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卷尺夹持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193572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卷尺夹持仪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钢卷尺夹持仪,涉及测量【技术领域】,为既便于利用钢卷尺进行测量,又能够提高测量的准确性而发明。所述钢卷尺夹持仪,包括:测杆,所述测杆的一端具有测量头,另一端具有刻度标记;在所述测量头和刻度标记之间设有钢卷尺的尺套固定部。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利用钢卷尺进行精确测量的场合。
【专利说明】一种钢卷尺夹持仪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测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卷尺辅助测量工具。
【背景技术】
[0002]钢卷尺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工具。钢卷尺包括尺套和卷缩在所述尺套内的尺条,所述尺条位于所述尺套外部的端部具有尺钩。
[0003]使用钢卷尺测量井下巷道的宽度尺寸时,将尺条从尺套中拉出,使尺条的尺钩与巷道的一侧相抵触,使尺条连有尺套的一端与巷道的另一侧相抵触,从而测得巷道的宽度尺寸。
[0004]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的钢卷尺测量具有如下缺陷:测量时,须使得尺条连有尺套的一端与巷道的另一侧相抵触,而尺套的存在使得测量的操作显得十分不方便,而且还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钢卷尺夹持仪,既便于利用钢卷尺进行测量,又能够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钢卷尺夹持仪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种钢卷尺夹持仪,包括:测杆,所述测杆的一端具有测量头,另一端具有刻度标记;
[0008]在所述测量头和刻度标记之间设有钢卷尺的尺套固定部。
[0009]优选地,所述钢卷尺的尺套固定部包括相对枢接在所述测杆两侧的夹持板。
[0010]进一步地,枢接在所述测杆两侧的夹持板为两个,在所述测杆上、位于所述两个夹持板之间的位置处开设有凹槽。
[0011]进一步地,所述凹槽为椭圆形凹槽。
[0012]进一步地,在至少一个所述夹持板的顶端可转动地连接有封板片。
[0013]可选地,所述枢接在所述测杆两侧的夹持板为两个,在所述两个夹持板上相对设有凹槽;
[0014]所述两个夹持板处于夹持状态时,两个夹持板上的凹槽之间形成容纳钢卷尺尺套的容纳空间。
[0015]优选地,所述夹持板通过枢接轴枢接在所述测杆上,并且在所述轴枢接上安装有扭簧。
[0016]进一步地,所述测杆的所述另一端连接有测量辅助杆;其中
[0017]所述测量辅助杆包括辅助杆本体,在所述辅助杆本体上设有至少一级伸缩杆。
[0018]优选地,所述一级伸缩杆与所述辅助杆本体之间、和/或各级伸缩杆之间采用内丝扣、弹性卡销或卡扣相连接,并且在各级伸缩杆伸出端的端部外周设有钢环。
[0019]优选地,在测量辅助杆的杆头处具有钢卷尺的尺钩固定装置;优选地,所述钢卷尺的尺钩固定装置包括具有磁铁或者磁性的测量辅助杆的杆头,以及固定钢卷尺尺钩的铁丝或铁片。
[0020]本实用新型实施利提供的钢卷尺夹持仪,包括测杆,所述测杆的一端具有测量头,另一端具有刻度标记,在所述测量头和刻度标记之间设有钢卷尺的尺套固定部,这样能够通过将钢卷尺的尺套固定在该夹持仪的尺套固定部上,利用钢卷尺的尺条与该夹持仪的测杆相配合来进行测量,不仅提高了测量操作的方便性,而且避免了直接利用钢卷尺进行测量时,钢卷尺的尺套对测量准确性的影响,从而提高了钢卷尺测量的准确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22]图1为本实用新型钢卷尺夹持仪一实施例主视图;
[0023]图2为图1所示钢卷尺夹持仪的右视图;
