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关柜温湿度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42359发布日期:2018-07-27 21:46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辅助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开关柜温湿度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开关柜中的许多设备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会出现故障,主要由于材质、施工质量差等原因,像母排、电缆接头处固定不牢固、柜内绝缘距离不够等都会使接头处温度过高产生局部放电,加速绝缘老化,若不能及时检修,将会导致严重的设备事故。目前主要依靠运维人员对开关柜进行巡检来发现异常发热,从而确定故障设备,但是巡检人员不可能对开关柜进行不间断监测,设备出故障时无法及时知晓。同样在常年湿度较大的地区,开关柜内湿度大容易在电气导电部位产生凝露,长期会引发设备故障,而目前同样无法对开关柜的湿度进行不间断监测,无法及时了解设备状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开关柜温湿度监测系统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开关柜温湿度监测系统,包括通过总线连接通讯的主控制器和从控制器、以及设置于开关柜温度监测关键点的红外测温探头和湿度传感器;其中,所述红外测温探头和湿度传感器分别包括片选端口,所述主控制器分别连接所述红外测温探头和湿度传感器的片选端口,所述红外测温探头的温度信号输出端和所述湿度传感器的湿度信号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从控制器;所述主控制器分别与报警模块、LED显示模块、无线传输模块以及现场监测主机连接,所述主控制器通过所述无线传输模块连接所述远程终端。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开关柜温湿度监测系统上,所述主控制器采用C8051F350单片机;所述从控制器采用STC89S52单片机。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开关柜温湿度监测系统上,所述主控制器通过开关电路电源与220V交流电源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开关柜温湿度监测系统上,所述报警模块为蜂鸣器或指示灯。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开关柜温湿度监测系统上,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为GSM模块。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开关柜温湿度监测系统上,所述远程终端为PC机或手机。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开关柜温湿度监测系统,能够实时检测开关柜内的温湿度,在温湿度出现异常时现场发生警报,同时将报警信号发送给监测终端,现场工作人员和远程工作人员均能分别通过现场监测主机和远程终端及时知晓开关柜内故障,及时进行检修,减少设备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开关柜温湿度监测系统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开关柜温湿度监测系统,包括通过总线连接通讯的主控制器1和从控制器2、以及设置于开关柜温度监测关键点的红外测温探头7和湿度传感器8;其中,所述红外测温探头7和湿度传感器8分别包括片选端口,所述主控制器1分别连接所述红外测温探头7和湿度传感器8的片选端口,所述红外测温探头7的温度信号输出端和所述湿度传感器8的湿度信号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从控制器2;所述主控制器1分别与报警模块3、LED显示模块4、无线传输模块10以及现场监测主机9连接,所述主控制器1通过所述无线传输模块10连接所述远程终端11。

在本实施例的开关柜温湿度监测系统上,所述主控制器1采用C8051F350单片机;所述从控制器2采用STC89S52单片机。双控制器的结构既能发挥C805F350单片机运算速度高,并自带AD转换器等优点,又利用STC89S52单片机丰富的I/O资源,弥补了C805F350中I/O口较少的不足。在应用时,主控制器1可通过片选端口使能选择需要获取湿温度监测值的红外测温探头7和湿度传感器8,相应红外测温探头7和湿度传感器8将所采集到的温度和湿度信号通过从控制器2传输至主控制器1中。

在本实施例的在开关柜温湿度监测系统上,所述主控制器1通过开关电路电源5与220V交流电源6连接,开关电源电路5用于给该开关柜温湿度监测系统上各模块提供电源。

此外,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该开关柜温湿度监测系统上的报警模块3为蜂鸣器或指示灯,蜂鸣器和指示灯的电路结构简单且报警效果明显;考虑到主控制器1和远程终端11通信的稳定性和及时性,无线通信模块选用GSM模块,主控制器1判断采集的开关柜内的温湿度值超过预设阈值后,控制GSM模块将报警信息通过短信形式发送给远程终端11,该所述远程终端11可为控制室的PC机,也可为巡检人员的手机,与主控制器1的无线传输模模块10连接,接收主控制器1发送的报警信息。现场监测主机9可自动存储温度值,为今后分析提供了数据资源。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实用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