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电杆抗冲击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140152发布日期:2018-08-10 19:47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本专利涉及混凝土电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移动电杆抗冲击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知周,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用电需求,混凝土电杆广泛应用于农村电网改造和移动通讯建设工程中,由于混凝土电杆为混凝土材料,脆性较强,抗冲击性能差,其在搬运、运输、施工安装过程中,经常发生因碰撞产生裂纹现象,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及线路运行,且很难划分质量责任。另外由于有些司机驾驶技术不高,经常出现车辆撞击栽植在马路边、停车场内,巷道边上以及人行道上的混凝土电杆的现象,严重的会出现电杆破裂倒塌,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用电安全。现有的试验装置检测不了混凝土电杆的抗冲击性能,无法保证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专利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不足,提供一种一种可移动电杆抗冲击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可以检验混凝土电杆的抗冲击性能,提高混凝土电杆产品质量,确保电杆的抗冲击性能符合设计规范,提高人们的用电安全性。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可移动电杆抗冲击试验装置,包括试验架、落锤和落锤固定块,所述试验架底部设有滚轮,顶部设有落锤孔,落锤贯穿所述落锤孔并由连接于试验架顶部的落锤固定块固定或释放。

电杆是一种长径比、重量都不小的建筑构件,移动比较困难。本发明的可移动电杆抗冲击试验装置专门为电杆的抗冲击试验研制,可以移动到电杆的任一位置,测试过程不需要移动电杆,减少测试工人搬动电杆的麻烦。落锤孔及落锤固定块与锤臂之间的配合高度相对于试验架的高度来说非常小,其对落锤的自由下落形成阻力可以忽略不计,试验结果更为可靠。

所述落锤包括相互连接的锤头和锤臂,所述锤臂贯穿所述落锤孔并由落锤固定块活动固定,安装时所述锤头朝下,落锤与试验架之间的高度差不大于140mm。落锤由锤头和锤臂两部分构成,为保证抗冲击试验的准确性,安装时所述锤头朝下,落锤与试验架之间的高度差小于最小规格电杆的直径,锤臂始终穿过落锤孔,落锤锤击电杆后不会跑到别的地方,既方便重新固定落锤,也能够避免砸伤他人。

所述落锤的质量为12.24kg,其中,锤头的质量为12kg,锤臂的质量为0.24kg,锤头的下端面为65mm的正方形。锤头的质量是锤臂的20倍,而且锤头朝下,进一步降低落锤孔及落锤固定块与锤臂之间的配合对落锤自由下落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试验的可信赖度。

从试验架正面看所述试验架为п形结构,包括构成试验架顶部的横梁和分别连接于横梁两端的两个支腿,所述落锤孔设置在横梁中部,所述落锤固定块连接于横梁上,所述滚轮设置在支腿底部。试验时电杆须置于落锤下方,试验架采用п形结构,方便试验架的移动。

从试验架侧面看所述支腿为倒置的t形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竖段和横段,所述滚轮设置于所述横段的底部,提高试验架的稳定性。

所述横梁和支腿的端面均为凹槽形,提高试验架的刚度。优选地,所述横梁、竖段和横段均为槽钢。

所述落锤固定块上设有垂直相交的落锤安装孔和螺纹调节孔,所述螺纹调节孔中活动连接有调节螺栓,所述落锤贯穿落锤安装孔并由调节螺栓固定或释放。

所述滚轮为活动式滚轮或固定式滚轮。

一种采用上述可移动电杆抗冲击试验装置的试验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电杆水平放置在试验场地,量取距大端1m处标记为第一个锤击点,锤击点下方用长度不小于200mm的衬垫垫实;

s2.将可移动电杆抗冲击试验装置移动到落锤所在轴线穿过第一个锤击点的位置,调节固定块使锤头下端面移动到距离第一个锤击点1m处固定落锤;

s3.调节落锤固定块释放落锤,落锤自由下落锤击第一个锤击点,检查电杆表面是否开裂并记录实验结果;

s4.重复步骤s2~s3两次,进行第一个锤击点的第二次和第三次锤击,检查电杆表面是否开裂,测量裂纹宽度及长度,并记录实验结果;

