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偏心测定辅具和透镜偏心测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41849发布日期:2019-01-16 07:39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透镜偏心测定辅具和透镜偏心测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镜偏心测定辅具和透镜偏心测定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透镜偏心测定装置中,已知具有将测定对象透镜支承为能够旋转的透镜偏心测定辅具的结构(日本特开2005-221471号公报)。

上述的透镜偏心测定辅具是通过在载置透镜的载置面上设置的两个基准支柱使得透镜对准位置的结构。因此,为了对不同的透镜直径的透镜进行测定,需要针对每一透镜直径准备不同的辅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保持不同透镜直径的透镜的透镜偏心测定辅具、和能够测定不同透镜直径的透镜的透镜偏心测定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提供一种用于透镜的偏心测定的透镜偏心测定辅具,其具有:透镜支承部,其具有载置透镜的透镜载置区域;和三个以上的保持部件,其位于透镜载置区域的外周,能够与透镜的外周缘接触,至少一个保持部件是具有使透镜旋转的透镜旋转机构的透镜旋转保持部件,至少两个保持部件是能够在从透镜载置区域的外周朝向内周的径向上移动的可移动保持部件。

透镜偏心测定装置具有透镜偏心测定辅具。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提供一种能够保持不同透镜直径的透镜的透镜偏心测定辅具。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提供一种能够测定不同透镜直径的透镜的透镜偏心测定装置。

由以下的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透镜偏心测定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透镜偏心测定辅具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透镜支承部的俯视图。

图4是沿着图3中的b-b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任意变更。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透镜偏心测定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透镜偏心测定辅具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透镜支承部的俯视图。图4是沿着图3中的b-b线的剖视图。

以下,对在水平地支承测定对象透镜的状态下,从透镜的铅直下方照射测定光,对透过透镜而向铅直上方射出的测定光进行检测的结构进行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如

图1所示,将通过载置透镜1的透镜载置区域120的平面观察时的中心并沿着铅直方向延伸的轴设为基准轴j,将在透镜载置区域120中载置透镜的面设为基准面s。基准面s是与基准轴j垂直的面。在基准轴j的轴向上,将从基准面s朝向透镜1的方向设为上方向,将朝向透镜1的相反侧的方向设为下方向,对各部的形状和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透镜偏心测定装置100具有:保持测定对象透镜1的透镜偏心测定辅具10;配置于透镜偏心测定辅具10的下侧的光源装置50;以及配置于透镜偏心测定辅具10的上侧的测定装置60。透镜偏心测定装置100也可以是光源装置50配置于透镜偏心测定辅具10的上侧,测定装置60配置于透镜偏心测定辅具10的下侧的结构。

透镜偏心测定装置100以透射方式测定透镜1的光轴心和外径心之间的偏心。作为测定对象透镜1,例如列举单体的凸透镜、凹透镜、弯月透镜等。透镜1也可以具有透镜架。此外,作为透镜1可以是具有多个透镜的镜头镜筒。

透镜偏心测定辅具10具有:圆板状的辅具本体11;固定于辅具本体11的中央部的圆柱状的透镜支承部12;配置于透镜支承部12的外周部的第一调整螺丝21(可移动保持部件)和第二调整螺丝22(可移动保持部件);以及配置于透镜支承部12的外周侧的透镜旋转保持部件30。第一调整螺丝21、第二调整螺丝22和透镜旋转保持部件30都是能够与透镜1的外周缘接触的保持部件。

辅具本体11具有:圆板状的板状部111;在轴向上贯穿板状部111的中央部的贯通孔112;以及在板状部111的上侧开口且在径向上延伸的两个槽部113、114。槽部113、114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在贯通孔112内开口,径向外侧的端部在板状部111的外周面上开口。板状部111在槽部113、114的底部具有在轴向上贯穿板状部111的长孔113a、114a。长孔113a沿着槽部113延伸。长孔114a沿着槽部114延伸。

透镜支承部12具有:沿着轴向延伸的圆柱状的支承部本体121;在轴向上贯穿支承部本体121的平面观察时的中心的贯通孔121a;以及从支承部本体121的上表面外周部向上侧延伸的半圆筒状的支承壁部122。

透镜支承部12在支承部本体121的上表面中央部具有载置透镜1的透镜载置区域120。透镜支承部12的贯通孔121a在透镜载置区域120的内侧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本体121的上表面是透镜偏心测定装置100的基准面s。

透镜支承部12的外周面123具有:第一外周面123a,其直径比辅具本体11的贯通孔112大;第二外周面123b,其位于第一外周面123a的下侧,直径比贯通孔112小;以及阶梯部123c,其位于第一外周面123a与第二外周面123b之间。透镜支承部12的第二外周面123b从辅具本体11的上侧插入到贯通孔112中。阶梯部123c抵接于板状部111的上表面,阻止透镜支承部12在轴向上的移动。

