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家用智慧气象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35741阅读:52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家用智慧气象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象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家用智慧气象站。



背景技术:

目前的气象系统大多采用复杂的精密仪器对气象信息进行监测,通过天气预报或者手机安装的系统可以随时查询本地的天气情况,但毕竟天气预报网的地区预报所覆盖的地域大,无法作出最精确的情况提供。有时会造成错误的天气情况引导,为人们的出行等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家用智慧气象站。通过在日常出行的地点(住处以及办公点)放置一个新型家用智慧气象站,便可以随时随地方便获取天气情况极大的方便出行准备。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家用智慧气象站,包括:室外智慧气象站和室内环境监测器;所述室外智慧气象站包括支撑装置,以及设置在支撑装置上的检测装置、第一控制器、第一以太网模块和第一电源模块,所述检测装置的输出端与第一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器通过第一以太网模块进行数据上传至云端,所述第一电源模块为所述检测装置和第一控制器供电;所述室内环境监测器包括室内环境监测器、第二控制器、第二以太网模块、第二电源模块和智能串口屏,所述室内环境监测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二控制器,所述第二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智能串口屏,所述第二控制器通过第二以太网模块将检测数据上传至云端,所述智能串口屏通过以太网接口接收数据并显示。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用于在地面上固定的支撑架,设置在支撑架上的立杆,以及设置在立杆上的第一控制箱;所述检测装置包括风速检测模块、风向检测模块、紫外线强度检测模块、温湿度检测模块和灰尘检测模块,所述立杆的顶端设置检测箱,用于放置紫外线强度检测模块、温湿度检测模块和灰尘检测模块;所述立杆上还设置横杆,其中横杆的两端分别设置风速检测模块和风向检测模块;所述第一控制箱内部设置第一控制器、电源模块和第一以太网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装置还包括雨量计模块,所述雨量计模块为竖直容器设置在支撑架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电源模块由设置在所述室外智慧气象站上的太阳能电池板、用于存储供电的蓄电池和电源控制器组成,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端通过电源控制器与蓄电池连接,所述蓄电池通过电源控制器向第一控制器和检测装置供电。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器采用Arduinomega2560型号的单片机。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控制器采用ArduinoUNOR3型号的单片机。

进一步的,所述紫外线强度检测模块为UV紫外线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灰尘检测模块为GP2Y1014AU灰尘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智能串口屏为USARTHMI智能串口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家用智慧气象站,结合终端远端实时检测系统,对使用者常在地的天气情况进行实时的检测。同时在终端实现穿衣提醒和感冒指数的显示,方便使用者根据终端所提供的日常出行起点与终点为出行做充足的准备。室内环境检测器可以精确测量使用者所处空间的温度与湿度,且友好的终端人机界面会提示湿度过高或过低,方便使用者采取措施。解决了现有天气预报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增强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家用智慧气象站组成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室外智慧气象子站组成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室内环境检测器组成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家用智慧气象站控制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支撑装置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室内环境检测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描述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3,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家用智慧气象站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室外智慧气象子站结构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室内环境检测器结构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家用智慧气象站控制结构图。