[0024]图3为本实用新型钢卷尺夹持仪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0025]图4为采用本实用新型钢卷尺夹持仪实施例测量封闭大空间宽度尺寸示意图;
[0026]图5为本实用新型钢卷尺夹持仪另一实施例测量封闭大空间宽度尺寸示意图;
[0027]图6为为图5中尺条的尺钩固定在第一级伸缩杆的杆头处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7为本发明钢卷尺夹持仪另一实施例测量封闭大空间高度尺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钢卷尺夹持仪进行详细描述。
[0030]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1]参看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钢卷尺夹持仪,包括:测杆B,所述测杆B的一端具有测量头A,另一端具有刻度标记F ;所述测量头A优选为尖头形状;在所述测量头A和刻度标记F之间设有钢卷尺的尺套固定部。其中,所述刻度标记F与所述测量头A之间的距离为预先设定的定值L。。
[0032]图4为采用本实用新型钢卷尺夹持仪实施例测量封闭大空间M宽度尺寸示意图。参看图4所示,钢卷尺夹持仪测杆上的刻度标记F与测量头A之间的距离为Lci,尺条S的尺钩到钢卷尺夹持仪的刻度标记F的距离为L1,由此得出封闭空间M的宽度为U+U。
[003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能够通过将钢卷尺的尺套固定在该夹持仪的尺套固定部上,利用钢卷尺的尺条与该夹持仪的测杆相配合来进行测量,不仅提高了测量操作的方便性,而且避免了直接利用钢卷尺进行测量时,钢卷尺的尺套对测量准确性的影响,从而提高了钢卷尺测量的准确性。
[0034]可以通过绑带绑扎或胶水粘等方式将钢卷尺的尺套固定在该夹持仪的尺套固定部上。参看图1-3所示,为了增强对钢卷尺尺套夹持的可靠性,所述钢卷尺的尺套固定部包括相对枢接在所述测杆两侧的夹持板C,夹持板C通过枢接部E枢接在测杆B的两侧,通过所述夹持板C增加对尺套(图中未示出)的夹持力。可以通过人工手握的力量通过所述夹持板将所述钢卷尺的尺套夹紧,也可通过对所述夹持板C施加弹性力将所述钢卷尺的尺套夹紧,如可在相对设置的夹持板C之间设置弹性搭扣,也可以使所述夹持板通过枢接轴或合页枢接在所述测杆上,在所述枢接轴或合页的转轴上安装扭簧。
[0035]参看图3所示,为了在所述夹持板对钢卷尺的尺套实施夹持后,防止钢卷尺的尺套沿测杆的长度方向滑动,影响测量的操作,优选地,枢接在所述测杆两侧的夹持板C为两个,在所述测杆B上、位于所述两个夹持板C之间的位置处开设有凹槽G。这样所述尺套被夹持时,尺套的一部分位于凹槽G内,通过所述凹槽G能够阻止所述尺套沿测杆B的长度方向滑动。
[0036]进一步地,所述凹槽G为椭圆形凹槽或长圆形凹槽,以便与尺套较好地配合。
[0037]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在至少一个所述夹持板C的顶端可转动地连接有封板片D0
[0038]将钢卷尺放入凹槽G后,通过夹持板C夹紧定位钢卷尺,并将夹持板顶部封板片D压在尺套的顶部,使尺套固定在测杆B上的凹槽G、测杆两侧的夹持板C、夹持板顶部的封板片D之间。可以通过人的手握力或弹性部件的弹性力来施加夹持板顶部的封板片D对尺套顶部的挤压力。
[0039]在前述实施例中,是通过在测杆B上开设凹槽G的方式来防止钢卷尺的尺套沿测杆的长度方向滑动的。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比如还可以在夹持板C上设置凹槽来达到上述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枢接在所述测杆两侧的夹持板C为两个,在所述两个夹持板C上相对设有凹槽;所述两个夹持板C处于夹持状态时,两个夹持板C上的凹槽之间形成容纳钢卷尺尺套的容纳空间。
[0040]参看图5-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为了便于一人即可完成对较大距离的测量,进一步地,所述测杆B的所述另一端还连接有测量辅助杆;其中,所述测量辅助杆包括辅助杆本体Gtl,在所述辅助杆本体Gtl上设有至少一级伸缩杆,如设置一级、两级或三级伸缩杆。本实施例中以两级伸缩杆即第一级伸缩杆G1和第二级伸缩杆G2为例进行说明。所述两级伸缩杆既能从所述辅助杆本体中拉出进行测量,也能回缩在所述辅助杆本体中便于携带。所述述测杆B与所述测量辅助杆之间优选通过螺纹连接,便于拆装。