s5.将电杆绕电杆的轴旋转120°,量取距大端2m处标记为第二个锤击点,锤击点下方用长度不小于200mm的衬垫垫实;

s6.将可移动电杆抗冲击试验装置移动到落锤所在轴线穿过第二个锤击点的位置,调节落锤固定块使锤头下端面移动到距离第一个锤击点1m处固定落锤;

s7.调节落锤固定块释放落锤,落锤自由下落锤击第二个锤击点,检查电杆表面是否开裂并记录实验结果;

s8.重复步骤s6~s7两次,进行第二个锤击点的第二次和第三次锤击,检查电杆表面是否开裂,测量裂纹宽度及长度,并记录实验结果;

s9.将电杆绕电杆的轴沿同方向旋转120℃,量取距大端3m处标记为第三个锤击点,锤击点下方用长度不小于200mm的衬垫垫实;

s10.将可移动电杆抗冲击试验装置移动到落锤所在轴线穿过第三个锤击点的位置,调节落锤固定块使锤头下端面移动到距离第一个锤击点1m处固定落锤;

s11.调节落锤固定块释放落锤,落锤自由下落锤击第三个锤击点,检查电杆表面是否开裂并记录实验结果;

s12.重复步骤s10~s11两次,进行第三个锤击点的第二次和第三次锤击,检查电杆表面是否开裂,测量裂纹宽度及长度,并记录实验结果。

每一个锤击点进行第一次锤击后,检查并记录电杆表面是否开裂;每一个锤击点进行第二和第三次锤击后,检查并记录电杆表面是否开裂,如有裂纹则需测量并记录裂纹宽度和长度。每一个锤击点进行第一次锤击后电杆表面开裂视为产品不合格,进行第二和第三次锤击后电杆表面出现的裂纹宽度超过0.1mm或长度超过300mm视为产品不合格。

本专利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试验装置结构简单,通过移动试验装置,测试电杆不同锤击点的抗冲击性能,试验精度高,试验效率高,试验结果可靠性高,为混凝土电杆抗冲击性能提供可靠的参考。

附图说明

图1是电杆抗冲击性能试验正视图。

图2是电杆抗冲击性能试验侧视图。

图3是试验架的正视图。

图4是试验架的侧视图

图5是落锤结构示意图。

图6是落锤固定块剖视图。

图7是落锤固定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试验架100,横梁110,落锤孔111,支腿120,竖段121,横段122,滚轮1221,落锤200,锤头210,锤臂220,落锤固定块300,落锤安装孔310,螺纹调节孔320,调节螺栓321。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于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1~4所示,一种可移动电杆抗冲击试验装置,包括试验架100、落锤200和落锤固定块300,所述试验架100底部设有滚轮1221,顶部设有落锤孔111,落锤200贯穿所述落锤孔111并由连接于试验架100顶部的落锤固定块300固定或释放。

电杆是一种长径比、重量都不小的建筑构件,移动比较困难。本发明的可移动电杆抗冲击试验装置专门为电杆的抗冲击试验研制,可以移动到电杆的任一位置,测试过程不需要移动电杆,减少测试工人搬动电杆的麻烦。落锤孔111及落锤固定块300与锤臂之间的配合高度相对于试验架100的高度来说非常小,其对落锤200的自由下落形成阻力可以忽略不计,试验结果更为可靠。

如图5所示,所述落锤200包括相互连接的锤头和锤臂,所述锤臂贯穿所述落锤孔111并由落锤固定块300活动固定,安装时所述锤头朝下,落锤200与试验架100之间的高度差不大于140mm。落锤200由锤头和锤臂两部分构成,为保证抗冲击试验的准确性,安装时所述锤头朝下,落锤200与试验架100之间的高度差小于最小规格电杆的直径,锤臂始终穿过落锤孔111,落锤200锤击电杆后不会跑到别的地方,既方便重新固定落锤200,也能够避免砸伤他人。

