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铁塔接地电阻远程监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14223阅读:54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力铁塔接地电阻远程监控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远程监控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力铁塔接地电阻远程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人类从生活到工作开始进入自动化、智能化的时代。为了确保这些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可靠、安全运行,接地系统是必不可少的。接地装置是完成电气设备金属外壳和电气装置中的金属构架与地连接的整套装置,一般由接地线和接地体组成。目前接地电阻的测量主要靠人工手动测量,这种方式的问题是:

(1)成本较大,在多电力铁塔组成的供电网络,实行定期定点检测,进行一次测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

(2)同时数据难以集中,人工统计的错、漏。

(3)不能实时的监控接地系统的阻值变化数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电力铁塔接地电阻远程监控系统,以解决人工测量接地电阻存在的缺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电力铁塔接地电阻远程监控系统,包括微处理器、通信模块、位置信息存储器、继电器、故障报警器、干扰源处理电路、电阻检测模块、运算放大电路和远程监控终端,所述微处理器分别与位置信息存储器、继电器、 故障报警器、干扰源处理电路相连,所述电阻测量模块通过运算放大电路和微处理器相连,所述远程监控终端通过通信模块和微处理器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电阻测量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接地电阻测量仪。

进一步的,所述接地电阻测量仪包括A、B、C、D四个触头,所述触头A通过继电器连接触头B。

进一步的,所述通信模块为GPRS、4G网络、3G网络中的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接地电阻测量仪包括接地极、电位探棒、电流探棒,所述接地极和电位探棒相距10~30m,所述电位探棒和电流探棒相距10~30m。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电力铁塔接地电阻远程监控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电力铁塔接地电阻远程监控系统能够根据环境中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准确测量接地电阻的实时数据,并且发送给监控终端供技术人员参考。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原理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接地电阻测量仪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接地极,2-电位探棒,3-电流探棒。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一种电力铁塔接地电阻远程监控系统,包括微处理器、通信模块、位置信息存储器、继电器、故障报警器、干扰源处理电路、电阻检测模块、运算放大电路和远程监控终端,所述微处理器分别与位置信息存储器、继电器、故障报警器、干扰源处理电路相连,所述电阻测量模块通过运算放大电路和 微处理器相连,所述远程监控终端通过通信模块和微处理器相连。所述电阻测量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接地电阻测量仪。所述接地电阻测量仪包括A、B、C、D四个触头,所述触头A通过继电器连接触头B。所述接地电阻测量仪包括接地极、电位探棒、电流探棒,所述接地极和电位探棒相距10~30m,所述电位探棒和电流探棒相距10~30m。所述通信模块为GPRS、4G网络、3G网络中的一种。在测量出接地电阻大于1欧姆时微处理器控制继电器使触头A、B相连,当接地电阻小于1欧姆时微处理器控制继电器使触头A、B断开,以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