[0041]在进行较大距离如较宽巷道宽度的测量时,测量人员只需将钢卷尺的尺套固定在钢卷尺夹持仪的尺套固定部上,将尺条的尺钩固定在测量辅助杆的顶端,即第一级伸缩杆G1的末端,然后将测量辅助杆的第一、第二级伸缩杆伸出并相对固定,将测量辅助杆的顶端即第一级伸缩杆G1的末端抵靠在巷道的一侧上,将测杆的测量头抵靠在巷道的相对侧上,利用钢卷尺的尺条与钢卷尺夹持仪的测杆相配合,即能实现一人即可方便地测得较宽巷道的宽度,节省了人力。
[0042]下面以测量巷道M两帮宽度为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参看图5及图6所示,测量人员到达测站,从工具包内取出钢卷尺夹持仪,钢卷尺的尺套固定在钢卷尺夹持仪的尺套固定部上,将尺条的尺钩固定在第一级伸缩杆G1的杆头A1处,从第一级伸缩杆G1开始逐节抽出,在接口处采用旋转丝扣连接固定相邻伸缩杆,直至到达合适长度,此时有一个伸缩杆仍处于可伸缩的状态;将第一级伸缩杆G1的杆头A1固定在第一处测点,将测杆B的测量头A抵靠在另一处测点,用力顶紧伸缩杆杆体,保持钢卷尺尺条S水平,测出第一处测点到钢卷尺夹持仪的刻度标记F的距离为L1,由此得出巷道两帮宽度为LcrHL1,其中Ltl为钢卷尺夹持仪测杆上的刻度标记F与测量头A之间的固定距离。
[0043]下面再以测量巷道M顶底高度为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参看图7及图6所示,测量人员到达测站,从工具包内取出钢卷尺夹持仪,钢卷尺的尺套固定在钢卷尺夹持仪的尺套固定部上,将尺条的尺钩固定在第一级伸缩杆G1的杆头A1处,从第一级伸缩杆G1开始逐节抽出,在接口处采用旋转丝扣连接固定相邻伸缩杆,直至到达合适长度,此时有一个伸缩杆仍处于可伸缩的状态;将第一级伸缩杆G1的杆头A1固定在巷道顶部测点处,将测杆B的测量头A抵靠在巷道底部测点处,用力顶紧伸缩杆杆体,保持钢卷尺尺条S垂直,测出巷道顶部测点到钢卷尺夹持仪的刻度标记F的距离为L1,由此测出两个测点的垂直距离,即得出巷道高度为LfL1,其中Ltl为钢卷尺夹持仪测杆上的刻度标记F与测量头之间的固定距离。
[0044]在各级伸缩杆伸出时,所述一级伸缩杆G1与所述辅助杆本体Gtl之间、和/或第一级和第二级伸缩杆G1和G2之间采用内丝扣、弹性卡销或卡扣相连接,优选采用内丝扣相连接。这样在测量时能够提供足够轴向力,伸直钢卷尺的尺条,保证测量精度;测量开始前或测量完成后能够较快速的抽出或回收测量辅助杆的各级测量杆体,达到要求长度。
[0045]为了增加一级伸缩杆G1与所述辅助杆本体Gtl的之间、以及第一级和第二级伸缩杆G1和G2之间连接处的连接强度,在各级伸缩杆伸出端的端部外周设有钢环。借助所述钢环还便于伸缩杆的限位,又便于拉出伸缩杆。
[0046]为了便于对钢卷尺的尺钩的固定,在测量辅助杆的杆头处即第一级伸缩杆G1的杆头A1处具有钢卷尺的尺钩固定装置(图中未示出);优选地,所述钢卷尺的尺钩固定装置包括具有磁铁或者磁性的测量辅助杆的杆头,以及固定钢卷尺的尺钩铁丝或铁片等固定部件。先通过测量辅助杆杆头的磁铁,或具有磁性的测量辅助杆杆头,对钢卷尺的尺钩进行吸附,确保钢卷尺的尺钩与测量辅助杆的杆头直接的紧密接触,提高测量精度;然后采用铁丝或铁片等固定部件将钢卷尺的尺钩固定在其被吸附的位置处,防止脱落。当然,也可直接采用铁丝或铁片等固定部件将钢卷尺的尺钩固定在测量辅助杆的杆头处即第一级伸缩杆Gl的杆头Al处。
[004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杆本体和各级伸缩杆采用材质轻、力学性能好的玻璃钢管或者优质薄钢管。各级伸缩杆收缩后,测量辅助杆的长度在400mm左右,优选为400mm,易于携带,便于装进工具包内。各级伸缩杆伸出后,测量辅助杆的伸展长度Ll>4.5m,适合测量巷道顶底板和两帮的相对位移量。测量辅助杆的直径<50mm,易于测量人员手持使用。
