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障电量追补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4248034阅读:1312来源:国知局
故障电量追补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电力计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故障电量追补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营销计量专业的日常工作经常涉及到计量计算,包括错误接线的推导计算、电表脉冲灯闪烁间隔计算等等,尤其是当线路的计量回路发生故障时,需要计算线路的故障追补电量。

目前,计算线路的故障追补电量通常是工作人员根据公式一步步进行推导计算。但是,由于公式步骤比较繁琐,能够熟练掌握计量计算的人员比例占少数,并且为了保证计算的准确,往往需要计算至少两遍,导致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工作效率较低,并且差错率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故障电量追补方法及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公式步骤比较繁琐,能够熟练掌握计量计算的人员比例占少数,并且为了保证计算的准确,往往需要计算至少两遍,导致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工作效率较低,并且差错率高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故障电量追补方法,包括:

当检测到三相三线计量回路发生故障时,获取三相三线计量回路的第一功率因数,根据第一功率因数计算得到第一功率因数角;

获取三相三线计量回路a相电流和三相三线计量回路c相电流,根据三相三线计量回路a相电流、三相三线计量回路c相电流和第一功率因数计算得到三相三线计量回路正确功率;

获取三相三线计量回路a相与b相之间的线电压和三相三线计量回路b相与c相之间的线电压,根据三相三线计量回路a相与b相之间的线电压、三相三线计量回路b相与c相之间的线电压、三相三线计量回路a相电流、三相三线计量回路c相电流和第一功率因数角计算得到三相三线计量回路错误功率;

根据三相三线计量回路正确功率和三相三线计量回路错误功率计算得到三相三线计量回路更正率;

获取三相三线计量回路发生故障时表底值、三相三线计量回路恢复故障时表底值和三相三线计量回路倍率,根据三相三线计量回路发生故障时表底值、三相三线计量回路恢复故障时表底值、三相三线计量回路倍率和三相三线计量回路更正率计算得到三相三线故障追补电量;

将三相三线故障追补电量发送给需要补缴的用户。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故障电量追补系统,包括:

第一功率因数角计算模块,用于当检测到三相三线计量回路发生故障时,获取三相三线计量回路的第一功率因数,根据第一功率因数计算得到第一功率因数角;

第一正确功率计算模块,用于获取三相三线计量回路a相电流和三相三线计量回路c相电流,根据三相三线计量回路a相电流、三相三线计量回路c相电流和第一功率因数计算得到三相三线计量回路正确功率;

第一错误功率计算模块,用于获取三相三线计量回路a相与b相之间的线电压和三相三线计量回路b相与c相之间的线电压,根据三相三线计量回路a相与b相之间的线电压、三相三线计量回路b相与c相之间的线电压、三相三线计量回路a相电流、三相三线计量回路c相电流和第一功率因数角计算得到三相三线计量回路错误功率;

第一更正率计算模块,用于根据三相三线计量回路正确功率和三相三线计量回路错误功率计算得到三相三线计量回路更正率;

第一故障追补电量计算模块,用于获取三相三线计量回路发生故障时表底值、三相三线计量回路恢复故障时表底值和三相三线计量回路倍率,根据三相三线计量回路发生故障时表底值、三相三线计量回路恢复故障时表底值、三相三线计量回路倍率和三相三线计量回路更正率计算得到三相三线故障追补电量;

发送模块,用于将三相三线故障追补电量发送给需要补缴的用户。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中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所述故障电量追补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故障电量追补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存在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故障电量追补方法及系统,通过当检测到三相三线计量回路发生故障时,获取三相三线计量回路的第一功率因数、三相三线计量回路a相电流、三相三线计量回路c相电流、三相三线计量回路a相与b相之间的线电压、三相三线计量回路b相与c相之间的线电压、三相三线计量回路发生故障时表底值、三相三线计量回路恢复故障时表底值和三相三线计量回路倍率,根据上述获取的参数计算得到三相三线故障追补电量,并将三相三线故障追补电量发送给需要补缴的用户,从而可以有效解决由于公式步骤比较繁琐,能够熟练掌握计量计算的人员比例占少数,并且为了保证计算的准确,往往需要计算至少两遍,导致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工作效率较低,并且差错率高的问题,能够快速、准确地得到三相三线故障追补电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无需人工计算,避免了人为因素导致的计算错误,降低了差错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故障电量追补方法的实现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故障电量追补方法的实现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故障电量追补方法的实现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故障电量追补方法的实现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故障电量追补方法的实现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故障电量追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的故障电量追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八提供的故障电量追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九提供的故障电量追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十提供的故障电量追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一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发明。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发明的描述。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包括”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或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此外,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非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为了说明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参照图1,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故障电量追补方法的实现流程,本实施例的流程执行主体可以是终端设备,其过程详述如下:

s101:当检测到三相三线计量回路发生故障时,获取三相三线计量回路的第一功率因数,根据第一功率因数计算得到第一功率因数角。

其中,故障包括失压和断流。

当检测到三相三线计量回路发生故障时,获取三相三线计量回路的第一功率因数cosφ1,根据第一功率因数计算得到第一功率因数角φ1,计算公式为:φ1=arccosφ1。

s102:获取三相三线计量回路a相电流和三相三线计量回路c相电流,根据三相三线计量回路a相电流、三相三线计量回路c相电流和第一功率因数计算得到三相三线计量回路正确功率。

