根据数据冻结密度采集保存的数据异常连续点数达到并超过5个点时,认为异常。点数可以根据要求做更改。
[0045]具体分析方法如下:
[0046](I) 05版规约(《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Q/GDW130-2005》)的采集终端,且计量点的计量方式为高供低计,计量点曲线数据为计量点的A相电压曲线数据、B相电压曲线数据、C相电压曲线数据,采用分类连续差值算法,第一阀值包括第一阀值上限和第一阀值下限,当计量点曲线数据大于第一阀值上限或计量点曲线数据小于第一阀值下限时,数据分析服务器判断计量点曲线数据为第一类异常数据,第一阀值上限为电能计量装置额定电压乘以差值上限比率,第一阀值下限为电能计量装置额定电压乘以差值下限比率。优选,差值上限比率为115%, 所述差值下限比率为90%,所述第二阀值为5。
[0047]如下为判断用户表计电压异常的公式,结果为布尔值TRUE时,用户电压表计为异常:
[0048][ (UAQ+1 大于 Pu 乘 UN)或(UAQ+1 小于 Pd 乘 Un)或(UBQ+1 大于 Pu 乘 UN)或(UBQ+1 小于Pd乘υΝ)或(Uaw大于Pu乘Un)或(Uwi小于Pd乘Un)]….或[(UAQ+K大于Pu乘UN)或(UAQ+K小于Pd乘Un)或(UBQ+K大于Pu乘Un)或(UBQ+K小于Pd乘Un)或(UCQ+K大于Pu乘Un)或(UCQ+K小于Pd乘Un)]并且(K大于等于P)
[0049]其中:
[0050]Ua1...AP:用户表计的从零点开始间隔15分钟P (I~96点)点的A相电压;
[0051]UB1...BP:用户表计的从零点开始间隔15分钟P (I~96点)点的B相电压;
[0052]Ua...CP:用户表计的从零点开始间隔15分钟P (I~96点)点的C相电压;
[0053]Pu:差值上限比率;
[0054]Pd:差值下限比率;
[0055]K:分析的点数;
[0056]P:连续异常点数
[0057]第一阀值上限:Pu乘Un ;
[0058]第一阀值下限:PD乘Un ;
[0059](UAQ+1 大于 Pu 乘 UN)、(UAQ+1 小于 Pd 乘 UN)、(UBQ+1 大于 Pu 乘 UN)...(UCQ+K 小于 Pd 乘Un)]时,Uaq+1、Uaq+1、…UCQ+K均为第一类异常数据。
[0060](2)05版规约(《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Q/GDW130-2005》)的采集终端,且计量点的计量方式为高供高计,采用分类连续差值算法,计量点曲线数据为计量点的AB线电压曲线数据、CB线电压曲线数据,采用分类连续差值算法,第一阀值包括第一阀值上限和第一阀值下限,当计量点曲线数据大于第一阀值上限或计量点曲线数据小于第一阀值下限时,数据分析服务器判断计量点曲线数据为第一类异常数据,第一阀值上限为电能计量装置额定电压乘以差值上限比率,第一阀值下限为电能计量装置额定电压乘以差值下限比率。优选,差值上限比率为115%,所述差值下限比率为90%,所述第二阀值为5。
[0061]判断用户表计电压异常的公式,结果为布尔值TRUE时,用户电压表计为异常:
[0062][ (Uawi 大于 Pu 乘 Un)或(Uawi 小于 Pd 乘 Un)或(UCBQ+1 大于 Pu 乘 UN)或(UCBQ+1 小于 Pd 乘 Un) ]....或[(UABQ+K 大于 Pu 乘 Un)或(U細+κ 小于Pd乘Un)或(Uwk大于Pu乘Un)或(UCQ+K小于Pd乘Un)]并且(K大于等于P)
[0063]其中:
[0064]Uabi^ab1p:用户表计的从零点开始间隔15分钟P(1~96点)的AB线电压;
[0065]Ucb1...raP:用户表计的从零点开始间隔15分钟P (I~96点)点的CB线电压;
[0066]Pu::差值上限比率;
[0067]Pd:差值下限比率;
[0068]K:分析的点数;
`[0069]P:连续异常点数;
[0070]第一阀值上限:Pu乘Un ;
[0071]第一阀值下限:PD乘Uno
[0072]2、电流分析
[0073]对用户表计电流数据,分类是指按照不同的类型分析不同的数据项。首先按照采集设备规约的不同进行分类:96版规约(《电力负荷控制系统数据传输规约DL535-96》)的采集终端选择使用的是用户表计的零点电流;05版规约(《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Q/GDW130-2005》)的采集终端选择使用的是用户表计的日电流曲线。基于分类连续差值算法时,选择适用05版规约。
[0074]其次按照用户计量点的计量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高供低计的计量点分析其IA、IB、Ic电流;高供高计的计量点分析其IA、Ic电流。差值是指当纳入分析的电流值,其中最大电流与最小电流的倍率超过一个阀值以上,认为异常。阀值暂定取2,阀值可以根据要求做更改。连续是指当分析的数据值是电流曲线时,根据数据冻结密度采集保存的数据连续异常点数达到并超过5个点时,认为异常。点数可以根据要求做更改
