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波束形成相控阵列标定用蜂鸣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2298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一种波束形成相控阵列标定用蜂鸣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蜂鸣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波束形成相控阵列标定用蜂鸣器。



背景技术:

波束形成相控阵列技术主要适用于中、高频远场噪声源定位。目前已广泛用于汽车、列车、航空航天等的噪声源识别和故障诊断。用波束形成相控阵列进行噪声源识别时,由于阵列摆放的角度误差、阵列与被测对象之间的距离误差以及被测对象由于相对运动而产生的多普勒效应都会影响噪声源识别结果,因此必须对阵列进行标定。即需要得到已知声源位置和噪声源定位结果的位置误差作为试验结果修正输入。

经调查,只有丹麦B&K公司有波束形成相控阵列标定用声源,该标定声源为一边长约 7cm正方形结构蜂鸣器,发出频率为1kHz的纯音,使用方式为手持。由于其频率较低、声音强度较弱,适合在距离较近(1-2m)时进行标定。在汽车的通过噪声和风洞风噪声源车外定位试验中,由于车辆或空气的高速运动,阵列距离车辆的距离通常要大于5m。由于阵列的分辨率随声源波长成正比,在这样的距离下,1kHz的蜂鸣器声源分辨率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此外,当进行多普勒噪声源漂移试验时,该蜂鸣器也无法很好的固定在车辆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波束形成相控阵列标定用蜂鸣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标定用蜂鸣器频率较低、声音强度弱、车辆运动时蜂鸣器的难以安装固定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波束形成相控阵列标定用蜂鸣器,包括由壳体发声端和蜂鸣器壳体盖通过螺栓连接为一体的壳体,壳体发声端内设置有发声元件,蜂鸣器壳体盖内设置有电池,蜂鸣器壳体盖和壳体发声端侧面对称为两个加工平面,一侧加工平面上安装有磁铁底座,壳体发声端上开设有出声口,蜂鸣器壳体盖上开设有一凹槽,凹槽内设置有控制开关。

所述的发声元件由无源蜂鸣器与多谐振荡控制电路组成。

所述的出声口的直径为3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蜂鸣器侧面有磁铁底座,且能发出3kHz左右的高频声源,适用于安装在运动车辆上,保证安装时与被测对象接触平稳牢固,在较远的测量距离完成波束形成相控阵列的标定。蜂鸣器内凹的控制开关,防止在储存和外出试验过程中误开造成电量损失。蜂鸣器的出声口的位置设置,使该蜂鸣器更接近点声源。

本实用新型蜂鸣器将无源蜂鸣器、多谐振荡电路、电池等通过蜂鸣器壳体组合,该蜂鸣器发声频率,在3kHz左右,在同样条件下,相比1kHz蜂鸣器,分辨率提高3倍。出声口直径为3mm,更接近点声源,距离声源5m处,声压级达到74dB,超过普通声学环境中3kHz成分40dB。满足波束形成相控阵列标定在测量距离5m时的分辨率和音量要求。该蜂鸣器可在几秒钟内牢固吸附安装在车辆上,适用于车辆速度(风洞中风速)不大于200 km/h的试验工况。该蜂鸣器续航时间可达16小时,重量轻、体积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轴侧装配示意图。

其中:

1、壳体发声端 2、发声元件

3、电池 4、壳体盖

5、内六角螺栓 6、控制开关

7、磁铁底座 8、磁铁底座固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波束形成相控阵列标定用蜂鸣器,包括由壳体发声端 1和壳体盖4通过螺栓连接为一体的壳体,壳体发声端1内设置有发声元件2,壳体盖4内设置有电池3,壳体盖4和壳体发声端1侧面对称为两个加工平面,一侧加工平面上安装有磁铁底座7,壳体发声端1上开设有出声口9,壳体盖4上开设有一凹槽,凹槽内设置有控制开关6。所述的发声元件2由无源蜂鸣器与多谐振荡控制电路组成。所述的出声口9的直径为3mm。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过程如下:将发声元件2和电池3置于壳体发声端1内,使用磁铁底座固定螺栓8将磁铁底座安装于壳体盖4上,将控制开关6安装于壳体盖4上,使用内六角螺栓将蜂鸣器壳体发声端1和蜂鸣器壳体盖4安装在一起。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