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水表倒转的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42404发布日期:2018-07-27 21:47阅读:167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表防倒转设备,具体是指一种防止水表倒转的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水表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普通机械水表、防滴漏水表等;第二类是智能IC卡水表,远传水表等。目前只有控制尽量避免水表自转的发生,比如您可以加装排气阀和止回阀,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水表自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防止水表倒转的控制系统,该系统利用一端加粗的紊流管道,利用突变的管径降低流速,减少水流对水表的压力作用,提高检测精度,减少因为水流因素导致的水表倒转问题,另外设置控制电路系统,对水表的防倒转起到辅助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如下一种防止水表倒转的控制系统,包括入户水管,安装在入户水管上的流量计,所述入户水管包括两个串联的控制阀,分别为室内控制阀和室外控制阀,所述室内控制阀和室外控制阀之间的水管上安装有流量计,所述流量计为电子流量计,安装电子流量计的水管管径大于入户水管的管径,所述电子流量计两端的水管与流量计位于同一条水平直线上,电子流量计两端的水管分别为室外管和室内管,所述室外管的长度不小62cm,所述室内管的长度不小于18cm。

安装电子流量计的水管管径是入户水管管径的1.5-2.0倍。

还包括电子流量计稳定电路,包括控制芯片IC ,所述控制芯片IC的型号为TPS78233,所述控制芯片IC上设有IN接线脚,IN接线脚通过电阻R8接芯片IC的EN接线脚,IN接线脚还接有电容C2的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接电容C5的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接芯片IC 的OUT接线脚,电容C2的另一端接芯片IC 的GND1接线脚。

IN接线脚还接有电容C1的一端,电容C1的另一端接GND1接线脚,IN接线脚还接有二极管D2的负极端,二极管D2的正极端接二极管D1的负极端,二极管D2的正极端还接有二极管D3的负极端,二极管D2的正极端还接有二极管D4的正极端,二极管D4的负极端接电容C3的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4的负极端还接有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接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1的C端,三极管Q1的B端接电阻R1的一端。

三极管Q1的E端接地,电阻R3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2的B端,三极管Q2的E端接二极管D4的负极端,三极管Q2的C端接电阻R4的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接电阻R5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三极管Q2的E端接电阻R6的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接电阻R7的一端,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

采用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该系统利用一端加粗的紊流管道,利用突变的管径降低流速,减少水流对水表的压力作用,提高检测精度,减少因为水流因素导致的水表倒转问题,另外设置控制电路系统,对水表的防倒转起到辅助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防止水表倒转的控制管路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防止水表倒转的控制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中所示:1、入户水管,2、流量计,3、室内控制阀,4、室外控制阀,5、室外管,6、室内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的防止水表倒转的控制系统做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2中所示,一种防止水表倒转的控制系统,包括入户水管1,安装在入户水管1上的流量计2,所述入户水管1包括两个串联的控制阀,分别为室内控制阀3和室外控制阀4,所述室内控制阀3和室外控制阀4之间的水管上安装有流量计2,所述流量计2为电子流量计2,安装电子流量计2的水管管径大于入户水管1的管径,所述电子流量计2两端的水管与流量计2位于同一条水平直线上,电子流量计2两端的水管分别为室外管5和室内管6,所述室外管5的长度不小62cm,所述室内管6的长度不小于18cm;安装电子流量计2的水管管径是入户水管1管径的1.5-2.0倍。

为了更好的控制系统反倒流,所述的流量计靠近用户一侧还可增加单向阀,控制流动方向,另外,室内管与室外管内部还可增设螺旋叶片,所述螺旋叶片的螺距为20cm,所述螺旋叶片为间断的,并非连贯为一条,而是设置在螺旋线上的凸起薄片,所述凸起的高度不大于5mm,一般取值为3-5mm,相邻两个凸起薄片之间的距离间隙不小于凸起薄片的长度。

还包括电子流量计2稳定电路,包括控制芯片IC ,所述控制芯片IC的型号为TPS78233,所述控制芯片IC上设有IN接线脚,IN接线脚通过电阻R8接芯片IC的EN接线脚,IN接线脚还接有电容C2的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接电容C5的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接芯片IC 的OUT接线脚,电容C2的另一端接芯片IC 的GND1接线脚,IN接线脚还接有电容C1的一端,电容C1的另一端接GND1接线脚,IN接线脚还接有二极管D2的负极端,二极管D2的正极端接二极管D1的负极端,二极管D2的正极端还接有二极管D3的负极端,二极管D2的正极端还接有二极管D4的正极端,二极管D4的负极端接电容C3的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4的负极端还接有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接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1的C端,三极管Q1的B端接电阻R1的一端,三极管Q1的E端接地,电阻R3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2的B端,三极管Q2的E端接二极管D4的负极端,三极管Q2的C端接电阻R4的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接电阻R5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三极管Q2的E端接电阻R6的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接电阻R7的一端,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1的正极端接BATT的1号接线脚,BATT的2号接线通过电容C4接地,电阻R1的另一端接ACD-CTRL端,三极管Q2的C端通过电阻R4接BAT端,电阻R6的另一端还接有PWR1CHK端,二极管D2的负极端还接有VCC端,芯片IC 的GND2接线脚接VDC端,OUT接线脚接VDC端。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方式做了描述,很显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仍可做出很多变化,在此,应该说明,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所做出的任何改变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