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上进水塑壳水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45337阅读:578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式上进水塑壳水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立式上进水塑壳水表,尤其是涉及一种立式上进水塑壳水表基表,属于小流量计量仪表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高层民用水表越来越多的采用上进水管道设计,故需要安装使用上进水水表,为了更加便捷、智能化管理,用户更青睐于预付费上进水立式水表。不过现使用的立式上进水水表大都是铁、铜金属材料制造的水表,众所周知铜壳成本相对比较高,铁壳又存在不环保的缺点,而塑料由于注塑工艺限制,其结构强度不同于金属壳,所以也不能在现有金属壳的结构基础上,直接把材质换成塑料。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立式上进水塑壳水表,这种水表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以作为电子远传水表、预付费水表的基表使用。

立式上进水塑壳水表包括表壳、水表基体和纵向水管道,

表壳为塑料表壳;

水表基体包括上层腔体、下层腔体和置于上层腔体和下层腔体之间并连通上层腔体和下层腔体的机芯;

纵向水管道位于水表基体一侧,由上纵向水管道和下纵向水管道构成,且上纵向水管道和下纵向水管道不直接连通,其中上纵向水管道顶部为阀帽,阀帽下方设置有球阀,球阀下方的上纵向水管道通过中间竖孔与水表基体的下层腔体相连通,下纵向水管道通过C形孔与水表基体的上层腔体相连通,下纵向水管道底部设置有接头;

机芯由上而下依次分为计数器、出水口、进水口,在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设置有机芯叶轮,计数器与机芯叶轮通信或机械连接,进水口嵌入在下层腔体中,出水口设置在上层腔体中。

使用时,立式上进水塑壳水表接在水管管道上,水流从阀帽的中孔向下流入,经过球阀通过中间竖孔进入水表基体的下层腔体,水流通过可计量水量的机芯,然后向上进入水表基体的上层腔体,通过图2所示中的C形孔向下流经接头流出水表,在水流经过机芯时,带动机芯内的机芯叶轮转动,机芯的计数器记录机芯叶轮的转动从而实现水表的计量功能。

球阀是立式上进水塑壳水表实现预付费功能的开关阀执行部件,如不是预付费水表则没有球阀。

接头与纵向水管道处的表壳采用锯齿形螺纹连接结构,一方面是为了表壳能实现注塑成型工艺,另一方面锯齿形螺纹连接的抗拉脱强度能满足塑料表壳的要求。

立式上进水塑壳水表从上纵向水管道的中间竖孔进水,从下纵向水管道的C形孔出水目的是为了分隔进出水道,同时满足水表安装与流量计量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立面剖视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中各标号表示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阀帽1、球阀2、中间竖孔3、表壳4、下层腔体5、机芯6、上层腔体7、C形孔8、接头9、计数器601、进水口602、出水口603。

具体实施方式

为充分公开的目的,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和2所示的立式上进水塑壳水表示意图,该立式上进水塑壳水表包括表壳4、水表基体和纵向水管道,

表壳4为塑料表壳;

水表基体包括上层腔体7、下层腔体5和置于上层腔体和下层腔体之间并连通上层腔体和下层腔体的机芯6;

纵向水管道位于水表基体一侧,由上纵向水管道和下纵向水管道构成,且上纵向水管道和下纵向水管道不直接连通,其中上纵向水管道顶部为阀帽1,阀帽下方设置有球阀2,球阀2下方的上纵向水管道通过中间竖孔3与水表基体的下层腔体5相连通,下纵向水管道通过C形孔8与水表基体的上层腔体7相连通,下纵向水管道底部设置有接头9;

机芯6由上而下依次分为计数器601、进水口602、出水口603,在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设置有机芯叶轮(未示出),计数器601与机芯叶轮通信或机械连接,进水口602嵌入在下层腔体5中,出水口603设置在上层腔体7中。

使用时,立式上进水塑壳水表接在水管管道上,水流从阀帽1的中孔向下流入,经过球阀2通过中间竖孔3进入水表基体的下层腔体5,水流通过可计量水量的机芯6,然后向上进入水表基体的上层腔体7,通过图2所示中的C形孔8向下流经接头9流出水表,在水流由进水口602进入机芯6并从出水口603流出时,带动机芯内的机芯叶轮转动,机芯的计数器601记录机芯叶轮的转动从而实现水表的计量功能。

球阀2是立式上进水塑壳水表实现预付费功能的开关阀执行部件,在预付费水表中设置球阀2,在非预付费水表中不设置球阀2。

接头9与纵向水管道处的表壳4采用锯齿形螺纹连接结构,一方面是为了表壳4能实现注塑成型工艺,另一方面锯齿形螺纹连接的抗拉脱强度能满足塑料表壳的要求。

立式上进水塑壳水表从上纵向水管道的中间竖孔3进水,从下纵向水管道的C形孔8出水目的是为了分隔进出水道,同时满足水表安装与流量计量要求。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