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检测安全带张力的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77888阅读:1063来源:国知局
一种检测安全带张力的传感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传感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检测安全带张力的传感器。



背景技术:

安全带是一种在发生交通事故时能防止或减轻乘员受二次碰撞所造成伤害的安全保护装置,安全带本身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安全保护装置的质量和可靠性。现有技术中的张力传感器通过安全带受到拉力时对弹性部件产生一个作用力从而使粘贴在弹性部件上的感应部件产生电信号,最终计算出张力大小。这种传感器的缺点是:由安全带直接对弹性部件施加作用力,而安全带为柔性部件,因此作用力大小不稳定。并且安全带对弹性部件的作用力与安全带所受拉力的方向不同向,因此使测得的张力大小不够精确。

由此可见,为了乘车人的安全,现有技术中的传感器已经不再合适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检测安全带张力的传感器,能够精确检测安全带的张力。

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安全带张力的传感器,包括壳体,壳体两个相对的侧壁分别具有用于安全带穿入和穿出的开口;壳体内设置有:

旋转部件,具有一个能够使安全带穿过的宽槽,该旋转部件在安全带的张力作用下能够发生转动;

驱动组件,能够在旋转部件的转动力作用下产生一个作用力;

弹性部件,能够在驱动组件输出的作用力下产生弹性形变;

感应部件,设置在弹性部件的表面、能够在受到弹性部件的形变应力作用下产生电信号。

进一步地,旋转部件为以其转动轴线为回转轴的回转体,旋转部件的两端分别与壳体两个相对的侧壁构成转动安装。

进一步地,旋转部件的直径不小于壳体高度的4/5。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包括:齿轮和齿条;齿轮安装在旋转部件上,齿条滑动安装在壳体内并与齿轮形成啮合。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驱动组件以旋转部件的转动中心为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弹性部件的截面形状为对称的“U”字形。

进一步地,感应部件包括四个电阻应变片,电阻应变片通过导线形成惠斯顿电桥。

进一步地,壳体内还具有容纳弹性部件的收容盒。

进一步地,弹性部件的表面设置有一层膜将对感应部件形成密封。

进一步地,壳体内设置有张紧部件。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能够精确检测安全带的张力。

附图说明

图1为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去掉驱动部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在安全带未受张力时的状态原理图;

图4为图1所示实施例在安全带受到张力时的状态原理图;

图5为图1所示实施例感应部件的电路连接图。

附图标记:

10壳体;101开口;102收容盒;

20旋转部件;201宽槽;

30齿轮;

40齿条;

50弹性部件;

60电阻应变片;

70张紧部件;

200安全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2至5所示,一种检测安全带200张力的传感器,包括壳体10,壳体10两个相对的侧壁分别具有用于安全带200穿入和穿出的开口101。壳体10内设置有:

旋转部件20,具有一个能够使安全带200穿过的宽槽201,该旋转部件20在安全带200的张力作用下能够发生转动。

驱动组件,能够在旋转部件20的转动力作用下产生一个作用力。

弹性部件50,能够在驱动组件输出的作用力下产生弹性形变。

感应部件,设置在弹性部件50的表面、能够在受到弹性部件50的形变应力作用下产生电信号。

作为优选方案,旋转部件20为以其转动轴线为回转轴的回转体,旋转部件20的两端分别与壳体10两个相对的侧壁构成转动安装。

作为优选方案,旋转部件20的直径不小于壳体10高度的4/5。

作为优选方案,驱动组件包括:齿轮30和齿条40。齿轮30安装在旋转部件20上,齿条40滑动安装在壳体10内并与齿轮30形成啮合。

作为优选方案,驱动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驱动组件以旋转部件20的转动中心为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

作为优选方案,弹性部件50的截面形状为对称的“U”字形。

作为优选方案,感应部件包括四个电阻应变片60,电阻应变片60通过导线形成惠斯顿电桥。

作为优选方案,壳体10内还具有容纳弹性部件50的收容盒102。

作为优选方案,弹性部件50的表面设置有一层膜将对感应部件形成密封。

作为优选方案,壳体10内设置有张紧部件70。

作为优选方案,弹性部件50为航空用钛合金材料制成。

安全带200受到拉力时,会带动旋转部件20转动,在齿轮30连接作用下齿条40滑动并挤压弹性部件50。弹性部件50受到压力后发生弹性形变,其表面的电阻应变片60产生电信号,从而完成张力的检测。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