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深检测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443564发布日期:2018-12-28 21:41阅读:1406来源:国知局
孔深检测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检测锚索孔孔深的孔深检测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在传统检测孔深中,一般都是先清孔后直接穿钢绞线才能测出孔的深度,当出现孔深不够、塌孔、缩孔、孔深过大时,如果不进行测量无法预测孔内真实性,直接穿钢绞线会增加施工难度,且不准确费时费力,造成人力物力增加,施工成本增大。

在传统检测孔深中,一般检测人员必须待等到穿钢绞线时,才能检测,由于上班时间不同,产生时间差,检测不到位,检测人员费时费力,施工成本加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提供一种操作简单,方便快捷,实用性强的孔深检测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解决所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孔深检测装置,包括大力马线、竹板尺、铅球,铅球上设置有环形凹槽,大力马线的一端固定在竹板尺上,大力马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铅球的环形凹槽内。

一种孔深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一)根据现场情况将测量区域分组,每组15-20点;

(二)用切割机在铅球上切一个环形凹槽,将固定长度l的大力马线一端绕在铅球的环形凹槽处固定卡死,并在其上绕线直到线长剩10cm-20cm;

(三)将大力马线另一端绑在竹板尺上固定栓牢;

(四)在锚索孔完成清孔后,将铅球放置锚索孔孔口处,让铅球球体依靠自身的重量沿锚索孔孔口持续加速直至落至孔底;

(五)收线至铅球无缠绕,保证大力马线被拉紧且铅球触底;

(六)量取剩余大力马线长度i;

(七)计算锚索孔孔长h=l-i。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

①能够提前测出锚索孔深,弥补传统施工完成以后在进行测量的弊端。

②与传统测量方法方法相比可以大幅度提高检测孔深的工作效率,省力省时,测量效果好,携带方便。

③操作简单,方便快捷,实用性强,有效的节约了传统检测时间,提高了准确性,提高了工人工作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

④避免了纯人工施工不到位而造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施工安全隐患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测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铅球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铅球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大力马线1;铅球2;竹板尺3;锚索孔4;环形凹槽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目的仅在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内容,因此,所举之例并不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参见图1、一种孔深检测装置,包括固定长度为l的大力马线1、竹板尺3、铅球2,大力马线1直径为0.3mm,竹板尺3的长度为80mm,宽度为20mm,铅球2直径80mm,通过切割机在铅球2上切有一个环形凹槽5,环形凹槽5宽10mm,深40mm,大力马线1的一端绑在竹板尺3上固定栓牢,大力马线1的另一端缠绕在铅球2的环形凹槽5内固定卡死。

上述孔深检测装置的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一)根据现场情况将测量区域分组,每组15-20点。

(二)将固定长度l的大力马线1一端绕在铅球2的环形凹槽5处固定卡死,并在其上绕线直到线长剩10cm-20cm;

(三)将大力马线1另一端绑在竹板尺3上固定栓牢;

(四)在锚索孔4完成清孔后,将铅球2放置锚索孔4孔口处,让铅球2球体依靠自身的重量沿锚索孔4孔口持续加速直至落至孔底;

(五)收线至铅球2无缠绕,保证大力马线1被拉紧且铅球2触底;

(六)量取剩余大力马线1长度i;

(七)计算锚索孔4孔长h=l-i。

本发明能够提前测出锚索孔4的孔深,弥补传统施工完成以后在进行测量的弊端,与传统测量方法方法相比可以大幅度提高检测孔深的工作效率,省力省时,测量效果好,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方便快捷,实用性强,有效的节约了传统检测时间,提高了准确性,提高了工人工作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避免了纯人工施工不到位而造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施工安全隐患的可能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可行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其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包含于本发明的权利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检测锚索孔孔深的孔深检测装置及方法。包括大力马线、竹板尺、铅球,铅球上设置有环形凹槽,大力马线的一端固定在竹板尺上,大力马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铅球的环形凹槽内。本发明能够提前测出锚索孔的孔深,弥补传统施工完成以后在进行测量的弊端,与传统测量方法方法相比可以大幅度提高检测孔深的工作效率,省力省时,测量效果好,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方便快捷,实用性强,有效的节约了传统检测时间,提高了准确性,提高了工人工作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避免了纯人工施工不到位而造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施工安全隐患的可能性。

技术研发人员:左彬;闫海;郑佳;朱斌;张东洋;于海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08.22
技术公布日:2018.12.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