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滑套测试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83205发布日期:2018-08-28 23:46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耐用性测试装置,尤指一种用于按压式按键的测试杆。



背景技术:

3C产品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份,而物品的耐用性也俨然成为各品牌指标性的竞争数据。在键盘、滑鼠以及各式各样以按压式按键作为主要操作方式的产品里,按键的寿命,即为按键最大可承受的按压次数,就是判断该产品的耐用性的最佳数据。而按压次数的测试方式,是以机台使测试杆快速地上下移动并撞击产品的按键再记录该数据。

上述的测试杆具有撞击力道的缓冲结构,请参阅图13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测试杆具有一套管90、一测杆91、两轴套92、一弹簧93以及一测头94,套管90连接于机台并随着机台上下移动;测杆91可相对移动地穿设于套管90内,测杆91外壁面环绕突出有一抵靠部911;两轴套92穿设固定于套管90内,分别相邻于套管90的两端;弹簧93抵靠于上方的轴套92与测杆91的抵靠部911之间;测头94设于测杆91的底端。

使用时,机台带动整个测试杆向下移动,测杆91下方的测头94撞击并按压按键,在按压过程中测杆91因按键本身的回弹力道而相对于套管90向上移动,并且压缩弹簧93。这样的设计可以使机台在按键的行程结束后能有一个溃缩的机制而不会损坏键盘,且也能以改变弹簧93的预载或弹力来测试按键的回弹力道,但是因为本身的结构设计,使得现有技术中的测试杆的性能因下列的缺点而稍有打折。

第一,测杆91的外壁面贴靠于两轴套92的内壁面来与套管90保持同轴,这样的设计会因为摩擦力使得移动不顺畅,并且使用时间拉长后会有磨耗而造成其本身耐用性的问题。

第二,弹簧93在压缩过程中会有些许左右偏摆,进而摩擦套管90的内壁面以及测杆91而造成磨耗与不顺畅,且弹簧93的长度越长,则偏摆的幅度越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前述的现有技术的缺点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滑套测试杆,将滑动移动改为滚动移动,并将较长的单一弹簧改为较短的多弹簧以减少压缩过程中各弹簧的左右偏摆。

为达到上述的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计一种双滑套测试杆,其中包含:

一套管,该套管的两端开口分别为一上端开口及一下端开口;

两端套,其均为管状,且穿设固定于该套管内,该两端套分别为一上端套及一下端套,该上端套位于该套管的该上端开口,该下端套位于该套管的该下端开口;

一滑杆,其可移动地穿设于该套管内,该滑杆贯穿该两个端套,该滑杆的外壁面与该多个端套的内壁面间隔设置,该滑杆的外壁面形成有一抵靠部,其位于该套管内,该抵靠部的外壁面与该套管的内壁面间隔设置;

两滑套,其可移动地穿设于该套管内,且可移动地套设于该滑杆外,该两滑套分别为一上滑套及一下滑套,该上滑套位于该上端开口及该抵靠部之间,该下滑套位于该下端开口及该抵靠部之间;各该滑套的管壁于贯穿设有多个穿孔组,该多个穿孔组沿该滑套的轴向排列设置,各该穿孔组包含有至少三穿孔,各该穿孔内可滚动地设有一钢珠,各该钢珠同时抵靠于该滑杆及该套管;

两压缩弹簧,其穿设于该套管内且套设于该滑杆外,该两压缩弹簧分别为一第一压缩弹簧及一第二压缩弹簧,该第一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于该上端套以及该上滑套,该第二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于该上滑套及该滑杆的该抵靠部;

两回复弹簧,其穿设于该套管内且套设于该滑杆外,该两回复弹簧分别为一第一回复弹簧及一第二回复弹簧,该第一回复弹簧的两端分别固设于该滑杆的该抵靠部及该下滑套,该第二回复弹簧的两端分别固设于该下滑套及该下端套;

