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传感器引出电缆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24086阅读:349来源:国知局
一种传感器引出电缆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传感技术领域,特指一种传感器引出电缆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较多的传感器使用在高低温强振动等恶劣环境下,其中部分传感器内部敏感芯片能正常工作,但由于外围引出电缆固定装置松动,电缆在传感器长期工作下容易不停晃动,造成内部线芯断开或者接触不良,从而影响传感器测量输出。在传统的传感器引出电缆固定装置中,大多采用螺钉拧紧压块固定,由于预紧力大小与螺钉直径大小有关,这种方式虽然能通过螺钉的预紧力将电缆固定得较好,却由于螺钉大小及安装形式,使尾端结构体积较大,传感器安装空间也变大,使用场合受限。另外部分传感器引出电缆采用灌封胶固定,由于灌封胶与电缆外皮、金属壁面之间粘合效果较差,受高低温影响易发生热胀冷缩,长期振动易发生灌封胶与金属壁面之间的脱落,或者灌封胶与电缆外皮之间的相对移动,从而造成电缆断开或接触不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连接可靠且占用体积小的传感器引出电缆固定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传感器引出电缆固定装置,包括端盖,所述端盖的轴向方向上开设有用于穿设传感器引出电缆的线孔,所述端盖的周侧与所述传感器的外壳紧固,所述端盖于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用于与紧固件相配合的凸台,所述端盖的另一侧设置有螺柱,所述螺柱内部开设有锥形孔,所述锥形孔与所述线孔的轴线相同,所述锥形孔内安装有锥形卡套,所述锥形卡套沿轴向方向上开设有缺口,所述螺柱上安装有螺套、用于将所述锥形卡套挤入至锥形孔内后变形以抱住所述引出电缆。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锥形卡套的锥度与所述锥形孔的锥度相同且锥形卡套的底面直径大于所述锥形孔的底面直径。

所述锥形卡套为铜或铝材质的锥形卡套。

所述端盖呈圆环状,所述端盖的圆环状周侧与所述传感器的外壳焊接。

所述凸台为正六方形凸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引出电缆固定装置,通过螺套与螺柱的连接,将锥形卡套挤入至锥形孔内,从而使锥形卡套变形而抱住引出电缆,从而实现引出电缆的固定;相对于现有的紧固方式,固定可靠,能够避免引出电缆振动而导致电缆断开或接触不良;另外引出电缆尾端占用体积小,适用于安装较小的空间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端盖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锥形卡套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表示:1、引出电缆;2、螺套;3、卡套;31、缺口;4、端盖;41、螺柱;42、锥形孔;43、凸台;5、外壳;6、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传感器引出电缆固定装置,主要用于压力传感器中,具体包括端盖4,端盖4的轴向方向上开设有用于穿设传感器引出电缆1的线孔,端盖4的周侧与传感器的外壳5紧固,端盖4于外壳5的内部设置有用于与紧固件相配合的凸台43,端盖4的另一侧设置有螺柱41,螺柱41内部开设有锥形孔42,锥形孔42与线孔的轴线相同,锥形孔42内安装有锥形卡套3,锥形卡套3沿轴向方向上开设有缺口31,螺柱41上安装有螺套2、用于将锥形卡套3挤入至锥形孔42内后变形以抱住引出电缆1。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引出电缆固定装置,通过螺套2与螺柱41的连接,将锥形卡套3挤入至锥形孔42内,从而使锥形卡套3变形而抱住引出电缆1,从而实现引出电缆1的固定;相对于现有的紧固方式,固定可靠,能够避免引出电缆1振动而导致电缆断开或接触不良;另外引出电缆1尾端占用体积小,适用于安装较小的空间内。

本实施例中,锥形卡套3为铜或铝材质的锥形卡套3,易于变形,方便抱紧引出电缆1且不会对引出电缆1造成损坏;另外锥形卡套3的锥度与锥形孔42的锥度相同且锥形卡套3的底面直径稍大于锥形孔42的底面直径,尽量保证锥形卡套3与锥形孔42之间面接触且过盈配合。

本实施例中,端盖4呈圆环状,端盖4的圆环状周侧与传感器的外壳5焊接。

本实施例中,凸台43为正六方形凸台43,方便在进行引出电缆1紧固时的固定。

安装时,首先将电缆先后穿过螺套2、卡套3和端盖4,再将卡套3放入端盖4的锥形孔42内,并固定端盖4右端的正六方凸台43。由于卡套3为铜、铝或者其它非金属等易变形材质,在将螺套2拧紧至端盖4时,由于卡套3的锥度小于锥形孔42的锥度,卡套3发生变形后与锥形孔42之间过盈配合,从而紧紧抱死在电缆表面,通过螺纹连接产生较大预紧力将变形后的卡套3固定在螺套2的内端面和端盖4的锥形孔42之间实现电缆固定。再将电缆线芯焊接至电路板6后,将端盖4与传感器外壳5焊接即可。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