如图1至图4所示,新型家用智慧气象站包括:用于人机交互的终端14,用于检测室外气象的室外智慧气象站11,用于检测室内温湿度的室内环境检测器12,用于控制室外智慧气象站的第一控制器110,用于控制室内环境检测器12的第二控制器120,用于将第一控制器110和第二控制器120联网的第一以太网模块118和第二以太网模块123,用于产生风速信息的风速检测模块113,用于产生风向信息的风向检测模块114,用于产生降雨量信息的雨量计模块115,用于产生温湿度信息的温湿度检测模块116,用于产生紫外线强度总量信息的紫外线强度检测模块112,用于产生灰尘颗粒信息的灰尘检测模块117,用于储存和读取信息的云端13,与室内环境检测器12连接的智能串口屏122,室外智慧气象站11的第一电源模块111;将风速检测模块113、风向检测模块114、雨量计模块115、温湿度检测模块116、紫外线强度检测模块112、灰尘检测模块117与智能实时气象站的第一控制器110连接,使各种信息传输至室外智慧气象站的第一控制器110,将以太网模块118与室外智慧气象站的第一控制器110连接,将信息传输至云端13储存,将温湿度检测模块121与室内环境检测器的第二控制器120连接,室内温湿度信息传输至室内环境检测器的第二控制器120,并将室内温湿度信息显示在智能串口屏122,将以太网模块123与室内环境检测器的第二控制器120连接,其中该第二控制器采用ArduinoUNOR3型号的单片机,将室内温湿度信息传输至云端13储存,终端14根据云端13储存的信息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反映出实时信息。第一电源模块111采用可充电锂电池;可以通过对电池充电满足供电需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电源模块111还包括太阳能发电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室外智慧气象站上的光电转换装置、以及用于存储供电的蓄电池。通过太阳能发电装置可以太阳能进行发电,达到节能效果,同时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检测装置通过紫外线强度检测模块112、风速检测模块113、风向检测模块114、雨量计模块115、温湿度检测模块116、灰尘检测模块117获取外界气象信息;由第一电源模块111进行供电,第一电源模块可以采用太阳能发电装置,也可以采用太阳能与可充电锂电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供电,由第一控制器110收集获取的气象信息,并通过与第一控制器110相连的第一以太网模块118将各模块获取的信息上传至云端保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终端可以是手机、电脑、ipad或其他联网设备,通过安装对应的应用系统即可获取检测的气象信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家用智慧气象站,结合终端远端实时检测系统,对使用者常在地的天气情况进行实时的检测。同时在终端实现穿衣提醒和感冒指数的显示,方便使用者根据终端所提供的日常出行起点与终点为出行做充足的准备。室内环境检测器可以精确测量使用者所处空间的温度与湿度,且友好的终端人机界面会提示湿度过高或过低,方便使用者采取措施。解决了现有天气预报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增强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参见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室外智慧气象站安装结构图。

如图4所示,室外智慧气象站通过支撑装置119进行固定,其中支撑装置119包括用于在地面上固定的支撑架1191,支撑架采用三脚架结构,结构稳固,设置在支撑架1191上的立杆1192,以及设置在立杆1192上的第一控制箱1193;立杆1192的顶端设置检测箱1194,用于放置紫外线强度检测模块112、温湿度检测模块116和灰尘检测模块117;立杆上还设置横杆1195,其中横杆1195的两端分别设置风速检测模块113和风向检测模块114;第一控制箱1193内部设置第一控制器110、第一电源模块111和第一以太网模块118。

其中,检测装置还包括雨量计模块115,所述雨量计模块115为竖直容器用于采集雨水并计算水深,设置在支撑架的一侧。

参见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室内环境检测器结构图。室内环境检测器由温湿度传感器121获取室内的温湿度信息;由电源模块124进行供电;由第二控制器120收集获取的室内温湿度信息,并通过与第二控制器120相连的以太网模块123将室内温湿度信息上传至云端保存,并使用与第二控制器120相连的智能串口屏122将主要信息显示。该结构将第二控制器120、温湿度传感器121、智能串口屏122、第二以太网模块123和第二电源模块124封装在一起,智能串口屏设置在结构外侧,可以单独作为室内温湿度检测装置使用,通过第二以太网模块可以将数据进行上传,同时可联网接收室外气象站数据,实现家用智慧气象站的功能,体积小,可以方便移动,使用方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控制器可采用Arduinomega2560型号的单片机;第二控制器可采用ArduinoUNOR3型号的单片机;紫外线强度检测模块为UV紫外线传感器;温湿度检测模块为DHT11温湿度传感器;灰尘检测模块为GP2Y1014AU灰尘传感器;第一以太网模块和第二以太网模块采用W5500以太网模块;智能串口屏为USARTHMI智能串口屏。

为了给使用者提供方便,智能实时气象站配套的终端将有穿衣提醒,不必每次出行都为穿衣等问题困扰。同时可测量太阳光紫外线强度总量,选择防晒用品的使用。且室内的智能温湿度检测器可方便使用者选择对室内增湿或去湿。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方式所做的任意简单修改、等同变化、结合或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