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38740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采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泥器。



背景技术:

为了对滨海滩涂、河道淤积物、湖沼湿地等区域的浅层松散或松软沉积物的营养盐、氧化还原环境等水文化学参数、微生物矿化作用等进行测定分析,人们通常需要通过采集其垂向柱状样品进行测定分析。

目前常见的沉积物取样器具通常为单层取样筒(管)和大型抓斗,对于单层取样筒(管),取样后拔出时,由于样品底部不可避免会出现负压,加之重力作用,柱样易从底部脱落撒出,取样成功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在提拔时土样不会脱落撒出的采泥器。

一种采泥器,包括:

外壳组件,包括两端开口的外筒、两个挡板和两个支撑件,所述外筒的一个开口为取样口,另一个开口为插入口,两个所述挡板相对设置在所述外筒内,并均与所述外筒转动连接,两个所述挡板均靠近所述插入口设置,且两个所述挡板能够相抵接,两个所述支撑件相对固定在所述外筒内,并靠近所述取样口设置,其中,两个所述挡板能够分别与两个所述支撑件相抵接,而阻止两个所述挡板继续转动,且两个所述挡板分别与两个所述支撑件相抵接时,两个所述挡板相抵接;

内壳组件,包括两端开口的内筒,所述内筒能够从所述外筒的插入口装入所述外筒内,而与所述取样口相连通,所述内筒能够与两个所述挡板相抵接而阻止所述内筒朝靠近所述取样口的方向继续滑动,且所述内筒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朝靠近所述取样口的方向滑动而抵推两个所述挡板转动,以使两个所述挡板分别与两个所述支撑件相抵接,并使两个所述挡板相抵接而封堵所述内筒靠近所述取样口的开口。