一按压头,其设于该滑杆的底端且位于该套管外。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藉由加入滑套的设计,并在滑套的管壁设有穿孔且内部放置有钢珠,使滑杆是抵靠于滑套内的钢珠并藉由钢珠间接抵靠于套管的内壁面,藉此使滑杆与套管保持同轴并且可相互移动,如此一来即可使端套的内壁面与滑杆的外壁面保持间隔设置,让滑杆在移动过程中不与端套接触所以不会产生摩擦的问题,并且而最重要的一点在于,钢珠是可以转动的置于滑套上,如此一来即可让滑杆、滑套内的钢珠以及套管三者之间维持着滚动的移动方式,大幅度的降低摩擦力,使整体在使用过程中顺畅度大幅提升,也大大降低因摩擦所带来的消耗。此外,本实用新型采用多段式弹簧的设计以取代旧有的长弹簧,减少弹簧的长度,降低压缩时的左右偏摆,更进一步增加整体顺畅度及耐用性。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双滑套测试杆,其其进一步包含有一负载调整件,其连接该套管及该滑杆,并可调整该滑杆于该套管中的轴向位置。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双滑套测试杆,其中该滑杆的外壁面邻接该上端套处设有外螺纹,该负载调整件为管状且设有内螺纹,并且该负载调整件套设螺合于该滑杆外,该负载调整件位于该套管的上方,并选择性地向下抵靠该套管的顶端。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双滑套测试杆,其其进一步包含有一橡皮环,其套设于该滑杆外且位于该负载调整件及该上端套之间。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双滑套测试杆进一步包含有一外弹簧,其套设于该滑杆外,且该外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于该下端套以及该按压头。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双滑套测试杆,其中:该上端套位于该套管内部的一端开口突出形成有一凸缘,且该第一压缩弹簧套设于该凸缘;该上滑套的两端分别突出形成有一凸缘,且该第一压缩弹簧及第二压缩弹簧分别套设于相对应的该凸缘;该滑杆的该抵靠部为圆柱状且其两端分别突出形成有一凸缘,且该第一压缩弹簧套设于相对应的该凸缘,且该第二压缩弹簧套设固定于相对应的该凸缘;该下滑套的两端分别突出形成有一凸缘,且该第一回复弹簧及第二回复弹簧分别套设固定于相对应的该凸缘;该下端套位于该套管内部的一端开口突出形成有一凸缘,且该第二回复弹簧套设固定于该凸缘。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双滑套测试杆,其中各该滑套的各该穿孔组包含有四个穿孔,其等间隔角度环绕排列。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双滑套测试杆,其中该下端套的外壁面环绕突出形成一外环部,该外环部位于该套管的下方,且向上抵靠该套管的底端。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双滑套测试杆,其中该套管为圆管且该套管的外壁面设有螺纹。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双滑套测试杆,其中该按压头为导电材质。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双滑套测试杆,其中该按压头为不导电材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端套与滑杆间的关系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的运动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滑套的立体外观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滑套与滑杆及套管的关系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装置于机台的使用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现有技术的测试杆的剖面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 套管 11 上端开口

12 下端开口 21 上端套

22 下端套 30 滑杆

31 抵靠部 41 上滑套

42 下滑套 51 第一压缩弹簧

52 第二压缩弹簧 61 第一回复弹簧

62 第二回复弹簧 70 按压头

81 负载调整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图式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双滑套测试杆包含有一套管10、两端套21、22、一滑杆30、两滑套41、42、两压缩弹簧51、52、两回复弹簧61、62、一按压头70、一负载调整件81及一橡皮环82。

请参阅图3及图5所示,套管10的两端开口分别为一上端开口11及一下端开口12,且在本实施例中套管10为圆管且套管10的外壁面设有螺纹,用以连接机台,但并不以此为限。两端套21、22均为管状,且穿设固定于套管10内,两端套21、22分别为一上端套21及一下端套22,上端套21位于套管10的上端开口11,下端套22位于套管10的下端开口12;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上端套21位于套管10内部的一端开口突出形成有一凸缘211下端套22位于套管10内部的一端开口突出形成有一凸缘221,但并不以此为限,两端套21、22也可没有凸缘211、221。滑杆30可移动地穿设于套管10内,滑杆30贯穿两端套21、22,滑杆30的外壁面与两端套21、22的内壁面间隔设置,滑杆30的外壁面形成有一抵靠部31,其位于套管10内,抵靠部31的外壁面与套管10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具体来说也就是两端套21、22固设于套管10,而滑杆30并无与两者接触,如图4及图5所示;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滑杆30的抵靠部31为圆柱状且其两端分别突出形成有一凸缘311、312,但其形状不以圆柱状为限,也可以没有凸缘311。此外,请参阅图2及图3所示,按压头70设于滑杆30的底端且位于套管10外,而按压头70可以是导电材质,也可以是橡胶等具有弹性的不导电材质。

请参阅图3、图5、图7及图8所示,两滑套41、42可移动地穿设于套管10内,且可移动地套设于滑杆30外,两滑套41、42分别为一上滑套41及一下滑套42,上滑套41位于上端开口11及抵靠部31之间,下滑套42位于下端开口12及抵靠部31之间;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上滑套41的两端分别突出形成有一凸缘411、412且下滑套42的两端分别突出形成有一凸缘421、422,但是并不以此为限,上滑套41可以没有凸缘411、412,而下滑套42也可以没有凸缘421、422。进一步而言,于两滑套41、42的管壁贯穿设有多个穿孔组43,穿孔组43沿滑套10的轴向排列设置,各穿孔组43包含有至少三穿孔431,而在本实施例中两滑套41、42的各穿孔组43包含有四个穿孔431,其等间隔角度环绕排列,但数量及排列方式并不以此为限;各穿孔431内可滚动地设有一钢珠432,各钢珠432同时抵靠于滑杆30及套管10,也就是说,各钢珠432可以同时突出于滑套的内外壁面,并且滑杆30的外壁面抵靠于该多个穿孔组43的该多个钢珠432,再藉由该多个钢珠432抵靠于套管10的内壁面,如此一来滑杆30与套管10即可保持同轴并且藉由该多个钢珠432做相对的滚动移动。

