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次元测量仪自动化循环点检装置及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136151阅读:656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次元测量仪自动化循环点检装置及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次元测量仪自动化循环点检装置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泵体的泵盖工件检测中度偶采用人工送入检测台面,待检测完成后送入泵盖的后续检测加工环节,由于泵盖较重,人工劳作工作量大,且效率不高,为了保证后续检测加工的有序进行经常还需要控制工件摆放的位置和速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改进,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泵体的泵盖工件测量采用人工搬运,效率较低且工作量大。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是:一种三次元测量仪自动化循环点检装置,包括三次元测量仪、设置于三次元测量仪旁侧的三次元全检工位专用机械手,工件输入传送带、后工程检测平台及工件输出传送带,所述检测平台沿工件输送方向包括气压测漏工作台、裂纹检测工作台、激光打码工作台,工件输入传送带与气压测漏工作台之间、相邻两个工作台之间设有工件输送装置,相邻工件输送装置沿检测平台两侧交替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平台上设有输送装置支撑架,所述工件输送装置包括设置于输送装置支撑架上的丝杠螺母机构及设置于丝杠螺母机构上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设有升降气缸,所述升降气缸上下方固定有用于抓取工件的卡爪,所述卡爪由三爪气缸驱动开合。

进一步的,所述三次元全检工位专用机械手包括设置于三次元检测仪旁侧的旋转底座,所述旋转底座上端铰接有摆臂,所述摆臂上端铰接有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旋转轴上设置有固定臂,所述固定臂前端设置有第二伺服电机,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旋转轴上连接有卡盘,所述卡盘上也设有由由三爪气缸驱动开合的卡爪,所述卡爪一侧具有与工件内孔内表面相配合的阶面。

进一步的,所述三次元检测仪的工作台面上设有工件置放座,所述置放座底部设有电磁铁,置放座侧部与卡盘侧部设有感应装置,所述电磁铁经控制电路与置放座侧部的感应装置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气压测漏工作台、裂纹检测工作台、激光打码工作台上设有工件定位座,所述工件定位座包括圆形底座,所述圆形底座上表面具有与工件外缘相配合的凹部。

进一步的,所述气压测漏工作台所在的输送装置支撑架上方设有升降压力盖,所述压力盖中部具有通气孔及压力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裂纹检测工作台两侧上设有红外线扫描装置及感应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激光打码工作台两侧设有激光打印机,所述激光打码工作台的工件定位座设有一对,且每个工件定位座下方设有对应设置的移动板,所述移动板由驱动装置驱动工件定位座向两侧激光打印机方向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工件输出传送带上方设有摄像头,所述摄像头与电脑电性连接,所述激光打码工作台旁侧还设有物料抽取装置及吹风机。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三次元测量仪自动化循环点检方法,利用如上所述的一种三次元测量仪自动化循环点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1)三次元全检工位专用机械手将工件送入三次元测量仪的工件置放座上,工件置放座的电磁铁工作锁紧工件,三次元测量仪进行测量;

(2)利用工件输送装置将测量完成后的工件依次经过气压测漏工作台、裂纹检测工作台、激光打码工作台分别进行气压测漏、裂纹检测及激光刻印工序;

(3)完成步骤(2)后的工件利用工件输送装置将其放置于工件输出传送带上,工件输出传送带在工件经过二维码下方时进行1秒的停顿后继续传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结构简单,利用输送装置将泵体的泵盖后续检测工序全部采用自动化处理,大大提高了后处理的效率节约了人力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机械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机械手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结构工件输送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工件输送装置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气压测漏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6所示,一种三次元测量仪自动化循环点检装置,包括工件尺寸检测及后处理两个部分进行,其中尺寸检测由包括三次元测量仪、设置于三次元测量仪旁侧的三次元全检工位专用机械手构成,三次元全检工位专用机械手,包括设置于三次元检测仪旁侧的旋转底座110,所述旋转底座110上端铰接有摆臂120,所述摆臂120上端铰接有第一伺服电机130,所述第一伺服电机130的旋转轴上设置有固定臂140,所述固定臂140前端设置有第二伺服电机150,所述第二伺服电机150的旋转轴上连接有卡盘160,所述卡盘160上设有由驱动装置驱动能张合动作的卡爪170,卡爪170由设置于卡爪上部的三爪气缸171驱动。

旋转底座110的设计主要由于检测的工位和输送待检测工件的输送带方向互成角度,需要旋转底座110的旋转进行抓取,摆臂120主要用于在检测工件完成后将工件放入工件输入平台上需要利用摆臂120增加距离,上述的铰接处均设有电机。第一次伺服电机130的作用是将工件由竖直更改为水平状态,卡爪170工作时由散爪驱动气缸驱动,卡爪170的外侧具有与工件内孔内表面相配合的阶面,卡爪170伸入内孔后张开撑住工件将工件抓取,再通过第一伺服电机30的旋转将其放入三次元检测仪进行尺寸检测。

