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土壤水蒸发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42855发布日期:2018-08-24 18:19阅读:42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蒸发测量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土壤水蒸发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土壤水分蒸发是田地水分蒸散的主要组成部分,且属于无效耗水,减少课间蒸发量对提高田地水分利用率、节约用水和旱涝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对土壤的水分流失进行及时的监测,以往的装置体积较大,使用麻烦,结构复杂,功能单一,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土壤水蒸发测量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土壤水蒸发测量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体积较大,结构复杂,功能单一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土壤水蒸发测量装置,包括装置底座,所述装置底座的顶部右侧安装有太阳能发电板支撑杆,所述太阳能发电板支撑杆的顶部安装有太阳能发电板,所述装置底座的顶部中侧安装有智能控制箱,所述装置底座的顶部左侧安装有温感设备支撑杆,所述温感设备支撑杆的顶部安装有温感设备,所述温感设备的顶部安装有风速仪,所述装置底座的左端插接有三组传感器导线,三组所述传感器导线的左端分别连接于第一水分传感器、第二水分传感器、第三水分传感器的顶部,所述第三水分传感器外壳内腔顶部安装有第三水分传感器,所述第三水分传感器外壳的内腔中部扣接有水分吸附膜,所述智能控制箱分别与太阳能发电板、温感设备、风速仪、传感器导线、第一水分传感器、第二水分传感器和第三水分传感器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三水分传感器外壳的顶部均匀开设有排气孔。

优选的,所述第一水分传感器和第二水分传感器的底部均安装有感应针。

优选的,所述温感设备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强化玻璃防护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体积较小,便于携带,结构简单,操作容易,功能齐全,节能环保,可以在任意地区根据需要使用本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装置底座、2智能控制箱、3太阳能发电板支撑杆、4太阳能发电板、5温感设备支撑杆、6温感设备、7风速仪、8传感器导线、9第一水分传感器、10第二水分传感器、11第三水分传感器外壳、12第三水分传感器、13水分吸附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土壤水蒸发测量装置,包括装置底座1,装置底座1的顶部右侧安装有太阳能发电板支撑杆3,太阳能发电板支撑杆3的顶部安装有太阳能发电板4,装置底座1的顶部中侧安装有智能控制箱2,装置底座1的顶部左侧安装有温感设备支撑杆5,温感设备支撑杆5 的顶部安装有温感设备6,温感设备6的顶部安装有风速仪7,装置底座1的左端插接有三组传感器导线8,三组传感器导线8的左端分别连接于第一水分传感器9、第二水分传感器10、第三水分传感器12的顶部,第三水分传感器外壳11 内腔顶部安装有第三水分传感器12,第三水分传感器外壳11的内腔中部扣接有水分吸附膜13,智能控制箱2分别与太阳能发电板4、温感设备6、风速仪7、传感器导线8、第一水分传感器9、第二水分传感器10和第三水分传感器12电性连接。

其中,第三水分传感器外壳11的顶部均匀开设有排气孔,第一水分传感器 9和第二水分传感器10的底部均安装有感应针,温感设备6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强化玻璃防护罩。

工作原理:将本方案装置底座1放置于平坦露天处,把第一水分传感器9 和第二水分传感器10插入需要监测的土壤中,并将第三水分传感器外壳11放置于平坦处用土把底部边缘处覆盖,装置底座1的顶部左侧安装有温感设备支撑杆5,温感设备支撑杆5顶部安装有温感设备6,可监测环境温度变化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温感设备6的顶部安装有风速仪7,可以监测环境风速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第三水分传感器外壳11的内腔中部安装有水分吸附膜13,可以将第三水分传感器外壳11底部土壤蒸发的水分进行吸附,第三水分传感器外壳11的内腔顶部安装有第三水分传感器12,可以对壳内蒸发水分进行监测,用于对比第一水分传感器9和第二水分传感器10的数据,方便精确计算土壤水分蒸发量,第三水分传感器外壳11的顶部左右两端开设有排气孔,可以及时将蒸发水蒸气排出去,太阳能发电板4可以供给电量给智能控制箱2,再由智能控制箱2将电量分配给温感设备6、风速仪7、第一水分传感器9、第二水分传感器 10、第三水分传感器12,水分传感器和温感设备6、风速仪7监测到的数据可以及时存储到智能控制箱2中便于处理分析。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