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食物热量智能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3183阅读:1056来源:国知局
糖尿病食物热量智能秤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电子秤,具体地指一种糖尿病食物热量智能秤。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糖尿病防治五驾马车的治疗理念中,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对降低高血糖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有重要作用,而不同的食物产生的热量不同,控制每天所需的热量是减轻糖尿病并发症最基本的方法。

目前,市面上有的食物热量智能秤,计算食物热量的方法基本都是采用食物称重法,再根据食物重量查找食物热量表来计算食物的热量,使用方法繁琐,这对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带来不便,容易造成营养治疗执行率较低的现象。国外市场上还有一些智能电子秤产品,将食物重量、类别、热量的对应值记录于产品内部,只需按下功能按键即可显示出总热量值,但是此类产品大多结构复杂,且操作界面多为英文显示,造成许多年纪大的糖尿病患者使用困难,且食物类别键很少,不利于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操作直观简便、实用性强的糖尿病食物热量智能秤,解决现有技术中食物热量智能秤的操作界面不友好,食物类别键数量少,使用不方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一种糖尿病食物热量智能秤,包括秤体和位于所述秤体上方的食物托盘,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食物托盘底部设有重力传感器,所述秤体的内腔设置有控制电路、表面设置有液晶显示屏和操作面板,所述重力传感器和操作面板的输出端分别与控制电路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液晶显示屏连接;所述操作面板包括开始键、关机键、设置键、手写键、糖尿病食谱键和食物类别键。

进一步地,所述食物类别键包括主食键、蔬菜键、肉类键、水果键、饮料键、零食键和调料键,多个食物类别键满足糖尿病患者均衡营养的全面需求。

更进一步地,所述秤体侧边还设置有USB接口,所述USB接口的输出端与控制电路连接。USB接口方便糖尿病患者导出食物热量数据。

更进一步地,所述开始键、关机键、设置键、手写键、糖尿病食谱键和食物类别键上设置为中文标识,使糖尿病患者能简单直观地使用。

更进一步地,所述秤体背面还设置有电池和电源插孔,两种供电方式为控制电路和液晶显示屏提供电源。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糖尿病食物热量智能秤,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具有全中文标识的友好用户界面,方便各种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使用;具有细分得当的多个食物类别键,满足糖尿病患者均衡营养的全面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验新型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框图。

图中:食物托盘1,秤体2,液晶显示屏3,操作面板4,开始键4-1,关机键4-2,设置键4-3,手写键4-4,糖尿病食谱键4-5,主食键4-6,蔬菜键4-7,肉类键4-8,水果键4-9,饮料键4-10,零食键4-11,调料键4-12,控制电路5,重力传感器6,电池7,USB接口8,电源插孔9。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图3中所示的糖尿病食物热量智能秤,包括秤体2和位于秤体2上方的食物托盘1,食物托盘1底部设有重力传感器6,秤体2的内腔设置有控制电路5、表面设置有液晶显示屏3和操作面板4。重力传感器6和操作面板4的输出端分别与控制电路5连接,控制电路5的输出端与液晶显示屏连接;操作面板4包括开始键4-1、关机键4-2、设置键4-3、手写键4-4、糖尿病食谱键4-5和食物类别键。食物类别键包括主食键4-6、蔬菜键4-7、肉类键4-8、水果键4-9、饮料键4-10、零食键4-11和调料键4-12。开始键4-1、关机键4-2、设置键4-3、手写键4-4、糖尿病食谱键4-5和食物类别键上设置为中文标识。

秤体2侧边还设置有USB接口8,USB接口8的输出端与控制电路5连接。秤体2背面还设置有电池7和电源插孔9。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食物放置在食物托盘1上,通过重量传感器6会将食物的质量信号转化成电信号,传给控制电路5,用户通过操作面板4上的食物类别键选择食物,或者通过手写键4-4进行手写食物名称,控制电路5会对手写的食物的名称进行识别,通过液晶显示屏3上显示所需食物,将选定的食物通过开始键4-1将信号传给控制电路5,控制电路5进行数据的存储和转换,并通过液晶显示屏3显示食物的热量值和质量值。用户可在设置键4-3中设置日期时间,自己的身高、体重,年龄、劳动强度,液晶显示屏3会自动显示每日所需热量,并具有记忆功能,每日进食热量超标或降低,液晶显示屏3会“红灯”警示。糖尿病患者可根据自己每日所需热量按糖尿病食谱键4-5,选择一周食谱,按照“早餐”“中餐”“晚餐”“加餐”进行计量。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及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其它未详细说明的部分均为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