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75470发布日期:2018-08-01 01:23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监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新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是一种特定目的的监测,它要求监测人员在第一时间达到事故现场,用小型便携、快速检测仪器或装置,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判断和测定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物的浓度、污染范围、扩散速度及危害程度,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应急监测是事故应急处置、善后处理的技术支持,为正确决策赢得宝贵时间、有效控制污染范围、缩短事故持续时间、减小事故损失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对突发性污染事故进行检测的监测仪监测角度有限,不能够自动进行调节方位,而且体积较大,不便于收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装置,其能够解决上述现在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的一种新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装置,包括外框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外框体内的第一滑行槽,所述外框体顶部端面左右两侧互称安装有两个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端安装有手提架,所述第一滑行槽左右内壁内联通设有互称的第二滑行槽,所述第一滑行槽内滑动配合连接有内框体,所述第二滑行槽内滑动配合连接有第一滑行块,所述第一滑行块接近所述第一滑行槽的端面上与所述内框体相对应的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行块内螺纹配合连接有上下伸展的第一螺状杆,所述第一螺状杆底部伸展末端与所述第二滑行槽底部内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螺状杆顶部伸展末端动力连接有第一马达,所述第一马达外表面嵌设于所述第二滑行槽顶部内壁内且与之固定连接,所述内框体内设有第一空洞腔,所述第一空洞腔顶部联通设有第一孔槽,所述第一孔槽顶部贯穿所述内框体顶部端面,所述第一空洞腔内转动配合连接有转向架,所述转向架底部端面动力连接有第二马达,所述第二马达外表面嵌设于所述第一空洞腔底部内壁内且与之固定连接,所述转向架内设有第二空洞腔,所述第二空洞腔顶部内壁内联通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孔槽正下方的第二孔槽,所述第二空洞腔底部内壁内联通设有第三空洞腔,所述内框体顶部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孔槽左右端且互称的第一装接块,所述第一装接块顶部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第一孔槽正上方的撑持板,所述撑持板内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孔槽中端正上方的环状槽,所述环状槽内铰接连接有环状块,所述环状块上设有上下伸展的第一摆臂,所述第一摆臂顶部伸展末端设有监测仪,所述第一摆臂底部伸展段内设有口部往下的第三滑行槽,所述第二空洞腔内设有左右伸展的导接杆,所述导接杆左右伸展末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空洞腔左右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导接杆上滑动配合连接有第二滑行块,所述第二滑行块与所述第一空洞腔前后内壁滑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二滑行块顶部铰接连接有凸缘,所述凸缘顶部固定连接有向上伸展且与所述第三滑行槽滑动配合连接第一连杆,所述第二滑行块左端端面上固定连接有向左伸展的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左端伸展末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装接块,所述第二装接块前端端面内设有上下伸展的第四滑行槽,所述第二空洞腔内设有前后伸展的撑持杆,所述撑持杆前后伸展末端与所述第二空洞腔前后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撑持杆上铰接连接有上下伸展的第二摆臂,所述第二摆臂顶端末端设有与所述第四滑行槽铰接配合连接的第一转接轮,所述第二摆臂底部伸展末端插进所述第三空洞腔内且设有向前伸展的第二转接轮,所述第三空洞腔内设有转筒,所述转筒周向设有用以与所述第二转接轮铰接连接且左右弯曲的沉腔,所述转筒上设有前后前后伸展的第一转接轴,所述第一转接轴左端伸展末端与所述第三空洞腔左端内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转接轴右端伸展末端动力连接有第三马达,所述第三马达外表面嵌设于所述第三空洞腔右端内壁内且与之固定连接,所述转向架内设有位于所述第三马达右端的控管器,所述控管器与所述第二马达和第三马达电路连接,所述第三马达的外部还设置有护载装置。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连杆插进所述第三滑行槽内的部分设有前后穿通且沿所述第三滑行槽伸展的第五滑行槽,所述第五滑行槽内滑动配合连接有前后伸展的第三装接块,所述第三装接块前后伸展末端与所述第三滑行槽前后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装接块上下端端面分别与所述第五滑行槽顶部内壁和底部内壁推顶连接有第一弹压件和第二弹压件。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护载装置包括消震块和除热鳍片,所述消震块设置在所述第三马达的上端和下端且与所述第三马达固定连接,所述除热鳍片设置在所述第三马达的前端和后端且与所述第三马达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发明的设备在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一滑行块位于所述第二滑行槽最底部,使所述内框体以及所述监测仪完全位于所述第一滑行槽内,从而将设备的主要部件收纳,便于搬移和维护,防止损坏重要部件。