由于上述采泥器的外筒内设有两个相对、并与外筒转动连接的挡板,两个挡板均靠近插入口设置,且两个挡板能够抵接,而两个支撑件相对固定在外筒内,并靠近取样口设置,且两个挡板能够分别与两个支撑件相抵接,而阻止两个挡板继续转动,且两个挡板分别与两个支撑件相抵接时,两个挡板相抵接,内筒能够从外筒的插入口装入外筒内,而与取样口相连通,内筒能够与两个挡板相抵接而阻止内筒朝靠近取样口的方向继续滑动,且内筒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朝靠近取样口的方向滑动而抵推两个挡板转动,以使两个挡板分别与两个支撑件相抵接,并使两个挡板相抵接而封堵内筒的一个开口,当需要使用上述采泥器在采集土样时,直接将内筒从外筒的插入口装入外筒内,然后下压外筒,使内筒随外筒一起下沉,而使土样通过取样口进入内筒内,当土样采集完毕,下压内筒,使内筒抵推挡板转动,直至两个挡板分别与两个支撑件相抵接,两个挡板相抵接,从而封堵内筒靠近取样口的开口,就能够阻止内筒内的土样在上提时撒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筒包括两端开口的筒形本体及形成于所述筒形本体的一个开口端上的取样部,所述取样部为中空且两端开口的截头锥形结构,所述取样部的大头端与所述筒形本体的一个开口端固定连接,而使所述取样部与所述筒形本体相连通,其中,所述取样口为所述取样部的小头端的开口,所述插入口为所述筒形本体远离所述取样部的开口,两个所述挡板相对设置在所述筒形本体靠近所述取样部的一端的内壁上,两个所述支撑件相对固定在所述筒形本体的内壁上,且每个所述支撑件位于一个所述挡板和所述取样部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挡板包括抵接面、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两个挡板的抵接面分别能够与两个所述支撑件相抵接而阻止两个所述挡板继续转动,且两个所述挡板的抵接面分别与两个所述支撑件相抵接时,两个所述挡板相抵接;所述第一侧面的一端和所述第二侧面的一端分别与所述抵接面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三侧面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面远离所述抵接面的一端和所述第二侧面远离所述抵接面的一端连接,每个所述挡板的第一侧面和抵接面形成的角与所述筒形本体转动连接,两个所述挡板的第二侧面能够平行且相对设置,当两个所述挡板的第二侧面平行且相对时,两个所述挡板的第二侧面的距离等于所述取样部的大头端的内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取样部的大头端的侧壁的厚度大于所述筒形本体的侧壁的厚度,每个所述支撑件为形成于所述筒形本体的内壁上的凸起,每个所述支撑件均从所述筒形本体与所述挡板的连接处延伸至所述取样部的大头端,两个所述支撑件上均设有斜面部,两个所述支撑件的斜面部相对设置,且两个所述支撑件的斜面部的倾斜角度分别与两个所述挡板的抵接面相适配,每个所述斜面部从所述挡板与所述筒形本体的连接处延伸至所述取样部的大头端,并与所述取样部的内壁相连接,两个所述挡板的抵接面分别能够与两个所述支撑件的斜面部相抵接而阻止两个所述挡板继续转动,且两个所述挡板的抵接面分别与两个所述斜面部相抵接时,两个所述挡板相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从一端到另一端,所述筒形本体的侧壁的厚度一致,且内径相等,当两个所述挡板的第二侧面平行且相对时,每个所述挡板的第三侧面朝向所述筒形本体的内壁,并倾斜设置,从靠近所述第一侧面的一端到远离所述第一侧面的一端,所述第三侧面到所述筒形本体的内壁的距离逐渐增大;所述内筒能够与所述第三侧面相抵接,所述内筒在外力的作用下能够抵推所述第三侧面,并在所述第三侧面上朝靠近所述第一侧面的方向滑动而使所述挡板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筒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筒形本体远离所述取样部的一端上、并与所述筒形本体相连通的环形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上形成有环绕所述插入口一周的限位槽,所述外壳组件还包括板状的盖体,所述盖体的一侧与所述延伸部转动连接,所述盖体能够盖设在所述延伸部上,并遮蔽所述限位槽,所述内壳组件还包括两个相对设置、且一侧与所述内筒转动连接的盖板,两个所述盖板相对设置在所述内筒的一个开口端上,两个所述盖板能够盖设在所述内筒上,并共同配合遮蔽所述内筒靠近所述盖板的开口,两个所述盖板还能够收容于所述限位槽内,并夹持在所述限位槽的底部和所述盖体之间,其中,所述内筒远离所述盖板的一端与两个所述挡板能够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下压件,当所述内筒装入所述外筒内时,所述下压件能够与所述内筒远离所述取样口的一端相抵接,并能够抵推所述内筒朝靠近所述取样口的方向滑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作业台和支撑杆,所述作业台上开设有供所述外筒穿设的操作孔,所述支撑杆的两端能够分别与所述外筒和所述作业台相抵接,而支撑所述外壳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作业台上设有多个沿一直线排列的卡槽,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外筒的一端能够选择性地与多个所述卡槽中的一个相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筒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沿所述外筒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列的支撑孔,所述采泥器还包括作业台、压块和杠杆,所述作业台上开设有供所述外筒穿设的操作孔,所述压块设置在所述作业台上,所述杠杆的中部能够与所述压块相抵接,且所述杠杆的一端能够选择性地与多个所述支撑孔中的一个相配合。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采泥器采集有土样、且两个挡板相抵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采泥器采集有土样、且两个挡板的第二侧面平行且相对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采泥器的外壳组件和内壳组件组装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采泥器的外壳组件的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的采泥器的内壳组件的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及图2所示,一实施方式的采泥器10用于采集滨海滩涂、河道淤积物、湖沼湿地等区域的浅层松散或松软沉积物的土样,其中,采泥器10包括作业台100、外壳组件200和内壳组件400。

作业台100为采泥器10的操作平台。在使用时,作业台100置于待取样区域,给操作人员提供站立区域,不仅能够方便操作者操作,同时还能够避免操作人员直接站在松软的待取样区域而导致的下陷问题。其中,作业台100大致为板状结构。作业台100上开设有操作孔110。具体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操作孔110位于作业台100的中部。

外壳组件200能够滑动地穿设于操作孔110。在作业时,外壳组件200通过操作孔110沿竖直方向向下滑动而采集操作孔110对应位置的土样。其中,外壳组件200包括外筒210、挡板220和支撑件230。

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4,外筒210为金属材质,例如,不锈钢、铁等。外筒210的两端开口,外筒210的一个开口为取样口212,另一个开口为插入口214。其中,外筒210能够滑动地穿设于操作孔110。具体地,外筒210包括两端开口的筒形本体215及形成于筒形本体215的一个开口端上的取样部216。

具体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筒形本体215为横截面为正方形的中空的长方体型结构。且从一端到另一端,筒形本体215的侧壁的厚度一致,且内径相等。其中,操作孔110的大小和形状与外筒210的筒形本体215的外壁的横截面的大小和形状相适配。

取样部216为中空且两端开口的截头锥形结构,取样部216的大头端与筒形本体215的一个开口端固定连接,而使取样部216与筒形本体215相连通。其中,取样口212为取样部216的小头端的开口,插入口214为筒形本体215远离取样部216的开口。

