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震灾害的防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20371阅读:894来源:国知局
构造地震灾害的防控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地震减灾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震源深度在60千米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同样强度的地震,震源越浅,所造成的影响或破坏越重。浅源地震的发震频率高,占地震总数的72.5%,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其中,震源深度在30公里以内的占多数,对人类影响最大。我国是地震多灾区,绝大多数地震为浅源地震,构造地震占总地震90%。构造地震主要与地层断层错动有关,主要发生在断层带上,积聚了高能量的岩层会突然释放引起震动。事实表明,破坏性地震一次释放的能量很大,且主能量释放时间很短,这些能量的孕育时间却很长久,从几年到上万年,可用地质年代来描述。

世界范围内科学家主要精力用在对地震的预测预报上,虽然采取了各种手段与方法,但到目前为止,构造地震还没有达到可预报的程度,甚至有的科学家认为地震本身就不能预报。地震防灾减灾问题是世界级难题,地震伴随次级地质灾害,防治难度极大。我国1997年颁布防震减灾法,1998年3月1日,属于国家级危害管理标准。从科学意义上进行地震防治的研究与地震预报相伴而生,但就研究深度与广度远远没预报强,说明地震减灾防灾难度更大。地震防灾减灾研究,同样依据地震灾害发生机理与理论,结合我国实际进行长期而带有连续意义下的规划性试验研究,长期、规划性防灾减灾是减少地震灾害损失的科学思路。

城市化是发展方向,有些处于极大可能发生构造地震的断层带上或断层带周围,仅采取地震预报、救援、重建、建筑物减震等临时保安全的常规措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人们在技术、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从控制构造地震的发生上采取措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讲,人们对于浅部构造地震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通过采矿工程已经证明,人为开挖岩层后,岩层会发生破坏与运动,导致积聚高能量的岩层释放积聚的变形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矿震。从水库蓄水的事实已经证明,水库反复蓄水会诱发局部地震,释放岩层能量。油田注水同样能诱发小型地震。因此,结合地球上的地震带分布特征,对孕育高能量的区域和能量积聚区域,通过人为制造软弱区(称为缺陷体),主动干预措施,对地震带采取人为工程,主动进行干预,破坏、弱化高能量区域的岩层,长期、渐进地诱发小能量的地震来释放能量,使突发性的破坏性地震变为无破坏性的小能量的地震,可达到防控破坏性地震灾害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构造地震灾害的防控方法,通过该方法,使突发性的破坏性地震,变为无破坏性的长期、渐进地小能量释放性的地震,达到防控地震灾害的目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构造地震灾害的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措施:

第一、根据地球地震带分布图,采用历史上地质资料和区域地震资料,对地质板块与活动断层分析,结合区域三维地震勘探资料,查清地震带构造活动与赋存情况,将主断层的靠近地震源一侧,作为防控工程的实施区;

第二、在防控工程实施区的主断层附近,平行断层走向掘进斜井,斜井断面尺寸参照煤矿斜井断面尺寸设计,斜井深度达4000以上,通过掘进斜井揭露岩层力学特征,找到一层或一层以上的地震能量聚集层;

第三、在地震能量聚集层中布置水平巷道,再在水平巷道中间隔施工硐室,形成释放能量的人工缺陷体,破坏岩层的力学平衡关系,从而诱发地震能量渐进地小能量释放;

第四、在硐室中布置钻机,向断层破裂带中施工注水孔,注水孔直径220-250mm,通过注水孔向断层破裂带中不定期的间歇式注水,软化破裂带岩层,起到吸收地震能量和诱发释放出地震能量的作用。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通过对地震带人为诱发作用,将较大能量的突发性地震(破坏性地震)转化为长期的多次低能量的非破坏性地震,从根本上防止控制破坏地震的发生,从超长期上实现防控地震灾害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平面布置图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立面布置图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发明内容所述的步骤和附图表示的内容即可实施,在此不再重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