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压锰铜静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1127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配件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抗压锰铜静片。



背景技术:

锰铜静片又称锰铜分离器,是电能表上其中一个配件,它主要包括一块锰铜片和置于锰铜片两侧的铜片,锰铜片和两铜片焊接,铜片上会设有接线端子。

目前铜片上的接线端子在和采样线的连接端子采用焊接,但是由于接线端子的根部和铜片的连接面积较小,在接线端子和连接端子焊接后,受采样线的影响,接线端子和铜片连接部受力容易产生裂纹甚至断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简单,实用性强,铜片上的接线端子和铜片本体连接稳定的抗压锰铜静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抗压锰铜静片,包括锰铜片及置于锰铜片两侧的左铜片及右铜片,左铜片和右铜片跟锰铜片焊接,左铜片包括连接段及定位段,连接段上翻折构成有连接片,连接片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连接片呈倾斜状,连接片和定位段之间构成有定位开口,连接段的翻折处上开设有加强槽,该加强槽的一端和定位段连接,加强槽置于定位开口的下方,定位段上构成有第一接线端子及阻挡部,第一接线端子和阻挡部之间构成有限位开口,限位开口包括置于第一接线端子上的内沿壁、置于阻挡部上的外沿壁及置于内沿壁和外沿壁之间的底面,内沿壁垂直于底面,外沿壁呈斜面状且和底面构成的夹角角度为110°;

所述右铜片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右铜片的上沿端面分别开设第一上沿槽及第二上沿槽,右铜片的下沿端面分别开设有第一下沿槽及第二下沿槽,所述第一上沿槽和第二上沿槽之间构成第二接线端子,第一上沿槽的槽深大于第二上沿槽的槽深,第一下沿槽和第二下沿槽之间构成加强凸块,所述第一下沿槽的宽度是第一上沿槽宽度的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片上的第一连接孔和右铜片上开设的第二连接孔配合实现了锰铜静片和电能表的安装。为了提高连接片和连接段之间的结构强度,防止连接片受力进一步翻折弯曲,故而在连接段的翻折处上设置了和定位段连接的加强槽,加强槽将外力过渡至定位段,使得定位段也能起到支撑连接片在效果。

限位开口和定位开口配合提高了第一接线端子和左铜片的连接强度及连接稳定性,由于第一接线端子根部的一侧端壁就是构成定位开口的侧壁,故而增大了和左铜片的连接面积;第一接线端子根部的另一侧壁为限位开口上的内沿壁,当第一接线端子受力时,限位开口当中的外沿壁会产生极强的内力抵消外力,该内力抵消内沿壁上受到的外力,而且第一接线端子受力越大时,限位开口上的外沿壁产生的内力也就越大。而且由于外沿壁呈倾斜状,该外沿壁和底面之间构成的夹角角度为110°,大大提高了限位开口的抗压及抗扭的能力。

第二接线端子设置于第一上沿槽和第二上沿槽之间,由于第一上沿槽的槽深大于第二上沿槽的槽深,故而第二接线端子和右铜片的连接面积大大提高了,当第二接线端子受力时,第一上沿凹槽会产生极强的内力抵消该受到的外力,确保了第二接线端子的结构稳定性。

为进一步提高右铜片的结构强度及结构稳定性,故而在右铜片的下沿设置了第一下沿槽和第二下沿槽,确保右铜片结构稳定也保证了采样线的连接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锰铜片的中部开设有中心窗口,锰铜片和左铜片及右铜片的连接处上分别构成左窗口及右窗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中心窗口和左窗口及右窗口的设置实现采样线的贯穿连接,特别是左窗口和右窗口的设置降低了锰铜片和左铜片及右铜片之间的刚性挤压,提高了锰铜静片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抗压锰铜静片,包括锰铜片1及置于锰铜片1两侧的左铜片2及右铜片3,左铜片2和右铜片3跟锰铜片1焊接,左铜片2包括连接段21及定位段22,连接段21上翻折构成有连接片211,连接片211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连接片211呈倾斜状,连接片211和定位段22之间构成有定位开口20,连接段21的翻折处上开设有加强槽210,该加强槽210的一端和定位段22连接,加强槽210置于定位开口20的下方,定位段22上构成有第一接线端子2a及阻挡部4,第一接线端子2a和阻挡部4之间构成有限位开口40,限位开口40包括置于第一接线端子2a上的内沿壁401、置于阻挡部4上的外沿壁403及置于内沿壁401和外沿壁403之间的底面402,内沿壁401垂直于底面402,外沿壁403呈斜面状且和底面402构成的夹角角度为110。

所述右铜片3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30,右铜片3的上沿端面分别开设第一上沿槽301及第二上沿槽302,右铜片3的下沿端面分别开设有第一下沿槽303及第二下沿槽304,所述第一上沿槽301和第二上沿槽302之间构成第二接线端子31,第一上沿槽301的槽深大于第二上沿槽302的槽深,第一下沿槽303和第二下沿槽304之间构成加强凸块32,所述第一下沿槽303的宽度是第一上沿槽301宽度的1/2。

连接片211上的第一连接孔和右铜片3上开设的第二连接孔30配合实现了锰铜静片和电能表的安装。为了提高连接片211和连接段21之间的结构强度,防止连接片211受力进一步翻折弯曲,故而在连接段21的翻折处上设置了和定位段22连接的加强槽210,加强槽210将外力过渡至定位段22,使得定位段22也能起到支撑连接片211在效果。

限位开口40和定位开口20配合提高了第一接线端子2a和左铜片2的连接强度及连接稳定性,由于第一接线端子2a根部的一侧端壁就是构成定位开口20的侧壁,故而增大了和左铜片2的连接面积;第一接线端子2a根部的另一侧壁为限位开口40上的内沿壁401,当第一接线端子2a受力时,限位开口40当中的外沿壁403会产生极强的内力抵消外力,该内力抵消内沿壁401上受到的外力,而且第一接线端子2a受力越大时,限位开口40上的外沿壁403产生的内力也就越大。而且由于外沿壁403呈倾斜状,该外沿壁403和底面402之间构成的夹角角度为110°,大大调高了限位开口40的抗压及抗扭的能力。

第二接线端子31设置于第一上沿槽301和第二上沿槽302之间,由于第一上沿槽301的槽深大于第二上沿槽302的槽深,故而第二接线端子31和右铜片3的连接面积大大提高了,当第二接线端子31受力时,第一上沿凹槽会产生极强的内力抵消该受到的外力,确保了第二接线端子31的结构稳定性。

为进一步提高右铜片3的结构强度及结构稳定性,故而在右铜片3的下沿设置了第一下沿槽303和第二下沿槽304,确保右铜片3结构稳定也保证了采样线的连接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31的连接稳定性。

锰铜片1的中部开设有中心窗口10,锰铜片1和左铜片2及右铜片3的连接处上分别构成左窗口101及右窗口102。

中心窗口10和左窗口101及右窗口102的设置实现采样线的贯穿连接,特别是左窗口101和右窗口102的设置降低了锰铜片1和左铜片2及右铜片3之间的刚性挤压,提高了锰铜静片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