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地热勘查的导热构造识别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438723发布日期:2019-04-17 04:28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地热勘查的导热构造识别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地热勘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地热勘查的导热构造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地热是蕴藏于地球内部的自然能源。地热流体作为地热资源开发的最主要载体,具有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双重属性,其功能多、用途广,是宝贵的洁净资源。地热能是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清洁能源,地热综合开发利用符合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发展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和重大举措,对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培育新兴产业、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加就业等具有重要意义。地热资源的分布严格受构造控制。作为深部热量上升的通道,导热构造的规模与深度往往直接控制了地热田的范围与规模,决定了地热资源量的大小。如何在地热勘查过程中对地热区及其周边的导热构造进行快速、有效的识别,成为地热勘查工作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现有技术中对地热异常区内构造的识别主要通过地质调查、遥感解译和amt等地球物理测量等工作来实现。由于以上三种方法存在识别精度不高,费时、费力、费钱,工作效率低下等缺点,且不能对隐伏导热构造和深部导热构造进行直接有效的反映。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快速、有效的导热构造识别技术,来对地热勘查区地热前景进行快速评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地热勘查的导热构造识别方法,能够建立一套地热异常区内导热构造的地质特征标志、米温测量标志,为地热异常区内导热构造识别及地热异常区热储规模评价分析提供依据。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适用于地热勘查的导热构造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地热异常区内米温测量;步骤2、米温测量异常点单点分析;步骤3、地热异常区内导热构造的识别。

所述步骤1包括如下步骤:选择地热异常及其地表热异常附近的区域进行米温测量,在有土壤盖层时测量1m深处温度,地表为水体时,测量水体温度。

米温测量采用面积测量的方法,比例尺为1:10000;比例尺越大,后续分析结果越精确。

所述步骤2包括如下步骤:将步骤1获得的米温测量结果投影到地质图或高精度的遥感图像上;将每个点的米温测量数据在图上标注出来;在图像上对测量结果进行单点分析。

所述单点分析方法为:选择一条米温测量剖面分析异常点;发现异常点后,将温度异常点在图上标注出来;再对米温测量区域内其他测量剖面上的异常点进行分析;将测量过程中获得全部的异常点在地质图或遥感图中标注出来。

所述异常点为高出温度平均值2℃以上的点。

步骤2中获得的地热异常点,即为导热构造通过的地方,结合地质资料,分析研究区域内主要构造的走向,将获得异常点连接起来,即为研究区域内的导热构造。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地热勘查的导热构造识别方法,能够建立一套地热异常区内导热构造的地质特征标志、米温测量标志,为地热异常区内导热构造识别及地热异常区热储规模评价分析提供依据;

(2)本发明可用于我国受构造控制的中高温地热异常区内导热构造的识别;本发明基于明确的米温测量结果,结合已有的地质资料进行分析,可操作性强,结果可靠;

(3)本发明对于地热异常区内导热构造的识别具有重要意义;该方法突破了传统的米温测量结果的等值线分析方法,采用更加精细的单点分析方法;分析过程中,除可以圈定温度异常区外,还可以结合区域内构造分析获得导热构造的位置,提高了米温测量结果的数据的利用率,为地热资源勘查及地热资源的评价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附图说明

图1为续迈盆地南部部分米温测量数据;

图2为续迈盆地南部推断导热构造位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以西藏尼木县续迈地区控热构造的识别为例,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适用于地热勘查的导热构造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尼木县续迈地区米温测量工作

在尼木县续迈地区已经开展过地热资源调查工作,进行了米温测量等工作,并实施了地热钻孔。由于各方面原因,勘查效果并不理想,未能揭露到较好的地热异常。

地温和热流值异常是地热异常区存在的最直接标志,且基本上不受各类岩石热导率的影响,较地温梯度值更能全面地反映各地区的热状况,因此通过热流测量可以了解深部地层的地质特征。因而在进行导热构造识别的过程中,我们创新性的采用了米温测量的方法。

本次工作中,首先根据规范开展了续迈地区1:1万比例尺的米温测量工作。米温测量过程中,为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在有土壤盖层时测量1m深处温度,地表为水体(泉点)时,测量水体温度,每点测量3次,三次测量结果之间相对误差小于0.1℃时,记录测量温度值。最终,在续迈地区南部获得了两片米温异常区,分别为续迈村南地热异常区和续迈村西地热异常区。

步骤2、米温测量异常点单点分析

完成米温测量后,将所有的米温测量点投影到高精度的遥感图像上,并将每个点的温度数据在图上标注出来。本次采用的遥感图像是奥维地图上的遥感影像(图1)。为方便说明,该图中仅显示了南部三条米温测量剖面中的米温数据。

从以上三条米温测量剖面来看,每条剖面中均存在部分温度偏高的异常点。为方便阐述,我们将南部三条剖面从南到北分别命名为l1、l2和l3。l1剖面的平均温度在20℃左右。剖面左起第三个点温度为24℃,较其相邻的点高出2℃,较该剖面的平均温度高出4℃;剖面左起第八个点温度为23℃,较其相邻的点分别高出2℃和1℃,较平均温度高出3℃。因此,我们推断,这两个点可能为构造通过的地方。采用同样的分析方面,在l2剖面上,我们认为存在至少三处温度异常点,这些异常点高出该剖面平均温度约4-5℃;在l2剖面上,我们认为存在至少2处温度异常点,这些异常点高出相邻温度测量点分别为10℃和2℃。从三条剖面来看,l3线的平均温度最高,表明l3线更加靠近热异常的中心。

完成米温测量异常点的分析后,将这些异常点在图上标注出来,为后面的导热构造的分析提供素材。

分析过程中,要注意查看米温测量记录,剔除由于人为因素及气候因素引起的温度异常点。

步骤3、地热异常区内导热构造的识别

前期研究资料表明,续迈地热异常区内的热储有两种类型:一类为第四系热储,另一类为基岩裂隙型热储。而第四系热储多为基岩裂隙型热储通过导热构造上升到地表所致。因此可以推断,地热异常区内的温度较高的米温异常点即为导热构造通过的地方。

前期构造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主要控热构造为南北向,故其导热构造可能为控热构造的次级构造,其走向也以南北向为主。根据这一认识,将米温测量异常点单点分析中获得的米温异常点南北向连接起来,就获得了该区的导热构造(图2)。

经amt地球物理剖面验证,本次推断的三条导热构造的位置与地球物理低电阻率异常吻合较好,表明推断的这三条导热构造确实存在。为后期地热钻孔的部署提供了依据。

本发明适用于我国西藏及其他受构造控热的高温地热异常区内控热构造的识别。上述控热构造的分析方法及验证方法仅为本发明的最优方法和方案,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分析方法及实施案例。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可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根据本研究区内导热构造的实际特征提出更有效的分析方法及推断方法。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