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02739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质量监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多维度地、清楚地告知某处环境质量及主要污染物质的环境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装材料、厨余垃圾、企事业单位等排放的各种类污染源也随之急剧增加,尤其是制造领域、化工领域,各种废气的肆意排放使得我国整体的空气环境质量状况越来越差,各级政府的环保部门、企业、学校、旅游景点,以及我们普通人都十分迫切地需要尽早知晓我们所处的环境状况究竟如何,然而现状是仅依靠我们自身的感知无法知晓所处环境空气质量如何,以及空气中所含污染物质有哪些,哪些污染比较严重等,当感知到有问题时,环境安全事故可能已经发生,例如核辐射、甲醛浓度超标等。现有的环境检测设备用途单一,如仅能检测PM2.5或仅能检测甲醛,专业化的设备价格昂贵,而且仅可以显示检测的具体数值是多少,普通人员很难界定检测到的数值是处于何种污染水平,难以确定当前环境质量,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使人们能够多维度地、清楚地知道所处环境质量及主要污染物质。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环境监测系统,包括:检测设备,其包含数据采集模块、通信协议传输模块、微处理器与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包含若干用于检测所处环境数据的环境检测传感器;云服务器,以无线通讯方式连接所述检测设备;显示装置,以无线通讯方式连接所述云服务器;其中,所述微处理器分别与数据采集模块、通信协议传输模块、无线通信模块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云服务器进一步包括:云端接口、云计算单元、以及监控系统后台单元。

优选地,所述云服务器还包括一报警单元。

优选地,所述环境检测传感器可以是粉尘传感器、光敏传感器、温敏传感器、气敏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声敏传感器、核辐射传感器、负离子传感器、菌落传感器、化学传感器等其中的一种和或多种组合。

优选地,所述检测设备还包括供电电源,所述供电电源可以是直流电源或交流电源中的任意一种或二者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显示装置内还包括用于管理检测设备的APP软件。

优选地,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为4G通信模块。

优选地,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一通讯协议模块。

优选地,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一通讯协议模块,用于接收经所述云服务器处理后的环境数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使用者可多维度地、清楚知道所处环境质量如何;2、如环境质量不佳,明确告知使用者是哪种或哪几种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最大,便于提前预防,避免环境安全事故发生或进一步恶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实施例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环境监测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1所示,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环境监测系统包括:检测设备1,其包含数据采集模块、通信协议传输模块、微处理器与无线通信模块,所述微处理器分别与数据采集模块、通信协议传输模块、无线通信模块电性连接,并由微处理器发出指令控制数据采集模块、通信协议传输模块与无线通信模块工作;云服务器2,用于接收、存储、计算、分析所述检测设备1检测并发送过来的环境数据;显示装置,用于接收并显示经所述云服务器2处理后的环境数据,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一通讯协议模块,用于接收经所述云服务器2处理后的环境数据,此外,所述显示装置内还可以设置用于管理检测设备1的APP软件。所述云服务器2是以无线通讯方式连接所述检测设备1;所述显示装置是以无线通讯方式连接所述云服务器2。优选地,所述显示装置可以是市政、企事业等环保相关挥中心使用的大型的显示屏3,或者是个人随身携带的移动电话4、电脑5、数码相机、个人数码助理PDA等终端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具体可根据用户需要选择适合的显示装置。另外,所述检测设备1还包括供电电源,所述供电电源可以是直流电源或交流电源中的任意一种或者是二者的组合。此外,所述检测设备1还可以包括一独立的外部存储器,用于存储环境数据,其可以是Flash存储器,EEPOM等,以防止检测设备1由于断电导致环境数据丢失,或在发生数据传输错误时,微处理器可以直接请求外部存储器重新发送环境数据,无需重复数据采集动作,提高数据传输速度,避免数据中断失真。

其中,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包含若干用于检测所处环境的环境检测传感器,所述环境检测传感器可以是粉尘传感器、光敏传感器、温敏传感器、气敏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声敏传感器、核辐射传感器、负离子传感器、菌落传感器、化学传感器等其中的一种和或多种组合。

