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护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36889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种保护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护罩。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大气污染成因复杂且具有流动性,治理过程中需要更为长远的规划以及更为高端的技术来辅助,自然如果有精准的监测数据作为基础,对于大气污染治理应该是强有力的支撑。

目前,空气质量传感监测仪器一般用于在室内或者室外对空气或者家庭中的气体进行质量监测,现有的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05719037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数个平行且间隔设置的挡板,挡板包括中心具有透孔的平板以及沿平板边缘向下延伸的斜面,各个平板通过一根或者数根支撑柱串接在一起,被遮蔽物容纳在透孔之间形成的容纳腔内,其底部具有一个透孔的垫板,垫板也通过支撑柱串接。

上述实用新型中,保护罩的安装是通过如下步骤进行安装,首先将支撑柱从垫板的下方穿入,然后将挡板从上至下套在两根支撑柱上,这样的安装构造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保护罩,其具有的优势是整体装配较为方便、快捷。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保护罩,包括数个中心具有透孔且同心设置的挡罩,其中位于顶端的挡罩透孔封闭,其中,各个挡罩相互插接固定以堆叠在一起,并通过沿插接轴线穿入的锁紧件将各挡罩锁紧,模块组件容纳于各挡罩形成的容纳腔室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各个挡罩依次插接固定堆叠在一起,之后再通过锁紧件整体对挡罩进行串接,整体装配方便、快捷;另外由于采用模块化的设计,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方便后期对挡罩进行维护更换。

较佳的,所述挡罩包括一平板和沿平板外缘向下、向外延伸形成的一侧板,各挡罩堆叠形成“百叶堆”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各个挡罩形成“百叶堆”状,在雨水天气时,雨水会存着各层之间倾斜的侧板流下,及时在大风、大雨天气也不会进入到保护罩内部,有效的保护了内部的监测仪器,同时各个侧板之间形成的间隔能够保证空气的流通,使得保护罩内部的监测设备能够正常工作。

较佳的,所述平板的顶面沿周向至少设置有两个定位套,平板的底面对应于所述定位套设置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中心开设有贯通定位柱与平板的串接孔,所述平板通过定位套与定位柱插接配合,所述锁紧件插入所述串接孔中将各平板锁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护罩进行安装时,首先将顶部的挡罩倒置放置,然后依次通过相邻挡罩之间的定位柱与定位套的插接配合完成初步定位安装,最后利用锁紧件对各个挡罩进行整体串接锁紧,这样的设计,使得整体装配简单、快捷。

较佳的,所述锁紧件包括螺栓杆,最顶的挡罩上的定位柱内预埋有固定螺母,所述螺栓杆从下至上穿入穿串接孔中并与固定螺母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栓杆从底部的挡罩至下而上穿过各个定位柱与最顶端的挡罩上的固定螺母固定,将各个挡罩整体锁紧。

较佳的,所述定位柱与侧板之间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底端距离定位柱的底端的距离大于所述定位套的深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加强筋,一方面其能够对定位柱结构进行加强,增加防护罩在大风、大雨等恶劣环境下的寿命;另一方面加强筋能够起到限位支撑的作用,相邻的两个挡罩插接后,加强筋能够支撑在定位柱的端面上,避免挡罩过度配合或者过松配合。

较佳的,位于最底端的挡罩的平板上沿周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卡口用于与被遮蔽物的固定底座相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卡口,能够与被遮蔽物的底座相互配合,使得被遮蔽物与保护罩能够紧密的固定在一起以适应室外大风、大于等恶劣环境。

较佳的,所述最底端的挡罩上设置有插头;所述插头具有一平面部以及于平面部末端向下弯曲延伸的插入部;其中插入部上开设有至少两条插入槽,所述平面部上构造形成有螺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插头能够与被固定物进行定位配合,这样的设计方便安装保护罩。

较佳的,所述插头与所述最底端的挡罩为一体成型而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头与挡罩一体成型制成,保证了整体的结构强度,同时解决了部件之间组装造成的安装繁琐问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在相邻的挡罩上设置的定位柱与定位套,能够在保护罩组装时对各个挡罩进行定位,整体装配较为方便、快捷,单人即可完成安装;

2、外罩整体呈“百叶堆”状,能够适应各种气象条件,比如大风、大雨等;

3、挡罩结构相同,模块化装配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挡罩的数量从而调整防护罩的高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挡罩的数量从而调整防护罩的高度,另外方便后期对挡罩进行维修、更换。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的剖面视图;