当本发明的设备工作时,只需将装置供电即可,然后启动所述第一马达带动所述第一螺状杆,所述第一螺状杆带动所述第一滑行块上移,所述第一滑行块带动所述内框体上移,当所述内框体上移至顶部端面与所述外框体顶部端面齐平时,停止所述第一马达,此时,所述控管器控制同时启动所述第二马达和所述第三马达,所述第二马达带动所述转机机体转动,同时,所述第三马达带动所述第一转接轴转动,所述第一转接轴带动转筒转动,转筒带动所述第二摆臂摆动,所述第二摆臂带动所述第二连杆左右移动,所述第二连杆带动所述第二滑行块左右移动,第二滑行块带动所述第一连杆摆动,所述第一连杆带动所述第一摆臂摆动,使监测仪在最大范围内转动进行检测污染物,从而提高了设备的监测能力。

当不需要进行检测污染物需要收纳时,控管器控制所述第二马达和所述第三马达停止运转,此时,控制所述第一马达带动所述第一螺状杆反向转动,所述第一螺状杆带动所述第一滑行块下移,所述第一滑行块带动所述内框体下移,当所述第一滑行块移动至所述第二滑行槽最底部时,此时,内框体和监测仪完全位于所述第一滑行槽内,从而提高了设备的移动方便性。

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提高了设备便于移动进行检测污染物的方便性,又通过监测仪全方位转动的模式,提高了设备监测能力,从而提高了设备移动过程中的实用性以及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发明由下述的具体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装置外部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装置内部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内框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b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c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护载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7所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装置,包括外框体100以及设置在所述外框体100内的第一滑行槽106,所述外框体100顶部端面左右两侧互称安装有两个连接板201,所述连接板201上端安装有手提架202,所述第一滑行槽106左右内壁内联通设有互称的第二滑行槽104,第一滑行槽106内滑动配合连接有内框体107,所述第二滑行槽104内滑动配合连接有第一滑行块103,所述第一滑行块103接近所述第一滑行槽106的端面上与所述内框体107相对应的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行块103内螺纹配合连接有上下伸展的第一螺状杆105,所述第一螺状杆105底部伸展末端与所述第二滑行槽104底部内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螺状杆105顶部伸展末端动力连接有第一马达102,所述第一马达102外表面嵌设于所述第二滑行槽104顶部内壁内且与之固定连接,所述内框体107内设有第一空洞腔114,所述第一空洞腔114顶部联通设有第一孔槽124,所述第一孔槽124顶部贯穿所述内框体107顶部端面,所述第一空洞腔114内转动配合连接有转向架113,所述转向架113底部端面动力连接有第二马达116,所述第二马达116外表面嵌设于所述第一空洞腔114底部内壁内且与之固定连接,所述转向架113内设有第二空洞腔111,所述第二空洞腔111顶部内壁内联通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孔槽124正下方的第二孔槽142,所述第二空洞腔111底部内壁内联通设有第三空洞腔115,所述内框体107顶部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孔槽128左右端且互称的第一装接块143,所述第一装接块143顶部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第一孔槽124正上方的撑持板128,所述撑持板128内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孔槽124中端正上方的环状槽,所述环状槽内铰接连接有环状块125,所述环状块125上设有上下伸展的第一摆臂126,所述第一摆臂126顶部伸展末端设有监测仪127,所述第一摆臂126底部伸展段内设有口部往下的第三滑行槽129,所述第二空洞腔111内设有左右伸展的导接杆112,所述导接杆112左右伸展末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空洞腔111左右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导接杆112上滑动配合连接有第二滑行块121,所述第二滑行块121与所述第一空洞腔111前后内壁滑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二滑行块121顶部铰接连接有凸缘122,所述凸缘122顶部固定连接有向上伸展且与所述第三滑行槽129滑动配合连接第一连杆123,所述第二滑行块121左端端面上固定连接有向左伸展的第二连杆120,所述第二连杆120左端伸展末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装接块137,所述第二装接块137前端端面内设有上下伸展的第四滑行槽138,所述第二空洞腔111内设有前后伸展的撑持杆140,所述撑持杆140前后伸展末端与所述第二空洞腔111前后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撑持杆140上铰接连接有上下伸展的第二摆臂136,所述第二摆臂136顶端末端设有与所述第四滑行槽138铰接配合连接的第一转接轮139,所述第二摆臂136底部伸展末端插进所述第三空洞腔115内且设有向前伸展的第二转接轮141,所述第三空洞腔115内设有转筒135,所述转筒135周向设有用以与所述第二转接轮141铰接连接且左右弯曲的沉腔139,所述转筒135上设有前后前后伸展的第一转接轴134,所述第一转接轴134左端伸展末端与所述第三空洞腔115左端内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转接轴134右端伸展末端动力连接有第三马达118,所述第三马达118外表面嵌设于所述第三空洞腔115右端内壁内且与之固定连接,所述转向架113内设有位于所述第三马达118右端的控管器119,所述控管器119与所述第二马达116和第三马达118电路连接,所述第三马达118的外部还设置有护载装置。