其中,三相三线计量回路正确功率指三相三线计量回路正确计量时,计量表计的两元件功率之和。

三相三线计量回路正确功率po1的计算公式为:po1=1.732×100×[(ia1+ic1)/2]×cosφ1,式中,ia1为三相三线计量回路a相电流,ic1为三相三线计量回路c相电流。

s103:获取三相三线计量回路a相与b相之间的线电压和三相三线计量回路b相与c相之间的线电压,根据三相三线计量回路a相与b相之间的线电压、三相三线计量回路b相与c相之间的线电压、三相三线计量回路a相电流、三相三线计量回路c相电流和第一功率因数角计算得到三相三线计量回路错误功率。

三相三线计量回路错误功率指三相三线计量回路发生故障时,计量表计的两元件功率之和。

三相三线计量回路错误功率px1的计算公式为:px1=uab1×ia1×cos(30+φ1)+ubc1×ic1×cos(30-φ1),式中,uab1为三相三线计量回路a相与b相之间的线电压,ubc1为三相三线计量回路b相与c相之间的线电压。

s104:根据三相三线计量回路正确功率和三相三线计量回路错误功率计算得到三相三线计量回路更正率。

三相三线计量回路更正率k1的计算公式为:k1=po1/px1。

s105:获取三相三线计量回路发生故障时表底值、三相三线计量回路恢复故障时表底值和三相三线计量回路倍率,根据三相三线计量回路发生故障时表底值、三相三线计量回路恢复故障时表底值、三相三线计量回路倍率和三相三线计量回路更正率计算得到三相三线故障追补电量。

三相三线故障追补电量δw1的计算公式为:δw1=(wo1-wx1)×(k1-1)×n1,式中,wo1为三相三线计量回路恢复故障时表底值,wx1为三相三线计量回路发生故障时表底值,n1为三相三线计量回路倍率。

s106:将三相三线故障追补电量发送给需要补缴的用户。

将三相三线故障追补电量发送给需要补缴的用户,用户根据收到的三相三线故障追补电量补缴电费。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当检测到三相三线计量回路发生故障时,获取三相三线计量回路的第一功率因数、三相三线计量回路a相电流、三相三线计量回路c相电流、三相三线计量回路a相与b相之间的线电压、三相三线计量回路b相与c相之间的线电压、三相三线计量回路发生故障时表底值、三相三线计量回路恢复故障时表底值和三相三线计量回路倍率,根据上述获取的参数计算得到三相三线故障追补电量,并将三相三线故障追补电量发送给需要补缴的用户,从而可以有效解决由于公式步骤比较繁琐,能够熟练掌握计量计算的人员比例占少数,并且为了保证计算的准确,往往需要计算至少两遍,导致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工作效率较低,并且差错率高的问题,能够快速、准确地得到三相三线故障追补电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无需人工计算,避免了人为因素导致的计算错误,降低了差错率。

实施例二

参照图2,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故障电量追补方法的实现流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详述如下:

s201:当检测到三相四线计量回路发生故障时,获取三相四线计量回路的第二功率因数,根据第二功率因数计算得到第二功率因数角。

其中,故障包括失压和断流。

当检测到三相四线计量回路发生故障时,获取三相四线计量回路的第二功率因数cosφ2,根据第二功率因数计算得到第二功率因数角φ2,计算公式为:φ2=arccosφ2。

s202:获取三相四线计量回路a相电流、三相四线计量回路b相电流和三相四线计量回路c相电流,根据三相四线计量回路a相电流、三相四线计量回路b相电流、三相四线计量回路c相电流和第二功率因数计算得到三相四线计量回路正确功率。

三相四线计量回路正确功率po2的计算公式为:po2=3×220×[(ia2+ib2+ic2)/3]×cosφ2,式中,ia2为三相四线计量回路a相电流,ib2为三相四线计量回路b相电流,ic2为三相四线计量回路c相电流。

s203:获取三相四线计量回路a相相电压、三相四线计量回路b相相电压和三相四线计量回路c相相电压,根据三相四线计量回路a相相电压、三相四线计量回路b相相电压、三相四线计量回路c相相电压、三相四线计量回路a相电流、三相四线计量回路b相电流、三相四线计量回路c相电流和第二功率因数计算得到三相四线计量回路错误功率。

