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混凝土梁徐变试验的跨中挠度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94329发布日期:2018-11-09 20:48阅读:74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混凝土梁徐变试验的跨中挠度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梁徐变监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混凝土梁徐变试验的跨中挠度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沿海钢筋混凝土结构处于海水及海洋气候等恶劣的腐蚀环境中,存在大量对钢筋存在腐蚀性的氯离子,因此其工程寿命能否达到人们设计时所期望的百年要求,是一个相当严峻的问题,而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不仅中国如此,世界范围内,由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不足,每年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徐变作为混凝土耐久性问题的一部分,已经越发的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对于梁徐变的研究,大多采用堆载后测量梁的跨中挠度。

过去常用的混凝土梁8跨中挠度测量装置是在混凝土梁8两侧和跨中一侧各固定安装一根带托盘的立杆6,再通过放在托盘上的磁性表座7固定千分表5,将千分表5放在梁两侧和跨中位置,具体见图5。通过记录梁两侧和跨中的千分表5的变化就可以计算出梁跨中挠度的变化。具体计算过程为跨中千分表5的变化量减去梁两侧千分表5变化量的算术平均值。

此方法存在以下问题:由于徐变试验是一个长期试验过程,此测量装置无法忽略支座沉降带来的影响;由于立杆刚度有限,地面震动会影响千分表的变化;由于需要读取三个千分表的变化后再进行计算,误差会加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混凝土梁徐变试验的跨中挠度测量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混凝土梁徐变试验的跨中挠度测量装置,包括:横杆、滑动支座、固定支座、千分表固定装置以及千分表;其中,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滑动支座和所述固定支座固定在混凝土梁的两端;所述滑动支座和所述固定支座分别位于混凝土梁两端的梁顶面;所述千分表固定装置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横杆的中部,所述千分表固定装置的另一端与所述千分表固定;所述千分表下端设有测杆,所述测杆与所述混凝土梁跨中上端面单点接触,以实现单点测量。

其中,所述滑动支座和所述固定支座的间距与所述横杆的长度相等。

其中,包括一个千分表测量组,一个千分表测量组包括一个千分表固定装置和一个千分表,一个千分表测量组设置于所述横杆中部。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混凝土梁徐变试验的跨中挠度测量装置,包括:横杆、滑动支座、固定支座、千分表固定装置以及千分表;其中,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滑动支座和所述固定支座固定在混凝土梁的两端;所述滑动支座和所述固定支座分别位于混凝土梁两端的梁顶面;所述千分表固定装置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横杆的中部,所述千分表固定装置的另一端与所述千分表固定;所述千分表下端设有测杆,所述测杆与所述混凝土梁跨中上端面单点接触,以实现单点测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混凝土梁徐变试验的跨中挠度测量装置,可以忽略梁支座沉降、地面震动等原因对测量的影响,保证了徐变测量数据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大大简化了装置构成,装置组成和测量原理的改变,显著提高了混凝土梁徐变测量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和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用于混凝土梁徐变试验的跨中挠度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用于混凝土梁徐变试验的跨中挠度测量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用于混凝土梁徐变试验的跨中挠度测量装置测量的跨中挠度数据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混凝土梁徐变试验的跨中挠度测量装置测量的跨中挠度数据的对比图;

图5为现有技术中用于混凝土梁徐变试验的跨中挠度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固定支座,2-滑动支座,3-横杆,4-千分表固定装置,5-千分表,6-立杆,7-磁性表座,8-混凝土梁,9-梁支座,10-配重质量块,11-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用于混凝土梁徐变试验的跨中挠度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横杆3、滑动支座2、固定支座1、千分表固定装置4以及千分表5;其中,

所述横杆3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滑动支座2和所述固定支座1固定在混凝土梁的两端;

所述滑动支座2和所述固定支座1分别位于混凝土梁两端的梁顶面;

所述千分表固定装置4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横杆3的中部,所述千分表固定装置4的另一端与所述千分表5固定;

所述千分表5下端设有测杆,所述测杆与所述混凝土梁跨中上端面单点接触,以实现单点测量。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用于混凝土梁徐变试验的跨中挠度测量装置的局部放大图,如图3所示,所述千分表5为指针式表头,所述指针式表头上设有弧形刻度尺,所述弧形刻度尺的中点为基准点,所述基准点的右侧为正刻度,所述基准点的左侧为负刻度。

