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续计数法血小板功能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60065阅读:903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续计数法血小板功能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检验领域,特别是一种连续计数法血小板功能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连续计数法血小板功能检测仪与以往的其它血小板功能分析仪相比已有较大进步。但使用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由于仪器检测时需要预先将诱聚剂配制成水溶液,放置在仪器中,而一些常用的诱聚剂如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配制成水溶液后其稳定性较差,保存条件苛刻,每次配制成水溶液后,即便当天使用不完也报废,而这些诱聚剂往往价格较贵,如果不能完全恰好用完往往导致浪费。此外现有的连续计数法血小板功能检测仪检测时每次检测都需要对血样大比例稀释,才能满足仪器对血小板检测的需要,尤其是一个样品需要多次重复检测方才可以获得检测结果,因此所需稀释液和清洗液消耗较大,产生的废液也较多。同时检测时仪器还需要加入诱聚剂环节,降低了检测速度,仪器检测耗时较长,给使用者带来不便。

现有的连续计数法血小板功能检测仪血小板、红细胞检测需要将血样稀释达到约4万倍才能适合仪器对血小板、红细胞进行有效检测,而且现有的连续计数法血小板功能检测仪采用两次稀释这往往需要更多的稀释液,相应清洗剂需要量也更多,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连续计数法血小板功能检测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续计数法血小板功能检测装置,包括专用检测卡,所述专用检测卡上设有对照管和检测管,所述各检测管内预先装有不同的诱聚剂。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对照管有一个,检测管有一个以上。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检测仪包括控制单元、样品吸取及转移单元、检测杯、稀释杯、稀释液添加单元、样品混匀单元和清洗单元;控制单元控制样品吸取及转移单元、样品混匀单元和清洗单元,检测杯、稀释杯和稀释液添加单元等各功能单元间的协调工作和仪器系统全部功能的完成;

样品吸取及转移单元由一个吸样针、一个定量注射器、连接管路、阀门以及吸样针移动装置组成,用于吸取对照管及检测管中的血样,并将血样转移至稀释杯稀释混匀、再将稀释杯中部分稀释混匀的血样转移至检测杯,血样再次在检测杯内稀释混匀后进行检测;稀释液添加单元包括一个以上的由控制单元控制的注射器、一个稀释液瓶、连接管路和阀门,稀释瓶中装有稀释液;

清洗单元包括一个由控制单元控制的注射器、连接管路、阀门和一个清洗液瓶,清洗液瓶中装有清洗液。

本实用新型中,专用检测卡的对照管内可以预先加入抗凝剂,或不加入抗凝剂。

本实用新型中,包括检测卡位,检测卡检测时放置于检测卡位内,检测卡放置于检测卡位后各个检测卡的对应对照管始终在检测卡位的同一位置。

本实用新型中,仪器的检测杯上设有用于检测血样的血小板的体积和数量的检测装置。

专用检测卡为一个用于放置对照管和检测管的装置。

检测卡位可以采用基座的形式。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用检测仪及专用检测卡,可以在需要检测一个样品时就由冰箱里取出一个专用检测卡,而无需人工配制诱聚剂溶液,也无需人工加入诱聚剂,不会浪费试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更进一步的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或其他方面的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样品吸取及转移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稀释液添加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清洗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4-1为本实用新型的检测卡位立体结构图,图4-2为本实用新型的专用检测卡立体结构图。

图5-1为本实用新型的专用检测卡正面图,图5-2为本实用新型的专用检测卡侧视图。

图6-1为实施例6的专用检测卡结构图,图6-2为实施例6的专用检测卡位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4-1和图4-2,本实施例中,样品吸取及转移单元的工作原理:首先人工将采集的血样等量加入专用检测卡5的各对照管和检测管中并混匀,随后将专用检测卡放到仪器的检测卡位4上;关闭第一阀门V1,打开第二阀门V2,第一定量注射器S1下拉,稀释液R1进入第一定量注射器S1中,关闭第二阀门V2,打开第一阀门V1,第一定量注射器上推,样品吸取及转移单元通过吸样针N1将定量稀释液注入对照管6中的对照管内,之后吸样针N1分别移动至N1-1位和N1-2位,分别往第一检测管7和第二检测管8中加入一定量的稀释液。

