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良的乌氏粘度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6303阅读:40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量液体粘度的装置,具体涉及的是一种改良的乌氏粘度计。



背景技术:

乌氏粘度计是一种重力型的毛细管粘度计,是基于相对测量法的原理而设计的,也即依据液体在毛细管中的流出速度来测量液体的特性粘度,与其他重力型粘度计相比,它是属于悬挂液柱型粘度计。乌氏粘度计使用方便,而且较其它类型粘度计准确,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工业,化学工业,及其它工业和科学研究中。

普通的三支玻璃管的乌氏粘度计,其具有一根毛细管为主管,毛细管上端有一个小球,小球上下有刻线,另有装液管和支管,支管联通大气,当毛细管内流下的液体形成了一个气承悬液,出毛细管下端时,将沿管壁流下,这样可以避免出口处产生湍流的可能。传统的乌氏粘度计三个管子的开口都朝上,不易对管道进行清洗,同时进行粘度测定时,应在25℃进行测量,温度对结果的准确性影响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改良的乌氏粘度计,具有取样方便,易于清洗,保持恒温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改良的乌氏粘度计,包括恒温装置和乌氏粘度计,恒温装置包括恒温箱及恒温箱盖,恒温箱上部为储液室,下部为上样室,储液室近底部设有排水阀门,恒温箱盖底部设有加热棒及温度遥控传感器,加热棒及温度遥控传感器底端浸入储液室中液体的液面以下,另有进水口贯穿恒温盖,恒温箱盖正面设有电源开关、温度调节旋钮和数显屏幕,乌氏粘度计包括主测管和支管,主测管由上至下依次为吸液球、排气阀、缓冲球、测量球、毛细管、防气湍球、进样口,进样口穿过储液室底部,接口处进行密封处理,支管下端与防气湍球相连,上端穿出恒温箱盖,并设有阀门。

所述的吸液球为橡胶材质。

所述的储液室为透明材质。

所述的乌氏粘度计为一体成型。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为下端上样,与传统的上端上样相比,更易于使用后的清洁。

2、本实用新型设置有恒温装置,有效的减少了因温度不稳定而带来的试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为准确,提高实验的可重复率。

3、本使用新型恒温箱盖与恒温箱为密闭连接,于恒温箱盖中设置有进水口,恒温箱底部设有排水口,易于储液箱中液体的更换。

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实用性强,适合在医院、研究所、高校等医学试验相关实验室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样口,2恒温装置,3恒温箱,4进水口,5排水口,6缓冲球,7电源开关,8温度调节旋钮,9加热棒,10温度遥控传感器,11数显屏幕,12上样室,13吸液球,14上样管,15排气管阀门,16支管,17支管阀门,18测量球,19毛细管,20防气湍球,21上刻度线,22下刻度线,23恒温箱盖,24排水口阀门,25储液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图示,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阐述。

如图1所示,一种改良的乌氏粘度计包括,本实用新型的改进之处在于:进样口1设置在下端。设置于下端的目的是,更利于样品的吸取,同时也更易于清洗。

恒温装置2为测量过程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恒温条件,提高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及实验重复率。

本实用新型中,为方便填加和更换恒温箱3中的水,在恒温箱盖上设置了进水口4,并在恒温箱底部设置了排水口5。

使用时,所有阀门均处于关闭状态,从进水口4填加纯水至没过缓冲球6上端,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7,通过温度调节旋钮8对实验温度进行设置,加热棒9即对储液进行加热,温度遥控传感器10对液体温度进行实时测量,并通过数显屏幕11显示实时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可自动停止加热,温度降低时则自动加热,保持液体的温度在设定值,待温度达到设定值时,将待测样品放入上样室12,挤压吸液球13产生负压,通过上样管14吸取上样液,使上样液高度到达缓冲球6一半以上,打开排气孔上的排气管阀门15和支管16上端的支管阀门17,液体沿缓冲球6,测量球18,经毛细管19,防气湍球20,从进样口1流出,在乌氏黏度计缓冲球6中的液面逐渐下降,待液面到达上刻度线21时,开始计时,当液面经测量球降至下刻度线22时,停止计时,为防止液体下降上产生气湍现象,影响实验结果,在毛细管下端设有防气湍球20,防气湍球20与支管16相连,支管16与联通大气,串出恒温箱盖23,开口于上端,实验结束后,关闭电源,将纯水放置上样室12,用上述实验步骤对管道进行清洗,打开排水口阀门24将储液室25中的纯水放出,完成整个实验过程。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简便,通过改变加样方式,克服不易冲洗的缺陷,并通过恒温装置2,为实验提供了稳定的温度,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提高了实验的可重复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