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体温计自动检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24287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体温计自动检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体温计的自动检定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子体温计生产流水线的自动检定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体温计能快速准确地测量人体体温,与传统的水银玻璃体温计相比,具有读数方便,测量时间短,测量精度高,能记忆并有蜂鸣提示的优点,尤其是电子体温计不含水银,对人体及周围环境无害,特别适合于家庭,医院等场合使用。而在生产企业、医疗单位以及计量检定部门中需要对电子体温计进行鉴定以判断其是否合格。传统的检定方法是人工检定,但人工检定存在许多的问题即人的肉眼经过长时间的运作后会出现疲劳,会出现误读、误检、漏检等问题。同时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人工检定增加了成本。现阶段的电子体温计检定用的装载装置,一次性检定数量上,受到电子体温计、夹具架、恒温槽稳定时间的影响,检定效率比较低。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号CN 103054561A,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专利名称《电子体温计自动在线检定系统》,该方法公开了一种通过为电子体温计设计一个可放置多支电子体温计的夹具架提高了电子体温计的检定效率;通过设计机械结构自动装载和卸载电子体温计夹具架,提高装置的自动化程度。该装置的不足之处在于:电子体温计夹具架的装置和卸载体温计都需要手动操作;该装置结构复杂,成本很高;该装置体积较大,占用面积较广;该装置固定件与夹具架连接简单,工作状态极难实现,没有考虑到在环形导轨快速旋转时,由于夹具架的惯性,会使固定件与夹具架分离,从而无法实现电子体温计的检定。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电子体温计自动检定装置,能够克服原有电子体温计自动检定系统需要手动装卸电子体温计,并且成本高,占地面积大,效率低等缺点,并适用于电子体温计生产流水线进行自动检定。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恒温水槽、第二恒温水槽、体温计夹具架、输送导轨机构和两组检测组件,第一恒温水槽、第二恒温水槽并排放置于输送带的一侧,输送导轨机构安装在两个恒温水槽正前上方,输送导轨机构上安装有体温计夹具架,体温计夹具架装载电子体温计,第一恒温水槽和第二恒温水槽正面的输送导轨机构上各安装有一组检测组件,输送导轨机构下方设有回收槽;体温计夹具架通过输送导轨机构带动下沿经过第一恒温水槽、第二恒温水槽和回收槽之间循环移动,循环装载电子体温计并进行检定。

所述的输送导轨机构包括主要由第一工作轨道、第二工作轨道、第一转弯轨道、第二转弯轨道和休息轨道构成的环形轨道以及和环形轨道平行对应布置并留有间距的输送带;第一工作轨道和第二工作轨道位于所在环形轨道上部,第一转弯轨道和第二转弯轨道分别位于所在环形轨道两侧转弯处,休息轨道位于所在环形轨道下部,第一工作轨道、第二工作轨道分别置于第一恒温水槽的第二恒温水槽正上方,休息轨道安装在输送带的下方;所述体温计夹具架包括相铰接的固定端和活动端,固定端固定在输送带上,活动端嵌入到环形轨道中,体温计夹具架在输送带带动下沿环形轨道移动;第一工作轨道、第二工作轨道均和输送带之间留有间距,第一工作轨道和第二工作轨道之间的间隙与输送带之间设有用于将体温计夹具架活动端从第一工作轨道移到第二工作轨道的换槽凸起;第二工作轨道和第二转弯轨道之间的间隙与输送带之间设有用于将体温计夹具架活动端从第二工作轨道移到第二转弯轨道的出槽凸起;第二转弯轨道和休息轨道之间设有第二连接块,第二连接块为带有斜面的支撑块,体温计夹具架经过第二转弯轨道后到第二连接块,体温计夹具架活动端经第二连接块承托并由水平放置逐渐过渡到竖直放置,体温计夹具架活动端经过第二连接块后其自由端端部嵌入到休息轨道中;休息轨道和第一转弯轨道之间设有第一连接块,第一连接块为带有斜面的支撑块,体温计夹具架经过休息轨道后到第一连接块,体温计夹具架活动端经第一连接块承托并由竖直放置逐渐过渡到水平放置,体温计夹具架活动端经过第一连接块后其端部的夹具架滚动端嵌入到第一转弯轨道中。

所述的体温计夹具架包括夹具架固定件与体温计架,夹具架固定件固定在输送带上,体温计架上装载电子体温计,体温计架一端和夹具架固定件通过铰链连接,体温计架另一端设有夹具架滚动端,夹具架滚动端嵌入到所述输送导轨机构的各条轨道中,通过滚轮沿轨道移动。

