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验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7173阅读:43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验电器。



背景技术:

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也包括所需要的软件。对于人体体表及体内的治疗效果不是通过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手段来获得,而是医疗器械产品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在使用期间,旨在达到下列预期目的: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缓解;对损伤或者残疾的诊断、治疗、监护、缓解、补偿;对解剖或者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

现有的医疗器械通过振动、电热、光热、针灸、药物喷剂等实现对人体的治疗,而上述方法则用于对人体表皮以及骨骼进行按摩治疗,而无法对人体表皮下层肌肉组织、以及神性系统进行治疗。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验电器,本技术方案用于检测通入通电布的交流电的电压及频率,并实现检测通入通电布的不同电压及频率的交流电,进而实现测试不同电压强度及频率的交流电电场;通过利用控制模块提高了验电器的验电精度及灵敏度;同时,通过利用发光二极管和蜂鸣器,可让使用者直观的判断通入通电布的交流电的电压大小和频率高低,便于操作者测试及使用。

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验电器,用于检测通入通电布的交流电的电压及频率,验电器包括感应模块、电源模块、控制模块、执行模块和保护模块;所述感应模块用于引入外界带电的物体的电能,所述感应模块分别与所述保护模块和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保护模块分别与所述电源模块和所述执行模块连接,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执行模块和所述电源模块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相互串联连接的电源BT和开关S1,所述电源BT的正极与所述开关S1的一端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控制模块包括三极管Q1、Q2、Q3,电阻R2,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2连接,所述电阻R2背向所述三极管Q1集电极的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和所述执行模块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所述电源模块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执行模块包括相互串联连接的蜂鸣器BEEP和发光二极管D1,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正极与所述蜂鸣器BEEP的一端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保护模块包括二极管D2,电阻R1、R3,所述电阻R1和R3相互串联连接,所述二极管D2与所述电阻R3相互并联;所述电阻R1背向所述电阻R3的一端与所述感应模块连接,所述电阻R3背向所述电阻R1的一端还分别与所述电源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和所述执行模块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与所述电阻R3背向所述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与所述电阻R3朝向所述电阻R1的一端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三极管Q1为NPN型三极管,所述三极管Q2、Q3分别为PNP型三极管。

上述方案中,所述电阻R3背向所述电阻R1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3朝向所述电阻R1的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电源BT的负极与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所述开关S1背向所述电源BT的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电源BT的负极与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电源BT的负极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和所述电阻R3背向所述电阻R1的一端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蜂鸣器BEEP背向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一端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感应模块为感应铜箔。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提高了验电器的验电精度及灵敏度,有利于检测通入通电布的不同电压及频率的交流电,实现测试不同电压强度及频率的交流电电场,便于使用者确定用于治疗人体表皮下层肌肉组织以及神性系统的交流电的电压及频率;同时,由于交流电的电压和频率为可变的,即通电布在不同档位输入的交流电的电压或频率均为不同,不同大小电压的交流电将使发光二极管和蜂鸣器具有不同的亮度和响度,不同高低频率的交流电将使发光二极管和蜂鸣器具有不同的闪烁频率和蜂鸣频率,可让使用者直观的判断通入通电布的交流电的电压大小和频率高低,便于操作者测试及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验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感应模块 2、电源模块 3、控制模块

4、执行模块 5、保护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验电器,用于检测通入通电布(图中未示出)的交流电的电压及频率,验电器包括感应模块、电源模块、控制模块、执行模块和保护模块;感应模块用于引入外界带电的物体的电能,感应模块分别与保护模块和控制模块连接,保护模块分别与电源模块和执行模块连接,控制模块分别与执行模块和电源模块连接。

具体的,电源模块包括相互串联连接的电源BT和开关S1,电源BT的正极与开关S1的一端连接。

具体的,控制模块包括三极管Q1、Q2、Q3,电阻R2,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电阻R2连接,电阻R2背向三极管Q1集电极的一端与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和执行模块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电源模块连接。

