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73890发布日期:2019-02-01 18:35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生产信息管理,尤其涉及一种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的应用非常广泛,故而生产需求大。目前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生产过程中,都是在每一个生产步骤上对单个零件进行检测。零件组装后,对于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整体的检测不完善,故而很难保证对成品的质量的掌握和追溯,对于使用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本发明提出一种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包括: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检测夹具、测试气体供气装置和生产统计模块;

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包括:壳体、气泵、电路板和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气泵、电路板和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均安装在壳体内,电路板与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连接用于供电;

壳体上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的进气孔与进气口连通形成进气流道,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的出气孔与出气口连通形成出气流道;气泵安装在进气流道或者出气流道上;

检测夹具包括:盒体和盖体,盖体活动安装在盒体上用于密封盒体;盒体上设有第一对接口、第二对接口、进气连接管和排气连接管,第一对接口和第二对接口处分别安装有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盒体用于固定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安装在盒体内的状态下,第一对接口连通壳体的进气口,第二对接口连通壳体的出气口,且壳体与盒体,第一对接口处安装有与壳体密封连接的第一密封圈,第二对接口处安装有与壳体密封连接的第二密封圈;

测试气体供气装置通过预设的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分别连接第一管道和进气连接管;

生产统计模块包括:灵敏度检测单元、第一气密性检测单元、信号传输单元和远端服务器;

灵敏度检测单元分别连接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和测试气体供气装置,用于在测试气体供气装置向第一管道供气过程中,通过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的检测值和测试气体供气装置提供的可燃气含量实际值获取灵敏度量值;

第一管道内安装有第一气压传感器,第一气密性检测单元分别连接第一气压传感器和测试气体供气装置,用于在测试气体供气装置向第一管道供气过程中,通过测试气体供气装置输出气体容量和第一气压传感器检测值判断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是否漏气;

信号传输单元分别连接灵敏度检测单元、第一气密性检测单元和远端服务器,用于集合灵敏度检测单元输出的灵敏度量值和第一气密性检测单元输出的漏气判断结果生成单品检测报告,并用于将单品检测报告发送给远端服务器。

优选的,灵敏度检测单元用于根据预设的灵敏度计算模型计算灵敏度量值,灵敏度计算模型为:灵敏度量值=|检测值-实际值|/实际值。

优选的,第一气密性检测单元判断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是否漏气的方法为:第一气密性检测单元用于在第一时间节点上获取测试气体供气装置输出气体容量和第一气压传感器检测值的比值作为第一容积,并用于在第二时间节点上获取测试气体供气装置输出气体容量和第一气压传感器检测值的比值作为第二容积;然后根据第一容积和第二容积的差值判断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是否漏气;第一时间节点和第二时间节点之间的差值为预设定值。

优选的,生产统计模块还包括第二气密性检测单元,盒体内部安装有第二气压传感器;第二气密性检测单元分别连接第二气压传感器和测试气体供气装置,用于在测试气体供气装置通过进气连接管向密封的盒体内供气过程中,通过测试气体供气装置输出气体容量和第二气压传感器检测值的比较结果,判断盒体气密程度;信号传输单元还连接第二气密性检测单元,用于将气密程度判断结果记录到单品检测报告中。

优选的,壳体气密程度的判断方法为:第二气密性检测单元用于在第一时间节点上获取测试气体供气装置输出气体容量和第二气压传感器检测值的比值作为盒体第一容积,并用于在第二时间节点上获取测试气体供气装置输出气体容量和第二气压传感器检测值的比值作为盒体第二容积;然后根据盒体第一容积和盒体第二容积的差值判断壳体是否漏气;第一时间节点和第二时间节点之间的差值为预设定值。

优选的,壳体内还安装有干燥盒,干燥盒位于进气流道上,干燥盒内填充有干燥剂。

优选的,生产统计模块还包括干燥度检测单元,第二管道内安装有湿度传感器;干燥度检测单元分别连接湿度检测单元和测试气体供气装置,用于在测试气体供气装置向第一管道供气过程中,通过测试气体供气装置输出的初始湿度值与湿度传感器检测值的比较结果获取干燥盒内干燥剂的干燥度;信号传输单元还连接干燥度检测单元,用于将干燥度检测结果记录到单品检测报告中。

优选的,干燥度检测单元中预设有湿度阈值,湿度阈值为正数,干燥度检测单元用于将初始湿度值减去湿度传感器检测值的获取判断值,并用于根据判断值与湿度阈值的比较结果判断干燥剂是否合格。