[004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钢卷尺夹持仪,其特征在于,包括:测杆,所述测杆的一端具有测量头,另一端具有刻度标记; 在所述测量头和刻度标记之间设有钢卷尺的尺套固定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卷尺夹持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卷尺的尺套固定部包括相对枢接在所述测杆两侧的夹持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卷尺夹持仪,其特征在于,枢接在所述测杆两侧的夹持板为两个,在所述测杆上、位于所述两个夹持板之间的位置处开设有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卷尺夹持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为椭圆形凹槽或长圆形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卷尺夹持仪,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所述夹持板的顶端可转动地连接有封板片。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卷尺夹持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枢接在所述测杆两侧的夹持板为两个,在所述两个夹持板上相对设有凹槽; 所述两个夹持板处于夹持状态时,两个夹持板上的凹槽之间形成容纳钢卷尺尺套的容纳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卷尺夹持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板通过枢接轴枢接在所述测杆上,并且在所述轴枢接上安装有扭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卷尺夹持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杆的所述另一端连接有测量辅助杆;其中 所述测量辅助杆包括辅助杆本体,在所述辅助杆本体上设有至少一级伸缩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钢卷尺夹持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伸缩杆与所述辅助杆本体之间、和/或各级伸缩杆之间采用内丝扣、弹性卡销或卡扣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钢卷尺夹持仪,其特征在于,在各级伸缩杆伸出端的端部外周还设有钢环。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钢卷尺夹持仪,其特征在于,在测量辅助杆的杆头处具有钢卷尺的尺钩固定装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钢卷尺夹持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卷尺的尺钩固定装置包括具有磁铁或者磁性的测量辅助杆的杆头。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钢卷尺夹持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卷尺的尺钩固定装置包括固定钢卷尺尺钩的铁丝或铁片。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钢卷尺夹持仪,其特征在于,各级伸缩杆收缩后,测量辅助杆的长度为400mm。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钢卷尺夹持仪,其特征在于,各级伸缩杆伸出后,测量辅助杆的伸展长度大于4.5m。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钢卷尺夹持仪,其特征在于,测量辅助杆的直径小于50mm。
【文档编号】G01B3/10GK203443485SQ201320424455
【公开日】2014年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17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17日
【发明者】李学彬, 杨仁树 申请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