具体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取样部216为截头方锥形结构。可以理解,筒形本体215也可以为中空的圆柱形结构,此时,取样部216对应为截头圆锥形结构。

进一步地,从大头端到小头端,取样部216的内径相等。且取样部216的内径小于筒形本体215的内径。即,从大头端到小头端,取样部216的侧壁的厚度逐渐减小,以使外筒210具有锋利的取样部216,有利于外筒210下插到沉积物中。更具体地,取样部216的大头端的侧壁的厚度大于筒形本体215的侧壁的厚度,从而保证取样部216具有足够的强度,而使外筒210结实耐用。可以理解,从大头端到小头端,取样部216的内径也可以逐渐减小。

具体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外筒210还包括形成于筒形本体215远离取样部216的一端上、并与筒形本体215相连通的环形的延伸部217,延伸部217上形成有环绕插入口214一周的限位槽217a,外壳组件200还包括板状的盖体240,盖体240的一侧与延伸部217转动连接,且盖体240能够盖设在延伸部217上,并遮蔽限位槽217a。其中,延伸部217的外径大于筒形本体215的内径。具体地,筒形本体215、取样部216和延伸部217为一体成型结构。

挡板220为两个,两个挡板220相对设置在外筒210内,并均与外筒210转动连接,且两个挡板220均靠近插入口214设置,其中,两个挡板220能够抵接。具体地,两个挡板220相对设置在筒形本体215靠近取样部216的一端的内壁上。

具体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每个挡板220包括抵接面222、第一侧面224、第二侧面226和第三侧面228,第一侧面224的一端和第二侧面226的一端分别与抵接面222的两端连接,第三侧面228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面224远离抵接面222的一端和第二侧面226远离抵接面222的一端连接。每个挡板220的第一侧面224和抵接面222形成的角与筒形本体215转动连接。两个挡板220的第二侧面226能够平行且相对设置,当两个挡板220的第二侧面226平行且相对时,两个挡板220的第二侧面226的距离等于取样部216的内径。可以理解,当从大头端到小头端取样部216的内径逐渐减小时,两个挡板220的第二侧面226的距离等于取样部216的大头端的内径。

支撑件230为两个,两个支撑件230相对固定在外筒210内,并靠近取样口212设置,其中,两个挡板220能够分别与两个支撑件230相抵接,而阻止两个挡板220继续转动,且两个挡板220分别与两个支撑件230相抵接时,两个挡板220相抵接。具体地,两个支撑件230相对固定在筒形本体215的内壁上,且每个支撑件230位于一个挡板220和取样部216之间。更具体地,两个挡板220的抵接面222能够分别与两个支撑件230相抵接而阻止两个挡板220继续转动,且两个挡板220的抵接面222分别与两个支撑件230相抵接时,两个挡板220相抵接。

具体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每个支撑件230为形成于筒形本体215的内壁上的凸起,每个支撑件230均从筒形本体215与挡板220的连接处延伸至取样部216的大头端,每个支撑件230上设有斜面部232,两个支撑件230的斜面部232相对设置,且两个支撑件230的斜面部232的倾斜角度分别与两个挡板220的抵接面222相适配,每个斜面部232从挡板220与筒形本体215的连接处延伸至取样部216的大头端,并与取样部216的内壁连接。其中,两个挡板220的抵接面222分别能够与两个支撑件230的斜面部232相抵接而阻止两个挡板220继续转动,且两个挡板220的抵接面222分别与两个斜面部232相抵接时两个挡板220相抵接。

可以理解,支撑件230不限于为形成于筒形本体215的内壁上的凸起,例如,支撑件230还可以为直接固定在筒形本体215内的块状物或板状物。

请一并参阅图5,内壳组件400能够收容于外壳组件200内。其中,内壳组件400包括内筒410。

内筒410的材质为塑料,例如聚氯乙烯塑料。内筒410能够从外筒210的插入口214装入外筒210内,而与取样口212相连通;其中,内筒410能够与两个挡板220相抵接而阻止内筒410朝靠近取样口212的方向继续滑动,内筒410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朝靠近取样口212的方向滑动而抵推两个挡板220转动,以使两个挡板220相抵接而封堵内筒410靠近取样口212的开口。

具体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内筒410为横截面为正方形的中空的长方体型结构。其中,内筒410的外径小于外筒210的筒形本体215的内径,以使内筒410能够插入外筒210的筒形本体215内。可以理解,内筒410也可以为中空的圆柱形。

