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滑塞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81180阅读:161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汽车零部件生产用检具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光滑塞规。



背景技术:

在机械零件的制造和检验行业中,塞规通常用于对零部件上精度要求高的孔的内径进行检验,通过简单的操作,便能够快速准确的判断出被检验孔的孔径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目前,行业内一般采用人工的测量方法检测工件的孔的内径是否在检验公差的合格范围内,即测量人员通过卡尺上的读数读出所测孔的内径是否在允许公差的范围内。但是在进行批量测量时,测量人员的工作强度比较大,容易造成测量误差,进而影响工件的正常使用,同时,人工测量孔内径效率也很低。而且,由于手柄为光面的圆柱体,这样使用者在用手检验时,握持感差,特别碰到油后容易打滑,直接影响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滑塞规,该塞规能够方便的被用于批量测量孔内径,能够提高测量效率,减少检测时间和量具的混淆,测量结果更加精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光滑塞规,其关键在于:包括塞规本体,所述塞规本体的左端部通过第一过渡连接体连接有通端,所述塞规本体的右端部通过第二过渡连接体连接有止端,所述通端与止端的直径均小于塞规本体,且所述通端的长度大于止端的长度,在所述通端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导引头,该第一导引头的外表面到所述通端中轴线的距离小于所述通端的半径;在所述止端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导引头,该第二导引头的外表面到所述止端中轴线的距离小于所述止端的半径;在所述塞规本体的中部设置有手持部,所述手持部的表面采用滚花设计。

进一步的,所述通端与止端的直径一致,所述通端与止端的长度比例为3:2。

进一步的,所述通端与止端的直径均为5mm,所述通端的长度为15mm,所述止端的长度为10mm。

进一步的,在所述塞规本体的中部设置有手持部,所述手持部的表面设置有网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引头与第二导引头的结构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塞规本体、通端、止端、第一导引头与第二导引头的表面均进行热处理,且洛氏硬度为55~58。

进一步的,所述塞规本体、通端、止端均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显著效果是:结构简单,实用方便,方便的被用于对孔径Φ5+0.01mm的检测,提高了测量效率,测量结果更加精准;塞规的两端设计为测量端,中间为手持部,其中一端为通端较长,另一端为止端较短,把本来应使用的两种量具的设计到一起,减少检测时间和量具的混淆;而且本塞规的手持部为量具中端,采用了滚花设计,防止了检测时打滑,提高了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光滑塞规,包括塞规本体1,所述塞规本体1的左端部通过第一过渡连接体2连接有通端3,所述塞规本体1的右端部通过第二过渡连接体4连接有止端5,所述通端3与止端5的直径均小于塞规本体1,且所述通端3的长度大于止端5的长度,在所述通端3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导引头6,该第一导引头6的外表面到所述通端3中轴线的距离小于所述通端3的半径;在所述止端5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导引头7,该第二导引头7的外表面到所述止端5中轴线的距离小于所述止端5的半径;在所述塞规本体1的中部设置有手持部8,所述手持部8的表面采用滚花设计。

从附图1中可以看出,所述通端3与止端5的直径一致,所述通端3与止端5的长度比例为3:2。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尺寸为:所述通端3与止端5的直径均为5mm,所述通端3的长度为15mm,所述止端5的长度为10mm。

参见附图1,为了保证本塞规的实用效果,确保孔内径检测的顺利进行,所述第一导引头6与第二导引头7的结构一致。

本实施例中,所述塞规本体1、通端3、止端5、第一导引头6与第二导引头7的表面均进行热处理,且洛氏硬度为55~58。对塞规进行热处理,能够使得塞规具有更好的硬度,避免因塞规磨损造成的测量不准确,保证了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为了降低加工难度,减少实现成本,所述塞规本体1、第一过渡连接体2、通端3、第二过渡连接体4、止端5均采用金属材料一体成型制成。

本赛该可批量的用于对孔径Φ5+0.01mm的检测,提高了测量效率,测量结果更加精准;塞规的两端设计为测量端,中间为手持部,其中一端为通端较长,另一端为止端较短,把本来应使用的两种量具的设计到一起,减少检测时间和量具的混淆;而且本塞规的手持部为量具中端,采用了滚花设计,防止检测时打滑,提高了使用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