[0075]具体分析方法如下:
[0076](1)05版规约(《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Q/GDW130-2005》)的采集终端,且计量点的计量方式为高供低计,采用分类连续差值算法,计量点曲线数据为计量点的A相电流曲线数据、B相电流曲线数据、C相电流曲线数据。计量点的相电流曲线数据的最大值与计量点的相电流曲线数据的最小值之比大于第一阀值时,数据分析服务器判断计量点曲线数据为第一类异常数据。
[0077]判断用户表计电压异常的公式,结果为布尔值TRUE时,用户电流表计为异常:[MAX(IAq+1,IBQ+1,ICQ+1)除MIN(Iaq+1,Ib时,Icq+1)大于 T]…或[MAX(IAq+K,IBQ+K,ICQ+1)除MIN(IAQ+K,
lBq+1, IcQ+K)
[0078]其中:
[0079]Iamax:用户表计的从零点开始间隔15分钟P (I~96点)点的A相电流;
[0080]Iamin:用户表计的从零点开始间隔15分钟P (I~96点)点的B相电流;
[0081]Icmax:用户表计的从零点开始间隔15分钟P (I~96点)点的C相电流;
[0082]K:分析的点数;
[0083]T:差值阀值比率。
[0084](2)05版规约(《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Q/GDW130-2005》)的采集终端,且计量点的计量方式为高供高计,采用分类连续差值算法,计量点曲线数据为计量点的A相电流曲线数据、C相电流曲线数据;计量点的相电流曲线数据的最大值与计量点的相电流曲线数据的最小值之比大于第一阀值时,数据分析服务器判断计量点曲线数据为第一类异常数据。
[0085]判断用户表计电压异常的公式,结果为布尔值TRUE时,用户电流表计为异常:
[0086][MAX(IAq+1,ICQ+1)除 MIN(Iaq+1,Icq+1)大于 T]…或[MAX (IAq+K, ICQ+1)除 MIN(IAQ+K, ICQ+K)
[0087]注:
[0088]Iamax:用户表计的从零点开始间隔15分钟P (I~96点)点的A相电流;
[0089]Icmax:用户表计的从零点开始间隔15分钟P (I~96点)点的C相电流;
[0090]K:分析的点数;
[0091]T:差值阀值比率。
[0092]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基于规律性非连续算法的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系统的分析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0093]步骤一:数据分析服务器从采集数据库读取计量点零点数据;
[0094]步骤二:数据分析服务器分析计量点零点数据,当计量点零点数据超出第三阀值时,数据分析服务器判断计量点曲线数据为第二类异常数据,且电能计量装置异常。
[0095]下面分别就采集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为电能计量装置的电压或电流来进行详细说明。作为优选说明,此时电能计量装置为用户表计。
[0096]1、电压分析
[0097]对用户表计电压数据,分类是指按照不同的类型分析不同的数据项。首先按照采集设备规约的不同进行分类:96版规约(《电力负荷控制系统数据传输规约DL535-96》)的采集终端选择使用的是用户表计的零点电压;05版规约(《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Q/GDW130-2005》)的采集终端选择使用的是用户表计的日电压曲线。此时采用05版规约。
[0098]其次按照用户计量点的计量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高供低计的计量点分析其UA、UB、Uc电压;高供高计的计量点分析其UAB、Ucb电压。差值是指当纳入分析的电压值与用户表计的额定电压的差值超过阀值时,认为异常。阀值上限取额定电压的15%,阀值下限取额定电压的10%,阀值可以根据要求做更改。连续是指当分析的数据值是电压曲线时,根据数据冻结密度采集保存的数据异常连续点数达到并超过5个点时,认为异常。点数可以根据要求做更改。[0099]具体分析方法如下:
[0100](1)05版规约(《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Q/GDW130-2005》)的采集终端,且计量点的计量方式为高供低计,计量点零点数据为计量点的零点A相电压数据、零点B相电压数据、零点C相电压数据;采用规律性非连续算法,第三阀值包括第三阀值上限和第三阀值下限,当计量点曲线数据大于第三阀值上限或计量点曲线数据小于第三阀值下限时,数据分析服务器判断计量点曲线数据为第二类异常数据,第三阀值上限为电能计量装置额定电压乘以差值上限比率,第三阀值下限为电能计量装置额定电压乘以差值下限比率。优选,差值上限比率为115%,所述差值下限比率为90%,所述第二阀值为5。
