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馈线网络系统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57751阅读:607来源:国知局
一种馈线网络系统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雷达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馈线网络系统结构。



背景技术:

波导被广泛用来传输微波能量,因此采用微波器件和波导共同组成的能完成切换的结构组成了馈线网络系统。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馈线网络系统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目前馈线网络结构简单,安装随意性大,结构组成不定,在调试、使用、安装和维修上存在很大的不便,使得馈线网络系统稳定性差,发生故障时不能在线维修和连续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馈线网络系统结构,其组成固定、集成度高,且兼顾双套冗余,增强了馈线网络系统的稳定性,实现了馈线网络系统的在线维修和连续工作。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馈线网络系统结构,包括结构完全相同的A系统和B系统,A系统、B系统分别连接开关的A路端口和B路端口,开关的负载端口和天线端口分别连接负载和天线接入波导,A路端口与负载端口之间、A路端口与天线端口之间、B路端口与负载端口之间、B路端口与天线端口之间的连接与断开均通过开关切换,A系统和B系统的输入端口均连接发射机的输出端口,A系统和B系统的输出端口均连接接收机的输入端口。

优选的,所述开关包括模式Ⅰ和模式Ⅱ两种工作模式;所述开关处于模式Ⅰ时,A路端口与天线端口相连,B路端口与负载端口相连,开关处于模式Ⅱ时,A路端口与负载端口相连,B路端口与天线端口相连。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A系统和B系统均包括环形器、耦合器、同轴器;同一系统内,所述环形器的端口Ⅰ、端口Ⅱ和端口Ⅲ分别相应地连接发射机的输出端口、同轴器的输入端口和耦合器的耦合端口Ⅰ,同轴器的输出端口连接接收机的输入端口,耦合器的耦合端口Ⅱ连接开关。

更进一步优选的,同一系统内,环形器与耦合器之间、环形器与同轴器之间、耦合器与开关之间,通过E弯波导、H弯波导和直波导中的一种或多种相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A系统和B系统均由系统内的环形器的端口Ⅰ分别通过波导接口连接发射机的输出端口,A系统和B系统均由系统内的同轴器的输出端口分别通过半柔电缆和SMA连接器连接接收机的输入端口;所述A系统和B系统的耦合器的耦合端口Ⅱ分别连接开关的A路端口和B路端口。

更进一步优选的,由所述A系统、B系统、开关、负载和天线接入波导组成的馈线网络系统通过固定夹固定在盒体内;所述盒体包括盒身和盖板,所述盖板通过螺钉固定在盒身的顶部;所述盒身的两侧端设有把手。

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天线接入波导固定在盖板上,所述波导接口和SMA连接器均设在盒身的侧壁上,且A系统的波导接口和B系统的波导接口设在盒身的同侧侧壁上,A系统的SMA连接器和B系统的SMA连接器设在盒身的同侧侧壁上。

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盒体的盒身和盖板均采用铝合金材料,其表面均经导电氧化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馈线网络系统结构设有结构完全相同的A系统和B系统,A系统和B系统均与开关相连,且开关包括模式Ⅰ和模式Ⅱ两种工作模式,开关处于模式Ⅰ时,A路端口与天线端口相连,B路端口与负载端口相连,开关处于模式Ⅱ时,A路端口与负载端口相连,B路端口与天线端口相连,从而使A系统和B系统之间可以相互切换,完成了双套冗余的结构设计,实现了馈线网络系统的在线维修和连续工作。

2)本实用新型的馈线网络系统结构中的A系统、B系统、开关、负载和天线接入波导均通过固定夹固定在盒体内,且盒体为由盒身和盖板构成的密闭空间;同时,同一系统内,环形器与耦合器之间、环形器与同轴器之间、耦合器与开关之间,通过E弯波导、H弯波导和直波导中的一种或多种相连接,使得各部件之间能够根据盒体的空间通过各种波导进行合理、紧凑的布局,实现了馈线网络系统结构的可靠运行和高度集成,增强了馈线网络系统结构的稳定性。

3)本实用新型的馈线网络系统结构中的天线接入波导固定在盖板上,波导接口和SMA连接器均设在盒身的侧壁上,且A系统的波导接口和B系统的波导接口设在盒身的同侧侧壁上,A系统的SMA连接器和B系统的SMA连接器设在盒身的同侧侧壁上,方便了外部天线、接收机、发射机的接入,为A系统和B系统的切换提供了便利。

