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的跌落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14533发布日期:2018-06-30 05:34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电池的跌落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跌落试验装置,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池的跌落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的不断发展,业内对电池包的技术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电池包存储有较大的能量,其安全性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车辆的运行过程中,车身整体不可避免地发生剧烈振动,甚至还需要将车辆受到意外碰撞时的安全性能纳入考虑范围,电池包也相应地需要具有承受各种外部冲击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设计电动车辆的电池,生产者设计了更多针对电池包的测试。电池的跌落测试逐渐成为一项更能体现电池安全性能的测试项目,目前的跌落测试中,通过吊车或类似起吊装置吊起电池后,以释放绳索的方式释放电池包,绳索如果与其他结构产生摩擦将影响电池的下落,并且操作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操作的电池的跌落试验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的跌落试验装置,其中,所述电池的跌落试验装置包括本体、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连接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一端可枢转地铰接于所述本体的第一铰点,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第一端可枢转地铰接于所述本体的第二铰点,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第三铰点,在锁定状态下,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水平延伸,并且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第二端竖直向上支撑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二端,所述连接杆锁定为竖直延伸,并且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能够承受沿水平方向的作用力而使得所述连接杆围绕所述第三铰点枢转,所述连接杆的枢转能够驱动第二支撑杆的第二端向下枢转以解除对所述第一支撑杆的支撑。

优选地,所述电池的跌落试验装置包括锁定件,所述锁定件铰接于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的第四铰点,所述锁定件能够将所述连接杆锁定为竖直延伸,并且所述锁定件能够承受水平方向的作用力而驱动竖直延伸的所述连接杆围绕所述第三铰点枢转。

优选地,所述锁定件为枢转杆,所述枢转杆的第一端铰接于所述本体的第五铰点,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的第四铰点铰接于所述枢转杆的第二端和第一端之间,所述枢转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铰点之间的部分为触发施力端,在锁定状态下,所述枢转杆沿竖直方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本体包括彼此水平间隔且共面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上形成有所述第一铰点,所述第二支撑板上形成有所述第二铰点和所述第五铰点。

优选地,所述本体包括吊挂部和水平支撑梁,所述吊挂部连接于所述水平支撑梁的上侧,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连接于所述水平支撑梁的下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板作用于所述水平支撑梁的重力力矩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作用于所述水平支撑梁的重力力矩彼此平衡。

优选地,所述吊挂部为吊挂圆环,所述吊挂圆环连接于所述水平支撑梁的中点。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有配重块。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端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形成有向下延伸的凸出板部,所述凸出板部上形成有所述第二铰点。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所述连接杆、所述锁定件分别形成为条形板状,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共面且厚度相同,所述连接杆、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共面且厚度相同。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连接杆与第二支撑杆的互锁特性,通过简单的施力操作即可实现由锁定状态向非锁定状态的转变,从而容易地释放第一支撑杆和悬挂的电池,操作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的跌落试验装置处于锁定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电池的跌落试验装置解锁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本体 2 第一支撑杆

3 第二支撑杆 4 连接杆

5 锁定件 6 第一支撑板

7 第二支撑板 8 水平支撑梁

9 吊挂圆环 10 配重块

11 第一铰点 12 第二铰点

13 第三铰点 14 第四铰点

15 第五铰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的跌落试验装置,其中,所述电池的跌落试验装置包括本体1、第一支撑杆2、第二支撑杆3、连接杆4,所述第一支撑杆2的第一端可枢转地铰接于所述本体1的第一铰点11,所述第二支撑杆3的第一端可枢转地铰接于所述本体1的第二铰点12,所述连接杆4的第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杆3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第三铰点13,在锁定状态下,所述第一支撑杆2和所述第二支撑杆3水平延伸,并且所述第二支撑杆3的第二端竖直向上支撑所述第一支撑杆2的第二端,所述连接杆4锁定为竖直延伸,并且连接杆4的第二端能够承受沿水平方向的作用力而使得所述连接杆4围绕所述第三铰点13枢转,所述连接杆4的枢转能够驱动第二支撑杆3的第二端向下枢转以解除对所述第一支撑杆2的支撑。

第一支撑杆2可以用于悬挂电池,例如通过绳索等,当第二支撑杆3对第一支撑杆2的支撑解除时,第一支撑杆2向下枢转,导致悬挂的电池从第一支撑杆2上滑落,完成电池的跌落测试。在锁定状态下,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水平延伸,连接杆4竖直延伸并支撑第二支撑杆3,第二支撑杆3对连接杆4的压力作用沿竖直方向延伸,并不能使得连接杆4枢转,通过驱动连接杆4的第二端枢转,连接杆4枢转为与竖直方向形成一定的角度,此时第二支撑杆3对连接杆4的压力作用可以进一步地驱动连接杆4枢转,连接杆4难以支撑第二支撑杆3,第二支撑杆3继续枢转直到不再支撑第一支撑杆2,相应地第一支撑杆2也向下枢转,悬挂的电池从第一支撑杆2上滑落,完成电池的跌落。