[0101]判断用户表计电压异常的公式,结果为布尔值TRUE时,用户电压表计为异常:
[0102](Ua大于Pu乘Un)或(Ua小于Pd乘Un)或(Ub大于Pu乘Un)或(Ub小于Pd乘Un)或(Uc大于Pu乘Un)或(Uc小于Pd乘Un)
[0103]其中:
[0104]Uu:用户表计的零点A相电压;
[0105]Ub:用户表计的零点B相电压;
[0106]Uc:用户表计的零点C相电压;
[0107]Pu::差值上限比率;
[0108]Pd:差值下限比率;
[0109]Un:额定电压。`
`[0110](2) 05版规约(《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Q/GDW130-2005》)的采集终端,且计量点的计量方式为高供高计时,当计量点的计量方式为高供高计时,计量点零点数据为计量点的零点AB线电压数据、零点CB线电压数据;采用规律性非连续算法,第三阀值包括第三阀值上限和第三阀值下限,当计量点曲线数据大于第三阀值上限或计量点曲线数据小于第三阀值下限时,数据分析服务器判断计量点曲线数据为第二类异常数据,第三阀值上限为电能计量装置额定电压乘以差值上限比率,第三阀值下限为电能计量装置额定电压乘以差值下限比率。优选,差值上限比率为115%,所述差值下限比率为90%,所述第二阀值为5。
[0111]判断用户表计电压异常的公式,结果为布尔值TRUE时,用户电压表计为异常:
[0112](Uab大于Pu乘Un)或(Uab小于Pd乘Un)或(Ucb大于Pu乘Un)或(Ucb小于Pd乘Un)
[0113]其中:
[0114]Uab:用户表计的零点AB线电压;
[0115]Ucb:用户表计的零点CB线电压;
[0116]Pu::差值上限比率;
[0117]PD:差值下限比率;
[0118]Un:额定电压。
[0119]2、电流分析
[0120]对用户表计电流数据,分类是指按照不同的类型分析不同的数据项。首先按照采集设备规约的不同进行分类:96版规约(《电力负荷控制系统数据传输规约DL535-96》)的采集终端选择使用的是用户表计的零点电流;05版规约(《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Q/GDW130-2005》)的采集终端选择使用的是用户表计的日电流曲线。此时选择适用05版规约。
[0121]其次按照用户计量点的计量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高供低计的计量点分析其IA、IB、Ic电流;高供高计的计量点分析其IA、Ic电流。差值是指当纳入分析的电流值,其中最大电流与最小电流的倍率超过一个阀值以上,认为异常。阀值暂定取2,阀值可以根据要求做更改。连续是指当分析的数据值是电流曲线时,根据数据冻结密度采集保存的数据连续异常点数达到并超过5个点时,认为异常。点数可以根据要求做更改
[0122]具体分析方法如下:
[0123](1)05版规约(《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Q/GDW130-2005》)的采集终端,且计量点的计量方式为高供低计,计量点零点数据为计量点的零点A相电流数据、零点B相电流数据、零点C相电流数据;采用规律性非连续算法,计量点的相电流曲线数据的最大值与相电流曲线数据的最小值之比大于第三阀值时,数据分析服务器判断计量点曲线数据为第二类异常数据,且电能计量装置异常。
[0124]判断用户表计电压异常的公式,结果为布尔值TRUE时,用户电流表计为异常:
[0125]MAX (IA, Ib, Ic)除 MIN(Ia,Ib, Ic)大于 T
[0126]其中:
[0127]Ia:用户表计的零点A相电流;
[0128]Ib:用户表计的零点B相电流;
[0129]Ic:用户表计的零点C相电流;
[0130]T:差值阀值比率。
[0131](2) 05版规约(《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Q/GDW130-2005》)的采集终端,且计量点的计量方式为高供高计时,计量点零点数据为计量点的零点A相电流数据、零点C相电流数据,采用规律性非连续算法,计量点的相电流曲线数据的最大值与相电流曲线数据的最小值之比大于第三阀值时,数据分析服务器判断计量点曲线数据为第二类异常数据,且电能计量装置异常。
[0132]判断用户表计电压异常的公式,结果为布尔值TRUE时,用户电流表计为异常:
[0133]MAX (IA, Ic)除 MIN(Ia,Ic)大于 T
[0134]其中:
[0135]Ia:用户表计的零点A相电流;
[0136]Ic:用户表计的零点C相电流;
[0137]T:差值阀值比率。
[0138]本发明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系统的异常分析方法,其特点如下:
[0139](I)采集用户的电能计量设备数据;
[0140](2)可根据工作需求,对空间、时间全角度开展大数据分类甄别和分析;
[0141](3)数据分析的数据项可进行多维度配置和叠加,如用户表计的电压数据或者电流数据,或者用户其他计量点数据等;