三相四线计量回路错误功率px2的计算公式为:px2=ua2×ia2×cosφ2+ub2×ib2×cosφ2+uc2×ic2×cosφ2,式中,ua2为三相四线计量回路a相相电压,ub2为三相四线计量回路b相相电压,uc2为三相四线计量回路c相相电压。

s204:根据三相四线计量回路正确功率和三相四线计量回路错误功率计算得到三相四线计量回路更正率。

三相四线计量回路更正率k2的计算公式为:k2=po2/px2。

s205:获取三相四线计量回路发生故障时表底值、三相四线计量回路恢复故障时表底值和三相四线计量回路倍率,根据三相四线计量回路发生故障时表底值、三相四线计量回路恢复故障时表底值、三相四线计量回路倍率和三相四线计量回路更正率计算得到三相四线故障追补电量。

三相三线故障追补电量δw2的计算公式为:δw2=(wo2-wx2)×(k2-1)×n2,式中,wo2为三相四线计量回路恢复故障时表底值,wx2为三相四线计量回路发生故障时表底值,n2为三相四线计量回路倍率。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当检测到三相四线计量回路发生故障时,获取三相四线计量回路的第二功率因数、三相四线计量回路a相电流、三相四线计量回路b相电流、三相四线计量回路c相电流、三相四线计量回路a相相电压、三相四线计量回路b相相电压、三相四线计量回路c相相电压、三相四线计量回路发生故障时表底值、三相四线计量回路恢复故障时表底值和三相四线计量回路倍率,根据上述获取的参数最终计算得到三相四线故障追补电量,能够快速、准确地计算得到三相四线故障追补电量,进一步减轻了工作人员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人为因素导致的计算错误。

实施例三

参照图3,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故障电量追补方法的实现流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详述如下:

s301:获取三相三线计量回路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和第一元件电流的相位角、第三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和第一元件电流的相位角,根据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和第一元件电流的相位角、第三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和第一元件电流的相位角计算得到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和第三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的相位角。

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和第三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的相位角u12u32的计算公式为:u12u32=u12i1-u32i1,式中,u12i1为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和第一元件电流的相位角,u32i1为第三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和第一元件电流的相位角。

s302:根据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和第三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的相位角确定正逆相序。

若u12u32为-60或者300,则正逆相序为正相序;若u12u32为60或者-300,则正逆相序为逆相序。

s303:获取三相三线计量回路第一元件相电压、第二元件相电压和第三元件相电压,根据第一元件相电压、第二元件相电压、第三元件相电压和正逆相序确定电压相序。

当第一元件相电压u10为0,且正逆相序为正相序时,电压相序为bca;

当第一元件相电压u10为0,且正逆相序为逆相序时,电压相序为bac;

当第二元件相电压u20为0,且正逆相序为正相序时,电压相序为abc;

当第二元件相电压u20为0,且正逆相序为逆相序时,电压相序为cba;

当第三元件相电压u30为0,且正逆相序为正相序时,电压相序为cab;

当第三元件相电压u30为0,且正逆相序为逆相序时,电压相序为acb。

s304:获取三相三线计量回路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和第二元件电流的相位角,根据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和第二元件电流的相位角、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和第一元件电流的相位角和电压相序确定负荷类型和两相电流。

获取三相三线计量回路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和第二元件电流的相位角u12i2。

首先,根据电压相序,将u12i1调整为以a相电压为基准向量的角度值u12i1′,将u12i2调整为以a相电压为基准向量的角度值u12i2′,具体调整方法如下:

当电压相序为abc时,u12i′1=u12i1-30,u12i′2=u12i2-30;

当电压相序为acb时,u12i′1=u12i1+30,u12i′2=u12i2+30;

当电压相序为bca时,u12i′1=u12i1+90,u12i′2=u12i2+90;

当电压相序为bac时,u12i′1=u12i1+150,u12i′2=u12i2+150;

当电压相序为cab时,u12i′1=u12i1+210,u12i′2=u12i2+210;

当电压相序为cba时,u12i′1=u12i1+270,u12i′2=u12i2+270。

若u12i′1>360,则将u12i′1重复减去360,直至得到的第一角度值小于360,将得到的第一角度值作为新的u12i′1值;若u12i′2>360,则将u12i′2重复减去360,直至得到的第二角度值小于360,将得到的第二角度值作为新的u12i′1值。

将u12i′1和u12i′2分别与0、60、120、180、240、300、330、360进行比较,确定u12i′1和u12i′2所在区间。

假设负荷类型为感性负荷,所在区间为0~60,则确定电流为ia;所在区间为60~120,则确定电流为-ic;所在区间为180~240,则确定电流为-ia;所在区间为240~330,则确定电流为ic,所在区间为其他区间,则无效。