请参阅图5及图6所示,两压缩弹簧51、52穿设于套管10内且套设于滑杆30外,两压缩弹簧51、52分别为一第一压缩弹簧51及一第二压缩弹簧52,第一压缩弹簧51的两端分别抵靠于上端套21以及上滑套41;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压缩弹簧51的两端是分别套设于上端套21的凸缘211以及上滑套41的凸缘411,但是并不以此为限,如果上端套21及上滑套41没有凸缘211、411的设计,第一压缩弹簧51的两端也可以直接抵靠于相对应的两者;而第二压缩弹簧52的两端分别抵靠于上滑套41及滑杆30的抵靠部31;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压缩弹簧52的两端是分别套设于上滑套41的凸缘412及抵靠部31的凸缘311,但是并不以此为限,如果上滑套41及抵靠部31没有凸缘411、311的设计,第二压缩弹簧52的两端也可以直接抵靠于相对应的两者。

请参阅图5及图6所示,两回复弹簧61、62穿设于套管10内且套设于滑杆30外,两回复弹簧61、62分别为一第一回复弹簧61及一第二回复弹簧62,第一回复弹簧61的两端分别固设于滑杆30的抵靠部31及下滑套42;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回复弹簧61的两端分别固设于抵靠部31的凸缘312及下滑套42的凸缘421,但是并不以此为限,如果抵靠部31及下滑套42没有凸缘312、421的设计,第一回复弹簧61的两端也可以直接固设于相对应的两者;而第二回复弹簧62的两端分别固设于下滑套42及下端套22;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回复弹簧62的两端分别固设于下滑套42的凸缘422及下端套22的凸缘221,但是并不以此为限,如果下滑套42及下端套22没有凸缘421、221的设计,第二回复弹簧62的两端也可以直接固设于相对应的两者。

此外,请参阅图2及图3所示,负载调整件81连接套管10及滑杆30,并可调整滑杆30在套管10中的轴向位置;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滑杆30的外壁面邻接上端套21处设有外螺纹,负载调整件81为管状且设有内螺纹,并且负载调整件81套设螺合于滑杆30外,负载调整件81位于套管10的上方,并选择性地向下抵靠套管10的顶端,但负载调整件81的结构并不以此为限。而橡皮环82套设于滑杆30外且位于负载调整件81及上端套22之间,用以缓冲负载调整件81与上端套22在滑杆30回弹时的撞击。以上负载调整件81及橡皮环82的设计是用以调整滑杆30与套管10的相对位置且进一步调整各弹簧的预载,但是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包含有负载调整件81及橡皮环82。

请参阅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进一步包含有一外弹簧50A,其套设于滑杆30A外,且外弹簧50A的两端分别抵靠于下端套22A以及按压头70A,用以增加整体回弹力道。此外,也可使下端套22A形成有一凸缘222A位于套管外,且曾设一外端套20A并使其形成有一凸缘21A,而外弹簧50A的两端套设固定于相对应的各凸缘222A、21A,用以更加稳固,但并不以此为限。

请参阅图11及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下端套22B的外壁面环绕突出形成一外环部221B,外环部221B位于套管10B的下方,且向上抵靠套管10B的底端,用以增加向上的支撑力,但是下端套22B也可以没有外环部221B,如前两实施例所示。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图9所示,套管10的外壁面螺合于固定件A,且固定件A连接于机台B,藉此本实用新型即可随着机台B上下移动。而当本实用新型向下抵靠于被测试按键时,因被测试按键本身的回弹力道又或者是被测试按键本身的行程结束,按压头70受一向上抵靠的力而带动滑杆30相对套管10向上移动,如图5及图6所示,此时两压缩弹簧51、52即因抵靠部31向上移动而受到挤压,而两回复弹簧61、62即因故设于抵靠部31且因抵靠部31向上移动而受到拉扯,过程中两滑套41、42两滑套41、42的钢珠432同时抵靠于滑杆30及套管10且作滚动移动;当本实用新型向上离开被测式按键时,滑杆30失去下方向上抵靠的力,且因抵靠部31受到两压缩弹簧51、52向下回推的力加上两回复弹簧向下拉回的力,进而使整体恢复最初状态。以上整个运动过程中,滑杆30与两端套21、22及套管10并无直接接触,而是以钢珠432间接抵靠于套管10的内壁面且作滚动移动,所以不会产生摩擦消耗等问题,并且因两回复弹簧61、62在运动过程中不会左右偏摆,而两压缩弹簧51、52的长度适中也能使左右偏摆的幅度减小,能避免弹簧与套管10的内壁面摩擦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