为了保证工作状态的不间断进行,所述卡盘160上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卡爪170,利用第二伺服电机150的作用当其中一个检测完毕时,立即抓取后通过第二伺服电机50的旋转,放入另一个卡爪170上的工件。

所述三次元检测仪101的工作台面上设有工件置放座102,所述置放座底部设有电磁铁180,置放座侧部与卡盘侧部设有感应装置,所述电磁铁经控制电路与置放座侧部的感应装置电性连接,一旦工件放入到工件置放座上,电磁铁180立即启动锁紧工件。

工件的后处理部分包括工件输入传送带10、后工程检测平台及工件输出传送带20,所述检测平台沿工件输送方向包括气压测漏工作台30、裂纹检测工作台40、激光打码工作台50,工件输入传送带与气压测漏工作台之间、相邻两个工作台之间设有工件输送装置,工件输送装置主要的作用在于将检测完成后的工件进行输送,本实施例中及设计中均采用利用移动装置将工件进行抓取从而保证了工件放置位置的准确,其具体的结构包括:

所述检测平台上设有输送装置支撑架60,所述工件输送装置包括设置于输送装置支撑架上的丝杠螺母机构及设置于丝杠螺母机构上的固定板610,所述固定板610设有升降气缸611,所述固定板后侧还设有辅助导轨612。

相邻工件输送装置沿检测平台两侧交替设置,主要是为了防止相邻工件输送装置的升降气缸611相互影响,所述升降气缸611上下方也固定有用于抓取工件的卡爪170,所述卡爪170也由三爪气缸171驱动开合。

由于泵体的泵盖中部设有开孔,三爪气缸171驱动卡爪170的可以插入开孔处之后向外部撑开,为了保证配合的紧密防止工件在输送过程中发生晃动掉落,所述卡爪外表面具有与泵盖中部圆孔内表面相符的阶梯状。

所述气压测漏工作台、裂纹检测工作台、激光打码工作台上设有工件定位座70,所述工件定位座70包括圆形底座,所述圆形底座上表面具有与工件外缘相配合的凹部。

工件定位座70的作用在于确定工件的位置保证工件在进行检测时的稳定性,此外也可以便于设置红外传感器,以利于定位。确定好放置位置后,工件输送装置会回复到初始位置等待下一次移动。

下面依据工作顺序阐述各个工作台机构:

气压测漏工作台30所在的输送装置支撑架上方设有升降压力盖310,所述压力盖310中部具有通气孔及压力传感器,工作时,升降压力盖310下移盖住泵盖上部的开口,通过向泵盖内进行加入气体同时用压力传感器感应具体的压力值,当充气到达一定程度时停止加压,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看压力传感器数值是否具有变化,

所述裂纹检测工作台40两侧上设有红外线扫描装置及感应装置,红外线扫描仪410会对工件进行扫描一测定是否有裂纹。

本实施例中,激光打码工作台50由于速度较慢,通过设定在前两道工序完成的时间能够正好实现激光打印两侧,将激光打码的工作台设置有两个工位,包括设置两侧设有激光打印机510,所述激光打码工作台的工件定位座设有一对,且每个工件定位座下方设有对应设置的移动板520,所述移动板520由驱动装置驱动工件定位座向两侧激光打印机方向移动,本实施例中的驱动装置为移动板驱动气缸520,移动板驱动气缸520的位置设置在激光打印机所在支撑面的下方,伸缩杆与移动板520的下方固定连接,两个移动板驱动气缸520交替工作获取完成裂纹检测后的工件,并将激光打码完成后的工件通过工件输送装置送入工件输出传送带。

所述激光打码工作台旁侧还设有物料抽取装置530及吹风机540,用于将激光打码产生的碎屑抽离清理。

所述工件输出传送带20上方设有摄像头210,所述摄像头210与电脑220电性连接,摄像头20的设置可以方便地实现对打码新型的采集记录并进行型号匹配的工作,进过检测后工件输出传送带20的工件100可以直接进行包装出厂。

利用上述的一种三次元测量仪自动化循环点检装置,包括下列步骤:

(1)三次元全检工位专用机械手将工件送入三次元测量仪的工件置放座上,工件置放座的电磁铁工作锁紧工件,三次元测量仪进行测量;

(2)利用工件输送装置将测量完成后的工件依次经过气压测漏工作台、裂纹检测工作台、激光打码工作台分别进行气压测漏、裂纹检测及激光刻印工序;

(3)完成步骤(2)后的工件利用工件输送装置将其放置于工件输出传送带上,工件输出传送带在工件经过二维码下方时进行1秒的停顿后继续传输。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