图3是实施例中模块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中气体监测模块突出顶盖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中气体监测模块突出底盖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中固定底座、连接卡座以及底罩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中固定底座、连接卡座以及底罩的爆炸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中固定底座、连接卡座以及底罩突出连接卡座上的对接卡条的爆炸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中保护罩的爆炸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中突出定位柱的爆炸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中安装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中安装组件突出安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中安装组件突出漏水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中固定底座与安装组件配合示意图;

图15是实施例中安装组件突出卡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固定底座;11、侧挡板;111、对中槽;12、上盖;13、下盖;121、转动槽;122、对接槽;123、抵靠部;1231、旋转卡槽;14、连接卡座;141、承托部;142、卡块;143、第二安装孔;144、挡圈;145、对接卡条;1451、对接凸起;15、功能腔室;

2、模块组件;20、供电模块;21、气体监测模块;22、通讯模块;211、外壳;2111、第一长螺套;2112、第一短螺套;2113、安装凸缘;2114、第一安装孔;2115、定位凹槽;2116、通风孔;212、顶盖;2121、定位凸起;2122、弧形缺口;213、第一电路板;214、底盖;215、安装凸台;2151、插件通口;2152、第二电路板;2153、电源插件;2154、传感器;216、安装凹槽;2161、插件通口;2162、电源触头;217、弧形卡条;218、弧形卡槽;2171、卡接凸起;2181、卡接凹槽;219、防呆柱;220、防呆槽;

3、保护罩;30、挡罩;31、顶罩;32、中罩;33、底罩;331、卡口;311、平板;3111、定位柱;3112、定位套;3113、加强筋;3114、串接孔;312、侧板;313、透孔;314、容纳腔室;315、螺栓杆;316、固定螺母;34、插头;341、平面部;342、插入部;3421、插入槽;3422、辅助插入槽;343、螺孔;

4、安装组件;40、安装座;41、连接主体;411、穿入通道;42、安装部;421、安装部本体;422、容置槽;4221、插入板;4222、辅助插入板;4223、漏水孔;4224、限位板;4225、弧形贴合部;4226、凸块;423、容置部;424、安装孔;425、连接件; 43、卡接部;431、夹板;4311、夹齿;4312、开口;432、夹持口;433、固定部;4331、固定孔;44、带状紧固件;45、穿入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本实用新型中,“平面承载物”可以指平面墙壁或者其他表面呈水平的物体;“柱形承载物”可以指圆柱形的电线杆、大树等其他柱形物体。

实施例:如图1与图2所示,包括固定底座1、旋转卡接固定在固定底座1上的模块组件2以及罩设于模块组件2外部且与该固定底座1旋转卡接的防护罩3以及用于将带有防护罩3的模块组件布置在室外的安装组件4。

如图3所示,模块组件2包括依次由低至高逐渐连接的供电模块20、通讯模块22以及位于供电模块20与通讯模块22之间的气体监测模块21,气体监测模块21可以设置有多个,具体的数量以及类型可以根据用户配置自由选取。其中气体监测模块21可以为PM2.5监测模块、PM10监测模块、甲醛监测模块、二氧化硫监测模块、二氧化氮监测模块、一氧化碳监测模块、臭氧监测模块。

如图4所示,气体监测模块21均包括呈圆柱形的外壳211、设置于外壳211内部的第一电路板213、第二电路板2152、位于第一电路板213与第二电路板2152之间的传感器2154以及封闭外壳211上端口的顶盖212和下端口的底盖214。

具体的,外壳211内壁上沿周向等间距设置有四个第一长螺套2111,内壁上且位于第一长螺套2111的上方和下方分别沿径向向内延伸形成有安装凸缘2113,第一电路板213呈圆形,其圆周方向对应第一长螺套2111开设有第一安装孔2114。

顶盖212的下表面以及底盖214的上表面沿圆周方向对应于第一长螺套2111一体成型有四个第一短螺套2112,第一电路板213从外壳211下方伸入壳体内并搭接在安装凸缘2113上并通过底盖214扣合;顶盖212扣合在外壳211的上端口上,第一长螺套2111与第一短螺套2112同轴设置通过螺栓锁定。

为了能够安装方便,顶盖212和底盖214的侧壁上设置有定位凸起2121,外壳211的内壁于上部和下部均开设有定位凹槽2115,顶盖212与底盖214通过定位凸起2121与定位凹槽2115对准后完成扣合。