支承壁部122具有在厚度方向(透镜支承部12的径向)上贯穿支承壁部122的内螺纹部124、和内螺纹部125。第一调整螺丝21与内螺纹部124嵌合。第二调整螺丝22与内螺纹部125嵌合。

第一调整螺丝21具有:外螺纹部21a;位于外螺纹部21a的一端部的旋钮21b;以及位于外螺纹部21a的另一端部的凸状部21c。凸状部随着朝向所述透镜侧而变细。第二调整螺丝22具有:外螺纹部22a;位于外螺纹部22a的一端部的旋钮22b;以及位于外螺纹部22a的另一端部的末端尖细的凸状部22c。第一调整螺丝21和第二调整螺丝22分别从径向外侧插入到内螺纹部124和内螺纹部125中。第一调整螺丝21在凸状部21c处与透镜1接触。第二调整螺丝22在凸状部22c处与透镜1接触。旋钮21b、22b配置于支承壁部122的径向外侧。

如图3和图4所示,透镜支承部12在支承部本体121的上表面具有从内螺纹部124的内周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槽部124a、以及从内螺纹部125的内周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槽部125a。

槽部124a、125a在内表面具有与内螺纹部124、125连续的螺纹槽。根据该结构,由于与第一调整螺丝21和第二调整螺丝22嵌合的螺纹槽增加,因此第一调整螺丝21和第二调整螺丝22不易倾斜,能够稳定支承透镜1。此外,由于能够分别通过一个工序来加工内螺纹部124与槽部124a、和内螺纹部125与槽部125a,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制造。

另外,槽部124a、125a可以是不具有螺纹槽的槽。

在槽部124a、125a中分别收纳第一调整螺丝21和第二调整螺丝22的从支承壁部122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的一部分。通过该结构,第一调整螺丝21和第二调整螺丝22的一部分位于比支承部本体121的上表面靠下侧的位置。由此,防止透镜1进入到第一调整螺丝21和第二调整螺丝22的下侧。

如图1和图2所示,透镜旋转保持部件30具有:滑块31、位于滑块31的上表面的透镜旋转机构32、以及将滑块31固定于辅具本体11的固定机构33。

滑块31被插入到辅具本体11的槽部114内,在槽部114内能够在径向上移动。滑块31的上表面是包含高度不同的第一面131和第二面132的阶梯状。在轴向上贯穿滑块31的贯通孔31a在位于径向内侧的第一面131上开口。在轴向上贯穿滑块31的贯通孔31b在位于径向外侧的第二面132上开口。

透镜旋转机构32具有圆板状的旋转体135以及支承旋转体135的支承轴136。旋转体135具有圆环状的轮135a、以及配置于轮135a的外周面上的圆环状的弹性部件135b。轮135a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支承轴136。支承轴136被压入到贯通孔31a中而被固定。旋转体135的厚度与第一面131和第二面132之间的阶梯高度相同。

固定机构33具有从下侧插入到贯通孔31b中的螺栓137、以及嵌合于螺栓137的末端部的旋钮螺母138。螺栓137从辅具本体11的下表面通过槽部114的长孔114a而插入到贯通孔31b中。螺栓137的螺栓头部137a抵接于辅具本体11的下表面。固定机构33通过螺栓头部137a与旋钮螺母138夹紧辅具本体11与滑块31来进行固定。

图2所示的基准线f是在基准面s上通过透镜载置区域120的中心和透镜旋转保持部件30的透镜载置区域120侧的末端30a的直线。透镜旋转保持部件30的末端30a是旋转体135与透镜1的接触点。

第一调整螺丝21和第二调整螺丝22配置成关于基准线f线对称。由此,第一调整螺丝21支承透镜1的位置、与第二调整螺丝22支承透镜1的位置配置成相对于从旋转体135向透镜1传递旋转力的末端30a距离相等。因此,在使透镜1旋转时,能够更平衡地保持透镜1,能够抑制透镜1的位置偏离和脱落。

光源装置50朝向透镜1射出测定光。光源装置50例如包含激光光源、以及将从激光光源射出的激光光线引导至透镜1的表面的光学系统。

测定装置60对透过透镜1的测定光进行检测。

测定装置60例如包含由ccd照相机构成的摄像部、以及将透过透镜1的测定光引导至ccd照相机的光学系统。测定装置60也可以包含运算部,运算部从在拍摄部取得的测定光的轨迹计算出透镜1的偏心量。

(透镜偏心测定)

以下,对使用了透镜偏心测定装置100的透镜偏心测定进行说明。

在测定时,测定对象透镜1被设置于透镜偏心测定辅具10的透镜支承部12。

在设置透镜1之前,使得透镜旋转保持部件30的固定机构33防松。之后,滑块31向辅具本体11的径向外侧移动。由此,旋转体135从透镜支承部12后退,使得在透镜支承部12的上表面空出设置透镜1的空间。