所述的第一恒温水槽是水温为37摄氏度的恒温水槽,波动幅度为正负0.05摄氏度;第二恒温水槽是水温为41摄氏度的恒温水槽,波动幅度为正负0.05摄氏度。

所述的换槽凸起和出槽凸起均固定在恒温水槽的槽顶面。

所述环形轨道中,除第一转弯轨道和第一工作轨道之间直接衔接外,其余任意相邻两个轨道之间均留有间距。

所述第一恒温水槽、第二恒温水槽并排放置在输送带的一侧,在输送带的另一侧固定有检测组件,检测组件包括工业摄像头和红外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位于工业摄像头侧方,红外传感器通过红外传感器支架固定在输送带的金属支撑板上,工业摄像头也固定在输送带的金属支撑板上,金属支撑板位于输送皮带的下方,用于保持输送皮带的稳定,工业摄像头和红外传感器均朝向环形轨道的工作轨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一次可以检定的电子体温计数量比较高,能够应用于电子体温计生产流水线中,实现电子体温计的自动检定,解决了电子体温计在检定时需要上架的问题,从而减少了检定步骤,装置的稳定性比较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体温计夹具架在第一工作轨道内运行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体温计夹具架从第一工作轨道经过换槽凸起进入第二工作轨道结构示意图;

图4为体温计夹具架在第二工作轨道内运行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为体温计夹具架从第而工作轨道经过出槽凸起进入第二转弯轨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体温计夹具架即将离开第二工作轨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体温计夹具架离开第二转弯轨道,与第二连接块相接触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体温计夹具架离开第二连接块进入休息轨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体温计夹具架即将离开休息轨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体温计夹具架离开休息轨道,与第一连接块相接触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体温计夹具架即将离开第一接触快,进入第一转弯轨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体温计夹具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工业摄像头、夹具架换槽、出槽以及体温计进入体温计夹具架的位置示意图。

图中:1:体温计夹具架;2:电子体温计;3:第一工作轨道;4:换槽凸起;5:第一恒温水槽;6:第二恒温水槽;7:第二工作轨道;8:出槽凸起;9:第二转弯轨道;10:第二连接块;11:第二固定件;12:休息轨道;13:工业摄像头;14:输送带;15:第一固定件;16:第一连接块;17:第一转弯轨道;18:体温计架;19:夹具架固定件;22:红外传感器支架;23:红外传感器;24:夹具架滚动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恒温水槽5、第二恒温水槽6、体温计夹具架1、输送导轨机构和两组检测组件,第一恒温水槽5、第二恒温水槽6并排放置,输送导轨机构安装在两个恒温水槽正前上方,输送导轨机构上安装有体温计夹具架1,体温计夹具架1装载电子体温计,第一恒温水槽5和第二恒温水槽6正面的输送导轨机构上各安装有一组检测组件,输送导轨机构下方设有回收槽;体温计夹具架1通过输送导轨机构带动下沿经过第一恒温水槽5、第二恒温水槽6和回收槽之间循环移动,循环装载电子体温计并进行检定。

如图12所示,体温计夹具架1包括相铰接的固定端和活动端,固定端固定在输送带14上,活动端嵌入到环形轨道中,体温计夹具架1在输送带14带动下沿环形轨道移动。具体地,体温计夹具架1包括夹具架固定件19与体温计架18,夹具架固定件19固定在输送带14上,体温计架18上装载电子体温计,体温计架18作为活动端,夹具架固定件19作为固定端,电子体温计的尖端朝下穿过体温计架18伸入到恒温水槽的水中,体温计架18一端和夹具架固定件19通过铰链连接,体温计架18另一端设有夹具架滚动端24,夹具架滚动端24嵌入到所述输送导轨机构的各条轨道中,通过滚轮沿环形轨道移动。

如图1所示,输送导轨机构包括主要由第一工作轨道3、第二工作轨道7、第一转弯轨道17、第二转弯轨道9和休息轨道12构成的环形轨道以及和环形轨道平行对应布置并留有间距的输送带14,输送带14沿第一恒温水槽5到第二恒温水槽6方向水平布置在两个恒温水槽的前方,第一恒温水槽5和第二恒温水槽6并排放在输送带14的一边。第一工作轨道3和第二工作轨道7位于所在环形轨道上部,第一转弯轨道17和第二转弯轨道9分别位于所在环形轨道两侧转弯处,休息轨道12位于所在环形轨道下部,第一工作轨道3、第二工作轨道7 分别置于第一恒温水槽5的第二恒温水槽6正上方,休息轨道12安装在输送带14的下方,第一转弯轨道17置于第一工作轨道3和休息轨道12之间,第二转弯轨道9置于第二工作轨道7和休息轨道12之间。环形轨道中,除第一转弯轨道17和第一工作轨道3之间直接衔接外,其余任意相邻两个轨道之间均留有间距。

如图3所示,第一工作轨道3、第二工作轨道7均和输送带14之间留有间距,在第一工作轨道3和第二工作轨道7之间,同时在工作轨道与输送带14之间设有用于将体温计夹具架1活动端从第一工作轨道3移到第二工作轨道7的换槽凸起4,换槽凸起4固定在恒温水槽的槽顶面,体温计夹具架1经过第一工作轨道3后到换槽凸起4处,中部被换槽凸起4抬起使得其活动端越过恒温水槽槽壁后进入第二工作轨道7。

