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纳米基液的湿度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63084发布日期:2018-07-31 22:12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纳米基液的湿度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富氧空气净化纳米基液是一种由活性分子筛/金属离子吸附剂等主基成分构成的具有多重催化结构的复合型亲水系列的净化剂。喷涂后形成羟基结构型的结晶膜层不含任何有机物质粘着剂,羟基结构型催化膜层与空气中的水分和氧及有机物反应后通过不同的途径产生羟基自由基。羟基,又称氢氧基,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一个氢原子相连组成的中性原子团,生成的羟基自由基会诱发一系列的自由基链反应,几乎无选择地直接迅速攻击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可快速分界甲醛、苯、氨、TOVC等挥发性的有机污染物。

经研究发现,纳米基液加热至一定温度条件下,挥发效果达到最佳,能够起到分解空气中的甲醛、苯等有害物质的作用,常规的加热需要将纳米基液放置于易于吸水的物体内,如棉、碳等,然后对该物体加热,以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为了能够准备判断吸水物质内的纳米基液是否达到一定的饱和度,需要一种新型的湿度检测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纳米基液的湿度检测装置,能够检测吸水物质内的纳米基液的含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纳米基液的湿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包括两个探针,所述探针包括:

检测段,所述检测段采用贵金属材料制成,所述检测段的前端呈锥形;

引线段,所述引线段的一端与检测电路连接,另一端与检测段连接;

所述两个探针中的一个探针的引线端通过上拉电阻接正电压,且该引线端还与信号输出端连接,另一探针的引线端接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所述引线端为易于锡焊的金属,包括铜、锌或铬中的任意一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所述检测段采用金、银、钨或钼中的任意一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所述引线段和检测段之间通过焊接或者机械夹压的方式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所述信号输出端与比较器连接,当信号输出端输出的信号小于设定值时,则发出饱和信号。

当吸水物质内吸入纳米基液后,所述检测装置的两个探针的检测段插入吸水物质内,当吸水物质内湿度越大,则吸水物质的阻值越小,信号输出端的电位越小,通过模数转换可将湿度值转换成数字量,通过湿度值就可以判断吸水物质内的纳米基液是否达到一定的饱和度。本实用新型区别于现有技术之处在于:由于检测段是直接接触纳米积液的,一般金属接触纳米积液后,若金属两端存在一定电压差,则会产生电离现象,电离会使得金属腐蚀,因此,为了减小电离引起的腐蚀,影响检测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检测段采用贵金属材料,如金、银、钨、钼等,且该检测段的前端带有一定的倾斜度,易于插入被检测物体。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能够有效检测吸水物质内的纳米基液的含量,从而判断吸水物质内的纳米基液是否达到一定的饱和度,且使用寿命长,不会因腐蚀而影响检测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包括:

第一探针A、第二探针B、检测段1、引线段2、吸水物质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所示,一种用于纳米基液的湿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包括第一探针A、第二探针B,所述第一探针A和第二探针B的端部均呈锥形,插入吸水物质3中,其中第一探针A通过上拉电阻R1接正电压VCC,且该第一探针A还与信号输出端ADC连接,第二探针B的引线端接地。

所述第一探针A和第二探针B包括:

检测段1,所述检测段1采用贵金属材料制成,所述检测段1的前端呈锥形;

引线段2,所述引线段2的一端与检测电路连接,另一端与检测段1连接,所述引线段和检测段之间通过焊接或者机械夹压的方式连接。

所述第一探针A和第二探针B的检测段插入吸水物质内,当吸水物质内纳米基液的含量越大,则湿度越大,吸水物质的阻值越小,信号输出端的电位越小,通过模数转换可将湿度值转换成数字量,通过湿度值就可以判断吸水物质内的纳米基液是否达到一定的饱和度。

引线段采用易于锡焊的金属,如铜、锌、铬等材料,检测段是直接接触纳米积液的,为了减小电离引起的腐蚀,必须采用贵金属材料,如金、银、钨、钼等,为了将检测端与引线端连接起来,并保持电特性,连接的方式可以是高温焊接或者机械夹压。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只局限于上述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