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网架节点球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13667阅读:817来源:国知局
一种网架节点球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行业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网架节点球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网架安装定位的精度在网架安装过程中异常重要,其定位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网架安装的质量和进度。传统的网架安装定位首先采用全站仪按照深化设计图纸上各球节点的坐标进行放样定位,然后在各球节点位置搭设胎具,调节胎具至球节点定位高度进行定位,工序较为繁琐,网架安装进度缓慢,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网架节点球定位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网架节点球定位困难,定位精度低,工序繁琐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网架节点球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座、滑尺、水准泡、角度尺、铅锤和伸缩尺和连接杆;固定座上设有至少两个滑槽,滑槽与滑尺相配合,水准泡安装在固定座的上表面,固定座的中心位置设有固定槽,角度尺与固定槽相配合,铅锤安装在角度尺的上方,伸缩尺通过连接杆与固定座活动连接。

所述固定座为圆形,固定座外圆周上设有环形滑槽。

所述滑尺为薄壁圆筒形,滑尺与环形滑槽相配合。

所述固定座为圆形,固定座中间设有横向滑槽和纵向滑槽,滑槽两侧设有刻度,滑槽内部设有卡槽。

所述滑尺为弧形,滑尺与滑槽相配合,滑尺上部设有标杆。

所述水准泡至少有四个且均布在固定座上。

所述伸缩尺的内表面为弧形,固定座的外侧面上设有环形凹槽,连接杆的一端与环形凹槽相配合、另一端与伸缩尺垂直固定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可快速精确定位节点球中心,为利用全站仪测量节点球的三维坐标提供方便,从而快速监测网架安装精度,加快施工进度,实用性强,易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网架节点球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座、滑尺、水准泡、角度尺、铅锤和伸缩尺和连接杆;固定座上设有至少两个滑槽,滑槽与滑尺相配合,水准泡安装在固定座的上表面,固定座的中心位置设有固定槽,角度尺与固定座上的固定槽相配合,铅锤安装在角度尺的上方,伸缩尺通过连接杆与固定座活动连接。

实施例2:如图2所示,一种网架节点球定位装置,包括固定座1、滑尺2、水准泡3、角度尺4、铅锤5和伸缩尺6和连接杆8;固定座1上设有至少两个滑槽,滑槽与滑尺2相配合,固定座1的外侧面上设有环形凹槽,连接杆8的一端与环形凹槽相配合、另一端与伸缩尺6垂直固定连接,伸缩尺可以绕着固定座旋转;伸缩尺6通过连接杆8与固定座活动连接,所述伸缩尺6内表面为弧形,可以更好地与固定座相接触,当定位时,将伸缩尺竖直放置,可先粗略调平。所述水准泡3至少有四个且均布在固定座1上。角度尺4安装在固定座1的中心位置,铅锤5安装在角度尺的上方。通过水准泡和铅锤可以判断固定座是否处于水平状态,当确定调平时,将角度尺取下,将与全站仪配套的棱镜放在固定座中心位置即可。

所述固定座1为圆形,固定座1上设有环形滑槽,环形滑槽与固定座同圆心。所述滑尺2为薄壁圆筒形,滑尺与环形滑槽相配合。

由于螺栓球网架节点安装定位是通过测量节点球中心的三维坐标是否与设计值坐标一致来实现的,而节点球中心不能直接观测到,只能通过测量球中心上方某一面来确定该点的三维坐标,这就要求此点垂直通过节点中心,且到节点的距离大于球的半径。只有垂线通过网壳最高节点球面上的点才能最大限度满足上述条件,为此,特制作一个特殊的定位装置,气泡整平后,均能满足上述要求。

工作过程:精确定位前,根据节点球半径大小,选择合适环形滑尺,将环形滑尺安装在固定座上,将该装置放置在节点球上,使环形滑尺与节点球相接触,转动伸缩尺,使伸缩尺处于竖直状态,粗略调整固定座处于水平,然后根据水准泡和铅锤细调固定座,当确保固定座处于水平状态后,将角度尺和铅锤取下,将将与全站仪配套的棱镜放在固定座中心位置即可。然后根据全站仪确定节点球的中心坐标。

实施例3:如图3所示,一种网架节点球定位装置,所述固定座1为圆形,固定座1中间设有横向滑槽和纵向滑槽,滑槽两侧设有刻度,滑槽内部设有卡槽。

所述滑尺2为弧形,滑尺2与滑槽相配合,滑尺2上部设有标杆7。

其他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

工作过程:精确定位前,将弧形滑尺安装在固定座上的横向滑槽和纵向滑槽,将该装置放置在节点球上,使滑尺与节点球相接触,转动伸缩尺,使伸缩尺处于竖直状态,然后滑动滑尺,根据滑尺滑过的距离,粗略调整固定座处于水平,然后根据水准泡和铅锤细调固定座,当确保固定座处于水平状态后,将角度尺和铅锤取下,将将与全站仪配套的棱镜放在固定座中心位置即可。然后根据全站仪确定节点球的中心坐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