结合图5-1和图5-2,电机10通过传动装置9带动仪器的检测卡位4通过摇摆的方式混匀专用检测卡内稀释血样,摇摆角度两边各不大于90,同时使检测管中血样与预先装有的试剂充分接触并反应;之后打开第一阀门V1,关闭第二阀门V2,第一定量注射器S1下拉,将对照管中的部分稀释血样吸入第一定量注射器中,之后样品吸取及转移单元单元吸样针N1移动至N1-3位,第一定量注射器S1上推,将对照管中的部分第一次稀释血样注入样品稀释杯C1中。

结合图1和图2,稀释液添加单元的工作原理:关闭第九阀门V9,开启第十阀门V10、第十一阀门V11和第十二阀门V12,第三定量注射器S3和第四定量注射器S4下拉,将定量稀释液分别吸入第三定量注射器S3和第四定量注射器S4中,之后关闭第十阀门V10和第十二阀门V12,开启第九阀门V9和第十一阀门V11,第三定量注射器S3和第四定量注射器S4上推,将定量稀释液分别注入样品稀释杯C1和样品检测杯C2,之后关闭第六阀门V6,开启第三阀门V3和第四阀门V4,第一定向泵P1开启,向样品稀释杯鼓气,对第二次稀释血样进行混匀,之后关闭第三阀门V3和第四阀门V4。打开第一阀门V1,关闭第二阀门V2,第一定量注射器S1下拉,样品吸取及转移单元吸样针N1从样品稀释杯中吸取部分血样至第一定量注射器中,之后吸样针N1移动至N1-4位,第一定量注射器S1上推,将第一定量注射器中血样全部转移至样品检测杯中,在样品检测杯中对血样进行第三次稀释,混匀后检测血样中血小板的数量和体积,之后打开第五阀门V5和第六阀门V6,第二定向泵P2启动工作将样品检测杯中的液体排至废液桶3中。

稀释液添加单元1设置在稀释杯和检测杯上。

结合图2和图3,清洗单元2的工作原理:检测完成后由清洗单元对管路和检测杯进行清洗,具体操作流程为:关闭第七阀门V7,开启第八阀门V8,第二定量注射器S2下拉,将清洗液R2吸入第二定量注射器中,之后开启第七阀门V7,关闭第八阀门V8,第二定量注射器S2上推,清洗液注入样品稀释杯中,之后稀释液对各检测杯和管路进行清洗。

清洗单元2设置在稀释杯上。

仪器样品吸取及转移装置自对照管中吸取部分第一次稀释混匀的血样重复上述步骤,再次对对照管中的稀释血样进行检测并报告检测结果。

仪器样品吸取及转移单元轮流吸取各实验孔中第一次稀释的部分血样,在样品稀释杯进行第二次稀释,之后吸取样品稀释杯中的部分血样至样品检测杯中,并在样品检测杯进行第三次稀释后,对血样进行检测,且每一实验孔内血样检测次数为两次。

检测仪检测依据公式:对血小板功能进行检测。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仪器样品吸取及转移单元轮流吸取各检测管中第一次稀释的部分血样,在样品稀释杯进行第二次稀释,之后吸取样品稀释杯中的部分血样至样品检测杯中,并在样品检测杯进行第三次稀释后,对血样进行检测,且每一实验孔内血样检测次数为三次。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本实施例只对对照管中血样检测一次,对各检测管中的血样检测一次。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为,本实施例只对对照管中血样检测一次,对各检测管中的血样检测两次。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专用检测卡装入仪器之前,采用人工方式将等量的稀释液分别加入各对照管和检测管后,再将专用检测卡放置在仪器检测卡位进行检测。

实施例6:

结合图6-1和图6-2,本实施例专用检测卡5上设有固定装置11,能和仪器检测卡位4上的固定装置相结合,使得专用检测卡5在仪器上的放置位置,具有唯一方向性,即任一专用检测卡置于仪器检测卡位之后,对照管位始终处于一个固定位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续计数法血小板功能检测装置,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