透镜1设置于被第一调整螺丝21的末端、第二调整螺丝22的末端以及旋转体135围绕的透镜载置区域120中。之后,滑块31向透镜支承部12侧移动。透镜1被旋转体135按压,与第一调整螺丝21的末端和第二调整螺丝22的末端抵接。在旋转体135的弹性部件135b按压透镜1的位置,固定机构33被拧紧,滑块31被固定。透镜1通过第一调整螺丝21的末端、第二调整螺丝22的末端和旋转体135的外周面而被支承。测定者通过用手指等使旋转体135旋转,由此,能够使支承于透镜支承部12的透镜1绕轴旋转。

在透镜偏心测定辅具10中,如图1所示,第一调整螺丝21在圆锥状的凸状部21c的侧面处与透镜1的外周缘接触。凸状部21c的顶点位于第一调整螺丝21的中心轴o上,位于比透镜1的外周缘的上端靠上侧的位置。由此,凸状部21c的侧面的面向下侧的部分与透镜1的外周缘的上端接触,透镜1被保持为通过凸状部21c而被从上向下按压。因此,在使透镜1旋转时,抑制了透镜1向上浮起。第二调整螺丝22也一样,通过末端的凸状部22c的面向下侧的部分而与透镜1接触,抑制透镜1的浮起。

凸状部21c、22c是圆锥状,因此,在使第一调整螺丝21和第二调整螺丝22旋转时,与透镜1接触的面的形状是固定的。因此,第一调整螺丝21和第二调整螺丝22能够稳定地保持不同直径的多种透镜1。

配置于旋转体135的外周部的弹性部件135b在与透镜1接触的部位弹性变形。由此,旋转体135持续按压透镜1,因此,在使透镜1旋转时,能够抑制透镜1与旋转体135的打滑。测定者能够顺畅且高精度地使透镜1旋转。

如图1所示,弹性部件135b的上端135c位于比第一调整螺丝21的中心轴o的高度方向的中心位置靠上侧的位置。由此,在透镜1的高度(轴向长度)发生了变化时,也可以使弹性部件135b与透镜1的外周面接触,能够获得防打滑的效果。

此外,弹性部件135b在轴向上延伸至透镜1的外周端的上侧,因此,透镜1被压入到弹性部件135b的下侧部分,弹性部件135b的上侧部分从上侧覆盖透镜1的外周缘。由此,透镜1的外周缘通过弹性部件135b而被从上侧按压,从而抑制了透镜1的浮起。

为了测定透镜1的偏心,测定光l从光源装置50照射到透镜1,透过透镜1的测定光l1成为被测定装置60检测的状态。测定者操作旋转体135而使透镜1旋转。通过测定装置60取得使透镜1旋转时的测定光l1的轨迹。测定者根据取得的测定光l1的轨迹,能够计算出透镜1的偏心量。

具有以上结构的透镜偏心测定辅具10作为支承透镜1的保持部件,具有第一调整螺丝21和第二调整螺丝22。第一调整螺丝21和第二调整螺丝22仅通过操作旋钮21b和旋钮22b而旋转,就能够调整且能够固定从支承壁部122向透镜载置区域120突出的突出量。由此,能够通过一个透镜偏心测定辅具10将不同尺寸的多种透镜1配置于透镜载置区域120的中心。根据具有透镜偏心测定辅具10的透镜偏心测定装置100,即使是不同种类的透镜1也能够高效地测定偏心。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可移动保持部件,列举第一调整螺丝21和第二调整螺丝22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该结构。作为可移动保持部件,只要是能够在透镜支承部12的径向上移动的部件则都可以使用。具体来说,作为可移动保持部件,若使用棒状的部件,则在透镜载置区域120的径向上能够顺畅地移动。例如,可移动保持部件可以是由金属、树脂、陶瓷等构成的圆棒或方棒。在作为可移动保持部件而使用圆棒或方棒时,也可以在支承壁部122上设置固定可移动保持部件的机构。作为固定机构,列举出以拧紧的方式来固定可移动保持部件的外侧面的固定螺丝等。

作为可移动保持部件,在使用不具有螺丝机构的圆棒或方棒时,也可以在与透镜1接触的末端部设置面向下侧(透镜载置区域120侧)的倾斜面。即,也可以在可移动保持部件的末端设置随着朝向透镜1的径向外侧而位于下侧的倾斜面。或者,可以在可移动保持部件的末端部设置与第一调整螺丝21一样的凸状部。通过上述结构,可以使向下的力作用于透镜1的外周缘进行保持,能够抑制透镜1的浮起。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