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测震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44826发布日期:2018-08-10 20:19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测震表,属于电气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测震表可用于轴承、齿轮、机床等各种通用机械设备的振动数据测量和产品的质量检验,是进行机械设备状态监测、设备故障预防性检查的理想设备。

现阶段,生产车间内的机床在工作时一般都会使用测震表进行振动数据的监测,来时刻监测机床是否工作正常,若是车床因故障发生较大的振动时,会对测震表的感应头产生较大的冲击,可能会损坏感应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型测震表,解决现有技术中车床因故障发生较大的振动时,会对测震表的感应头产生较大的冲击,可能会损坏感应头等缺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测震表,包括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底部的四角处固定设置有支撑机构,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上表面对称设置有气缸,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显示表头与动力箱;

所述动力箱内设置有直线电机,所述直线电机的往复轴固定连接有导杆,所述动力箱的前表面设置有通孔且贯穿所述通孔活动设置有测试杆,所述测试杆的后端固定连接有抵接板,所述抵接板的后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导杆的端部,所述测试杆的前表面设置有凹槽且所述凹槽内固定嵌设有振动传感器,所述测试杆的前端固定设置有压力传感器;

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内腔中设置有微控制器与蓄电池,所述微控制器分别电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所述显示表头、所述振动传感器与所述直线电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支撑杆以及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底部的万向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万向轮为自锁式万向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振动传感器的感应头的表面、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测试杆的前表面处在同一平面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压力传感器为环状压力传感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微控制器的型号为STC12C5410AD。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测试杆端部的设置的环状压力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振动对测试杆端面产生的冲击力大小,配合微控制器与直线电机可以实时改变测试杆的位置,避免剧烈地振动对振动传感器的感应头产生损坏;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设置的气缸可以较方便地调节第二支撑板的高度,适合于较多类型的机床。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中:1、第一支撑板;2、第二支撑板;3、支撑机构;301、支撑杆;302、万向轮;4、气缸;5、显示表头;6、动力箱;7、直线电机;8、导杆;9、测试杆;10、抵接板;11、振动传感器;12、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测震表,包括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2,第一支撑板1底部的四角处固定设置有支撑机构3,第一支撑板1的上表面对称设置有气缸4,第二支撑板2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显示表头5与动力箱6;

动力箱6内设置有直线电机7,直线电机7的往复轴固定连接有导杆8,动力箱6的前表面设置有通孔且贯穿通孔活动设置有测试杆9,测试杆9的后端固定连接有抵接板10,抵接板10的后表面固定连接导杆8的端部,测试杆9的前表面设置有凹槽且凹槽内固定嵌设有振动传感器11,测试杆9的前端固定设置有压力传感器12;

第二支撑板2的内腔中设置有微控制器与蓄电池,微控制器分别电连接压力传感器12、显示表头5、振动传感器11与直线电机7。

支撑机构3包括支撑杆301以及固定连接支撑杆301底部的万向轮302,万向轮302为自锁式万向轮,振动传感器11的感应头的表面、压力传感器12与测试杆9的前表面处在同一平面内,压力传感器12为环状压力传感器,微控制器的型号为STC12C5410AD。

测试杆9端部的设置的环状压力传感器12可以实时监测振动对测试杆9端面产生的冲击力大小,配合微控制器与直线电机7可以实时改变测试杆9的位置,避免剧烈地振动对振动传感器11的感应头产生损坏,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2之间设置的气缸4可以较方便地调节第二支撑板2的高度,适合于较多类型的机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