假设负荷类型为容性负荷,所在区间为300~360,则确定电流为ia;所在区间为0~60,则确定电流为-ic;所在区间为120~180,则确定电流为-ia;所在区间为180~240,则确定电流为ic,所在区间为其他区间,则无效。

若两相电流分别为i1和i2,在负荷类型为同一种假设情况下,i1可能出现ia、-ia、ic、-ic和无效这五种情况之一,i2可能出现ia、-ia、ic、-ic和无效这五种情况之一。

当i1对应ia或-ia且i2对应ic或-ic,或者,i1对应ic或-ic且i2对应ia或-ia时,此时假设的负荷类型即为最终确定的负荷类型,此时i1和i2对应的电流即为最终确定的两相电流。

以一个具体地应用场景为例,假设u12i1=48,u12i2=168,电压相序为acb,则u12i′1=48+30=78,u12i′2=168+30=198;u12i′1所在区间为60~120,u12i′2所在区间为180~240;假设负荷类型为感性负荷,则u12i′1所在区间确定的电流为-ic,u12i′2所在区间确定的电流为-ia,假设负荷类型为容性负荷,则u12i′1所在区间确定的电流为无效,u12i′2所在区间确定的电流为ic;显然,负荷类型为感性负荷时,符合条件,所以最终确定的负荷类型为感性负荷,两相电流分别为i1=-ic和i2=-ia。

s305:根据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和第一元件电流的相位角、负荷类型确定第一元件功率因数角,根据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和第二元件电流的相位角、负荷类型确定第二元件功率因数角,根据第一元件功率因数角和第二元件功率因数角计算得到第三功率因数角。

第一元件功率因数角为φ31,第二元件功率因数角为φ32。

当负荷类型为感性负荷时,若u12i′1所在区间为0~60,则φ31=u12i′1;若u12i′1所在区间为60~120,则φ31=u12i′1-60;若u12i′1所在区间为180~240,则φ31=u12i′1-180;若u12i′1所在区间为240~330,则φ31=u12i′1-240。

当负荷类型为容性负荷时,若u12i′1所在区间为300~360,则φ31=u12i′1-360;若u12i′1所在区间为0~60,则φ31=u12i′1-60;若u12i′1所在区间为120~180,则φ31=u12i′1-180;若u12i′1所在区间为180~240,则φ31=u12i′1-240。

当负荷类型为感性负荷时,若u12i′2所在区间为0~60,则φ32=u12i′2;若u12i′2所在区间为60~120,则φ32=u12i′2-60;若u12i′2所在区间为180~240,则φ32=u12i′2-180;若u12i′2所在区间为240~330,则φ32=u12i′2-240。

当负荷类型为容性负荷时,若u12i′2所在区间为300~360,则φ32=u12i′2-360;若u12i′2所在区间为0~60,则φ32=u12i′2-60;若u12i′2所在区间为120~180,则φ32=u12i′2-180;若u12i′2所在区间为180~240,则φ32=u12i′2-240。

第三功率因数角φ3的计算公式为:φ3=(φ31+φ32)/2。

s306:根据第三功率因数角计算得到第三功率因数。

第三功率因数为cosφ3。

s307:根据电压相序、两相电流和第三功率因数角确定第一元件功率表达式和第二元件功率表达式。

当电压相序为abc时:

若i1=ia,则第一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ab×ia×cos(30+φ3);

若i1=ic,则第一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ab×ia×cos(90-φ3);

若i1=-ia,则第一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ab×ia×cos(150-φ3);

若i1=-ic,则第一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ab×ic×cos(90+φ3);

若i2=ia,则第二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cb×ia×cos(90+φ3);

若i2=ic,则第二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cb×ic×cos(30-φ3);

若i2=-ia,则第二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cb×ia×cos(90-φ3);

若i2=-ic,则第二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cb×ic×cos(150+φ3)。

当电压相序为acb时:

若i1=ia,则第一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ac×ia×cos(30-φ3);

若i1=ic,则第一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ac×ic×cos(150-φ3);

若i1=-ia,则第一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ac×ia×cos(150+φ3);

若i1=-ic,则第一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ac×ic×cos(30+φ3);

若i2=ia,则第二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bc×ia×cos(90-φ3);

若i2=ic,则第二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bc×ic×cos(150+φ3);

若i2=-ia,则第二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bc×ia×cos(90+φ3);

若i2=-ic,则第二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bc×ic×cos(30-φ3)。

当电压相序为bac时:

若i1=ia,则第一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ba×ia×cos(150-φ3);

若i1=ic,则第一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ba×ic×cos(90+φ3);