具体地,内壳组件400还包括两个盖板420,两个盖板420的一侧与内筒410转动连接,两个盖板420相对设置在内筒410的一个开口端上,两个盖板420能够盖设在内筒410上,并共同配合遮蔽内筒410靠近盖板420的开口,两个盖板420还能够收容于限位槽217a内,并夹持在限位槽217a的底部和盖体240之间,其中,内筒410远离盖板420的一端与两个挡板220能够抵接。

进一步地,采泥器10还包括下压件500,当内筒410装入外筒210内时,下压件500能够抵推内筒410朝靠近取样口212的方向滑动。具体地,当两个盖板420共同配合遮蔽内筒410靠近盖体240的开口上时,下压件500能够抵推两个盖板420而使内筒410朝靠近取样口212的方向滑动。

具体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下压件500包括板状本体510及形成于板状本体510的一个表面上的提手520,当下压件500抵推内筒410朝靠近取样口212的方向滑动时,板状本体510的另一个表面能够与两个盖板420相抵接。其中,当挡板220与支撑件230相抵接时,盖体240盖设在延伸部217上,提手520与盖体240相抵接。

进一步地,当两个挡板220的第二侧面226平行且相对时,每个挡板220的第三侧面228朝向筒形本体215的内壁倾斜设置,从靠近第一侧面224的一端到远离第一侧面224的一端,第三侧面228到筒形本体215的内壁的距离逐渐增大;内筒410能够与第三侧面228相抵接,内筒410在外力的作用下能够抵推第三侧面228,并在第三侧面228上朝靠近第一侧面224的方向滑动而使挡板220转动。即,当内筒410插入外筒210内时,内筒410与挡板220的第三侧面228靠近第二侧面226的一端相抵接,此时,内筒410的侧壁位于第三侧面228和外筒210的侧壁之间,当内筒410在外力的作用下朝靠近取样口212的方向滑动时,内筒410抵推第三侧面228以使挡板220转动,同时,内筒410从第三侧面228靠近第二侧面226的一端朝靠近第一侧面224的方向滑动。

进一步地,采泥器10还包括支撑杆600,支撑杆600的两端分别与外筒210和作业台100相抵接,而支撑外壳组件200。具体地,作业台100上设有多个沿一直线排列的卡槽120,支撑杆600的一端能够与外筒210相抵接,另一端能够选择性地与多个卡槽120中的一个相抵接。更具体地,支撑杆600能够与外筒210的延伸部217和筒形本体215的连接处相抵接。

进一步地,外筒210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沿外筒210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列的支撑孔219,采泥器10还包括压块700和杠杆800,压块700设置在作业台100上,杠杆800的中部能够与压块700相抵接,杠杆800的一端能够选择性地与多个支撑孔219中的一个相配合,从而操作者通过下压杠杆800远离外筒210的一端就能够使外筒210向上运动而逐渐拔出。具体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多个支撑孔219均位于筒形本体215上,并沿筒形本体215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列。

上述采泥器10的操作具体如下:

将作业台100放置在待取样区域;

初始,两个挡板220的第一侧面224均与外筒210的筒状本体的侧壁相抵接,两个挡板220的第二侧面226平行且相对设置,且两个挡板220的第二侧面226的距离等于外筒210的取样部216的内径;将内筒410远离盖板420的一端从外筒210的插入口214装入外筒210内,内筒410远离盖板420的一端与两个挡板220的第三侧面228靠近第二侧面226的一端相抵接,以支撑内筒410;

如图3所示,将两个盖板420收容在限位槽217a内,盖上盖体240,以使两个盖板420均夹持在盖体240和限位槽217a的底部之间,从而将内壳组件400和外壳组件200组装在一起。

将安装有内壳组件400的外壳组件200竖直放置在作业台100的操作孔110的上方,取样部216朝下,用木槌或铁锤将敲击盖体240,以使安装有内壳组件400的外壳组件200插入待取样区域内,在安装有内壳组件400的外壳组件200下沉的过程中,土样20从取样口212进入内筒410内,如图2所示;

待下沉到预定位置,打开盖体240,并盖上两个盖板420,将下压件500放置在盖板420上,板状本体510远离提手520的一面与盖板420相抵接,下压下压件500或者敲击下压件500,同时,使用杠杆800与支撑孔219相配合,向上提起外筒210,以使内筒410组件朝靠近取样口212的方向滑动,并抵推两个挡板220转动,当两个挡板220的抵接面222与支撑件230的斜面部232相抵接时,停止下压或者敲击下压件500,此时,两个挡板220相抵接,并封堵内筒410远离盖板420的开口,如图1所示;

