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集故障点自动诊断和修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094593发布日期:2018-08-04 14:15阅读:55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能量采集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电能量采集系统中采集故障点诊断和修补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在全国各省、地的电力公司已经建立起电能量计量系统,经过前置采集服务器采集来的数据,可能存在数据的不完整或者异常的数据,现在基本都是采用基于表码值的方式进行电量的计算,如果直接用采集上来的数据进行结算就可能存在较大的偏差。如果需要计算指定某段时间的电量,开始时间或者截止时间的表码值无效、异常或缺失,将导致当前时段的电量无法计算。技术实现要素:针对
背景技术
中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电能量采集系统中采集故障点诊断的方法,保证了电量采集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当采用基于表码值的方式进行电量计算时保证了电量的正确,从而全面提升电量的计算的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采集故障点自动诊断和修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从现场采集电量的表码数据;(2)获取数据之后,根据原始表码数据的等数据周期的特点对缺失的数据进行自动补录;(3)对电量表码数据中存在的质量位异常、越限、突增、倒走异常数据进行自动校验修正;(4)然后通过电表回零和换表进行业务自动处理。进一步地,当电量表码数据缺失或者异常时,修补的方法包括:1)副表反推法:通过副表的电量反推当前电表的表码值;2)积分反推发法:通过积分的电量反推当前电表的表码值;3)平均差值法:采集最近相邻的几个点做平均值计算得出丢失或者异常的表底值;优先使用方法1)进行数据代替;当没有副表时,使用方法2);当积分也没有时,采用方法3)进行数据修补,保证电量完整性。进一步地,所述副表反推法具体为:在同一时间段内副表和主表走的电量应该相同或相近,首先判断是否存在副表,当副表存在时,用副表的电量计算出对应主表的表码值,计算公式为C2=C1+(W/(CT*PT)),C1为主表缺失或修补数据上一周期表码值,W为同一时间段内副表产生的电量,CT*PT为主表的倍率,C2为主表缺失的表码值。进一步地,所述积分反推发法具体为:在同一时间段积分电量和电表的电量相同或相近,首先判断此电表在电网scada系统中是否存在对应的有功功率遥测值,获取此有功的数据,计算得出积分电量,计算公式为W=P*T/1000,T为修改电量的时间,P为T时间内的功率和,P*T计算结果为瓦,而电量中一般都以千万为单位,所以除以1000;然后根据计算的积分电量反推出下缺失或修补的表底值,计算公式为C2=C1+(W/(CT*PT)),C1为主表缺失或修补数据上一周期表码值,W积分电量,CT*PT为主表的倍率,C2为主表缺失的表码值。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2)中,根据表码数据等数据周期的特点进行补录,具体的流程为:首先需要初始化电量采集的时间断点,记录当前时间,当下一个数据上来时,用两个时间差与数据周期进行除法,当大于1倍的则判断为数据缺失,同时记录下当前数据的时间,以此为依据判断下一个数据。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3)中,对越限的判定方法如下:限值的计算是以不同电力设备单位时间内最大产生的电量为限值;设某一设备的额定功率为P,数据周期为T,则电量的计算为P*T,此电量可作为当前周期的限值,如果超过则判定越限。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3)中,数据突增、倒走的判定方法如下:根据设备的额定功率和电表的CT、PT计算设备一个采集周期内输送的最大电量,以此电量计算出相邻表码值的最大增量值,当相邻两个表码值之差大于此值,则可判定为突增,需要修补;相邻表码值最大差值计算公式如下:相邻表码值最大增量=(P*1)/(CT*PT)/(60/T)*1000,P此为设备的额定功率,1代表1小时,CT*PT为电表的倍率,T电表的数据周期(5min或者15min),60/T为1小时内表码的个数,1000换算单位千瓦时,电量计算基本以千瓦时为单位计算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电量采集系统表码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为基于表码的电量计算提供了保障。2、为电能量计量系统的自动化维护人员的工作提高率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电量采集故障点自动诊断和修补方法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作详细的阐述。