若i1=-ia,则第一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ba×ia×cos(30+φ3);

若i1=-ic,则第一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ba×ic×cos(90-φ3);

若i2=ia,则第二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ca×ia×cos(150+φ3);

若i2=ic,则第二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ca×ic×cos(30+φ3);

若i2=-ia,则第二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ca×ia×cos(30-φ3);

若i2=-ic,则第二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ca×ic×cos(150-φ3)。

当电压相序为bca时:

若i1=ia,则第一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bc×ia×cos(90-φ3);

若i1=ic,则第一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bc×ic×cos(150+φ3);

若i1=-ia,则第一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bc×ia×cos(90+φ3);

若i1=-ic,则第一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bc×ic×cos(30-φ3);

若i2=ia,则第二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ac×ia×cos(30-φ3);

若i2=ic,则第二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ac×ic×cos(150-φ3);

若i2=-ia,则第二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ac×ia×cos(150+φ3);

若i2=-ic,则第二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ac×ic×cos(30+φ3)。

当电压相序为cab时:

若i1=ia,则第一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ca×ia×cos(150+φ3);

若i1=ic,则第一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ca×ic×cos(30+φ3);

若i1=-ia,则第一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ca×ia×cos(30-φ3);

若i1=-ic,则第一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ca×ic×cos(150-φ3);

若i2=ia,则第二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ba×ia×cos(150-φ3);

若i2=ic,则第二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ba×ic×cos(90+φ3);

若i2=-ia,则第二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ba×ia×cos(30+φ3);

若i2=-ic,则第二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ba×ic×cos(90-φ3)。

当电压相序为cba时:

若i1=ia,则第一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cb×ia×cos(90+φ3);

若i1=ic,则第一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cb×ic×cos(30-φ3);

若i1=-ia,则第一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cb×ia×cos(90-φ3);

若i1=-ic,则第一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cb×ic×cos(150+φ3);

若i2=ia,则第二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ab×ia×cos(30+φ3);

若i2=ic,则第二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ab×ic×cos(90-φ3);

若i2=-ia,则第二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ab×ia×cos(150-φ3);

若i2=-ic,则第二元件功率表达式为:uab×ic×cos(90+φ3)。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获取三相三线计量回路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和第一元件电流的相位角、第三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和第一元件电流的相位角、第一元件相电压、第二元件相电压、第三元件相电压、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和第二元件电流的相位角,根据上述获取的参数计算得到正逆相序、电压相序、负荷类型、两相电流、第一元件功率表达式和第二元件功率表达式,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三相三线错误接线的计算,进一步减轻了工作人员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无需人工计算,避免了人为因素导致的计算错误,降低了差错率。

实施例四

参照图4,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故障电量追补方法的实现流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详述如下:

s401:获取用电负荷功率,根据用电负荷功率计算得到目标负荷电流,或者直接获取目标负荷电流。

获取目标负荷电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获取目标负荷电流,另一种是获取用电负荷功率,根据用电负荷功率计算得到目标负荷电流。

当获取用电负荷功率时,若为单相负荷,则目标负荷电流为用电负荷功率除以220;若为三相负荷,则目标负荷电流为用电负荷功率除以380。

s402:根据预存的铜线线号与铜线能够承受的最大负荷电流的对应关系,得到目标负荷电流对应的铜线线号。

如表1所示,线号即导线横截面积,单位为mm2,线号不仅表示铜线线号,还表示铝线线号。将目标负荷电流与铜线能够承受的最大负荷电流逐项进行比较,选出铜线能够承受的最大负荷电流大于等于目标负荷电流且铜线能够承受的最大负荷电流与目标负荷电流的差值的绝对值最小的目标铜线能够承受的最大负荷电流,目标铜线能够承受的最大负荷电流对应的线号即为目标负荷电流对应的铜线线号。

表1线号与导线能够承受的最大负荷电流的对应关系

s403:根据预存的铝线线号与铝线能够承受的最大负荷电流的对应关系,得到目标负荷电流对应的铝线线号。

将目标负荷电流与表1中的铝线能够承受的最大负荷电流逐项进行比较,选出铝线能够承受的最大负荷电流大于等于目标负荷电流且铝线能够承受的最大负荷电流与目标负荷电流的差值的绝对值最小的目标铝线能够承受的最大负荷电流,目标铝线能够承受的最大负荷电流对应的线号即为目标负荷电流对应的铝线线号。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获取用电负荷功率,根据用电负荷功率计算得到目标负荷电流,或者直接获取目标负荷电流;根据预存的铜线线号与铜线能够承受的最大负荷电流的对应关系,得到目标负荷电流对应的铜线线号;根据预存的铝线线号与铝线能够承受的最大负荷电流的对应关系,得到目标负荷电流对应的铝线线号,能够根据用电负荷功率或者用电负荷电流获取需要的导线线号,无需人工计算,减轻了工作人员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