所述通信协议传输模块可以是UART通信协议和或IIC通信协议,具体可根据使用需要合理选择配置。

所述微处理器(MCU) 具有一运算单元(未图示),用于计算所述环境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各项环境数据值的占比得分及各占比得分汇总后的占比总分。所述微处理器可与外部存储器电连接,微处理器接收到的环境数据存储在外部存储器中,并可根据需要随时调用外部存储器中的环境数据。

所述无线通信模块用于将各项环境数据值的占比得分及占比总分发送至云服务器2,优选地,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为4G通信模块,所述4G通信模块将各项环境数据值的占比得分及占比总分通过预设的通信协议发送至云服务器2,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3G通信、5G通信、WiFi通信等方式发送至云服务器2。

所述云服务器2进一步包括:云端接口,用于接收所述检测设备1发送的环境数据;云计算单元,用于计算、分析所述环境数据;数据库,用于存储所述云端接口及云计算单元发送的环境数据;监控系统后台单元,用于设置云计算单元的标准值。具体而言,所述云端接口是用于接收所述通过预设的通信协议发送至云服务器2的各项环境数据值的占比得分及占比总分;所述云计算单元用于将各项环境数据值的占比总分与云计算单元内预设的标准值进行比较分析,该云计算单元同时将所述云端接口接收的通过云计算单元处理后的数据发送至数据库存储;所述数据库用于不间断的存储云端接口及云计算单元发送的环境数据,并可以随时被云计算单元和监控系统后台单元调用;所述监控系统后台单元,用于设置云计算单元的标准值,所述监控系统后台单元可以根据用户需求修改参数适时调整云计算单元的标准值,即可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设置不同的环境标准值,适用于不同的使用场所,通用性好,使用方便,实现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以及设置不同使用者的使用权限,以某省为例,该省的企业主具有查看企业范围内的环境状况权限,区县级人员具有查看全区县范围内的环境状况权限,相类似地,市级人员、省级人员分别具有查看所在市级范围内、省级范围内的环境状况权限,实现分级管理;此外,所述监控系统后台单元还可以随时调用数据库内的历史环境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环境质量变化等,例如可根据需要统计分析近一周的环境变化、一个月的环境变化、一年的环境变化等,为个人、企业、政府等单位的环保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所述云服务器2还可以设置一报警单元,当所述检测设备1检测到的环境数据值经云计算单元计算、分析、对比后高于所述监控系统后台单元设置的标准值时,除在上述显示装置上显示提醒用户外,报警单元还立即通过语音播报、短信推送、微信消息、电子邮件、手机软件APP推送等形式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将报警信息告知用户,以实现多样化的报警方式告知责任单位及相关人员,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以避免环境安全事故发生或进一步恶化。

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环境监测系统工作原理如下:所述检测设备1通过交流电源或直流电源供电后启动,系统初始化,当数据采集模块中的多个环境检测传感器收到微处理器发出的经通信协议传输模块处理后的采样指令进行环境数据采集并回传至微处理器,由微处理器中的运算单元对环境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各项环境数据值的占比得分及占比总分,再通过预设的通信协议以4G通信方式将各项环境数据值的占比得分及占比总分发送至云服务器2,服务器2中的云端接口接收上述各项环境数据值的占比得分及占比总分并将经其转换成云服务器2可识别的信号,再由云计算单元进行处理,通过将各项环境数据值的占比总分与预设的标准值相对比分析后,并将环境质量状况(优、良、中、差)发送至用户选定的显示装置上。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是基于云服务器实现的,因此该环境监测系统具有运行稳定性高、安全性好且成本低等优点,同时可集成多种环境检测传感器,还可以让使用者清楚地、多维度地了解所处位置的环境质量,如环境质量不佳,还能明确告知使用者具体是哪一种或哪几种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最大,便于提前预防,避免环境安全事故发生或进一步恶化。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或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