如图4与图5所示,顶盖212的中心向上凸起形成有圆形的安装凸台215,安装凸台215的上表面开设有插件通口2151,安装凸台215下方的凹槽中嵌合有第二电路板2152,第二电路板2152上通过电线连接有两个电源插件2153,电源插件2153向上突出于插件通口2151,第二电路板2152通过电线连接在传感器2154上。

底盖214的中心向上凸起于底部形成有圆形的安装凹槽216,安装凹槽216表面开设有插件通口2161,第一电路板213的下表面设置有与相邻模块上的两个与电源插件2153相匹配的电源触头2162,电源触头2162向下突出于插件通口2161,电源触头2162通过电线连接在传感器2154上。

安装凸台215的侧壁上对称设置有两条弧形卡条217,两条弧形卡条217的一端设置有卡接凸起2171,两个弧形卡条217上的卡接凸起2171沿着旋转方向错位设置,顶盖212上且位于弧形卡条217的正下方开设有弧形缺口2122,弧形卡条217于顶盖212上的投影完全落于弧形缺口2122内部,上述的顶盖212、安装凸台215以及弧形卡条217构成了模块的正面安装部。

安装凹槽216的侧壁上对称开设有两道弧形卡槽218,两道弧形卡槽218的沿旋转方向的一端开设有与卡接凸起2171配合的卡接凹槽2181,上述的底盖214、安装凹槽216以及弧形卡槽218构成了模块的反面安装部。

为了防止在模块对接时造成电源插件2153与电源触头2162接反,顶盖212上固定连接有防呆柱219,在相邻的模块的底盖214上开设有防呆槽220,防呆槽220为一段劣弧,当进行模块安装时,防呆柱219插入相邻模块的防呆槽220中,这样相邻模块以固定方向旋转且使得电源插件2153与电源触头2162之间极性不会相反,提高了模块安装的安全性。

气体监测模块21的外壳211上均匀密布有若干通风孔2116以方便空气进入模块内部。

如图3、图4以及图5所示,需要说明的是,供电模块20的结构与气体监测模块21的结构相同,其区别在于外壳211上没有通风孔2116;通讯模块22的底盖214结构与气体监测模块21相同,顶盖212处于封闭状态。

模块安装:

B1:将供电模块20水平放置于水平桌面上;

B2:手持气体监测模块21,将气体监测模块21的底盖214上的防呆柱220插入供电模块20的顶盖212上的防呆孔219中,沿一方向水平旋转气体监测模块21,使得弧形卡槽218与弧形卡条217旋转配合直到弧形卡条217上的卡接凸起2171卡接在弧形卡槽218上的卡接凹槽2181中。

B3:依次将其它气体监测模块21以及通讯模块22以上述同样的方式进行安装。

模块组件2采用模块化设计,各个模块之间可以相互组合,用于可以根据实际的监测需要选用不同的模块组合,比如供电模块、PM2.5监测模块以及通讯模块;供电模块、甲醛监测模块以及通讯模块或者供电模块、PM2.5监测模块、甲醛监测模块以及通讯模块等,采用独立的电源模块进行供电,不需要外接工作电源,使用电池供电,方便携带的同时能够广泛在室外进行布网。

如图7与图8所示,固定底座1呈圆盘状,其内部形成有功能腔室15以用于后期新添功能的加入,固定底座1包括侧挡板11、与侧挡板11一体成型的上盖12和下盖13,其中,下盖13的直径大于各模块的直径,上盖12中心设置的连接结构与各模块顶盖212的连接结构均相同,供电模块20的下盖13通过旋转卡接方式固定连接在固定底座1上,在此不进行赘述。

上盖12的顶部靠近边缘沿圆周方向开设有转动槽121,转动槽121沿圆周方向等分开设有三个对接槽122,转动槽121内部于靠近对接槽122处向外构造形成有一抵靠部123,抵靠部123邻接对接槽122的端部均开设有旋转卡槽1231。

如图6与图7所示,固定底座1的上方设置有连接卡座14用于连接固定底座1以及防护罩3,连接卡座14包括中心开设有通孔,其通孔边缘向上形成有契合底罩的承托部141,承托部141沿圆周方向均匀开设有第二安装孔143,承托部141的顶部沿圆周方向设置有三个(数量不限于三个)的卡块142。

如图7与图8所示,连接卡座14的底部沿通孔边缘形成以后环形的挡圈144,挡圈144上沿圆周方向设置有三个与对接槽122大小弧度相同的对接条145,对接条145端部形成有对接凸起1451,连接卡座14与上盖12安装时,对接条145插入对接槽122中,之后二者相对转动使得对接条145旋入转动槽121中并且使得对接凸起1451卡在抵靠部123上的旋转卡槽1231中。