这些具体实施方式仅供叙述而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或实施原则,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仍以权利要求为准,包括在此基础上所作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等。1、基于表码数据计算电量的流程为了保证电量的数据的确性,电量采集故障点自动诊断和修补方法如图1所示,首先对原始表码进行了缺失电量数据的补齐;然后对数据的突增、倒走、满程值进行判断,对异常数据进行剔除;之后结合电能量系统的业务特点,对回零、更换电表、旁路代替计量业务进行自动处理;最后根据电量数据进行修补,从而保证了电量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基于表码计算电量公式为:W=(C2-C1)*CT*PT,W为某段时间的结算电量,C2为结束时间的表码值,C1为开始时间的表码值,PT*CT为电表的倍率。2、异常数据分析由于电能表、采集终端设备、网络原因,会造成采集数据不完整或者数据异常,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原始电量表码值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其中包含值(V)、质量位(Q)和时间(T)。数据主要的特点为时间是固定的时间间隔(一般5min或15min)且按照时间间隔递增的,值是连续增加的。表12017年6月1日0点到1点某线路间隔周期为15min的正向有功数据(1)数据缺失判断:正常情况下电能量采集周期为固定时间间隔(15min或者5min),如果两个连续的表码值的时间差大于固定时间间隔,则认为数据缺失。(2)满程值判断:首先根据电表的采集精度推导出电表的满程值,每个时间点的表码值和满程值进行比较,表码大于此数据时,判定数据异常,需要修正。(电表的有效数字一般为8位,当数据精度为0.0001时,满程值为=99999999*0.0001=9999.9999)(3)数据突增、倒走判断:根据设备的额定功率和电表的CT、PT计算设备一个采集周期内输送的最大电量,以此电量计算出相邻表码值的最大增量值,当相邻两个表码值之差大于此值,则可判定为突增,需要修补。相邻表码值最大差值计算公式如下:相邻表码值最大增量=(P*1)/(CT*PT)/(60/T)*1000,P此为设备的额定功率,1代表1小时,CT*PT为电表的倍率,T电表的数据周期(5min或者15min),60/T为1小时内表码的个数,1000换算单位千瓦时,电量计算基本以千瓦时为单位计算的。电表的采集数据时一个时间递增,在没有回零或者换表的情况下是一直增加的,当下一个时间小于上一个时间的数值是,则认为倒走,需要修正。3、数据异常修补当数据异常时,需要补录和修正异常数据,修正数据的方法有:(1)副表反推法:在同一时间段内副表和主表走的电量应该相同或相近,首先判断是否存在副表,当副表存在时,可用副表的电量计算出对应主表的表码值,计算公式为C2=C1+(W/(CT*PT)),C1为主表起始时间的表码值,W为同一时间段内副表产生的电量,CT*PT为主表的倍率,C2为主表的结束时间的表码值。(2)积分反推发法:在同一时间段积分电量和电表的电量应该相同或相近,计算得出积分电量,推算电表的表码值计算方法同上。(3)平均差值法:可采集最近相邻的几个点做平均值计算得出丢失或者异常的表码值。4、具体事例下面我们以具体一条220KV的线路的正向有功数据为例说明问题。原始的表码数据如表所示:电表的模型计算相关参数信息如表:ID描述CTPT小数位数数据周期额定功率111111xxx线路250022000.000115min600首先需要读取电表模型的参数,并计算出电表的满程值和限值,通过计算可得出满程值为99999999*0.0001=9999.9999;限值根据公式计算600*1/(2500*2200)/(60/15)*1000≈0.0273。当采集数据上来时,依次处理采集数据,记录上一次处理的采集数据的值和时间,当处理8:30的数据时,当前数据时间-上一次数据时间=30min,大于电表的数据周期15min,可判断出电表数据的缺失。需要修补8:15时刻的表值,修补表码数据需要取得副表的模型参数和电量数据。副表的信息如下:ID描述CTPT小数位数数据周期额定功率111112xxx线路副表250022000.000115min600然后获取副表2017-06-0108:00:00的表码值和2017-06-0108:15:00的表码值,分别为100.1096和100.1136。计算8:00到8:15的电量为=(100.1136-100.1096)*2500*2200=22000。之后根据计算的副表的电量计算得出8:15中的表码值=193.7796+22000/(2500*2200)=193.7836,此值及8:15的表码值,修补此记录,接着计算8:30的表码值。当处理9:00的采集数据时,值为194,用9:00的数据和8:45的数据做差和限值进行比较,194-193.7924=0.2076>0.0273判断为数据突增,为异常数据,需要修正,此修正方法和8:15的修正方法一致,最后计算得出9:00的表码值为193.7991。最终的表码修正如下表所示: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