实施例五

参照图5,图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故障电量追补方法的实现流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详述如下:

s501:获取电表常数、电表电压端子电压和单相电表负荷电流,根据电表常数、电表电压端子电压和单相电表负荷电流计算得到单相电表脉冲灯闪烁间隔时间。

单相电表脉冲灯闪烁间隔时间t1的计算公式为:t1=(3600×1000)/(c×u×i),式中,c为电表常数,u为电表电压端子电压,i为单相电表负荷电流。

将t1与现场测量的单相电表脉冲灯闪烁间隔时间进行比较,若两者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则单相电表计量准确,否则单相电表计量不准确。

s502:获取三相三线电表a相电流和三相三线电表c相电流,根据三相三线电表a相电流、三相三线电表c相电流、电表常数和电表电压端子电压计算得到三相三线电表脉冲灯闪烁间隔时间。

三相三线电表脉冲灯闪烁间隔时间t2的计算公式为:t2=(3600×1000)/[c×0.866×u×(ia3+ic4)],式中,ia3为三相三线电表a相电流,ic3为三相三线电表c相电流。

将t2与现场测量的三相三线电表脉冲灯闪烁间隔时间进行比较,若两者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则三相三线电表计量准确,否则三相三线电表计量不准确。

s503:获取三相四线电表a相电流、三相四线电表b相电流和三相四线电表c相电流,根据三相四线电表a相电流、三相四线电表b相电流、三相四线电表c相电流、电表常数和电表电压端子电压计算得到三相四线电表脉冲灯闪烁间隔时间。

三相四线电表脉冲灯闪烁间隔时间t3的计算公式为:t3=(3600×1000)/[c×u×(ia4+ib4+ic4)],式中,ia4为三相四线电表a相电流,ib4为三相四线电表b相电流,ic4为三相四线电表c相电流。

将t3与现场测量的三相四线电表脉冲灯闪烁间隔时间进行比较,若两者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则三相四线电表计量准确,否则三相三线电表计量不准确。

进一步地,获取有功功率和第四功率因数,根据有功功率和第四功率因数确定目标变压器容量。

其中,有功功率为用户用电负荷总量,第四功率因数为用户实际的功率因数。

选择变压器时,通常使有功负荷处于变压器容量的75%~90%。根据有功功率p和第四功率因数cosφ4计算变压器容量的上限smax和变压器容量的下限smin,其中,smax=(p/cosφ4)/0.75,smin=(p/cosφ4)/0.9。

常见的变压器容量有30、50、63、80、100、125、160、200、250、315、400、500、630、800、1000、8000、90000,单位是kva,选取上述常见的变压器容量中,位于smax和smin之间的变压器容量即为目标变压器容量。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计算各类电表对应的电表脉冲灯闪烁间隔时间,将计算得到的电表脉冲灯闪烁间隔时间与现场测量的电表脉冲灯闪烁间隔时间进行比较,粗测电表计量是否准确,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人员工作负担。

实施例六

参照图6,图6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故障电量追补系统600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故障电量追补系统600包括:第一功率因数角计算模块601、第一正确功率计算模块602、第一错误功率计算模块603、第一更正率计算模块604、第一故障追补电量计算模块605和发送模块606。

第一功率因数角计算模块601,用于当检测到三相三线计量回路发生故障时,获取三相三线计量回路的第一功率因数,根据第一功率因数计算得到第一功率因数角。

第一正确功率计算模块602,用于获取三相三线计量回路a相电流和三相三线计量回路c相电流,根据三相三线计量回路a相电流、三相三线计量回路c相电流和第一功率因数计算得到三相三线计量回路正确功率。

第一错误功率计算模块603,用于获取三相三线计量回路a相与b相之间的线电压和三相三线计量回路b相与c相之间的线电压,根据三相三线计量回路a相与b相之间的线电压、三相三线计量回路b相与c相之间的线电压、三相三线计量回路a相电流、三相三线计量回路c相电流和第一功率因数角计算得到三相三线计量回路错误功率。

第一更正率计算模块604,用于根据三相三线计量回路正确功率和三相三线计量回路错误功率计算得到三相三线计量回路更正率。

第一故障追补电量计算模块605,用于获取三相三线计量回路发生故障时表底值、三相三线计量回路恢复故障时表底值和三相三线计量回路倍率,根据三相三线计量回路发生故障时表底值、三相三线计量回路恢复故障时表底值、三相三线计量回路倍率和三相三线计量回路更正率计算得到三相三线故障追补电量。