4)本实用新型盒体的盒身和盖板均采用铝合金材料,其表面均经导电氧化处理,具有良好的电磁屏蔽能力,满足了插箱电磁兼容性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馈线网络系统结构的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馈线网络系统结构的前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馈线网络系统结构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馈线网络系统结构的左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馈线网络系统结构去掉盖板后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馈线网络系统结构的前视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馈线网络系统结构的立体结构图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馈线网络系统结构的立体结构图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馈线网络系统结构的开关处于模式Ⅰ时的连接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馈线网络系统结构的开关处于模式Ⅱ时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1-A系统,2-B系统,3-开关,4-负载,5-天线接入波导,10-环形器,20-耦合器,30-同轴器,40-固定夹,50-盒体,11-波导接口,31-半柔电缆,32-SMA连接器,51-盒身,52-盖板,53-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馈线网络系统结构,包括结构完全相同的A系统1和B系统2,A系统1、B系统2分别连接开关3的A路端口和B路端口,开关3的负载端口和天线端口分别连接负载4和天线接入波导5,A路端口与负载端口之间、A路端口与天线端口之间、B路端口与负载端口之间、B路端口与天线端口之间的连接与断开均通过开关3切换,A系统1和B系统2的输入端口均连接发射机的输出端口,A系统1和B系统2的输出端口均连接接收机的输入端口;所述A系统1和B系统2均包括环形器10、耦合器20、同轴器30;同一系统内,所述环形器10的端口Ⅰ、端口Ⅱ和端口Ⅲ分别相应地连接发射机的输出端口、同轴器30的输入端口和耦合器20的耦合端口Ⅰ,同轴器30的输出端口连接接收机的输入端口,耦合器20的耦合端口Ⅱ连接开关3。

所述开关3包括模式Ⅰ和模式Ⅱ两种工作模式;所述开关3处于模式Ⅰ时,A路端口与天线端口相连,B路端口与负载端口相连,开关3处于模式Ⅱ时,A路端口与负载端口相连,B路端口与天线端口相连。如图9、图10所示,分别所示开关3处于模式Ⅰ和模式Ⅱ时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的,同一系统内,环形器10与耦合器20之间、环形器10与同轴器30之间、耦合器20与开关3之间,通过E弯波导、H弯波导和直波导中的一种或多种相连接。

如图2~图8所示,所述A系统1和B系统均由系统内的环形器10的端口Ⅰ分别通过波导接口11连接发射机的输出端口,A系统1和B系统2均由系统内的同轴器30的输出端口分别通过半柔电缆31和SMA连接器32连接接收机的输入端口;所述A系统1和B系统2的耦合器20的耦合端口Ⅱ分别连接开关3的A路端口和B路端口;由所述A系统1、B系统2、开关3、负载4和天线接入波导5组成的馈线网络系统通过固定夹40固定在盒体50内;所述盒体50包括盒身51和盖板52,所述盖板52通过螺钉固定在盒身51的顶部;所述盒身51的两侧端设有把手53。

具体的,固定夹40根据其所固定的部件和波导的大小,选择匹配大小型号的固定夹。

所述天线接入波导5固定在盖板52上,所述波导接口11和SMA连接器32均设在盒身51的侧壁上,且A系统1的波导接口11和B系统2的波导接口11设在盒身51的同侧侧壁上,A系统1的SMA连接器32和B系统2的SMA连接器32设在盒身51的同侧侧壁上;所述盒体50的盒身51和盖板52均采用铝合金材料,其表面均经导电氧化处理。

本实用新型插箱结构在使用时,将A系统1和B系统2的输入端口均连接发射机的输出端口,A系统1和B系统2的输出端口均连接接收机的输入端口;将天线接入波导5与天线相连。

当A系统1正常工作,B系统2作为备用系统时,将开关3置于模式Ⅰ的位置,此时A系统1投入运行,能够完成雷达发射和接收过程中信号的传输功能,B系统2与天线切断且与负载4相连,阻断了B系统2在雷达发射和接收过程中信号的传输功能。

发射机发出射频信号后,信号由环形器10的端口Ⅰ输入,从环形器10的端口Ⅲ输出至耦合器20的耦合端口Ⅰ,并从耦合器20的耦合端口Ⅱ进入开关3的A路端口,信号通过开关3由天线端口送至天线,最终通过天线将信号辐射出去,实现了馈线网络系统在雷达发射过程中信号的传输功能。

同时,天线将外界反射回的信号送入开关3的天线端口,由开关3的A路端口输送至耦合器20的耦合端口Ⅱ,并由耦合器20的耦合端口Ⅰ输出进入环形器10的端口Ⅲ,信号从环形器10的端口Ⅱ输出至同轴器30的输入端口,通过同轴器30的转换,完成能量的传输形式由波导转变为同轴线缆,并经过同轴器30的输出端口由SMA型连接器32进行转接,最终将回波信号传入接收机,实现了馈线网络系统在雷达接收过程中信号的传输功能。

由于馈线网络系统结构采用双套冗余的设计,当A系统1发生故障时,只需将开关置于模式Ⅱ的位置,此时B系统2投入运行,代替A系统1完成雷达发射和接收过程中信号的传输功能,A系统1与天线切断且与负载4相连,阻断了A系统1在雷达发射和接收过程中信号的传输功能,能够对A系统1进行在线维修。B系统2投入运行的工作过程与A系统1的工作过程相同,这里不再细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馈线网络系统结构采用了双套冗余的设计,能够在A系统和B系统之间相互切换,且各部件之间通过波导连接固定在盒体内,增强了馈线网络系统的稳定性,实现了馈线网络系统的在线维修和连续工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