在上提外筒210的过程中,使用支撑杆600支撑外壳组件200,即支撑杆600的一端与外筒210的延伸部217相抵接,另一端根据外筒210提升的高度不断地与靠近外筒210的卡槽120相抵接,以支撑住外壳组件200,防止外壳组件200在提升过程中受到负压和重力而下滑。

提起下压件500,并取出下压件500,并用塑胶膜使盖板420封在内筒410的开口上,以防后续内筒410中的土样20从内筒410靠近盖板420的一端洒出;

将外壳组件200倒置,并取出内筒410,并用塑胶膜封堵内筒410远离盖板420的开口,此时,操作者可根据需要用锯条将内筒410分段测试。

可以理解,下压件500可以省略,此时,可以直接通过下压盖板420以使内筒410下滑;盖体240和盖板420也可以省略,此时,在外筒210下压过程中,可以采用塑胶膜封堵封堵住内筒410,并通过下压或敲击外筒210的端口使外筒210下沉,同时,保证内筒410的足够轻,而使其必须在用外力的作用下才能够推动挡板220转动,并通过下压或敲击内筒410远离取样口212的一端使内筒410推动挡板220转动;压块700和杠杆800可以省略,此时,可以直接提拔外筒210取出外筒210,此时,支撑杆600也可以省略;若待采样区域具有足够的强度,作业台100也可以省略,此时,操作者直接站在待采样区域操作采泥器10即可。

上述采泥器10至少有以下优点:

(1)由于上述采泥器10的外筒210内设有两个相对,并与外筒210转动连接的挡板220,两个挡板220均靠近插入口214设置,且两个挡板220能够抵接,而两个支撑件230相对固定在外筒210内,并靠近取样口212设置,且两个挡板220能够分别与两个支撑件230相抵接,而阻止两个挡板220继续转动,且两个挡板220分别与两个支撑件230相抵接时,两个挡板220相抵接,内筒410能够从外筒210的插入口214装入外筒210内而与两个挡板220相抵接,而与取样口212相连通,内筒410能够与两个挡板220相抵接而阻止内筒410朝靠近取样口212的方向继续滑动,且内筒410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朝靠近取样口212的方向滑动而抵推两个挡板220转动,以使两个挡板220分别与两个支撑件230相抵接,并使两个挡板220相抵接而封堵内筒410的一个开口,当需要使用上述采泥器10在采集土样时,直接将内筒410从外筒210的插入口214装入外筒210内,然后下压外筒210,使内筒410随外筒210一起下沉,而使土样通过取样口212进入内筒410内,当土样采集完毕,下压内筒410,使内筒410抵推挡板220转动,直至两个挡板220分别与两个支撑件230相抵接,两个挡板220相抵接,从而封堵内筒410靠近取样口212的开口,就能够阻止内筒410内的土样在上提时撒出。

(2)上述采泥器10的内筒410和外筒210是分离的,外筒210可以重复使用,内筒410能够单独存放,便于运输,而且能够实现连续取样。且内筒410的材质为塑料,能够简单地用锯条将内筒410截断,以便于进行分段封存和分段测定分析,有利于提高测试的准确性。

(3)通过设置作业台100特别适用于湿陷、松软的沉积物区域工作,能够有效地防止塌陷、沉陷等。且通过在作业台100的中部开设操作孔110,且操作孔110的大小和形状与外筒210的筒形本体212的外壁的横截面的大小和形状相适配,此时,外壳组件200通过操作孔110沿竖直方向向下滑动而采集操作孔110对应位置的土样,能够保证外壳组件200竖直地插入待采样区域。

(4)上述采泥器10通过设置下压块700和杠杆800,并在外筒210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沿外筒210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列的支撑孔219,杠杆800的中部能够与压块700相抵接,杠杆800的一端能够选择性地与多个支撑孔219中的一个相配合,从而操作者通过下压杠杆800远离外筒210的一端就能够使外筒210向上运动而逐渐取出,无需借助其它设备,相对于较为沉重、且需要借助电力卷扬机的大型抓斗,不仅重量轻,而且操作可简单,能耗较低。

(5)通过设置支撑杆600支撑外筒210能够防止外筒210在提拔过程中下沉,防止外筒210坠落;而通过配合杠杆800一起操作,不仅省力,而且能够保证外筒210平稳拔出。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