图2为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测量时,千分表5的测杆顶紧混凝土梁8的上端面,当千分表5的表针向左旋转,偏向负刻度时,表示混凝土梁8中间是下凹的;反之,若表针向右旋转,偏向正刻度时,表示混凝土梁8中间是上凸的;测量时,千分表5上表针所指的数字为v时,混凝土梁8的挠度即为v(v的单位为mm)。可以忽略梁支座9沉降、地面11震动等原因对测量的影响,保证了徐变测量数据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大大简化了装置构成,装置组成和测量原理的改变,显著提高了梁徐变测量的准确性。

通过与现有技术中用于混凝土梁徐变试验的跨中挠度测量装置进行加载对比试验,佐证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跨中挠度测量装置的优越性。图4为现有技术中用于混凝土梁徐变试验的跨中挠度测量装置测量的跨中挠度数据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混凝土梁徐变试验的跨中挠度测量装置测量的跨中挠度数据的对比图,由图4可见,现有技术中用于混凝土梁徐变试验的跨中挠度测量装置,其在混凝土梁8两端和跨中各设一组千分表5,千分表5通过磁性表座7与设于地面11的立杆6相连,需通过三个千分表5的数值变化推算混凝土梁8跨中挠度,由于梁支座9沉降、地面11震动、千分表5读数较大、三个千分表5的累计误差等原因,造成所得跨中挠度存在波动,没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混凝土梁8跨中挠度测量装置所得的跨中挠度精准。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固定支座1和滑动支座2来固定横杆3于混凝土梁8的两端,直接架设在梁支座9位置,横杆3中部设置一个千分表测量组(包括一个千分表固定装置4和一个千分表5),实现单点测量,测量装置不与地面11相连、不以地面11为测量参照,可以忽略梁支座9沉降、地面11震动等原因对测量的影响,保证了徐变测量数据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仅在跨中设置一个千分表测量组(一个千分表固定装置4、一个千分表5),取消了现有技术中采用的测量装置的三组千分表测量组(跨中和两端各一组),合计3个千分表5,3个立杆6,3个磁性表座7,大大简化了装置构成,装置组成和测量原理的改变,显著提高了混凝土梁徐变测量的准确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滑动支座2和所述固定支座1的间距与所述横杆3的长度相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包括一个千分表测量组,一个千分表测量组包括一个千分表固定装置4和一个千分表5,所述一个千分表测量组位于所述横杆3中部设置。其中,所述千分表5下端设有测杆,所述测杆与所述混凝土梁8跨中上端面单点接触,实现单点测量。

可以理解的是,还包括:多个配重质量块10;其中,

所述多个配重质量块10通过固定装置对称布置在所述混凝土梁8下端面的下方。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有2个配重质量块10通过固定装置对称布置在所述混凝土梁8下端面的下方。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托盘和两端均设置有螺纹的支撑杆;其中,

所述配重质量块10放置在所述托盘上表面,所述支撑杆的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托盘固定,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混凝土梁8固定。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用于混凝土梁徐变试验的跨中挠度测量装置,仅需在混凝土梁跨中设一个千分表和一个千分表固定装置,千分表可以触碰到梁顶,通过单点测量即可直接准确测得跨中挠度的变化,改变了传统方法需设置三个千分表(梁的跨中和两端各一个)并通过读取三个千分表的变化进行推算的方式,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上述用于混凝土梁徐变试验的跨中挠度测量装置,直接架设在梁支座位置,测量装置不与地面11相连、不以地面11为测量参照,可以忽略梁支座沉降、地面震动等原因对测量的影响,保证了徐变测量数据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上述用于混凝土梁徐变试验的跨中挠度测量装置,仅在跨中设置一个千分表测量组(一个千分表固定装置、一个千分表),取消了传统装置的三组千分表测量组(跨中和两端各一组),合计3个千分表,3个立杆,3个磁性表座,大大简化了装置构成,装置组成和测量原理的改变,显著提高了梁徐变测量的准确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