[0142](4)根据不同的数据项确定关键性阀值,建立相应的分析模型。
[0143]本发明的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系统及其分析方法能够找出电能计量装置运行异常及疑似用电异常用户。经过现场实践,本发明高效可靠,运行简单,分析电能计量装置运行异常及疑似用电异常用户的效果明显。[0144]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数据采集装置、采集数据库和数据分析服务器,数据采集装置连接电能计量装置,采集数据库连接数据采集装置,数据分析服务器连接采集数据库。
2.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系统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数据分析服务器从采集数据库读取计量点曲线数据; 步骤二:数据分析服务器分析计量点曲线数据,当计量点曲线数据超出第一阀值时,判断所述计量点曲线数据为第一类异常数据; 步骤三:如果连续的K个计量点曲线数据均为第一类异常数据,且K不小于第二阀值时,数据分析服务器判断电能计量装置异常,K为正整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包括:当计量点的计量方式为高供低计时,所述计量点曲线数据为计量点的A相电压曲线数据、B相电压曲线数据、C相电压曲线数据;当计量点的计量方式为高供高计时,所述计量点曲线数据为计量点的AB线电压曲线数据、CB线电压曲线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包括:所述第一阀值包括第一阀值上限和第一阀值下限,当计量点曲线数据大于第一阀值上限或计量点曲线数据小于第一阀值下限时,数据分析服务器判断所述计量点曲线数据为第一类异常数据,所述第一阀值上限为电能计量装置额定电压乘以差值上限比率,所述第一阀值下限为电能计量装置额定电压乘以差值下限比率。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包括:当计量点的计量方式为高供低计时,所述计量点曲线数据为计量点的A相电流曲线数据、B相电流曲线数据、C相电流曲线数据;当计量点的计量方式为高供高计时,所述计量点曲线数据为计量点的A相电流曲线数据、C相电流曲线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包括:所述计量点的相电流曲线数据的最大值与计量点的相电流曲线数据的最小值之比大于第一阀值时,数据分析服务器判断所述计量点曲线数据为第一类异常数据。
7.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系统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数据分析服务器从采集数据库读取计量点零点数据; 步骤二:数据分析服务器分析计量点零点数据,当计量点零点数据超出第三阀值时,数据分析服务器判断所述计量点曲线数据为第二类异常数据,且电能计量装置异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包括:当计量点的计量方式为高供低计时,所述计量点零点数据为计量点的零点A相电压数据、零点B相电压数据、零点C相电压数据;当计量点的计量方式为高供高计时,所述计量点零点数据为计量点的零点AB线电压数据、零点CB线电压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包括:所述第三阀值包括第三阀值上限和第三阀值下限,当计量点曲线数据大于第三阀值上限或计量点曲线数据小于第三阀值下限时,数据分析服务器判断所述计量点曲线数据为第二类异常数据,所述第三阀值上限为电能计量装置额定电压乘以差值上限比率,所述第三阀值下限为电能计量装置额定电压乘以差值下限比率。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包括: 当计量点的计量方式为高供低计时,所述计量点零点数据为计量点的零点A相电流数据、零点B相电流数据、零点C相电流数据;当计量点的计量方式为高供高计时,所述计量点零点数据为计量点的零点A相电流数据、零点C相电流数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包括:所述计量点的相电流曲线数据的最大值与相电流曲线数据的最小值之比大于第三阀值时,数据分析服务器判断所述计量点曲线数据为第二类异常数据,且电能计量装置异 堂巾O
【文档编号】G01R35/04GK103499804SQ201310438346
【公开日】2014年1月8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4日
【发明者】周玉, 黄奇峰, 范洁, 陈霄, 陈刚, 易永仙, 孙海峰, 李建红 申请人:国家电网公司, 江苏省电力公司, 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