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强型红外汽车探测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57764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增强型红外汽车探测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红外探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增加冗余度、增强信号发射强度的红外汽车探测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利用红外光挡探测经过的车辆的设备,其最大探测距离为二十米左右。但随着车辆的增多,导致道路的不断拓宽,其探测距离已远远无法满足正常工作需要。尤其是在能见度低的情况下,其探测距离还要缩短,从而导致无法正常工作,设备不能满足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远距离探测的红外汽车探测电路。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增强型红外汽车探测电路,包括红外接收模块和至少两个红外发射二极管,所述红外发射二极管之间相互串联并分别并联一个稳压二极管,所述红外发射二极管一端接电源,其另一端接驱动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驱动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驱动三极管的基极接限流电阻,所述限流电阻一端接驱动三极管的基极,其另一端接单片机,所述驱动三极管的发射极还接有下拉电阻,所述下拉电阻一端接驱动三极管的发射极,其另一端接地;所述红外接收模块信号连接单片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红外接收模块采用HS0038B型红外接收模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HS0038B型红外接收模块3脚接电源,2脚接地,1脚与单片机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红外发射二极管采用TSAL6200型红外发射二极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红外发射二极管上套有透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透镜采用5°聚光透镜。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结构的红外汽车探测电路不仅探测距离广、可靠性高,同时兼容性好、功率低、环境影响小。本实用新型控制简单,效率高,在车辆探测使用中具有广阔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路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HS0038B红外接受集成模块内部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TSAL6200红外发射二极管的发射强度角度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调制波形图。

图中所示:1 红外接收模块,2红外发射二极管,3 单片机,4 稳压二极管,5 驱动三极管,6 上拉电阻,7 限流电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所示,一种增强型红外汽车探测电路,包括红外接收模块1和至少两个红外发射二极管2,所述红外发射二极管2之间相互串联并分别并联一个稳压二极管4,所述红外发射二极管2一端接电源,其另一端接驱动三极管5的集电极;所述驱动三极管5的发射极接地,所述驱动三极管的基极接限流电阻7,所述限流电阻7一端接驱动三极管的基极,其另一端接单片机3,所述驱动三极管5的发射极还接有下拉电阻6,所述下拉电阻6一端接驱动三极管的发射极,其另一端接地;所述红外接收模块1信号连接单片机3。

本电路采用两路冗余设计,两只红外发射二极管串联,同时每只红外发射二极管并联一个稳压二极管,增大发光强度;同时如果有一只损坏还可以继续使用,提高可靠性。利用驱动三极管作开关,与单片机相连,单片机发出调制信号,透过发射二极管对外发射信号,同时发射二极管上罩有透镜,实现有效聚光和提高发射距离。红外接收模块与单片机相连。

为进一步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特选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一种增强型红外汽车探测电路,包括HS0038B红外接收模块、TSAL6200红外发射二极管、单片机3、稳压二极管4、驱动三极管5、下拉电阻R1、限流电阻R2。HS0038B红外接收模块的3脚接电源,2脚接地,1脚与单片机相连,HS0038B红外接收模块接收调制信号并解调信号传给单片机。两只TSAL6200红外发射二极管串联,每只TSAL6200红外发射二极管并联一个稳压二极管4,一端接电源,另一端接驱动三极管5集电极,发射极接地,基极接限流电阻7接单片机3;5°聚焦透镜8盖在TSAL6200红外发射二极管上。红外发射二极管TSAL6200主要特点为高可靠性、发射功率大、发光强度大、发射角: ϕ = ± 17°、正向电压低、高脉冲电流操作与硅光电探测器光谱匹配好等。HS0038B红外接收模块主要特点为光线探测及前置放大集成一起、内部PCM频率滤波、TTL和COMS接口兼容、提高了电磁兼容性、低功耗、环境光影响小、连续数据传输达800bit/s。以小车最快时速50米/秒,车长3米则通过光档时间越60ms,因此单片机以小于60ms发射一组调制信号,如果接收方60ms内没有接收到信号,则说明有车经过。

采用本结构的红外汽车探测电路不仅探测距离广、可靠性高,同时兼容性好、功率低、环境影响小。本实用新型控制简单,效率高,在车辆探测使用中具有广阔前景。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本实用新型的保护方案不仅限于上述的实施例,还可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排列组合与变换,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各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