发送模块606,用于将三相三线故障追补电量发送给需要补缴的用户。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功率因数角计算模块、第一正确功率计算模块、第一错误功率计算模块、第一更正率计算模块、第一故障追补电量计算模块和发送模块,获取三相三线计量回路的第一功率因数、三相三线计量回路a相电流、三相三线计量回路c相电流、三相三线计量回路a相与b相之间的线电压、三相三线计量回路b相与c相之间的线电压、三相三线计量回路发生故障时表底值、三相三线计量回路恢复故障时表底值和三相三线计量回路倍率,根据上述获取的参数计算得到三相三线故障追补电量,并将三相三线故障追补电量发送给需要补缴的用户,从而可以有效解决由于公式步骤比较繁琐,能够熟练掌握计量计算的人员比例占少数,并且为了保证计算的准确,往往需要计算至少两遍,导致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工作效率较低,并且差错率高的问题,能够快速、准确地得到三相三线故障追补电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无需人工计算,避免了人为因素导致的计算错误,降低了差错率。

实施例七

参照图7,图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的故障电量追补系统600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的故障电量追补系统600还包括:第二功率因数角计算模块607、第二正确功率计算模块608、第二错误功率计算模块609、第二更正率计算模块610和第二故障追补电量计算模块611。

第二功率因数角计算模块607,用于当检测到三相四线计量回路发生故障时,获取三相四线计量回路的第二功率因数,根据第二功率因数计算得到第二功率因数角。

第二正确功率计算模块608,用于获取三相四线计量回路a相电流、三相四线计量回路b相电流和三相四线计量回路c相电流,根据三相四线计量回路a相电流、三相四线计量回路b相电流、三相四线计量回路c相电流和第二功率因数计算得到三相四线计量回路正确功率。

第二错误功率计算模块609,用于获取三相四线计量回路a相相电压、三相四线计量回路b相相电压和三相四线计量回路c相相电压,根据三相四线计量回路a相相电压、三相四线计量回路b相相电压、三相四线计量回路c相相电压、三相四线计量回路a相电流、三相四线计量回路b相电流、三相四线计量回路c相电流和第二功率因数计算得到三相四线计量回路错误功率。

第二更正率计算模块610,用于根据三相四线计量回路正确功率和三相四线计量回路错误功率计算得到三相四线计量回路更正率。

第二故障追补电量计算模块611,用于获取三相四线计量回路发生故障时表底值、三相四线计量回路恢复故障时表底值和三相四线计量回路倍率,根据三相四线计量回路发生故障时表底值、三相四线计量回路恢复故障时表底值、三相四线计量回路倍率和三相四线计量回路更正率计算得到三相四线故障追补电量。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功率因数角计算模块、第二正确功率计算模块、第二错误功率计算模块、第二更正率计算模块和第二故障追补电量计算模块,获取三相四线计量回路的第二功率因数、三相四线计量回路a相电流、三相四线计量回路b相电流、三相四线计量回路c相电流、三相四线计量回路a相相电压、三相四线计量回路b相相电压、三相四线计量回路c相相电压、三相四线计量回路发生故障时表底值、三相四线计量回路恢复故障时表底值和三相四线计量回路倍率,根据上述获取的参数最终计算得到三相四线故障追补电量,能够快速、准确地计算得到三相四线故障追补电量,进一步减轻了工作人员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人为因素导致的计算错误。

实施例八

参照图8,图8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八提供的故障电量追补系统600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的故障电量追补系统600还包括:相位角计算模块612、正逆相序确定模块613、电压相序确定模块614、两相电流确定模块615、第三功率因数角计算模块616、第三功率因数计算模块617和功率表达式确定模块618。

相位角计算模块612,用于获取三相三线计量回路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和第一元件电流的相位角、第三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和第一元件电流的相位角,根据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和第一元件电流的相位角、第三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和第一元件电流的相位角计算得到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和第三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的相位角。

正逆相序确定模块613,用于根据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和第三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的相位角确定正逆相序。

电压相序确定模块614,用于获取三相三线计量回路第一元件相电压、第二元件相电压和第三元件相电压,根据第一元件相电压、第二元件相电压、第三元件相电压和正逆相序确定电压相序。

两相电流确定模块615,用于获取三相三线计量回路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和第二元件电流的相位角,根据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和第二元件电流的相位角、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和第一元件电流的相位角和电压相序确定负荷类型和两相电流。

第三功率因数角计算模块616,用于根据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和第一元件电流的相位角、负荷类型确定第一元件功率因数角,根据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和第二元件电流的相位角、负荷类型确定第二元件功率因数角,根据第一元件功率因数角和第二元件功率因数角计算得到第三功率因数角。

