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速试验台主机中的上角接触轴承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52389阅读:492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速试验台主机中的上角接触轴承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超速试验台主机中的上角接触轴承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转子的角接触轴承根据轴承的相对受力方向而布置,对实际工作无影响,但是在拆卸更换轴承时,由于是高速精密轴承,因此转子、轴承、轴承座的配合很紧密,所以使得在拔取上轴承座拆卸轴承时,会带动上轴承座内上角接触轴承的外圈向与轴承正常受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进而使得上轴承座的内、外圈易发生分离,损坏轴承。

另外,现在的超速试验台主机中轴套环无法对转子进行限位,所以转子上未安装叶轮时,转子在主机内部会自然落下,且轴环采用回型勾密封防尘,加工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超速试验台主机中的上角接触轴承的安装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有:一种超速试验台主机中的上角接触轴承的安装结构,包括机壳、定子、转子和上角接触轴承,所述定子固定于机壳内,转子转动支承于定子内,上角接触轴承套设于转子上,还包括上轴承座、上弹簧、上浮动环和轴套环,所述上轴承座固定连接在机壳的顶端,上角接触轴承置于上轴承座内,轴套环套设于转子上,且轴套环与转子之间过盈配合,轴套环的一端抵接于上角接触轴承的内圈上,另一端伸于上轴承座内;上浮动环套设于转子上,上弹簧设于上轴承座内,且上弹簧的顶端抵接于上浮动环上,并将上浮动环抵触于上角接触轴承的外圈上。

进一步地,所述上轴承座上设有第一凸台部,在第一凸台部上设有第二凸台部,所述机壳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凸台部和第二凸台部相适配的上定位台阶孔。

进一步地,所述上轴承座的轴心方向设有具有两个台阶面的第一台阶孔,在第一台阶孔的上端台阶面上设有密封槽,在第一台阶孔的下端台阶面上设有上弹簧安装槽。

进一步地,所述轴套环的两端设有凸起密封部,该凸起密封部伸于所述密封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上浮动环的两端设有凸起定位部,该凸起定位部抵触于上角接触轴承的外圈上。

进一步地,所述轴套环上设有半螺纹通孔,在半螺纹通孔内螺纹连接有紧定螺钉。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改变上角接触轴承受力方向的布置方式,便于轴承内外圈拆卸时,受力是正常工作时的受力方向,不会损坏轴承;

2)上角接触轴承外圈的一端固定替代现有的两端固定,可以使上角接触轴承外圈跟随内圈上下轻微浮动,上弹簧的布置也使上角接触轴承内外圈上下浮动时,保持同步不发生分离;

3)轴套环与转子过盈配合,对未安装叶轮的空转子起到轴向的定位作用,转子不会掉落;轴套环简化密封结构,便于加工和装配,轴套环上的半螺纹通孔便于增加润滑脂,在拆卸轴套环时,半螺纹通孔还可以作为施力点,一孔多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超速试验台主机中的结构图。

图2和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放大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上轴承座、上浮动环和轴套环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超速试验台主机中的上角接触轴承的安装结构,包括机壳11、定子12、转子13、上角接触轴承21、上轴承座31、上弹簧32、上浮动环33和轴套环34,定子12固定于机壳11内,转子13转动支承于定子12内,上轴承座31固定连接在机壳11的顶端,上角接触轴承21套设于转子13上,且上角接触轴承21置于上轴承座31内,轴套环34套设于转子13上,且轴套环34与转子13之间过盈配合。轴套环34的一端抵接于上角接触轴承21的内圈上,另一端伸于上轴承座31内。上浮动环33套设于转子13上,上弹簧32设于上轴承座31内,且上弹簧32的顶端抵接于上浮动环33上,并将上浮动环33抵触于上角接触轴承21的外圈上。

本实用新型中的上轴承座31上设有第一凸台部311,在第一凸台部311上设有第二凸台部312,第一凸台部311、第二凸台部312以及上轴承座31同轴设置,且第一凸台部311的直径大于第二凸台部312的直径。与之相对应地,在机壳11上设有与第一凸台部311和第二凸台部312相适配的上定位台阶孔。

为便于定位安装上角接触轴承21,在上轴承座31的轴心方向设有具有两个台阶面(上端台阶面A和下端台阶面B)的第一台阶孔310,在第一台阶孔310的上端台阶面A上设有密封槽3101,在第一台阶孔310的下端台阶面B上设有上弹簧安装槽3102,上弹簧32置于上弹簧安装槽3102内。

为保证密封效果,在轴套环34的两端设有凸起密封部341,该凸起密封部341伸于上述密封槽3101内。凸起密封部341与密封槽3101相配合,可以有效的避免灰尘进入上角接触轴承21内,影响转动效果。在轴套环34上设有凸起定位台342,凸起定位台342抵触于上角接触轴承21的内圈上。

在轴套环34上设有半螺纹通孔,在半螺纹通孔内螺纹连接有紧定螺钉6。半螺纹通孔便于增加润滑脂。工作时,紧定螺钉6螺纹连接在半螺纹通孔内,堵住螺纹孔用于防尘。

在上浮动环33的两端设有凸起定位部331,该凸起定位部331抵触于上角接触轴承21的外圈上。上浮动环33可以增加上弹簧32与上角接触轴承21之间的接触面积,若直接用上弹簧32顶住上角接触轴承21的外圈,一方面磨损轴承外圈,另一方面由于轴承外圈面积小,上弹簧32端面不能全部与轴承外圈的端面接触。上浮动环33能够保证上弹簧端32自由端的缓冲力全部作用于上角接触轴承21的外圈上。

使用时,由于上角接触轴承21对转子的轴向受力方向是向上,在拆卸上角接触轴承21时,通过拆卸上轴承座31即可实现上角接触轴承21的拆卸。拔出上轴承座31的过程中,上轴承座31的下端台阶面B推动上角接触轴承21的外圈,随着上角接触轴承21外圈的向上移动,此时外圈推着内圈的受力方向就是上角接触轴承内、外圈工作的受力方向,从而可以带动内圈一起从转子13上拆卸下来。上轴承座31满足上角接触轴承21在拆卸时,通过向上拔取上轴承座31,上轴承座31的下端台阶面B顶住上角接触轴承21的外圈,从而将上角接触轴承21从转子上剥离。

另外,上角接触轴承21置于上轴承座31内,在工作过程中,若转子13向下轻微浮动,则上角接触轴承21的内圈压紧外圈,外圈顶住上轴承座31的下端台阶面B上,正常工作。若转子13向上浮动,则上角接触轴承21的内圈向上移动,此时上弹簧32可以顶着上角接触轴承21的外圈跟随内圈一起向上移动,使上角接触轴承21的内、外圈不分离。同时上弹簧32还可以在拆卸叶轮,转子向上略微移动时,上角接触轴承21内外圈保持不分离。

轴套环34与转子13过盈配合,对未安装叶轮的空转子起到轴向的定位作用,转子不会掉落。轴套环34简化密封结构,便于加工和装配,轴套环34上的半螺纹通孔便于增加润滑脂,在拆卸轴套环34时,半螺纹通孔还可以作为施力点,一孔多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