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便携目标指示仪的定位定向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777993发布日期:2018-06-26 07:58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位定向方法,特别是一种用于便携目标指示仪的定位定向方法。



背景技术:

目标指示仪从远距离外观测目标对象,通过激光测距得到目标与指示仪的相对距离,再结合自身的地理坐标以及指示仪瞄向观测对象的光轴的方位角就可以解算出观测目标的地理坐标。目标指示仪自身的地理坐标通常可以通过卫星定位系统获得,方位角通过电子罗盘获得。但电子罗盘测量方位角的精度不高,限制了对观测目标的定位精度。随着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市场也出现了利用卫星接收机采用双天线进行载波相位差分的定向技术,但测量型天线体积大,天线使用的射频电缆长,天线支架沉又体积大,限制了其在便携指示仪上的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便携指示仪使用的定位定向方法,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

本发明一种用于便携指示仪使用的定位定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设备布置,包括:主卫星接收机与四壁螺旋天线直连和目标指示仪放置于位置A,并作为原点,从卫星接收机与四壁螺旋天线直连放置在位置B,A与B距离大于5m,A和B连线形成线路L1;观测目标放置在位置C,A和C连线形成线路L2,L1与北向的方位角α,L2与北向的方位角β;第二步:卫星接收机定位,包括:卫星接收机开机完成定位后,得到L1与北向的方位角α;第三步:建立指示仪光学定向基线,包括:利用指示仪的光学瞄准设备指向从卫星接收机的天线,记录指示仪的转位机构角位置θ,再将指示仪的光学瞄准设备指向观测目标,再记录指示仪的转位机构角位置δ,计算线路L1与线路L2夹角,γ=δ-θ;第四步:完成目标位置的解算,包括:计算得到线路L2与北向夹角β=γ-α。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便携指示仪使用的定位定向方法的一实施例,其中,L2为东北向,L1为西北向。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便携指示仪使用的定位定向方法的一实施例,其中,采用基于双卫星接收机的RTK载波相位差分方法得到L1与北向的方位角α,定向精度优于0.05度。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一种用于便携指示仪使用的定位定向方法布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内容、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所示为本发明一种用于便携指示仪使用的定位定向方法布置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用于便携指示仪使用的定位定向方法进行目标观测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设备布置

主卫星接收机与四壁螺旋天线直连和目标指示仪放置于位置A,从卫星接收机与四壁螺旋天线直连放置在位置B,A与B距离大于5m,A和B连线形成线路L1;观测目标放置在位置C,A和C连线形成线路L2。

第二步:卫星接收机定位

卫星接收机开机完成定位后,主卫星接收机和从卫星接收机采用无线链路级西宁数字通讯,并采用RTK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可以计算得到L1与北向的方位角α,定向精度优于0.05度。

第三步:建立指示仪光学定向基线

利用指示仪的光学瞄准设备指向从卫星接收机的天线,记录指示仪的转位机构角位置θ,再将指示仪的光学瞄准设备指向观测目标,再记录指示仪的转位机构角位置δ。计算线路L1与线路L2夹角,γ=δ-θ。

第四步:完成目标位置的解算

计算得到线路L2与北向夹角β=γ-α,即完成观测目标的定位定向。

本发明一种用于便携指示仪使用的定位定向方法的一实施例,其中,进行目标观测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设备布置

主卫星接收机与四壁螺旋天线直连和目标指示仪放置于位置A,并作为原点,从卫星接收机与四壁螺旋天线直连放置在位置B,A与B距离大于5m,A和B连线形成线路L1;观测目标放置在位置C,A和C连线形成线路L2,L1与北向的方位角α,L2与北向的方位角β,其中,L2为东北向,L1为西北向。

第二步:卫星接收机定位

卫星接收机开机完成定位后,采用基于双卫星接收机的RTK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可以得到L1与北向的方位角α,定向精度优于0.05度。

第三步:建立指示仪光学定向基线

利用指示仪的光学瞄准设备指向从卫星接收机的天线,记录指示仪的转位机构角位置θ,再将指示仪的光学瞄准设备指向观测目标,再记录指示仪的转位机构角位置δ。计算线路L1与线路L2夹角,γ=δ-θ。

第四步:完成目标位置的解算

计算得到线路L2与北向夹角β=γ-α,即完成观测目标的定位定向。

本发明目的一种用于便携指示仪使用的定位定向方法。采用基于双卫星接收机的RTK载波相位差分技术提供厘米级的相对定位精度,解决电子罗盘定位精度不高的问题;采用四臂螺旋天线与卫星接收机直连,取代了测量型天线,缩小了系统体积,采用无线通讯链路进行数字通讯取代射频电缆的信号传输;利用指示仪的光瞄系统完成双天线定向基线的测量,取代天线支架,解决了天线体积大重量沉得问题。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