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含硫化氢原油接卸、储运过程安全防护分级管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655958发布日期:2019-05-15 22:00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化工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含硫化氢原油接卸、储运安全防护分级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应对严峻的市场竞争,进口含硫化氢原油已经成为常态,在接卸、存储、运输等作业过程中硫化氢很容易逸散到空气中,严重威胁作业人员安全,并给设备腐蚀安全带来极大挑战。

目前,针对高含硫化氢原油接卸、储运等过程制定了相关的管理规范,但并未根据原油中硫化氢含量分别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而是将所有含硫化氢原油接卸、储运过程进行统一规范。因此,当原油中硫化氢含量较低时,造成硫化氢防护过当,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当原油中硫化氢浓度较高时,又造成硫化氢防护不足,使作业人员面临硫化氢中毒威胁,引起人们的恐慌心理。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含硫化氢原油接卸、储运安全防护分级管理方法,根据原油中硫化氢含量从个体防护和设备腐蚀角度对原油进行等级划分,对不同硫化氢含量的原油实现分级管理,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含硫化氢原油接卸、储运过程中没有根据原油中硫化氢浓度明确作业及施工管理过程中硫化氢安全防护具体措施,导致硫化氢过度防护或防护不足,造成作业过程繁琐,增大投资,接卸高含硫化氢原油时引起人们的恐慌心理。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含硫化氢原油接卸、储运安全防护分级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原油中硫化氢含量统计分析:收集含硫化氢原油油品资料,统计出原油中硫化氢含量分布规律;

(2)风险识别:根据硫化氢的毒性和腐蚀性对原油接卸、储运过程中作业环节进行风险识别;

(3)划分等级:根据风险识别结果,对含硫化氢原油进行等级划分;

(4)分级管理:针对每个等级原油的毒性和腐蚀性,结合具体作业环节,从个体防护和设备腐蚀角度制定硫化氢中毒预防措施、报警仪的设置和防护器具的使用与管理、职业健康教育及监护、硫化氢中毒及泄漏处理、设备腐蚀防护措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优点在于:

本发明将含硫化氢原油按照硫化氢含量进行风险识别,根据风险识别结果从低到高分为不同的等级,对原油进行分级管理,对每个等级的原油从个人防护和设备腐蚀角度提出接卸、储存及输送过程中安全防护管理办法,避免了接卸、储运含硫化氢原油过程中对硫化氢过度防护或防护不足的问题,节约了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含硫化氢原油接卸、储运安全防护分级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对原油接卸、储存、运输过程详细的作业环节进行调研;

(2)原油中硫化氢含量统计分析:收集含硫化氢原油油品资料,统计出原油中硫化氢含量分布规律;

(3)风险识别:根据硫化氢的毒性和腐蚀性对原油接卸、储运过程中作业环节进行风险识别;

(4)划分等级:根据风险识别结果,对含硫化氢原油进行等级划分,分为一类原油、二类原油、三类原油等,依次分类;

(5)分级管理:针对每个等级原油的毒性和腐蚀性,结合具体作业环节,从个体防护和设备腐蚀角度制定硫化氢中毒预防措施、报警仪的设置和防护器具的使用与管理、职业健康教育及监护、硫化氢中毒及泄漏处理、设备腐蚀防护措施。

比如一类原油,针对一类原油的硫化氢的毒性和腐蚀性,可以制定硫化氢中毒预防措施、报警仪的设置和防护器具的使用与管理、职业健康教育及监护、硫化氢中毒及泄漏处理、设备腐蚀防护措施;二类原油可以制定硫化氢中毒预防措施、报警仪的设置和防护器具的使用与管理,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设计。

综上所述,本发明将含硫化氢原油按照硫化氢含量进行风险识别,根据风险识别结果从低到高分为不同的等级,对原油进行分级管理,对每个等级的原油从个人防护和设备腐蚀角度提出接卸、储存及输送过程中安全防护管理办法,避免了接卸、储运含硫化氢原油过程中对硫化氢过度防护或防护不足的问题,节约了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率。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硫化氢原油接卸、储运安全防护分级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收集含硫化氢原油油品资料,统计出原油中硫化氢含量分布规律;根据硫化氢的毒性和腐蚀性对原油接卸、储运过程中作业环节进行风险识别;根据风险识别结果,对含硫化氢原油进行等级划分;针对每个等级原油的毒性和腐蚀性,结合具体作业环节,从个体防护和设备腐蚀角度制定硫化氢中毒预防措施、报警仪的设置和防护器具的使用与管理、职业健康教育及监护、硫化氢中毒及泄漏处理、设备腐蚀防护措施,避免了接卸、储运含硫化氢原油过程中对硫化氢过度防护或防护不足的问题,节约了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刘艳;屈定荣;宋晓良;张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17.11.08
技术公布日:2019.05.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