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盆缘负向构造成藏可能性研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193898阅读:516来源:国知局
一种盆缘负向构造成藏可能性研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石油勘探领域,涉及一种盆缘负向构造成藏可能性研究方法。



背景技术:

济阳坳陷经过50余年勘探,凹陷主体已进入高勘探程度阶段,分布于各主力凹陷边缘的盆缘洼陷,逐渐成为重点勘探地区,并且盆缘洼陷具有一定的油气资源潜力,根据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可知,具有近5亿吨左右的油气资源潜力。因此,对盆缘负向构造的油气预测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盆缘洼陷普遍具有埋藏较浅和面积小的特点,自身生烃能力差,自源基础薄弱,控洼断层遮挡油气,造成他源油气运移不畅,这些认识制约了勘探工作者对盆缘洼陷古近系的进一步勘探。目前国内外发展了多种油气预测技术,如avo地震反演,属性分析、基于吸收、衰减的烃类检测等。其中,地震属性分析已成为油气预测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然而这些预测对地震资料的品质要求较高,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盆缘洼陷的油源问题,因此,这些油气预测技术难以满足盆缘洼陷部署的要求。为此,从油源条件出发,综合各种地质学观点发明了解决盆缘负向构造成藏可能性问题的研究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的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综合各地质要素的研究方法,解决盆缘负向构造成藏可能性问题的研究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盆缘负向构造成藏可能性的研究方法,该盆缘负向构造成藏可能性研究方法包括:步骤1,对目的层段储层采集流体包裹体样品,通过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的测定分析来确定研究区油气成藏期次;步骤2,通过古构造恢复,同时进行沉积储层分析明确砂体展布规律,从而落实不同成藏期次油气运移方向、油气输导体系及油气波及的最大范围;以及步骤3,根据步骤2中得到的成藏期油气运移规律,结合现今有利圈闭分析,对油气可能聚集带进行预测。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

该盆缘负向构造成藏可能性研究方法还包括,在步骤1之前,对目的层段储层中采集的样品进行预处理。

在进行预处理的步骤中,最初采集的样品是岩心或者岩屑,对岩心磨成薄片,对岩屑筛出石英颗粒,再粘成薄片。

在步骤1中,依据有机包裹体荧光观察及光谱分析,均一温度和盐度的测定结果,并结合显微镜下对有机包裹体的类型、产状以及有机包裹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确定研究区成藏期次。

在步骤3中,在步骤2得到的成藏期油气运移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区圈闭的刻画和有效性分析,从而实现对油气聚集带较准确预测,能够为盆缘负向构造油气勘探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本发明的盆缘负向构造成藏可能性的研究方法,以油气来源条件出发,首先进行油源对比分析明确油气来源,通过流体包裹体分析确定油气成藏期次,在成藏期次的基础上,结合古构造恢复和沉积储层分析,明确油气运移规律,在有利圈闭的约束下,实现油气聚集带预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盆缘负向构造成藏可能性研究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某地区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对比分析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某地区沉积埋藏史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某地区成藏期古近系构造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某地区沙三段储层等厚图;

图6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某地区综合评价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的盆缘负向构造成藏可能性研究方法的流程图。

步骤101,对目的层段储层中采集的样品进行预处理,一般最初采集的样品是岩心或者岩屑,对岩心磨成薄片,对岩屑筛出石英颗粒,再粘成薄片。

步骤102,目的层段储层采集流体包裹体样品,通过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的测定分析来确定研究区油气成藏期次。在薄片基础上,依据有机包裹体荧光观察及光谱分析,均一温度和盐度的测定结果,并结合显微镜下对有机包裹体的类型、产状以及有机包裹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确定研究区成藏期次。

步骤103,通过古构造恢复,同时进行沉积储层分析明确砂体展布规律,从而落实不同成藏期次油气运移方向、油气输导体系及油气波及的最大范围。

步骤104,根据步骤103中得到的成藏期油气运移规律,结合现今有利圈闭分析,对油气可能聚集带进行预测。在步骤103得到的成藏期油气运移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区圈闭的刻画和有效性分析,从而实现对油气聚集带较准确预测,能够为盆缘负向构造油气勘探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应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包括了以下步骤:

①通过油源对比分析,认为研究区盆缘洼陷三合村洼陷古近系油气来源为渤南洼陷沙四段。在荧光显微镜下对采集到的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详细观察,以寻找各种发荧光的烃类流体包裹体,并对检测到的发荧光油包裹体进行荧光谱图测定。在流体包裹体相态特征显微观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均一温度和盐水包裹体盐度的测定。依据流体包裹体宿主矿物的产状、成岩序次及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期原则,综合分析表明,渤南洼陷存在至少3期热流体活动,其均一温度依次为:⑴75-90oc;⑵90-105oc;⑶110-150oc(如图2)。三合村洼陷罗322油包裹体存在一个均一温度,基本对应于渤南洼陷75-90oc那期热流体活动。

②由图3可知,渤南洼陷渤深6井埋藏史图表明,步骤①中3期热流体活动分别对应成藏时间:⑴东营组沉积期;⑵馆陶组沉积期;⑶明化镇组沉积期至今。由此分析认为,三合村洼陷成藏时间为东营组沉积期。

③恢复研究区东营组成藏期古近系构造,落实成藏期孤南断层西支的断距不足50米(图4);同时进行研究区古近系沉积储层分析,通过岩心观察、单井相分析,厘定研究区古近系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通过储层对比及砂体厚度统计绘制储层等厚图,发现扇三角洲沉积体沿超覆边界分布,沟扇对应,孤南断层附近砂体厚度可达80米以上(图5)。由此落实断层断距与砂体特征的匹配关系,即成藏期时孤南断层西支断距(不足50米)不足以断开巨厚的储层(80米以上),上下盘砂体能够对接,油气可以穿过断层运移到三合村洼陷内部。

④由图6可知,通过以上成藏期时断距和砂体特征的研究,建立了三合村洼陷古近系早期成藏油气层内侧向运移的输导模式:在成藏期时,三合村洼陷与罗家扇体是一个连通的大圈闭,油气可以穿越孤南断层继续向东运移,充注范围受到次级断层的控制。

⑤在明确了油气来源和油气运移方式之后,进行圈闭的精细刻画和有效性分析。由步骤③通过研究区古构造恢复明确古近系地层向陈家庄凸起层层超覆的特点,在油气充注有利范围内对地层圈闭进行精细刻画,落实沙三、沙四段有利圈闭的分布。圈闭有效性主要是对底板条件的分析:陈家庄凸起前第三系地层发育风化黏土层及非渗透性地层,能够遮挡油气,阻止油气散失;同时,扇体边缘低渗透带和稠油形成相对封堵带,进一步弱化底板条件要求。综上,古近系地层油藏的保存条件还是比较好的。在油气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有利圈闭分析,从而实现油气聚集带预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