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电极随机分布的三维高密度电阻率测量方法及勘探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6061679发布日期:2018-11-24 12:15阅读:64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电法勘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电极随机分布的三维高密度电阻率测量方法及勘探系统。

背景技术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在普通电法勘探基础上发展的一种阵列勘探方法。传统高密度电法是通过电缆将所有电极串接起来连接到仪器上,由仪器内部程控开关按照装置(如温纳、偶极-偶极等)设置要求,从所有电极中挑选出满足装置设置要求的供电(a、b)和测量(m、n)电极进行自动测量,进而计算得到对应某一装置参数的视电阻率值ps。仪器通过程控开关顺序改变装置系数(也即改变供电、测量点位置),测量得到不同位置、不同深度的一系列测点的视电阻率值。再通过室内数据处理(主要是反演),获得测量区域的地下电阻率分布特征。高密度电法的优势在于只需要一次性布设好电极,测量时由仪器程控选择电极,实现自动测量,不仅节省了人力,也提高了数据采集效率。

然而目前高密度电法存在以下不足:

1.只能采用规则网格布设电极,在城市或复杂环境条件下,难以找到合适、规整的矩形区域规则布设电极,严重限制了高密度电法的野外应用。

2.采用长电缆串接所有电极,测量也是按电极在电缆中的位置串行顺序测量。笨重的电缆连接既增加劳动强度,而且障碍物(河流、大型建筑、交通干线等)的存在也往往导致现场电缆布设工作难以实施。

3.目前的高密度电法三维勘探采用规则网格布置测点/测线,测量只能按照沿测线的两个正交方向前进,只能是一种拟三维测量。而且现有高密度电法仪器每次测量只用到两个电极对(供电/测量)的四个电极,采集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电极随机分布的三维高密度电阻率测量方法及勘探系统,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电极随机分布的三维高密度电阻率勘探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中央控制台和多个数据采集单元,所述的数据采集单元根据需要随机设置,所述的数据采集单元包括采集站和通过短电缆连接的两个带gps定位的电极,所述的电极的位置根据现场接地条件灵活设置,每个数据采集单元与中央控制台通过无线网络通讯连接,受所述的中央控制台的指挥完成供电或电位测量,并把测量结果回传至中央控制台。

优选地,所述的中央控制台包括中控计算机、无线通讯控制单元,所述的中控计算机用于控制所有的数据采集单元的数据采集过程,所述的无线通讯控制单元包括控制模块、发射机、接收机和无线传输天线,所述的无线通讯控制单元用于与各采集站建立无线连接、采集站注册登记、执行指令发布以及采集站的状态监控。

优选地,所述的采集站包括控制模块、供电模块、内置电源模块、测量模块、外置升压电源模块、无线通讯天线、电缆接口,所述的控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的中央控制台的指令,控制数据采集单元进行供电或电位测量,并把采集的数据回传至所述的中央控制台;

所述的供电模块用于给与所述的采集站连接的两个电极供电;

所述的测量模块用于测量与所述的采集站连接的两个电极的电位差或供电电流;

所述的内置电源模块用于给采集站内部供电,并给所述的供电模块提供电源;

所述的外置升压电源模块根据实际需要为所述的数据采集单元提供补充电源,增大供电电流和电压。

优选地,所述的带gps定位的电极包括电极和gps天线,所述的电极和gps天线均连接在所述的短电缆上,并通过短电缆将gps数据回传至所述的采集站。

优选地,所述的gps天线采用磁吸方式设置在电极的顶端。

一种基于电极随机分布的三维高密度电阻率测量方法,该方法基于上述任意一项的基于电极随机分布的三维高密度电阻率勘探系统来实现,该方法采用并行测量方法,具体如下:

(1)由中央控制台对所有的数据采集单元进行注册登记,并编号;

(2)采集开始后,由中央控制台按编号指定一个数据采集单元作为供电单元,其他的所有的数据采集单元均作为电位测量单元,进行电位测量;

(3)完成一次测量后,由中央控制台按编号指定下一个数据采集单元作为供电单元,其他所有的数据采集单元均作为电位测量单元,进行电位测量;

(4)当所有的数据采集单元轮序供电一遍后,完成整个测量过程。

本发明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有益的效果是:

1.布极方式灵活。根据地表条件灵活布置测点位置,每个采集站管理一对电极(电极对),电极对的间距和方向根据现场接地条件灵活布置,而不限于固定的间距或规则网格,实现真正的三维测量。

2.采集站无线通讯管理模式。每个采集站只需要短电缆连接自身管理的两个电极,采集站之间互相孤立,只与中央控制台采用无线通讯联络(接收指令和上传数据),避免了所有电极之间笨重的长电缆连接,消除测站之间长电缆相互串接的诸多不便(特别是河流、建筑等地表阻碍),极大地提高了现场布设工作效率。