固定底座1的底部侧挡板11处开设有对中槽111。

如图9与图10所示,该保护罩3具有数个挡罩30,各个挡罩30之间相互插接堆叠在一起,并且通过锁紧件沿着插接轴线将各个挡罩30整体串接在一起。

挡罩30包括顶罩31、底罩33以及之间的数个中罩32。

顶罩31、底罩33以及中罩32均包括一个圆形的平板311,其中底罩33以及中罩32的平板311的中心开设有圆形的透孔313,平板311的外缘同时向下、向外延伸形成有环形的侧板312。

侧板312与平板311形成的锐角夹角在30-60度之间,或者10度至80度之间,优选的,锐角夹角为60度。经过大量的试验与研究,侧板312与平板311之间的夹角为60度,侧板312的宽度等于或者略大于相邻的平板311之间的间距时,防雨效果最佳,且对穿过保护罩内部的风速的影响最小。

顶罩31、中罩32以及底罩33的平板311的下表面沿周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圆柱形的定位柱3111,定位柱3111与顶罩31一体成型而成。优选的,定位柱3111设置有三个,其沿平板311的圆周方向等间距分布。

中罩32和底罩33的平板311的上表面沿周向设置有与定位柱3111同轴的定位套3112,定位套3112的直径略大于定位柱3111的直径,顶罩31通过定位柱3111与中罩32的定位套3112插接配合完成对接。各个中罩32和底罩33之间相互插接配合。

为了能够加强各定位柱3111的稳定性,在定位柱3111与侧板312之间均至少设置有一块加强筋3113,加强筋3113呈梯形以适应于定位柱3111与侧板31112之间形成的夹角。

加强筋3113底端距离定位柱3111底端的距离大于定位套3112的深度,这样定位柱3111能够完全插入定位套3112内部从而使得各挡罩30之间插接稳定。

返回看图6与图7,底罩33上的平板312内缘沿圆周方向等分开设有卡口331,连接卡座14上的卡块142与卡口331卡合固定,连接卡座14的承托部141与底罩33内壁面相贴合,防护罩3通过连接卡座14旋转卡接在固定底座1上。

如图9与图10所示,顶罩31、数个中罩32以及底罩33堆叠在一起,形成“百叶堆”状的保护罩3,其内部形成有能够容纳模块组件2的容纳腔室314。采用“百叶堆”状的结构设计,能够适用于各种气象条件,甚至抗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

各个定位柱3111的中心开设有贯通定位柱3111以及平板311的串接孔3114,连接件可以采用螺栓杆315,顶罩31上的定位柱3111内部预埋有固定螺母316,固定螺母316可以采用齿轮螺母,螺栓杆315从底罩33的底部由下而上依次穿过各串接孔3114并通过端部的螺纹旋紧在齿轮螺母中。

底罩33侧壁上一体成型有插头34,插头34与用于安装保护罩3的安装组件相配合。

插头34具有一个平面部341,平面部341向外延伸并于末端向下弯曲形成有插入部342,插入部342上开设有两条相互平行插入槽3421,插入部342的内表面开设有辅助插入槽3422,平面部341的下表面的中部开设有螺孔343。

组装过程:

保护罩3组装步骤如下所述:

S1:将顶罩31倒置放于桌面上;

S2:依次将各个中罩32、底罩33倒置,通过定位套3112插接在定位柱3111上完成顶罩与31中罩32、中罩32与中罩32以及中罩32与底罩33的安装;

S3:使用螺栓杆315从底罩33底面穿入串接孔3114中,使得螺栓杆315顶端的螺纹部与预埋在顶罩31的定位柱3111内的齿轮螺母316螺纹锁紧,完成整个保护罩3的组装过程。

通过定位柱3111以及定位套3112的设计,能够在对保护罩3组装时对各个挡罩30进行定位,保证各个挡罩30的同轴度且不会发生偏移,最后通过螺栓杆315将各个挡罩30整体串接,保证各个挡罩30相互锁紧。

