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智能测流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12479阅读:551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智能测流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流量测量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便携式智能测流仪。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创新。现在化、自动化、物联网、多元化的设备逐渐的进入各个行业。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水资源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对灌溉用水、工业用水、汛期河道径流等不同形式的地表水的计量,越来越重要,水利及相关部门对地表水的流量监测需求增大。现有的水流量测量系统普遍存在体积较大,智能程度不高、测量不准确的情况。此为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针对目前现状及行业需求需求,并结合多年来的水利信息化技术研发应用经验,研制开发了一款便携式智能测流仪,携带使用简便、测量准确、适用于不同水质测量环境,在实际应用中大大减轻测量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携式智能测流仪,携带使用简便、测量准确、适用于不同水质测量环境,在实际应用中大大减轻测量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发明目的:

一种便携式智能测流仪,包括伸缩测量杆,其特征是:所述伸缩测量杆上设置有流速仪固定夹,所述流速仪固定夹上设置有流速仪,所述流速仪通过流速信号采集单元连接测控终端,所述测控终端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模块与手持PAD终端通信。

作为对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流速仪固定夹包括铰接的两个半圆形套环,所述半圆形套环的一端通过固定螺栓连接,其中一个所述半圆形套环上固定有夹持固定架,所述夹持固定架的底部设置有螺纹孔。

作为对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测控终端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连接存储器和无线通信模块。

作为对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控制器采用STM32F103ZE单片机,所述控制器的引脚57连接所述流速信号采集单元,所述控制器的引脚36、引脚37、引脚40和引脚41连接所述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控制器的引脚73-76连接所述存储器。

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伸缩测量杆能够自由伸缩,能够固定和支撑流速仪;流速仪可选用旋浆、电磁等不同类型的,作为流速监测设备,实现流速的采集与传输功能;测控终端是整个测流设备的核心部件,流速仪完成流速测量后,通过测控终端对流速数据进行采集,同时按照国家渠道相关测流规范,进行数据计算,从而得出所测渠道过水的流量数据,然后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水流的流量信息发送到手持PAD终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器的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存储器的电路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流速仪固定夹和流速仪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手持PAD终端,2、测控终端,3、伸缩测量杆,4、流速仪固定夹,5、底盘,6、流速仪,7、流速信号采集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如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伸缩测量杆3,所述伸缩测量杆3上设置有流速仪固定夹4,所述流速仪固定夹4上设置有流速仪6,所述流速仪6通过流速信号采集单元7连接测控终端2,所述测控终端2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模块与手持PAD终端1通信。

所述流速仪固定夹4包括铰接的两个半圆形套环401,所述半圆形套环401的一端通过固定螺栓402连接,其中一个所述半圆形套环401上固定有夹持固定架403,所述夹持固定架403的底部设置有螺纹孔404,螺栓穿过螺纹孔404与流速仪6外壳固定连接。

所述测控终端2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连接存储器和无线通信模块。

所述控制器采用STM32F103ZE单片机,所述控制器的引脚57连接所述流速信号采集单元,所述控制器的引脚36、引脚37、引脚40和引脚41连接所述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控制器的引脚73-76连接所述存储器,所述存储器采用Flash存储器,本实用新型的无线通信模块可以是WIFI模块、GPRS模块或蓝牙模块等等。

伸缩测量杆3为可伸缩、带刻度现有产品,实现流速仪6固定功能;流速仪可选用旋浆或电磁等流速仪6,作为流速监测设备,固定于伸缩测量杆3上,实现流速的采集与传输功能;测控终端2是整个测流设备的核心部件,伸缩测量杆3完成水位监测,流速仪6完成流速测量后,通过测控终端2对流速数据进行采集,同时按照国家渠道相关测流规范,进行数据计算,从而得出所测渠道过水的流量数据,然后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模块将水流的流量信息发送到手持PAD终端1。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