3.采集站并行工作模式。测量时一个采集站负责供电,其它所有采集站同时进行电位测量。对于n个电极而言,传统温纳法需要(n*n-3*n*(n+1))/2次测量(n为总电极数,n为隔离层数)才能完成一次采集任务,而本发明由于所有采集站采用并行工作模式,只需要n/2次测量即可完成整个测区采集任务,极大地提高了采集效率。

4.系统简单、扩展能力强。分布式系统自身的特点决定系统对主控计算机以及采集站的硬件性能要求不高,易于实现;但集成的分布式系统总体不但性能强大而且易于扩充,十分有利于开展三维勘探。而且所有采集站完全一样,有利于厂商批量生产,也便于采集现场的替换和维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用到的中央控制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用到的数据采集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测量系统的布置和采集方式示意图;

图4为常规偶极-偶极采集方式的测点布置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并行采集方式的测点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和优选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和效果将变得更加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一种基于电极随机分布的三维高密度电阻率勘探系统,该系统包括中央控制台和多个数据采集单元,所述的数据采集单元根据需要随机设置,所述的数据采集单元包括采集站和通过短电缆连接的两个带gps定位的电极,所述的电极的位置根据现场接地条件灵活设置,每个数据采集单元与中央控制台通过无线网络通讯连接,受所述的中央控制台的指挥完成供电或电位测量,并把测量结果回传至中央控制台。

所述的中央控制台是整个采集系统的大脑中枢和指令控制中心,包括中控计算机、无线通讯控制单元,如图1所示,还可以包括显示器、键盘、各类接口等计算机外设;中控计算机上运行采集软件,所述的中控计算机用于控制所有的数据采集单元的数据采集过程,包括观测系统参数设置、采集站状态监控、发送数据采集指令、采集过程监控、数据回传、显示及保存等功能;所述的无线通讯控制单元包括控制模块、发射机、接收机和无线传输天线,所述的无线通讯控制单元在采集软件的控制下,用于与各采集站建立无线连接、采集站注册登记、执行指令发布以及采集站的状态监控。无线通讯控制单元采用全双工工作模式。

所述的采集站包括控制模块、供电模块、内置电源模块、测量模块、外置升压电源模块、无线通讯天线、电缆接口,如图2所示,所述的控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的中央控制台的指令,控制数据采集单元进行供电或电位测量,并把采集的数据回传至所述的中央控制台;

控制模块还负责自身系统的运行管理、自检、测量以及数据保存及上传等一系列过程中对系统各模块的控制。

所述的供电模块用于给与所述的采集站连接的两个电极供电;在收到供电指令后通过连接电缆的两根电极向地下供电;

所述的测量模块用于测量与所述的采集站连接的两个电极的电位差或供电电流;

所述的内置电源模块用于给采集站内部供电,并给所述的供电模块提供电源;

所述的外置升压电源模块根据实际需要为所述的数据采集单元提供补充电源,增大供电电流和电压。

所述的带gps定位的电极包括电极和gps天线,所述的电极和gps天线均连接在所述的短电缆上,并通过短电缆将gps数据回传至所述的采集站。

gps天线是为了直接获取电极位置信息,天线采用磁吸设计,便于电极顶端的取放。gps和电极共用同一多芯电缆。每个采集站配备2条电缆、2个gps天线和2根电极。

本发明的采集系统采用与传统高密度电法系统不一样的采集方式(图3-5),传统高密度电法由程控开关每次只选择4个电极作为供电(ab)和测量(mn)电极,然后在顺序选择其它电极继续测量,直至结束,如图4所示。本发明是由中控按顺序指定一个采集站提供供电电极对(ab),同时其它所有采集站连接的电极都作为测量电极,同时开展并行测量。然后供电任务移到下一个编号的采集站,其它所有采集站(包括前一个担任供电任务的采集站)执行测量任务。所有采集站顺序执行完供电任务就完成该测区测量任务,如图5所示,具体的采集方法如下:

一种基于电极随机分布的三维高密度电阻率测量方法,该方法基于上述的三维高密度电阻率勘探系统来实现,该方法采用并行测量方法,具体如下:

(1)由中央控制台对所有的数据采集单元进行注册登记,并编号;

(2)采集开始后,由中央控制台按编号指定一个数据采集单元作为供电单元,其他的所有的数据采集单元均作为电位测量单元,进行电位测量;

(3)完成一次测量后,由中央控制台按编号指定下一个数据采集单元作为供电单元,其他所有的数据采集单元均作为电位测量单元,进行电位测量;

(4)当所有的数据采集单元轮序供电一遍后,完成整个测量过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以上所述仅为发明的优选实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例对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例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