防护罩30整体采用模块化设计,结构简单、整体组装拆卸方便、快捷;既降低了生产成本,也方便后期防护罩30配件的维修、更换。

如图11所示,安装组件4包括一个安装座40以及与安装座40相配合的带状紧固件44。

安装座40具有一个连接主体41,连接主体41的一侧设置有与插头相配合的安装部42,连接主体41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固定在电线杆、大树等柱形承载物或者墙面等平面承载物上的卡接部43,连接主体41、安装部42以及卡接部43三者为一体成型而成,可以采用模具成型加工而成,整体稳定性较强。

如图12与13所示,安装部42具有安装部本体421,安装部本体421上开设有容置槽422,容置槽422内部设置有至少两块相互平行且与容置槽422的侧板平行的插入板4221用于与插头34的插入槽3421插接配合;当插头34插入容置槽422内部时,插头34的上表面与连接主体41的表面齐平。

为了进一步的增加插接的稳定性,两块插入板4221的两侧以容置槽422的中心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有辅助插入板4222,辅助插入板4222与插入板4221的高度相同,辅助插入板4222与辅助插入槽3422插接配合。

容置槽422的底板上还固定连接有限位板4224,限位板4224横向连接插入板4221与辅助插入板4222,限位板4224、插入板4221和辅助插入板4222以及安装部本体421之间的空间构成了容置部423。当插头34与容置部423相互插接配合时,插入部342嵌合在容置部423中并依靠限位板4224抵挡防止插入部342向外滑脱。

如图13所示,容置槽422的底板上开设有漏水孔4223,在雨水天气时,雨水能够通过漏水孔4223及时排除,避免容置槽内积水。

如图13与14所示,容置槽422的底板的外侧向内凹陷形成弧形贴合部4225,弧形贴合部4225与固定底座1的外壁相互贴合,弧形贴合部4225的中部一体成型有向外延伸的凸块4226,该凸块4226能够与固定底座1底部形成有的对中槽111嵌合,凸块4226与对中槽111的配合能够对固定底座1进行居中限位,同时还能够防止两者的周向转动。

容置槽422的中部开设有至少一个安装孔424,当插头34插入容置槽422中时,安装孔424与插头34的平面部341的螺孔343同心,螺孔343内预埋有铜螺母,通过设置的连接件425从下向上穿入安装孔424与螺孔343中将安装部424与插头34锁紧。

连接件425可以选用自攻件、螺栓件,比如:机牙螺栓,螺栓件或者自攻件的端部可以设置有蝶形螺母,方便工作人员手动安装或者拆卸。

如图14与15所示,卡接部43具有由连接主体41两侧分别向远离连接主体41的方向扩张延伸形成的两块对称的夹板431,两块夹板431之间形成的夹持口432呈“V”字形、“U”字形或者“C”字形。

两块夹板431延伸的末端分别向外延伸形成有能够与墙面等平面承载物相贴合的固定部433,固定部433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固定孔4331,能够将固定部4331与墙面等平面承载物采用螺栓固定连接在一起。

每块夹板431的内侧沿夹板431延伸方向等间距均匀开设有夹齿4311,夹齿4311呈阶梯状分布一直延伸至固定部433,当夹板431夹持在电线杆、大树等柱形承载物上时,夹齿4311能够起到防滑、防转动的作用,提高了安装座安装的稳定性。

连接主体41内部横向开设有至少一条供带状紧固件44穿入的穿入通道45,优选的穿入通道45开设有两条,呈上下并列装设置。

夹板431的板面上相对应的开设有连通穿入通道45的开口4312,带状紧固件44能够从一端的夹板431内侧的开口4312穿入并且经过穿入通道45从另外一端的夹板431的开口4312穿出形成环装套圈。

为了能够使得带状紧固件44与穿入通道45贴合更加紧密,穿入通道45内部远离卡接部43的壁面呈弧形设置并且两端延伸至开口4312处。

带状紧固件44可以选用喉箍以及其他能够形成套圈抱紧在电线杆、大树等柱形承载物上的连接件均可。

当需要将空气质量传感监测仪布置到电线杆、大树等柱形承载物上时,只需要将两条喉箍穿入安装座40内,通过夹板431将安装座40夹持在电线杆、大树等柱形承载物上,然后通过两条抱箍将安装座40锁紧;当需要将空气质量传感监测仪布置到墙面等平面承载物上时,只需要将安装座40的固定部433水平贴合到墙面等平面承载物上,然后通过螺栓穿过固定部433上的固定孔4331将安装座40锁紧固定。

本实施例中的安装座40结构较为简单,操作方便、快捷,既能够布置到大树、电线杆等柱形承载物上,也能够布置在平面墙体等平面承载物上,使用范围较广,能够广泛布网。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