优选的,干燥度检测单元用于在判断值大于湿度阈值时,判断干燥剂合格。

优选的,排气连接管与测试气体供气装置连通,且排气连接管与测试气体供气装置之间设有排气泵。

本发明提出一种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对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进行检测时,将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安装在盒体内后通过盖体密封盒体,便可通过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实现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的气体接入进行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的密封性测试,并可通过进气连接管向盒体内供气以测试壳体的密封性。

如此,本发明中,通过设置检测夹具,使得测试过程中可将检测夹具与测试气体供气装置和生产统计模块预连接,然后通过更换检测夹具内的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进行检测。如此,避免了检测过程中频繁拆线连线,有利于提高检测效率,降低操作难度。

本发明中,通过灵敏度检测单元和第一气密性检测单元等对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可部位进行单独测试,然后通过信号传输单元将灵敏度检测单元、第一气密性检测单元等的检测结果进行整理和发送,使得各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的生产信息均存储在远端服务器中,方便对生产信息进行管理和追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一种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一种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块图。

图示:壳体1、气泵2、电路板3、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4、盒体5、盖体6、第一管道7、第二管道8、进气连接管9、排气连接管10、第一密封圈11、第二密封圈12、供气装置13、第一阀门14、第二阀门15、干燥盒16、排气泵17。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出一种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包括: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检测夹具、测试气体供气装置和生产统计模块。

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包括:壳体1、气泵2、电路板3和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4,气泵2、电路板3和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4均安装在壳体1内,电路板3与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4连接用于供电。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壳体1包覆气泵2、电路板3和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4,实现了对于气泵2、电路板3和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4的保护,避免粉尘污染和水汽腐蚀,并且保证了气泵2、电路板3和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4相对结构的稳定。

壳体1上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4的进气孔与进气口连通形成进气流道,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4的出气孔与出气口连通形成出气流道。气泵2安装在进气流道或者出气流道上。如此,气泵2工作后,待检测气体通过进气流道流道进入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4并通过出气流道流出,以便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4对待检测气体中的可燃气体含量进行检测。

检测夹具包括:盒体5和盖体6,盖体6活动安装在盒体5上用于密封盒体5。盒体5上设有第一对接口、第二对接口、进气连接管9和排气连接管10,第一对接口和第二对接口处分别安装有第一管道7和第二管道8。盒体5用于固定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安装在盒体5内的状态下,第一对接口连通壳体1的进气口,第二对接口连通壳体1的出气口,且壳体1与盒体5,第一对接口处安装有与壳体1密封连接的第一密封圈11,第二对接口处安装有与壳体1密封连接的第二密封圈12。如此,本实施方式中,在对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进行检测时,将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安装在盒体5内后通过盖体6密封盒体5,便可通过第一管道7和第二管道8实现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4的气体接入进行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4的密封性测试,并可通过进气连接管9向盒体5内供气以测试壳体1的密封性。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检测夹具,使得测试过程中可将检测夹具与测试气体供气装置和生产统计模块预连接,然后通过更换检测夹具内的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进行检测。如此,避免了检测过程中频繁拆线连线,有利于提高检测效率,降低操作难度。

测试气体供气装置13通过预设的第一阀门14和第二阀门15分别连接第一管道7和进气连接管9。如此,测试气体供气装置13可通过第一管道7向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4内供气以测试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4气密性,也可通过进气连接管9向盒体5内供气以测试壳体1气密性。

生产统计模块包括:灵敏度检测单元、第一气密性检测单元、信号传输单元和远端服务器。

灵敏度检测单元分别连接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4和测试气体供气装置13,用于在测试气体供气装置13向第一管道7供气过程中,通过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4的检测值和测试气体供气装置13提供的可燃气含量实际值获取灵敏度量值。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测试气体供气装置13中的测试气体可以为确定可燃气体含量的气体,从而通过测试气体供气装置13上预设的数码单元将可燃气体含量传输给灵敏度检测单元;也可通过测试气体供气装置13中预设的气体传感器实时检测输出气体中可燃气含量并传输给灵敏度检测单元。

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灵敏度检测单元用于根据预设的灵敏度计算模型计算灵敏度量值,灵敏度计算模型为:灵敏度量值=|检测值-实际值|/实际值。其中,检测值为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4的检测值,实际值为测试气体供气装置13提供的可燃气含量实际值。