具体的,执行模块包括相互串联连接的蜂鸣器BEEP和发光二极管D1,发光二极管D1的正极与蜂鸣器BEEP的一端连接。

具体的,保护模块包括二极管D2,电阻R1、R3,电阻R1和R3相互串联连接,二极管D2与电阻R3相互并联;电阻R1背向电阻R3的一端与感应模块连接,电阻R3背向电阻R1的一端还分别与电源模块、控制模块和执行模块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与电阻R3背向电阻R1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与电阻R3朝向电阻R1的一端连接;

通过利用电阻R1和R3对感应模块输入的电流进行分压,在保证三极管Q1的基极具有足够的导通电压的同时,还避免了感应模块输入的电流直接冲击至三极管Q1的基极,导致三极管Q1烧坏的情况;通过利用二极管D2用于对电阻R3的两端电压进行稳压,进而保证了三极管Q1的基极电压的稳定,避免了三极管Q1的基极由于电压过大而烧坏的情况,提高了验电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优选的,三极管Q1为NPN型三极管,三极管Q2、Q3分别为PNP型三极管。

进一步的,电阻R3背向电阻R1的一端分别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电阻R3朝向电阻R1的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

进一步的,电源BT的负极与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开关S1背向电源BT的一端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电源BT的负极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电源BT的负极分别与二极管D2的正极和电阻R3背向电阻R1的一端连接。

进一步的,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与蜂鸣器BEEP背向发光二极管D1的一端连接。

优选的,感应模块为感应铜箔。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是:当通电布不带电时,感应铜箔无电压,三极管Q1的基极无电压及电流,三极管Q1为截止状态;闭合开关S1,电源BT经开关S1向三极管Q3的发射极输出电流,三极管Q3的基极和集电极分别输出电流,经三极管Q3的集电极输出的电流经发光二极管D1和蜂鸣器BEEP回到电源BT的负极,此时,经三极管Q3的集电极输出的电流及电压不足以使发光二极管D1和蜂鸣器BEEP工作;经三极管的基极输出的电流输入至三极管Q2的发射极,由于三极管Q1为截止状态,使得经三极管Q2的基极输出的电流在电阻R2两端形成电压,进而使三极管Q2为截止状态;

当在通电布通入交流电时,感应铜箔具有电压;当交流电为正半周时,交流电进入三极管Q1的基极,使三极管Q1的基极具有电压进入导通状态,当交流电为负半周时,交流电经三极管D2进入电源BT,三极管Q1的基极不具有电压进入截止状态;

当三极管Q1为导通状态时,闭合开关S1,电源BT经开关S1向三极管Q3的发射极输出电流,三极管Q3的基极和集电极分别输出电流,经三极管Q3的集电极输出的电流经发光二极管D1和蜂鸣器BEEP回到电源BT的负极;经三极管Q3的基极输出的电流输入至三极管Q2的发射极;电流可经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进入三极管Q1,从三极管Q1的发射极输出至电源BT的负极,进而使得三极管Q2为导通状态,经三极管Q3的基极输出的电流经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进入三极管Q2,并经三极管Q2的集电极输出至发光二极管D1和蜂鸣器BEEP,使发光二极管D1和蜂鸣器BEEP工作;当三极管Q1为截止状态时,使得经三极管Q2的基极输出的电流在电阻R2两端形成电压,使三极管Q2为截止状态,发光二极管D1和蜂鸣器BEEP不工作;

综上,交流电经脉冲模块5将使发光二极管D1和蜂鸣器BEEP获得脉冲电压并进行间断性的工作;其中,交流电的电压和频率为可变的,即通电布在不同档位输入的交流电的电压或频率均为不同,因此,不同大小电压的交流电将使发光二极管D1和蜂鸣器BEEP具有不同的亮度和响度,不同高低频率的交流电将使发光二极管D1和蜂鸣器BEEP具有不同的闪烁频率和蜂鸣频率。

通过利用三极管Q1、Q2、Q3相互配合实现发光二极管D1和蜂鸣器BEEP的工作,提高了验电器的验电精度及灵敏度,进而提升了验电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