第三功率因数计算模块617,用于根据第三功率因数角计算得到第三功率因数。

功率表达式确定模块618,用于根据电压相序、两相电流和第三功率因数角确定第一元件功率表达式和第二元件功率表达式。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相位角计算模块、正逆相序确定模块、电压相序确定模块、两相电流确定模块、第三功率因数角计算模块、第三功率因数计算模块和功率表达式确定模块,获取三相三线计量回路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和第一元件电流的相位角、第三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和第一元件电流的相位角、第一元件相电压、第二元件相电压、第三元件相电压、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线电压和第二元件电流的相位角,根据上述获取的参数计算得到正逆相序、电压相序、负荷类型、两相电流、第一元件功率表达式和第二元件功率表达式,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三相三线错误接线的计算,进一步减轻了工作人员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无需人工计算,避免了人为因素导致的计算错误,降低了差错率。

实施例九

参照图9,图9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九提供的故障电量追补系统600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的故障电量追补系统600还包括目标负荷电流获取模块619、铜线线号确定模块620和铝线线号确定模块621。

目标负荷电流获取模块619,用于获取用电负荷功率,根据用电负荷功率计算得到目标负荷电流,或者直接获取目标负荷电流。

铜线线号确定模块620,用于根据预存的铜线线号与铜线能够承受的最大负荷电流的对应关系,得到目标负荷电流对应的铜线线号。

铝线线号确定模块621,用于根据预存的铝线线号与铝线能够承受的最大负荷电流的对应关系,得到目标负荷电流对应的铝线线号。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目标负荷电流获取模块获取用电负荷功率,根据用电负荷功率计算得到目标负荷电流,或者直接获取目标负荷电流;通过铜线线号确定模块根据预存的铜线线号与铜线能够承受的最大负荷电流的对应关系,得到目标负荷电流对应的铜线线号;通过铝线线号确定模块根据预存的铝线线号与铝线能够承受的最大负荷电流的对应关系,得到目标负荷电流对应的铝线线号,能够根据用电负荷功率或者用电负荷电流获取需要的导线线号,无需人工计算,减轻了工作人员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

实施例十

参照图10,图10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十提供的故障电量追补系统600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的故障电量追补系统600还包括单相电表计算模块622、三相三线电表计算模块623和三相四线电表计算模块624。

单相电表计算模块622,用于获取电表常数、电表电压端子电压和单相电表负荷电流,根据电表常数、电表电压端子电压和单相电表负荷电流计算得到单相电表脉冲灯闪烁间隔时间。

三相三线电表计算模块623,用于获取三相三线电表a相电流和三相三线电表c相电流,根据三相三线电表a相电流、三相三线电表c相电流、电表常数和电表电压端子电压计算得到三相三线电表脉冲灯闪烁间隔时间。

三相四线电表计算模块624,用于获取三相四线电表a相电流、三相四线电表b相电流和三相四线电表c相电流,根据三相四线电表a相电流、三相四线电表b相电流、三相四线电表c相电流、电表常数和电表电压端子电压计算得到三相四线电表脉冲灯闪烁间隔时间。

进一步地,故障电量追补系统600还包括:变压器容量选择模块。

变压器容量选择模块,用于获取有功功率和第四功率因数,根据有功功率和第四功率因数确定目标变压器容量。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单相电表计算模块、三相三线电表计算模块和三相四线电表计算模块,计算各类电表对应的电表脉冲灯闪烁间隔时间,将计算得到的电表脉冲灯闪烁间隔时间与现场测量的电表脉冲灯闪烁间隔时间进行比较,粗测电表计量是否准确,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人员工作负担。

实施例十一

参照图11,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11,包括存储器111、处理器110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中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112,所述处理器110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112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例如图1所示的步骤s101至步骤s106。或者,所述处理器110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112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各系统实施例中的各模块的功能,例如图6所示的模块601至606的功能。

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是桌上型计算机、笔记本、掌上电脑及云端服务器等计算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可包括,但不仅限于,处理器110、存储器111。例如所述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设备、网络接入设备、总线等。

所称处理器110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所述存储器111可以是所述终端设备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终端设备的硬盘或内存。所述存储器111也可以是所述终端设备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所述终端设备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media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card)等。进一步地,所述存储器111还可以既包括终端设备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外部存储设备。所述存储器111用于存储所述计算机程序112以及所述终端设备所需的其他程序和数据。所述存储器111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输出或者将要输出的数据。

实施例十二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例如图1所示的步骤s101至步骤s106。或者,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各系统实施例中的各模块的功能,例如图6所示的模块601至606的功能。

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能够携带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u盘、移动硬盘、磁碟、光盘、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等。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包含的内容可以根据司法管辖区内立法和专利实践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增减,例如在某些司法管辖区,根据立法和专利实践,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是电载波信号和电信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方法中的步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顺序调整、合并和删减。

本发明实施例系统中的模块或单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并、划分和删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