第一管道7内安装有第一气压传感器,第一气密性检测单元分别连接第一气压传感器和测试气体供气装置13,用于在测试气体供气装置13向第一管道7供气过程中,通过测试气体供气装置13输出气体容量和第一气压传感器检测值判断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4是否漏气。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4所在流道的容积为定值,流道不漏气的状态下,测试气体供气装置13输出气体容量与第一气压传感器检测值的比值为定值;流道漏气状态下,测试气体供气装置13输出气体容量与第一气压传感器检测值的比值为变值。故而,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气密性检测单元判断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是否漏气的方法为:第一气密性检测单元用于在第一时间节点上获取测试气体供气装置13输出气体容量和第一气压传感器检测值的比值作为第一容积,并用于在第二时间节点上获取测试气体供气装置13输出气体容量和第一气压传感器检测值的比值作为第二容积。然后根据第一容积和第二容积的差值判断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是否漏气。第一时间节点和第二时间节点之间的差值为预设定值。具体的,当第一容积和第二容积的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判断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漏气。

信号传输单元分别连接灵敏度检测单元、第一气密性检测单元和远端服务器,用于集合灵敏度检测单元输出的灵敏度量值和第一气密性检测单元输出的漏气判断结果生成单品检测报告,并用于将单品检测报告发送给远端服务器。如此,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信号传输单元将灵敏度检测单元、第一气密性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进行整理和发送,使得各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的生产信息均存储在远端服务器中,方便对生产信息进行管理和追溯。

本实施方式中,生产统计模块还包括第二气密性检测单元,盒体5内部安装有第二气压传感器。第二气密性检测单元分别连接第二气压传感器和测试气体供气装置13,用于在测试气体供气装置13通过进气连接管9向密封的盒体5内供气过程中,通过测试气体供气装置13输出气体容量和第二气压传感器检测值的比较结果,判断盒体5气密程度。信号传输单元还连接第二气密性检测单元,用于将气密程度判断结果记录到单品检测报告中。与第一气密性检测单元工作原理相同,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体积为定值,盒体5容积也为定值,壳体1不漏气的状态下,测试气体供气装置13输出气体容量与第二气压传感器检测值的比值为定值;壳体1容器状态下,盒体5内气体向壳体1内泄露的流速与盒体5内气压正正比,此时,测试气体供气装置13输出气体容量与第二气压传感器检测值的比值为变值。故而,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气密程度的判断方法为:第二气密性检测单元用于在第一时间节点上获取测试气体供气装置13输出气体容量和第二气压传感器检测值的比值作为盒体第一容积,并用于在第二时间节点上获取测试气体供气装置13输出气体容量和第二气压传感器检测值的比值作为盒体第二容积。然后根据盒体第一容积和盒体第二容积的差值判断壳体1是否漏气。第一时间节点和第二时间节点之间的差值为预设定值。具体的,具体的,当盒体第一容积和盒体第二容积的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判断壳体漏气。

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内还安装有干燥盒16,干燥盒16位于进气流道上,干燥盒16内填充有干燥剂。如此,通过干燥盒16,可对进入可燃气体检测传感器4的气体进行干燥处理,避免气体湿度影响可燃气检测结果。

本实施方式中,生产统计模块还包括干燥度检测单元,第二管道8内安装有湿度传感器。干燥度检测单元分别连接湿度检测单元和测试气体供气装置13,用于在测试气体供气装置13向第一管道7供气过程中,通过测试气体供气装置13输出的初始湿度值与湿度传感器检测值的比较结果获取干燥盒16内干燥剂的干燥度。信号传输单元还连接干燥度检测单元,用于将干燥度检测结果记录到单品检测报告中。

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干燥度检测单元中预设有湿度阈值,湿度阈值为正数,干燥度检测单元用于将初始湿度值减去湿度传感器检测值的获取判断值,干燥度检测单元用于在判断值大于湿度阈值时,判断干燥剂合格。如此,干燥度检测单元用于根据判断值与湿度阈值的比较结果判断干燥剂是否合格,实现了对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中干燥剂的有效性检测,保证了对于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生产状态的全面监控。

本实施方式中,在灵敏度检测单元、第一气密性检测单元或者干燥度检测单元工作时,第一阀门14打开,第二阀门15关闭;且,第一气密性检测单元工作时,第二管道8堵塞。在第二气密性检测单元工作时,第一阀门14关闭,第二阀门15打开,且排气连接管10堵塞。本实施方式中,排气连接管10与测试气体供气装置13连通,且排气连接管10与测试气体供气装置13之间设有排气泵17。如此,在第二气密性检测单元工作结束时,可通过排气泵17将盒体5内的测试气体回流到测试气体供气装置13中进行循环利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