如图5所示,在第二工作轨道7和第二转弯轨道9之间,同时在工作轨道和输送带14之间设有用于将体温计夹具架1活动端从第二工作轨道7移到第二转弯轨道9的出槽凸起8,出槽凸起8固定在恒温水槽的槽顶面,体温计夹具架1经过第二工作轨道7后到出槽凸起8处,中部被出槽凸起8抬起使得其活动端越过恒温水槽槽壁后进入第二转弯轨道9。

如图6、图7和图8所示,第二转弯轨道9和休息轨道12之间设有第二连接块10,第二连接块10为带有斜面的支撑块,用于将体温计夹具架1活动端的放置进行过渡,第二连接块10通过第二固定件11与输送带14的机架相连,体温计夹具架1经过第二转弯轨道9后到第二连接块10,第二连接块10使得体温计夹具架1从第二弯轨道9经过第二接块10顺利进入休息轨道12,体温计夹具架1活动端经第二连接块10承托并由水平放置逐渐过渡到竖直放置,体温计夹具架1活动端经过第二连接块10后其自由端端部嵌入到休息轨道12中;

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休息轨道12和第一转弯轨道17之间设有第一连接块16,第一连接块16为带有斜面的支撑块,用于将体温计夹具架1活动端的放置进行过渡,第一连接块16通过第一固定件15与输送带14的机架相连,体温计夹具架1经过休息轨道12后到第一连接块16,第一连接块16使得体温计夹具架1从休息轨道12经过第一连接块16顺利进入第一转弯轨道17,体温计夹具架1活动端经第一连接块16承托并由竖直放置逐渐过渡到水平放置,体温计夹具架1活动端经过第一连接块16后其自由端端部嵌入到第一转弯轨道17中。

如图13所示,第一恒温水槽5、第二恒温水槽6并排放置在输送带14的一端,在输送带14的另一端固定有检测组件,检测组件包括工业摄像头13和红外传感器23,红外传感器23位于工业摄像头13侧方,红外传感器23通过红外传感器支架22固定在输送带14的金属支撑板上,工业摄像头13也固定在输送带14的金属支撑板上,金属支撑板位于输送皮带的下方,用于保持输送皮带的稳定,工业摄像头13和红外传感器23均朝向环形轨道的工作轨道分别用于采集电子体温计的可见光图像和经过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工作过程如下:

具体实施的第一恒温水槽5是水温为37摄氏度的恒温水槽,波动幅度为正负0.05;第二恒温水槽6是水温为41摄氏度的恒温水槽,波动幅度为正负0.05。

如附图1、附图2、附图3、附图4、附图5、附图13所示,控制输送带14的运动,夹具架1在图13的A位置时电子体温计2从体温计生产线上生产出来并进入夹具架1中,电子体温计2下端的探头穿过夹具架固定件19的底板浸没在37摄氏度的恒温水槽5的水中,然后夹具架1随着输送带14向前开始移动,此时电子体温计2随着夹具架1在37摄氏度的恒温水槽5中移动。

当夹具架1移动到图13的B位置时(即红外传感器23检测到体温计夹具架中有电子体温计时),输送带14停止,工业摄像头13对电子体温计2的示数进行拍照。

拍照完成后,夹具架1随着输送带14继续向前移动,夹具架1经过换槽凸起4时,体温计架19向上抬升并离开第一工作轨道3,电子体温计2离开37摄氏度的恒温水槽5。当夹具架1离开换槽凸起4时,体温计架19向下移动进入第二工作轨道中7,电子体温计2进入41摄氏度的恒温水槽6中。夹具架1随着输送带14向前移动,此时电子体温计2下端的探头穿过夹具架固定件19的底板浸没在41摄氏度的恒温水槽6的水中。

当夹具架1移动到图13的C位置时(即红外传感器23检测到体温计夹具架中有电子体温计时),输送带14停止,工业摄像头13对电子体温计2的示数进行拍照。

拍照完成后,夹具架1随着输送带14继续向前移动,夹具架1经过出槽凸起8时,体温计架19向上抬升并离开第二工作轨道7,电子体温计2离开41摄氏度的升温水槽6。当夹具架1离开出槽凸起8时,体温计架19向下移动并进入第二转弯轨道9中。

夹具架1在第二转弯轨道9移动到最后,由于体温计夹具架1整个上下翻转,夹具架固定件19也翻转,体温计受重力下落掉出体温计夹具架1到下方的回收槽中。电子体温计2与夹具架1分离,然后如附图6、附图7、附图8所示,夹具架2随着输送带14的移动,从第二转弯轨道9离开,并通过第二连接块10 的斜面作用由已经翻转的水平状态逐渐过渡竖直状态进入休息轨道12中,如附图9、附图10、附图11所示夹具架2随着输送带14的移动,从休息轨道12离开,并通过第一连接块16进入第一转弯轨道17中,然后夹具架1从第一转弯轨道17进入第一工作轨道3中,此时一个循环结束。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