有益地,所述第一连杆123插进所述第三滑行槽129内的部分设有前后穿通且沿所述第三滑行槽129伸展的第五滑行槽130,所述第五滑行槽130内滑动配合连接有前后伸展的第三装接块132,所述第三装接块132前后伸展末端与所述第三滑行槽129前后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装接块132上下端端面分别与所述第五滑行槽130顶部内壁和底部内壁推顶连接有第一弹压件133和第二弹压件131,便于第一摆臂126与第一连杆123之间的极限连接,从而使监测仪127稳定工作。

有益地,所述护载装置包括消震块1181和除热鳍片1182,所述消震块1181设置在所述第三马达11的上端和下端且与所述第三马达118固定连接,所述除热鳍片1182设置在所述第三马达118的前端和后端且与所述第三马达118固定连接,所述除热鳍片1182用以吸收并散发所述第三马达118在运行时产生的热量,所述消震块1181用以减少所述第三马达118在运行时产生的震动力从而防止所述第三马达118在运行时产生的震动力过大而导致本装置抖动。

本发明的设备在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一滑行块103位于所述第二滑行槽104最底部,使所述内框体107以及所述监测仪127完全位于所述第一滑行槽106内。

当本发明的设备工作时,只需将装置供电即可,然后启动所述第一马达102带动所述第一螺状杆105,所述第一螺状杆105带动所述第一滑行块103上移,所述第一滑行块103带动所述内框体107上移,当所述内框体107上移至顶部端面与所述外框体100顶部端面齐平时,停止所述第一马达102,此时,所述控管器119控制同时启动所述第二马达116和所述第三马达118,所述第二马达116带动所述转机机体113转动,同时,所述第三马达118带动所述第一转接轴134转动,所述第一转接轴134带动转筒135转动,转筒135带动所述第二摆臂136摆动,所述第二摆臂136带动所述第二连杆120左右移动,所述第二连杆120带动所述第二滑行块121左右移动,第二滑行块121带动所述第一连杆123摆动,所述第一连杆123带动所述第一摆臂126摆动,使监测仪127在最大范围内转动进行检测污染物。

当不需要进行检测污染物需要收纳时,控管器119控制所述第二马达116和所述第三马达118停止运转,此时,控制所述第一马达102带动所述第一螺状杆105反向转动,所述第一螺状杆105带动所述第一滑行块103下移,所述第一滑行块103带动所述内框体107下移,当所述第一滑行块103移动至所述第二滑行槽104最底部时,此时,内框体107和监测仪127完全位于所述第一滑行槽106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发明的设备在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一滑行块位于所述第二滑行槽最底部,使所述内框体以及所述监测仪完全位于所述第一滑行槽内,从而将设备的主要部件收纳,便于搬移和维护,防止损坏重要部件。

当本发明的设备工作时,只需将装置供电即可,然后启动所述第一马达带动所述第一螺状杆,所述第一螺状杆带动所述第一滑行块上移,所述第一滑行块带动所述内框体上移,当所述内框体上移至顶部端面与所述外框体顶部端面齐平时,停止所述第一马达,此时,所述控管器控制同时启动所述第二马达和所述第三马达,所述第二马达带动所述转机机体转动,同时,所述第三马达带动所述第一转接轴转动,所述第一转接轴带动转筒转动,转筒带动所述第二摆臂摆动,所述第二摆臂带动所述第二连杆左右移动,所述第二连杆带动所述第二滑行块左右移动,第二滑行块带动所述第一连杆摆动,所述第一连杆带动所述第一摆臂摆动,使监测仪在最大范围内转动进行检测污染物,从而提高了设备的监测能力。

当不需要进行检测污染物需要收纳时,控管器控制所述第二马达和所述第三马达停止运转,此时,控制所述第一马达带动所述第一螺状杆反向转动,所述第一螺状杆带动所述第一滑行块下移,所述第一滑行块带动所述内框体下移,当所述第一滑行块移动至所述第二滑行槽最底部时,此时,内框体和监测仪完全位于所述第一滑行槽内,从而提高了设备的移动方便性。

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提高了设备便于移动进行检测污染物的方便性,又通过监测仪全方位转动的模式,提高了设备监测能力,从而提高了设备移动过程中的实用性以及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