所述落锤200的质量为12.24kg,其中,锤头的质量为12kg,锤臂的质量为0.24kg,锤头的下端面为65mm的正方形。锤头的质量是锤臂的20倍,而且锤头朝下,进一步降低落锤孔111及落锤固定块300与锤臂之间的配合对落锤200自由下落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试验的可信赖度。

如图3所示,从试验架100正面看所述试验架100为п形结构,包括构成试验架100顶部的横梁110和分别连接于横梁110两端的两个支腿120,所述落锤孔111设置在横梁110中部,所述落锤固定块300连接于横梁110上,所述滚轮1221设置在支腿120底部。试验时电杆须置于落锤200下方,试验架100采用п形结构,方便试验架100的移动。

如图4所示,从试验架100侧面看所述支腿120为倒置的t形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竖段121和横段122,所述滚轮1221设置于所述横段122的底部,提高试验架100的稳定性。

所述横梁110和支腿120的端面均为凹槽形,提高试验架100的刚度。所述横梁110、竖段121和横段122均采用采用8号轻型槽钢制作,钢材等级q235,8号轻型槽钢截面高80mm,翼缘宽40mm,腹板厚4.5mm,翼缘厚7.4mm。

如图6~7所示,所述落锤固定块300上设有垂直相交的落锤安装孔310和螺纹调节孔320,所述螺纹调节孔中活动连接有调节螺栓321,所述落锤200贯穿落锤安装孔310并由调节螺栓321固定或释放。

所述滚轮1221采用直径30mm的活动式滚轮1221。

方法实施例

一种采用上述实施例可移动电杆抗冲击试验装置的试验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电杆水平放置在试验场地,量取距大端1m处标记为第一个锤击点,锤击点下方用长度不小于200mm的衬垫垫实;

s2.将可移动电杆抗冲击试验装置移动到落锤所在轴线穿过第一个锤击点的位置,调节固定块使锤头下端面移动到距离第一个锤击点1m处固定落锤;

s3.调节落锤固定块释放落锤,落锤自由下落锤击第一个锤击点,检查电杆表面是否开裂并记录实验结果;

s4.重复步骤s2~s3两次,进行第一个锤击点的第二次和第三次锤击,检查电杆表面是否开裂,测量裂纹宽度及长度,并记录实验结果;

s5.将电杆绕电杆的轴旋转120°,量取距大端2m处标记为第二个锤击点,锤击点下方用长度不小于200mm的衬垫垫实;

s6.将可移动电杆抗冲击试验装置移动到落锤所在轴线穿过第二个锤击点的位置,调节落锤固定块使锤头下端面移动到距离第一个锤击点1m处固定落锤;

s7.调节落锤固定块释放落锤,落锤自由下落锤击第二个锤击点,检查电杆表面是否开裂并记录实验结果;

s8.重复步骤s6~s7两次,进行第二个锤击点的第二次和第三次锤击,检查电杆表面是否开裂,测量裂纹宽度及长度,并记录实验结果;

s9.将电杆绕电杆的轴沿同方向旋转120℃,量取距大端3m处标记为第三个锤击点,锤击点下方用长度不小于200mm的衬垫垫实;

s10.将可移动电杆抗冲击试验装置移动到落锤所在轴线穿过第三个锤击点的位置,调节落锤固定块使锤头下端面移动到距离第一个锤击点1m处固定落锤;

s11.调节落锤固定块释放落锤,落锤自由下落锤击第三个锤击点,检查电杆表面是否开裂并记录实验结果;

s12.重复步骤s10~s11两次,进行第三个锤击点的第二次和第三次锤击,检查电杆表面是否开裂,测量裂纹宽度及长度,并记录实验结果。

每一个锤击点进行第一次锤击后,检查并记录电杆表面是否开裂;每一个锤击点进行第二和第三次锤击后,检查并记录电杆表面是否开裂,如有裂纹则需测量并记录裂纹宽度和长度。每一个锤击点进行第一次锤击后电杆表面开裂视为产品不合格,进行第二和第三次锤击后电杆表面出现的裂纹宽度超过0.1mm或长度超过300mm视为产品不合格。

显然,本专利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专利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专利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