可见,通过将连接杆4保持为竖直延伸状态,连接杆4可以对第二支撑杆3实现支撑锁定,通过水平驱动连接杆4的第二端,可以容易地驱动连接杆4枢转,而第二支撑杆3可以进一步促进连接杆4枢转,最终可以释放第一支撑杆2,以使得悬挂于第一支撑杆2的电池滑落而完成电池的跌落。

另外,所述电池的跌落试验装置包括锁定件5,所述锁定件5铰接于所述连接杆4的第二端的第四铰点14,所述锁定件5能够将所述连接杆4锁定为竖直延伸,并且所述锁定件5能够承受水平方向的作用力而驱动竖直延伸的所述连接杆4围绕所述第三铰点13枢转。锁定件5用于锁定连接杆4,将连接杆4保持为竖直状态,使得连接杆4与第二支撑杆3形成自锁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锁定件5为枢转杆,所述枢转杆的第一端铰接于所述本体1的第五铰点15,所述连接杆4的第二端的第四铰点14铰接于所述枢转杆的第二端和第一端之间,所述枢转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铰点14之间的部分为触发施力端,在锁定状态下,所述枢转杆沿竖直方向延伸。如图1所示,锁定件5的锁定可以通过第二支撑杆3的压力作用实现,即第二支撑杆3的压力沿竖直方向作用在连接杆4上,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连接杆4同样对锁定件5施加竖直方向的压力,这样的压力作用并不能枢转竖直状态的锁定件5(枢转杆),锁定件5通过第二支撑杆3的力实现了锁定。可见,第二支撑杆3、连接杆4、锁定件5实现了自锁定,并且通过水平力推动锁定件5的下端可以破坏掉这种锁定平衡,一旦锁定件5与竖直方向具有夹角,连接杆4对锁定件5的作用力(沿连接杆4的长度方向延伸)可以促进锁定件5进一步枢转形成更大夹角(如图2所示),同时锁定件5也会带动连接杆4枢转,第二支撑杆3对连接杆4的作用力也会促进连接杆4的进一步枢转,最终第二支撑杆3枢转足够大的角度以释放第一支撑杆2。

具体的,所述本体1包括彼此水平间隔且共面的第一支撑板6和第二支撑板7,所述第一支撑板6上形成有所述第一铰点11,所述第二支撑板7上形成有所述第二铰点12和所述第五铰点15。本体1形成较为简单的结构,在保持足够的强度的前提下,节省材料成本。其中,第一支撑板6和第二支撑板7大致形成为条形板并向下延伸,二者保持间隔以为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提供枢转空间。第二铰点12和第一铰点11的高度相差较小,以保证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水平延伸时,第二支撑杆3的第二端可以支撑在第一支撑杆2的第二端的下侧,用于悬挂电池的绳索挂在第一支撑杆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合适位置。

另外,所述本体1包括吊挂部和水平支撑梁8,所述吊挂部连接于所述水平支撑梁8的上侧,所述第一支撑板6和所述第二支撑板7连接于所述水平支撑梁8的下侧。通过吊挂部可以将所述跌落试验装置悬挂于某些结构上,而具有足够的跌落高度,吊挂部可以为钩状或环状等形状的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板6作用于所述水平支撑梁8的重力力矩与所述第二支撑板7作用于所述水平支撑梁8的重力力矩彼此平衡。本体1以悬挂的方式固定,因此,需要整体保持平衡,第一支撑板6以及第一支撑杆2产生的重力力矩与第二支撑板7、第二支撑杆3、连接杆4以及锁定件5的重力力矩彼此平衡,以保证在锁定状态下,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水平延伸,并且连接杆4和锁定件5竖直延伸。

具体的,所述吊挂部为吊挂圆环9,所述吊挂圆环9连接于所述水平支撑梁8的中点。相应的,第一支撑板6对水平支撑梁8的重力力臂为第一支撑板6的重心与水平支撑梁8的中点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第二支撑板7对水平支撑梁8的重力力臂为第二支撑板7与水平支撑梁的中点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

另外,所述第一支撑板6上设有配重块10。第一支撑板6上仅安装有第一支撑杆2,第二支撑板7上安装有第二支撑杆3、连接杆4以及锁定件5,二者的重力相差较大,为了平衡第一支撑板6与第二支撑板7的重力力矩,可以在第一支撑板6上设置配重块10,使得第一支撑板6与第二支撑板7的重力大致相同,从而二者的力臂也大致相同,避免出现二者力臂相差过大的问题。

具体的,所述第二支撑板7的下端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板6的一侧形成有向下延伸的凸出板部,所述凸出板部上形成有所述第二铰点12。如图1和图2所示,凸出板部大致倾斜延伸,凸出板部左侧的空间可以允许第二支撑杆3和连接杆4枢转,避免连接杆4与第二支撑板7发生干涉。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杆2、所述第二支撑杆3、所述连接杆4、所述锁定件5分别形成为条形板状,所述第一支撑杆2与所述第二支撑杆3共面且厚度相同,所述连接杆4、所述第一支撑板6和所述第二支撑板7共面且厚度相同。第一支撑杆2与第二支撑杆3共面,以通过第二支撑杆3支撑第一支撑杆2。另外,第二支撑杆3和锁定件5分别位于连接杆4的两侧,通过以上设计,可以避免连接杆4与第二支撑板7产生干涉,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